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 Pi 同時信仰三個宗教,難道每個宗教之間真的是可以相容相通的么?


我個人認為Pi的信仰是構建在印度教的基礎上的。作為一個印度人,事實上Pi信仰的是印度教的毗濕奴。更嚴格的意義上來看,Pi應該是一個泛神論者,他的宗教觀念大雜糅。而不是一個虔誠的一神論者或者佛教徒。從一神論的觀點來看,他也是一個異端。

  • 三大宗教不可能完全的相互包容,從印度教的觀點看,釋迦牟尼是毗濕奴的一個化身,那麼基於印度教的信仰,信仰釋迦牟尼是可取的。從基督教(或者說亞拉伯罕諸教)的觀點來看,任何其他形式的拜偶像行為都是觸犯宗教教義的,換句話說,如果Pi是虔誠的一神論者,他就不能信仰佛教和印度教。我個人的看法就是Pi信仰印度教,然後把上帝理解為自然(泛神論的定義,自然和上帝是同一的),將佛看做印度教的一個附屬分支(釋迦摩尼是毗濕奴的第九個化身)。

  • ·在影片前面講解印度教的神明的時候曾說到:毗濕奴漂浮於無盡的宇宙之海中,一切都產生於他的睡夢中(一切都隸屬於毗濕奴),另外Pi在信仰天主教之後也在睡前用手扶著毗濕奴的雕像(仰卧睡眠的樣子)說:感謝你讓我接受了耶穌。如@姜源 所說的,這個場景足以證明,Pi所信仰的耶穌是附庸在印度教的框架下,事實上他信仰的基督教的神不是上帝的父格(耶和華),而是聖子這一位格。在他的意識裡面,他把聖子這一個位格(同樣也是上帝)理解成了印度教的附屬。

  • Pi在海上漂浮後期漸漸出現了幻覺(他自己說漸漸分不清夢境和現實了),飄到了某個小島獲取了食物和水,但出於回歸人類社會的強烈願望而又離開了,而因為信仰的關係他把那個島想成了神的恩賜。而這個島在他自己的潛意識中是毗濕奴,這個寓意很明顯。

  • 一個人信仰什麼,他的潛意識中更多的就會出現他所信仰的東西。如果他信仰的核心是佛,或者是亞拉伯罕諸教的上帝,呈現的就不應該是毗濕奴。(這裡呈現的形象可能有爭議)

  • 附帶一說,從原作者或者導演的觀點來看,把Pi的信仰定義為同時信仰三種宗教,事實上是一種討好觀眾的行為,讓所有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對此作不會產生有厭惡的情緒。


在這方面我知之甚少,如有謬誤,煩請指教,勿怪。

看過原著,但在這裡就電影里的π的情況來討論。π大抵是個泛神論者,印度教打底,基督教啟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拓展……

印度教起源於古印度,神祇眾多,號稱有3300萬,不一而足。喬達摩悉達多早起演習過婆羅門教的教義與修行方法,後放棄苦修並覺悟,其理論中不少概念是來自於婆羅門教的,而婆羅門教在佛教興盛後一度相形式微,後結合佛教等學說的新理論,便成就了如今的印度教。對於π來說,印度教是他最原始初級的一雙眼睛,似乎已經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之中,伴隨他而是的記憶,埋在他的睡夢裡,甚至牽引著她的初戀……所以在π海上漂流的幾個關鍵時候,她都出現帶有印度教色彩的幻覺,最主要的就是母親在他小時候告訴他的那個神話,無論是捨身取義,化身救他的飛魚,還是神秘夢幻漂浮在夜空下的人形海島,都是π印度教的世界觀投影。正因為是這個多神崇拜的宗教打底,π比較容易接受新的信仰,首先是最親近的佛教,佛教雖與印度教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但是許多理論還是有重疊和相似的,可以不產生明顯的排斥。且佛教的的包容度為我了解的宗教中最大的,它沒有把教義放在強調一神論上,不去提出唯一真神的概念,也不嚴懲異教徒,它反而認為應該不立偶像,認為所見到的,所能描述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如來,不是真正的法,佛可以有法身、化身、報身,我們能看到的並不是唯一形態的,信徒需要把握本質,而非被外表迷惑,或者執著工具或路徑而迷失了目的,猶如那個指月的比喻,你一直盯著手指不放,是看不到高僧要你了解的真正的實體——月亮的。

而到了基督教這裡,你之前信仰什麼,他可以不管,但一旦進入基督教的領域,他們是非常專一排外的,別說那些信奉別的教主的宗教,就算是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這些和他有一定關聯和重疊的宗教,也因為認知上的無法妥協而互相輕視,甚至水火不容。但是π似乎對基督教的教義特別關注,很快就在理智的層面上吸收了基督教的許多教義。這點,我朋友的朋友有一篇影評,很細緻的做了探討,我覺得他分析的還是挺中肯的,雖然有點個人傾向摻雜其中,但是值得一看:《信仰——談少年派的核心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如上面所說,印度教已經溶於π的意識情感深處,而基督教的教義成為他理性和激情的動力。

談到伊斯蘭教,我不太了解,但是上面說他喝基督教都信奉同一個上帝,我稍微查了下,好像說法是基督教的耶穌在伊斯蘭教里是個和摩西一樣的先知,並非全能真主,所以,對於同樣強調一神倫的伊斯蘭教來講,他也很難與前面的教義共存,在原則上就起了衝突。在這部電影的原著里有些情節衝突沒有拍上熒幕,其中一個是三大教派的導師在廣場上碰巧同時遇上了少年π,三人同時和π的父親講起來:「π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印度教/伊斯蘭教教徒」結果矛盾激化,三人爭執起來,並要π給個說法。這個情節也側面反應出主流教會對其他不同派別的排斥。

那為什麼π可以同時接受這些觀念呢,再我看來,除了上面講的π是印度教打底外,還和他對待信仰的態度有關,信仰在π這裡成為一種很玄幻的東西,他好像散布在世界各個角落,包括老虎,他認為一切生命都帶著靈性的光輝,而神,不是具體的哪一尊神,而是一種統一且分散在每一個生靈身上的精神力量,無論他以何種形式有著怎樣的理論依靠,都可以統一在一些普世的綱領原則里。等於說π沒有執著於宗教的具體教條和理論細節,而在更高層次展開思辨,達成統一。同樣的,對他來講,這樣的宗教既是充滿精神性的,也是具有實用性的,對於這個充滿迷思的少年來說,這種統一在一起的宗教觀反而讓他減少了對慾望及醜惡的困惑,沒有讓他沉沒在宗教的枷鎖中無法自拔,反而讓他解脫出來,像個精明的商人一樣運用理論獲得平衡,這也許是他在劫難後,不但沒有重新調整對宗教的認識,反而還多信了一門猶太教的原因吧。

行文至此,睏倦不堪,也許許多地方信口開河,有機會再回頭修改吧。


可以給你推薦一個印度電影《偶滴神啊

感覺這個電影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從中心意義上是講述的一個道理 只是感覺說得更淺顯

我認為那時pi同時信仰三個宗教,不如說pi同時對三個宗教好奇 而在海難之後才有的信仰


相通是肯定的,畢竟都是宗教,我們不難找到其很多共通之處;

共容是不一定的。各種宗教的原教旨都不同程度包含「不信教者死全家,信我者得永生」乃至更為極端的「萬神皆下品,唯有本教高」的教義。

有些是可以和它教勉強相容的,比如道教、原教旨逐漸淡化的部分佛教和部分基督教;有些則是徹底相斥的,為避免衝突我就不舉例了,最極端的例子莫過於美國的9.11、挪威的7.22。


伊斯蘭教,基督教信仰的都是同一個上帝(順便還有猶太教,摩門教等等……)。

當然,然後對於教義和很多細節的解釋就有區別了,有些細節堪稱致命。

如果是非常虔誠的完全的信仰的話,是無法同時信仰多個宗教的,即使那些宗教同源,否則你覺得為何那些宗教會分成那麼多教派。

Pi的話,他的信仰是更加籠統的,他信的是那些宗教的精鍊的理念,還有神的存在。

那個叫不叫對於三個宗教的信仰……我就不定論了……


印度教我不是很很熟悉,是否可以容納別的宗教不大確定。但是對於正統的基督教(無論是天主教還是基督教)信徒來說,信仰印度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十誡當中第一誡明確規定: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換言之一個基督徒必須只相信上帝,同時相信印度教的神濕婆或者帝釋天絕對是不可接受的事情(忍不住相信巴力神的以色列人在舊約里被上帝天譴了無數次)。同時,一個基督徒絕對不可能是一個穆斯林,因為基督徒和穆斯林雖然信奉的是同一個上帝(沒錯,耶和華和安拉指的是同一個神),但是基督徒和穆斯林對待耶穌基督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基督徒認為耶穌是聖子,也是上帝道成肉身的體現。而對於穆斯林來說耶穌只是聖經傳統中的一個沒有什麼特殊性的先知,即穆斯林不認可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這兩項基督教的核心教義。

同樣的道理,伊斯蘭教同樣是一神教,一個正宗的穆斯林不可能相信印度的神,也不可能同時兼具基督教的信仰。

總而言之,對於pi的宗教信仰,我個人覺得有三種可能,其一,pi相信的是一種近東的亞伯拉罕宗教(亞伯拉罕宗教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統稱,因為他們相信的是同一個上帝)的分支,更準確的說是一種異端,這種異端不僅能夠使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還某種程度允許多神教;其二,pi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並且把上帝也當成了某個印度教框架下的神(在印度教的框架下,多一個大神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但是pi並不是基督徒或者穆斯林;其三,pi壓根就沒有嚴肅的宗教信仰,而是報以一種機會主義的態度,我們身邊多少也有一些既拜菩薩,又相信關帝、媽祖,甚至還畫畫十字的人。

-----------------------------------------

順便吐一個嘈,從少年pi這電影里看出信仰的人我覺得都是在胡扯,因為信仰不是一個空洞的動聽的詞,而是要和某一個具體的信仰的對象聯繫在一起。嚴肅的信仰,不是信某個超自然的存在一句空話,即使沒有嚴密的神學理論,起碼也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觀,往往還包括一些戒律和規範。反過來,如果一個人連信仰的對象都模模糊糊,恕我直言,似乎比較接近原始巫術或者迷信。


少年pi生於印度,父親經營一家動物園信仰理性,母親是名植物學家信仰印度教,而pi自己又同時信仰基督教、印度教與伊斯蘭教。對於兒子同時信仰三個不同的宗教,父親覺得很可笑而母親卻顯現出足夠的寬容,讓他能自由的去探索自己的信仰。而對於經歷過海上劫難後的pi來說,三種信仰已經能在他那裡融會貫通,信仰本身是見房子,而它們就是其中不同樓層的房間。

而真正讓pi開始相信上帝的確是一場海難:pi的一家為了更好的生活準備移民去加拿大,而他們在太平洋上遇上暴風雨,輪船沉沒,最終只有pi一個人倖存下來。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信仰總是與苦難走的如此之近。的確,pi的存活是一件那麼慶幸的一件事:如果他沒有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走出艙門,如果他沒有登上救生艇,如果救生艇上一無所有,如果在彈盡糧絕時沒有碰上海島,如果他上岸後沒有被人發現……他都只有死路一條。如果不是神跡顯現,這一切又該如何解釋呢?

人總是在意識到自身的渺小,遇上無法用理智解釋的時候才意識到上帝的存在。當少年pi獨自坐在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中間時不正是人類在茫茫宇宙間所在的位置嗎?當還在上小學時pi用π 來解釋自己的名字的時候,他當著所有老師和同學的面默寫了幾黑板的π 小數點後的尾數,可他真的能寫下所有尾數嗎?宇宙是可知的,因為你能知道3.14後面接著的是些什麼數字;宇宙又是不可知的,因為你永遠不能完全說出這些數字。人類本身就是在這可知於不可知中搖擺不定,科學是可知的,它本質是樂觀的,而宗教是未知的,它的本質是悲觀的。這也是為什麼片中為尋求寫作素材的作家在與成年後的pi對話時發現在他身上,理性與宗教信仰是那麼和諧地融為一體的原因所在。

(本文選自個人微信公眾號烏有鄉來信,詳見原文鏈接:影評|海上的猛虎與少年)


為什麼神啊,真主啊,阿拉,他們地位那麼高,肯定不會那麼狹隘,可能是因為被人篡改他們的本意,我個人認為,他們都不會在意我們信不同的教,只是被這個世界上的宗教體系所誤解。就好像我們會在乎隨處可見的螞蟻吃些什麼嗎?那麼上帝,真主,玉皇大帝,如來佛相互認識嗎?還是只是更高緯度的智慧?為什麼不把所用宗教都混合一下,出現新的宗教呢?我是個無神論者,不過我相信神或許存在,因為存在神論,畢竟有其原因,或許是更高緯度的生命存在,就像螞蟻理解不了我們的存在,更理解不了天空了,就像用玻璃箱子養螞蟻,他們的世界和世界觀就是那個箱子裡面。如果上帝創造一切,那麼誰創造上帝?我個人覺得,上帝還是真主都沒有權利干涉我們信多少個宗教,因為他們所處的高度和我們不一樣,他們不會在意這些細節。而是我們自己作出來的。就好像你會在意一群狼誰是頭領嗎? 在下一己愚見。不服來噴我啊,我不在乎!


大家都從宗教的角度來說,那我從原著的角度來說吧。剛剛看的時候正好看到關於Pi信仰三個宗教的問題,一下子想起這個問題所以就跑來回答一下。

Pi和父母在散步,結果迎面走來三個人:牧師(Priest),伊瑪目(Imam)和梵學家(Pandit)(翻譯是臨時找的歡迎更正...)。這三個人分別向Pi的父母誇獎了Pi是一個多麼虔誠的基督教徒(Christian),穆斯林(Muslim)和印度教徒(Hindu)。然後他們就都震驚了,Pi居然同時信了三個宗教。因為Pi作為一個孩子,在他們眼中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三人便開始貶低其他的宗教並且讚揚自己的宗教,希望Pi能選擇他們自己的宗教。最後他們要求Pi從三個宗教中選擇一個。Pi回答說:"Bapu Gandhi said,All religions are true. I just want to love God."

三個人都不說話了。沒有人能阻止一個小男孩愛神。

宗教,不就是要愛神嗎?只要他真心真意地愛神,愛幾個神又有什麼關係呢?

PS:書中三人爭辯的過程中,並沒有提到信了一個宗教就不能信另兩個的問題,因此我覺得這三個宗教是不衝突的。


各個宗教是有相通相容的地方,至少我這麼認為的。雖然各個宗教信奉的神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神還是那個神,而不是根據你的宗教類別而定。


推薦閱讀:

宗教誕生以來的邪惡有多少?
怎樣回答六歲的小孩的問題:為什麼和尚不吃肉只吃素,植物不是也有生命嗎?
如何解讀電影《七宗罪》?
魯迅這句話如何理解?
為什麼伊萬卡和他老公結婚會強迫入教呢?

TAG:電影 | 宗教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