標籤:

印度政壇往事(1):夏斯特里篇

如果問誰是最偉大的印度總理,印度人的回答可能不是中國人非常熟知的尼赫魯。我曾經問過許多人這個問題,收到了非常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根據我大樣本的經驗表明(大霧),印度人的答案僅限於5位總理之間。比較出名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位列其中,不過是5個中最低的兩個,大概只有10%上下的人選擇了他們,另外一個總理的得票率大體也在這個區間,他便是印度第二位總理夏斯特里(Lal Bahadur Shastri)。

尼赫魯和英迪拉廣為所知,暫且不談。本篇姑且說下前總理夏斯特里,由於印度建國一代政治家不為國人所知,所以大量篇幅描寫一部分建國一代的政治家,以補充背景知識。

本系列另外兩篇說下剩下兩個得票率遠遠高於以上三者的人:拉奧(Pamulaparti Venkata Narasimha Rao,或P.V.N. Rao)和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

(1) 生平往事

一言蔽之,夏斯特里是一個好人,各種意義上的好人。

夏斯特里是典型的建國一代政治家,年輕時參與獨立運動,建國後作為國大黨高層擔任內閣職務。

令人意外的是,夏斯特里是極少數深受現在當權的印度人民黨好評的國大黨領導人之一。2018年1月25日,印度前副總理、右翼印度人民黨核心領導人、極右翼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高層阿德瓦尼(L. K. Advani)稱:他對國民志願團沒有敵意。2013年,時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莫迪大力稱讚夏斯特里。在相當長的歷史中,只有當年完成征服土邦偉業的薩達爾·帕特爾(Vallabhbhai Patel)和領導改革開放的拉奧總理才享受這種待遇。

(註:不過就像薩達爾和拉奧一樣,他們在國大黨內部就不那麼受待見了。其中,拉奧甚至被視為「精神印度人民黨人」)

阿德瓦尼是印度政壇的右翼激進派核心成員,一直以來被視為前總理瓦傑帕伊的反面,瓦傑帕伊是國民志願服務團和印度人民黨內部的溫和派,阿德瓦尼則是極端派。同時,阿德瓦尼一直以來時候莫迪的後台,因為其鼎力支持,2002年古吉拉特暴亂中莫迪才險中過關。 從某種角度,得到印度右翼勢力極端派阿德瓦尼和中間派莫迪的認可,可以說夏斯特里一定程度上確實在印度政壇飽受讚譽。

薩達爾·帕特爾,印度第一任副總理。通常來說印度的副總理只用於安撫有能力問鼎總理位置的人。

姑且,讓我們看看薩達爾和拉奧有什麼過人之處吧。

薩達爾通常被認為是20年代以來尼赫魯最大的競爭者,聖雄甘地相當長的時間有意願選擇其為接班人——未來的印度開國總理。他與尼赫魯或者甘地截然不同,從風格上都更近似於現在的莫迪。如果明白這一點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阿德瓦尼自比為薩達爾,同時他一直很賞識莫迪、一手提拔擔保莫迪了,而莫迪也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薩達爾是印度開國總理會好得多。薩達爾的最大偉業莫過於印巴分治時,用外交、武力手段使得幾乎所有印度次大陸土邦加入了未來的印度共和國,這使得印度國土翻倍,是字面意義上的印度的疆土締造者。此外,薩達爾沒有尼赫魯那種社會主義的偏好,他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的政治動物,主張的經濟政策偏向於右翼,屬於親商派。

1909年英屬印度的穆斯林居住範圍

在當年印度教勢力和巴基斯坦國父真納的領土鬥爭中,真納企圖締造一個橫跨西北邊境、大旁遮普、聯合省(即今北方邦和烏塔拉坎德邦邦)、大孟加拉的囊括整個印度北部的大巴基斯坦——這一構想中領土現在囊括接近9億人。由於尼赫魯在聯合省的鬥爭勝利、孟加拉省範圍限制加上最後的旁遮普、孟加拉分治,使得真納只拿到了人口約3.7億的小巴基斯坦地區。在印度獨立後,巴基斯坦和印度開始對內部565個土邦的爭搶,薩達爾的勝利最終使得整個印度中部和南部的穆斯林影響範圍被納入印度治下,從而奠定了印度當前的版圖。

至於前總理拉奧則是領導1991年經濟改革的時任總理,不必過多論述,後來他的財政部長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憑藉這項功業輕鬆坐穩總理寶座。對於拉奧本人來說,由於其挑戰尼赫魯-甘地家族的權威,和印度人民黨高層一直有良好關係,全面推進自由化改革相當於事實上否認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的歷史地位,一直被認為是名義上的國大黨人(Congress-guy in Name Only)、精神印度人民黨人(BJP-man)。印度人民黨前總理瓦傑帕伊作為拉奧好友一直讚譽其成就,拉奧也是第一個被印度人民黨廣泛稱頌的國大黨總理。

無論是薩達爾還是拉奧,最主要的特點莫過於經濟右翼和自由化,與印度人民黨右翼的經濟立場相一致,也是改革開放以來印度當前經濟方針的共識。同時薩達爾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對外的功績,他成功使得印度在獨立後兼并土邦的競賽中大獲全勝。在印度社會中爭論多年,受教育階級普遍認為現實主義的薩達爾要比理想主義的尼赫魯對內部和外部事務處理要高明得多,如克什米爾問題、中國問題、不結盟運動問題、古吉拉特印穆衝突,都顯示其高了不止一籌。

對於夏斯特里來說,在短短兩年任期內其表現出了以上兩種特質,這才是其如今被印度的受教育階層所懷念的原因。

1964年尼赫魯死後,新當權的國大黨主席K. Kamaraj害怕國大黨內部的右翼高層莫拉爾吉·德賽(Morarji Desai )趁機上位,與其他勢力一同推舉夏斯特里上位。德賽是建國後尼赫魯的最強大反對者,也被廣為認為是尼赫魯之後總理的最有力競爭者。在經濟政策上,德賽是國大黨內部右翼勢力的總指揮,是尼赫魯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的主要反對者,被認為是親商派的代表。在外交政策上德賽是和平主義者,主張與中國、巴基斯坦和平共處,並多次訪問中巴緩和關係,他是唯一一個同時獲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最高國寶獎章的印度人。

由於夏斯特里沒有強烈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強壯的政治支持群體,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很好替代選擇(了解印度政治的人可能會發現,拉吉夫甘地死後,拉奧也是類似情況上位的)。雖然夏斯特里也被認為是右翼自由派,但是他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政治野心,最終當年其成為總理。

在當時,尼赫魯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已經顯示出問題,印度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夏斯特里從計劃轉向激勵,削弱了當時的計劃委員會,使權力轉向各政府部門。公有部門的低效,迫使其集中精力於私有部門和外資。這些改革措施使得尼赫魯擁護者大為震怒,隨後印巴戰爭的爆發和夏斯特里暴斃使得英迪拉甘地有機可乘,最終其實施的左翼政策顛覆了夏斯特里的改革。

除了整體經濟戰略的改變,夏斯特里最為關注的是農業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尼赫魯效仿蘇聯的計劃經濟,全力支持重工業發展,與之類似的是尼赫魯政府同樣犧牲農村利益。在夏斯特里執政時食物短缺已經極為明顯,所以其執政的首要目標就是扭轉廣泛的飢餓問題。

夏斯特里本身出身於貧困剎帝利家庭,他反對種姓制度,於是捨棄了自己的姓。等到他接受高等教育後,授予了他現在所廣為流傳的名字夏斯特里(Shastri,一種學術等級稱號)。早在獨立時期,夏斯特里蹲監獄的時候,他的女兒便活活餓死,他不希望這種事情一再發生。作為一個好人,他更關心貧窮底層的生活,廣為所知的綠色革命和白色革命便由他所推出。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夏斯特里打出了廣為所知的口號"Hail the soldier, Hail the farmer"("Jai Jawan Jai Kisan" )。開疆拓土,印度軍隊幾乎抵達巴基斯坦經濟中心拉合爾,以勝利告終,扭轉了1962年慘敗於中國的悲觀氣氛。1966年在美國和蘇聯的壓力下,夏斯特里最終簽署停火協議,夏斯特里作為右翼一直對蘇聯懷有警惕,相當多的人猜測當時印度的盟友蘇聯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他才放棄了獲取的領土,他依舊是一個愛國者。在簽署停火協議當天夜裡,夏斯特里心臟病突發於蘇聯去世,由於一直沒有事先預料到夏斯特里健康狀況會惡化,一直以來其是否被殺成了未解之謎。

(2)左右分裂

在夏斯特里死後,印度政壇左右翼勢力的平衡再次被打破。國大黨主席K. Kamaraj出於同樣考慮支持英迪拉甘地繼承總理,相當多的人認為英迪拉甘地是傻逼娃娃(dumb doll),遠遠比德賽容易控制的多。沒有人料到兩年後英迪拉甘地就把他們都干翻了,這成了印度政治的轉折點。

印度前總理德賽,試圖運轉第一個非國大黨的右翼政府,一敗塗地

英迪拉甘地任命德賽為副總理和財政部長,試圖平衡強大的右翼勢力。通常來說在印度政壇,只有總理有力競爭者會被任命為副總理,並且兼任最具權力的內政部長(home minister)或財政部長(finance minister)。薩達爾曾經是印度第一位副總理,兼任內政部長。時隔17年德賽被任命為第二任副總理,兼任財政部長。

由於1967年國大黨選舉失利,英迪拉甘地試圖使用民粹主義經濟政策扭轉失利,並逐步架空德賽的實權,1967年後的英迪拉甘地推行的社會主義政策使得左右翼分裂加深。由於當時的經濟危機進一步深化,經濟政策的嚴重失誤導致出現了長達十年的經濟困境。英迪拉甘地錯誤的使盧比大幅度貶值,導致通脹高漲;外交政策上英迪拉甘地對美強硬,使得糧食進口問題演變為危機。

在1969年,英迪拉甘地和國大黨高層在多個事務上產生爭議,最終導致政治危機總爆發。一個問題在於社會主義政策上,英迪拉甘地並未諮詢財長德賽便國有化14家大型銀行和保險商,德賽無法只得辭職。另一個事件是當時的總統選舉問題,由於當時印度總統Zakir Husain突然去世,英迪拉甘地支持代總統、獨立候選人V. V. Giri,而國大黨高層不顧英迪拉甘地推出官方候選人Neelam Sanjiva Reddy。最終英迪拉甘地號召黨員聽從「內心」——不支持官方候選人,致使前者獲勝。

當時的國大黨主席S. Nijalingappa一直試圖扭轉全國選舉失利的局面,團結國大黨內部成員,在1969年以黨紀為名開除英迪拉甘地。沒有想到的是大部分選舉議員跟隨英迪拉甘地出走,只有65個議員留在原國大黨,其中包括現任主席S. Nijalingappa、前任主席K. Kamaraj和德賽。雖然英迪拉甘地損失了一部分勢力,但是依舊組織了一個少數政府,依靠地方邊緣政黨支持而維持統治。

至此,國大黨分裂為了英迪拉甘地為首和德賽為首的兩個國大黨,分裂為左右翼兩個部分,絕大多數國大黨黨員支持英迪拉甘地。英迪拉甘地的國大黨稱為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I)或者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R),I代表她自己Indira,也就是英迪拉的國大黨。新國大黨代表著國大黨的左翼勢力,支持社會主義經濟政策,主張用民粹主義動員民眾,為新國大黨。德賽、K. Kamaraj、S. Nijalingappa的國大黨稱為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O),支持右翼政策,雖然德賽的國大黨是原國大黨,但是確實是新的政策綱領。

在1971年大選中英迪拉甘地大獲全勝,德賽所在的國大黨僅僅贏了10%的選票和16個席位,但是英迪拉甘地贏了43%和352個席位。到了英迪拉獨裁專制結束後,1977年重新舉行大選,德賽的國大黨僅僅贏了5%的選票和13個席位,之後原國大黨和多個黨派重組為人民黨,德賽領導這個聯合政府執政。

德賽試圖努力的運轉這個「第一個非國大黨執政的政府」,但是沒有能夠扭轉經濟衰退和內部分裂,政府垮台,人民黨解體。在1980年,英迪拉甘地東山再起,成為唯一存活下來的國大黨,由此確立了對國大黨的家族統治。

人民黨分裂出許許多多小黨,其中之一便是印度人民黨,在1984年大選中印度人民黨只拿下了2個席位,到了1989年則一飛衝天拿下了85個席位,此後30年其成為全國的主導政治力量,具體可以參考天涯明月刀:印度的國大黨和人民黨有什麼區別?。到了2013年,人民黨併入印度人民黨,此時印度人民黨已經是全國右翼勢力的領袖。至此,右翼經濟方針贏得了對左翼勢力的大勝利,自由化與經濟發展已成為共識。

那個時候印度人民黨的領導人是瓦傑帕伊和阿德瓦尼,建國一代的政治家消亡殆盡,僅僅留下了最後一批參與獨立運動的人。瓦傑帕伊本人參加了最後一批獨立運動,1957年正式進入印度權力核心,是當時政壇的中堅力量。他曾經三度問鼎總理,是極少數給人民留下的印象幾乎都是正面印象的總理。

(3)結語

夏斯特里已經被大部分印度人所遺忘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生日和聖雄甘地是同一天。 他的政黨也不太願意提及他,就像國大黨不願意提及印度改革開放的領導者拉奧一樣。

印度輿論也曾經探討過一些假使當初如何如何的馬後炮問題,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薩達爾如果當年替代尼赫魯當了總理會怎麼樣?夏斯特里如果沒暴死會怎麼樣?拉奧當年如果繼續執政下去會怎麼樣?當年瓦傑帕伊那麼強勢,竟然滑鐵盧了,如果當年大選獲勝會怎麼樣?

這些問題的核心都在於,如果當初印度更加早、更加堅定地推進右翼政策,會不會比現在發展的好得多。另一方面則在於切斷家族政治:如果當時某些關鍵時刻,薩達爾替代尼赫魯;夏斯特里執政下去,而不是陰差陽錯英迪拉甘地扮豬吃老虎上台;拉奧抓住長達十年的空窗期消滅甘地家族;瓦傑帕伊所代表的非國大黨政府長期運行下去,削弱國大黨的獨大名望等等。

對於夏斯特里來說,他在兩年內取得了非常多的政績,讓他在當時變成了一個廣受歡迎的人,這使得很多人看到從源頭消滅家族政治和推進經濟自由化的可能性。他改革方針要比英迪拉第二次政府和拉胡爾政府的減少管制的經濟改革方針早15年以上,比拉奧的改革開放政策要早了25年以上,若干年以後印度又回到了夏斯特里的經濟改革軌道。尼赫魯沒有指定接班人,可能是希望讓印度自己選擇領導人,最終這導致了災難,逐漸強大的英迪拉甘地締造了另一個國大黨。

在之後的第二篇會介紹領導印度改革開放的前總理拉奧,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他的得票率高達30%,可以說是尼赫魯、英迪拉甘地和夏斯特里的總和,令人吃驚的是中文世界對他的了解少的近乎可憐;最後一篇介紹的是促使印度經濟進入黃金期的前總理瓦傑帕伊,他的得票率則高達40%,也是最流行的選擇,從中或許可以窺見為何莫迪崛起為近40年來影響力最大的總理的些許原因。

推薦閱讀:

去加爾各答做義工照顧垂死之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印度當前電力結構是怎樣的,火電、水電、核電佔比各為多少?
印度手機發展情況怎樣?為什麼小米等手機都選擇印度作為海外市場拓展方向之一?
印度人為什麼見到妹子就撲?
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德國的雅利安人有什麼聯繫?

TAG: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