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有哪些明星是真正愛好科學?他們為此做過哪些事?

這裡的科學指的是被學術界廣泛認可的,而非偽科學那一類

被一堆明星轉的引力波民科震驚了,想知道有沒有三觀正常的明星……


這個酷似牛頓的老頭叫布萊恩梅,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天文學博士,在去年的新視野號冥王星探測計劃當中,他是科學家團隊中的一員

但是這位老頭的青蔥歲月是這樣的

他就是當年赫赫有名的搖滾樂隊 Queen的吉他手,「史上最偉大的吉他手」排名第2名。他還是一個著名的作曲人。他所創作的歌曲有一首大家很熟悉: we will we will rock u!!

這個人的音樂天賦其實不亞於他的科學天賦,他5歲學鋼琴,6歲學四弦琴,7歲學吉他。他在舞台上唱搖滾的時候,這個天才已經是帝國理工大學的物理學碩士了,由於他在音樂界的巨大成就,他就結束了自己的物理狗的生活,退學專門做明星了

但似,這位天才其實還是有一顆想要做科學家的心的。在他快60歲的時候,國內的老頭都已經收拾收拾準備退休回家抱孫子的時候,這個老頭做了一個決定:回到學校,把我落下的課都補回來。於是這個三十年前著名的歌手頭髮花白,重新回到了母校,跟那些兒子輩的博士生繼續完成自己的天文學博士學位,

布萊恩梅的論文題目是Radial Velocities in the Zodiacal Dust Cloud,也就是研究黃道光塵埃粒子的徑向移動速度。黃道光一種天文現象。是由地球運行的黃道面上的粒子散射出來的太陽光,這種光只能在深夜,沒有月亮的沒有地面光污染的地方才能清楚的看到。所以這個幾十年前,習慣了一百多分貝的搖滾節奏的歌手,來到了大西洋荒無人煙的孤島,面對那地平線上微弱的黃道光進行觀測。

就這樣,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拿到了帝國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

其實皇后樂隊的學霸不止他一個

約翰·迪肯 貝司手,A-LEVEL考試三門全A, 聲音振動學碩士。他負責樂隊的樂器改裝。因為專業,所以安全,這就是整個樂隊的音樂風格如此與眾不同的原因

羅傑·泰勒 是倫敦醫科牙科學院牙醫專業的學生,皇后樂隊鼓手。就算是不當藝人,在英國當牙醫也是人生贏家了

小夥伴們,滾回去讀書吧


竟然沒人提到我女神!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這個殺手不太冷》里古怪精靈的小女孩

《V字仇殺隊》中融化V冰冷外表的勇敢少女

《黑天鵝》中走火入魔的妖艷天鵝

但是,人家是讀的是哈佛心理學(全A),還進入過英特爾獎半決賽,於1998年所寫的高中論文"探討以糖製備氫氣的簡易酵素法"曾獲英特爾科學人才探索獎(英特爾科學獎是全美公認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學競賽,有小諾貝爾獎之稱)

這個擁有完美顏值和演技的女神,還是一個有頂級常青藤大學學位的學霸。在演講中她透露,中學的時候自己就以愛學習著稱,周圍的同學對她演過電影這件事根本不當回事,她之所以在學校出名,是因為「總是背著一個比自己身體還大的書包」。中學畢業時,她被同學們評為最有可能參加 Jeopardy(一個電視智力競賽節目)的人,言下之意就是「最呆的書獃子」。

曾為了準備高中期末考試而缺席&<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的首映會

她擁有自己的埃爾德什係數。這個係數以匈牙利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的名字命名,用來衡量一個人與世界核心學術圈的距離,埃爾德什本人的係數是0,與他直接合寫過論文的人的係數是1,與係數為1的人合寫過論文,係數則加1,依此類推。光是能擁有這個係數,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而娜塔莉·波特曼的係數是7。

曾入圍英特爾科學獎並最終進入半決賽。英特爾科學獎是全美公認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學競賽,「在這項賽事69年的歷史中,歷屆獲勝者和走到最後的那批選手後來一共獲得了7項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兩項菲爾茲數學獎,六枚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以及一長串的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而現在,又多了一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8歲那年,她以全A的成績接到了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錄取通知書。

在哈弗深造心理學期間,投身研究一種名為"物體恆存時額葉的活化"的記憶

在1999年的一次訪問中,她表示除了&<星際大戰&>系列外,接下來的四年她要全神貫注於學業,不會接拍任何電影

2004年,身為猶太人的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耶路撒冷,進入希伯來大學攻讀研究生,在那裡她的學習成績仍然是全班第一。

除了英語之外,她還會說希伯來語、阿拉伯語、日語、德語和法語。

當其他朋友們盡情享受青春時,要把每天晚上、周末以及寒假和暑假等所有的「自由」時間都用來進行真正的原創性科學研究。這個成就足可以說明波特曼有多麼的自律和努力。

波特曼在哈佛的導師,阿比蓋爾·A·貝爾德(Abigail A. Baird)說:「我曾任教於哈佛大學、達特茅斯大學和瓦瑟學院,有幸教過許多非常聰明的孩子。但很少有人像娜塔莉·波特曼一樣擁有這麼高的天賦,這麼強的思維能力,而且這麼努力,她從不把任何一件事看作是理所當然的。」

無論作為一個班上的學生還是實驗室的研究助理,納塔利?波特曼從來沒有要求過延期,也沒有推卸過責任。

永遠的女神

一些補充:

埃爾德什數

埃爾德什數(簡稱埃數)(Erd?s number),根據現代匈牙利數學家保羅·埃爾德什,這個最多產的數學家命名,是描述數學論文中一個作者與埃爾德什的「合作距離」的一種方式。菲爾茨獎獲得者的埃數中位數最低時為3。

保羅·埃爾德什的埃數是0,與其合寫論文的埃數是1,一個人至少要k個中間人(合寫論文的關係)才能與保羅·埃爾德什有關聯,則他的埃數是k+1。 例如:保羅·埃爾德什與A合寫論文,A與B合寫論文,但保羅·埃爾德什沒有與B合寫論文,則A的埃數是1,B的埃數是2。

由於科學家有時候會跨領域合作,有許多非數學家一樣會擁有埃數

例如:保羅·埃爾德什←→數學家Daniel Kleitman ←→遺傳學家Eric Lander ←→其他遺傳學家、染色體學家(謝謝 @孑 桀的補充)

英特爾科學獎(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是美國歷史最悠久,也最具權威的高中生科學競賽獎項,前身是始於1942年的「西屋科學獎」。自1942年創辦以來,這一賽事長期由西屋公司冠名,1998年後才改由英特爾冠名。迄今為止,有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人生履歷中曾提到高中時期獲得這一獎項,故有小諾貝爾獎之稱。

是全美公認要求最高、最精英的高中科學研究競賽,它吸引了那些出類拔萃的,擁有遠大理想的年輕科學家們。在這項有著69年歷史的比賽中取得過冠軍或優秀成績的選手們,後來獲得了7次諾貝爾化學或物理學獎,2次菲爾茲獎,以及6個國家科學獎和技術獎,還有一長串的麥克阿瑟基金會基金。

了解這項競賽有多麼激烈的人應該知道,這意味著要做一個有獲獎價值的科研項目,當其他朋友們盡情享受青春時,要把每天晚上、周末以及寒假和暑假等所有的「自由」時間都用來進行真正的原創性科學研究。

@雲衡迢葉璇確實也是大學霸,1998年,她參與導師研究的《電磁場和植物的關係》(Mung Beans and Magnetic Field)項目,由此獲得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植物學學科一等獎,獎品包括一等獎證書和三千美金。葉璇的是ISEF,娜塔莉·波特曼的是ISTS。

@呵呵呵 謝謝補充,查了一下ISEF也是英特爾冠名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不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科學獎


我來提名一位中國女明星:梁幗馨。

絕大多數年輕人可能對這位女星並不熟悉,但是出生在70年代以後去過錄像廳的老司機們,你們敢說不認識她嗎??

對了,她就是前香港著名三級女星——狄娜

她主演過的真·三級片包括:七擒七縱七色狼。。。橫衝直撞七色狼。。。大軍閥。。。

尤其是在《大軍閥》中,狄娜全裸出鏡,震驚香港(不好意思,微小地發個車...)。

然而,年輕的狄娜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接受左翼思想,立志報國。

後來狄娜乾脆息影,北上報國,轉攻中國大陸的航天事業

航天事業。。。。。。

1977年至1979年間,狄娜又利用其國際人脈,為中美建交奔走,並促進雙方文化及經貿交流;又隨大陸經濟改革轉型,為大陸發展航天及軍事科技,參與中外軍事交流和武器生意。

在80年代前後,狄娜為中國內地機場建立導航系統

導航系統。。。。。。

到80年代末,大陸絕大多數城市的機場都採用狄娜旗下公司的導航系統。

90年代開始,她開始參與人造衛星業務,她把衛星導航系統輸入全世界52個機場。

21世紀以來,她還參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項目,抗衡美國技術霸權。

(各位整天在宿舍擼得灰飛煙滅的宅男們,你們看到這兒臉紅嗎???)

梁幗馨女士已於2010年3月31日去世。

雖然她是位明星,但是她為中國民用航空與航天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應當被永遠銘記。

-----------------------割---------------------------

經@葛巾 葛大提醒,梁女士所得成就有一定的家世因素,和科學技術聯繫可能有限。


他就是王德民院士。

王德民簡歷 工程院院士王德民 王德民妻子 王德民母親 王德民年輕照片

他們這些工程師是中國的希望,無論是搞石油的還是搞電機的,都為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建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不僅僅是精神世界的支柱,更是國力強大的保證。

讓我們對這些真正的國寶且行且珍惜,為他們點贊。祝他們安享晚年,健康長壽,將豐富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指引中國無數的青年前進!


當然是這個等了足足四季才把男朋友謝耳朵給睡了的痴怨欲女啦。

其實她年輕的時候還是蠻清秀的~

馬伊姆·拜力克,在《生活大爆炸》里飾演一位神經病,哦不,是神經學博士,並根據《謝爾頓專項合同》的授權,成為謝耳朵的女朋友。

而她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神經學博士。而且,大家注意了,她並不是科學家去客串一把演員。她從小就是個演員,資歷比《大爆炸》里其他幾個主演要老多了,她的熒幕處女秀就是和超級大咖合作:1983年,年僅8歲的馬伊姆·拜力克出現在天王巨星MJ的《Liberian Girl》MV里。

1990年,15歲的她主演了第一部電視劇《blossom》,紅極一時。

再後來,她同時被耶魯和哈佛錄取,但她卻選擇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原因是她不想離父母太遠。

2000年,她獲得精神科學、希伯來語和猶太研究的學士學位。

2007年完成博士學位,主攻小胖威利症病人下丘腦活動的研究。


當然有啊,還記得這四位么?


我不是針對誰,我是說,在坐的各位,比我漂亮的沒我聰明,比我聰明的沒我漂亮


WiFi之母!

海蒂·拉瑪!

海蒂·拉瑪(英語:Hedy Lamarr,1914年11月9日-2000年1月19日),出生於奧地利,猶太人後裔,美國演員。展布頻譜(Spread Spectrum)技術的共同發明人,為現代許多無線通訊系統包括無線區域網絡與行動電話的基礎關鍵。於2014年被選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1931年海蒂·拉瑪拍攝了第一部影片《街上的錢》。

1933年《欲焰》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映,海蒂成為世界上首位全裸出鏡的演員 。

1937年在路易斯·梅耶的引薦下成功打入好萊塢,包括「海蒂·拉瑪」這個藝名。

1938年海蒂開始在米高梅公司擔任主角,她與羅伯特·泰勒合作愛情片《Lady of the Tropics》。

1939年海蒂與克拉克·蓋博合作喜劇片《某同志》和冒險片《新興都市》等25部作品 。

1941年海蒂借鑒了音樂家喬治·安太爾同步演奏鋼琴的原理髮明了「跳頻技術」,為CDMA、Wi-Fi等技術奠定了基礎 。

1942年海蒂獲得了美國頒發的「跳頻技術」專利 。

1949年海蒂與喬治·桑德斯合作出演塞西爾·B·戴米爾執導的愛情影片《霸王妖姬》 。

1953年海蒂加入美國國籍。1966年海蒂出版爭議性自曝隱私的自傳小說。

1997年海蒂被授予「電子前沿基金會」的先鋒獎。

1940年夏天,拉瑪在一個聚會上認識了從歐洲德國移民來的鋼琴家喬治·安塞爾,當時拉瑪正同第二任丈夫分居。拉瑪曾把安塞爾邀請到家中,詢問通過調節內分泌進行塑身的問題。後來他們討論了更為嚴肅的話題,拉瑪想起自己的第一任軍火商丈夫,某次晚宴上她曾聽到納粹官員談起過如何操控魚雷的內容。如果是直接使用遙控則很容易被相同頻率的信號干擾從而使魚雷偏離目標,某個下午安塞爾漫不經心地彈著鋼琴,拉瑪想到如果改變鋼琴按鍵就能改變聲音,那麼改變無線電信號頻率同樣能改變信號。如果不停隨機地改變信號頻率,敵人的干擾影響就會減小很多。而安塞爾則想出了具體的實施方法,他曾經在1926年的《機械芭蕾》(Ballet Mecanique)中使用了16架自動演奏鋼琴,這些鋼琴由滾筒驅動。當在魚雷的接收器和艦船的發射器內安裝上相同編碼的滾筒,讓兩者同時運轉時,藉此調整頻率,就可以完成這種跳頻擴頻,使敵人難以掌控。

1942年8月11日,海蒂·拉瑪與喬治·安塞爾從美國專利局獲得了名為秘密通信系統(Secret Communications System)的專利,編號為2,292,387(後稱此技術為展頻技術 Spread Spectrum)。事實上在他們的專利中一共使用了88種頻率,這個數字和鋼琴的按鍵相同。獲得專利後他們沒有開發相關的商業用途而是直接交給了政府,他們還需要為此擔負相關的專利維護費[8]。然而那時候還未發明晶體管以及集成電路,想要將龐大的電子管設備塞入魚雷之中困難重重,因而海軍拒絕了這一想法。雖然拉瑪和安塞爾沒有繼續他們的發明,但是實際上日後擴頻技術在被應用到眾多無線電通信技術中,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分碼多工存取)、無線區域網絡(WLAN)、Wi-Fi與 Bluetooth都是奠基於展頻技術而來。海蒂拉瑪與喬治安瑟終其一生,未因此專利獲得任何一分錢,1997 年,這項專利發明了 56 年後,海蒂拉瑪與喬治安瑟的成就才終於獲得電子前線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榮譽技術獎章的肯定。

二戰時拉瑪還通過販售戰爭債券的方式幫助抵抗法西斯,其中在一個晚上她就售出了7百萬美元的債券,平均下來每晚賣掉了2萬5千美元的債券。


2016.9.7更新

好多人想要英文原版的稿子和視頻,我就更新一下這兩個部分。

鏈接:剛剛過世的小喬告訴你他為什麼討厭名人文化(大誤)

原文:

"All Ive done is act in a TV show and pretend to be mean for money, essentially. Worst comes to worst, I thought to myself, I can at least bring along my trusty crossbow and sexually threaten some unsuspecting students with impalement, but we discussed that and that didnt fly with the board.

"From your invitation, it returned my thoughts to an all too similar event I participated in a few weeks previous during which 20 minutes into a rather long hour-long QA session both qs and as respectively dried up very quickly. So with 40 minutes left of the event and apparently all value sucked from it like a tropical mini CapriSun, my blood froze as I gazed out at the sea of awkwardly shifting faces.

"The silence was finally broken by a strained question about what I had consumed for breakfast that morning. It was at that point I realized that after a mere 21 years of a relatively uneventful life, one can not simply expect to talk about oneself for an hour, especially without either sliding into kind of irrelevant or the babbling. I literally just dont have enough to talk about for an hour.

"So in a bid to kind of avoid the inevitable drought of questions tonight, before we come to the forthcoming QA, I decided I would kind of try to waste as much time as possible talking about something that kind of wont preemptively answer any questions -- because every answer is golden in terms of time -- but will perhaps hopefully be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to my life and kind of Game of Thrones.

"So basically, since the show has aired -- and apologies for the kind of length and boring nature of this. I did it all last night and its very rambling and please feel free to switch off at any point during it, but Im just going to try and read it in an interesting way, because its not interesting.

"Since the show has aired, I feel Ive been given an insider look into an ever-pervasive and yet often mysterious aspect of society; namely, our culture of celebrity. Strangers on the street now call me Jack, and my public image is democratized by fan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like on the Internet. Im also given opportunities, like this one tonight, which I see as truly once in a lifetime.

"So feeling somewhat within but also very much abstracted from modern celebrity culture, if you want to call it that, that kind of feeling has provoked a lot of reflection within me about my position within the thing, so I kind of wanted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perhaps talk about those reflections. But I do appreciate the irony about talking about kind of celebrity in this context. I hope the irony is taken with a pinch of salt.

"I feel like some of these reflections are perhaps somewhat unique in the sense that Im in a unique position straddling kind of cigarettes and books of a student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cocaine and prostitutes of a celebrity.

"Ever since my mother sent me to Saturday morning grammar classes when I was 7, I wanted to become a famous actor. I loved the idea of captivating an audience and moving them truly through performance, but more importantly being recognized and heavily lauded for that talent.

"Early on, I just performed in some small films and short plays and the like, most notably giving my Joseph in a school nativity at age 8. Critics hailed my Joseph as being raw and entrancing and having a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character that will never be matched by anyone ever again.

"It was thrilling. Indeed, I drew a great deal upon my Joseph when I played little boy in Batman Begins in 2005. Little boy had the same passion and drive Id seen in Joseph, the same resilience,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 same love for his pregnant wife Mary.

"However, despite only being a minute role, my appearance in Batman Begins presented me with my first encounter with celebrity. After the film came out, I was always forever the kid from Batman. Amongst my peers, my now defining feature being brought up as an ice breaker; a vaguely memorable tidbit on certain social occasions.

"The labeling didnt bother me, but I didnt necessarily enjoy it. However, little did I know that a far more concentrated form of that slight societal abstraction was going to be placed in my lap five years later when I would, as a bright-eyed and bushy-tailed 17-year-old, step into an audition for some HBO show called Game of Thrones.

"Chapter Two [laughs]. If Im being honest, upon hearing the joyous news that Id received the role of Joffrey, I really did not expect all the subsidiary things that come from ... being an actor on a successful television program. I had no predictions or expectations of all the attention, invitation to events, and of course all the cocaine and prostitutes that awaited me around every corner. I was literally just excited to act in a cool show.

"Perhaps that was naivety or perhaps -- like everyone else involved in the show -- I just simply didnt anticipate the success of it. In any case, whatever the reason was, what it led to was a sharp shock when I realized I had, unbeknownst to me, signed an invisible contract which required me to enter into a strange new echelon of society.

"People suddenly wanted to take pictures of me on the street, and journalists were interested in what kind of socks I preferred. Among certain groups of my peers, my jokes seemed to become a lot funnier, which perhaps was all the comedy books I was reading at the time or perhaps it was sycophancy, I dont know.

"It was an atmosphere from which I instantly wanted to retreat. I detested the superficial elevation and commodification of it all, juxtaposed with the grotesque self-involvement it would sometimes draw out of me. Being a faceless member of a mob, I soon realized, is far more comforting than teetering on a brittle pedestal one inch off the ground.

"The exclusion and subtle differentiation that comes with even a rather diluted form of celebrity that I had embarrasses me. But what shook me as most odd, however, about the whole thing was how I odd I indeed found it all. Celebrity is seen by a huge amount of people and certainly myself for a while as the pinnacle of society, of success. It is revered almost religiously, both the institution and its quickly growing member base.

"Indeed, these days the apotheosis of celebrity is not just combined to the worship of movie idols, pop stars, sports heroes or even reality TV stars. We have bloody celebrity chefs, authors, comedians, politicians, intellectuals, scientists, business people, cheesemongers or something, milliners -- hat makers, for those of you who didnt get that -- who constantly stick out their faces at us on advertisements and talk shows, magazines covers. But this reverence and invasion is often welcomed and indeed fostered by a great percentage of the public.

"I started to wonder why that was and whether there was any harm in that reverence. Theyre just people, after all. So whilst one can trace the origins of kind of celebrity or whatever you want to call it back to the Romantic era, and people like Samuel Johnson, or even before -- Beckett -- it was truly in the 20th century -- proliferation of photography, radio, television and finally mass media -- that finally a fecund ground could be laid for, in particular, sports stars, movie stars and singers to be massified as recognizable, influential public figures.

"This kind of fostered a culture dominated by what [Jean] Baudrillard called the simulacra, which are images that contain no reference to the real world. For upon being able to, for the first time, see and also hear the well-known figures of the time -- people like Charlie Chaplin and Gloria Swanson -- the public began to kind of, perhaps unconsciously, reduce them down to their image alone, leading to a perhaps irreparable commodification of these photogenic celebrities.

"... So what are the dangers, then, involved in being a celebrity? On the one hand, in some ways, theres the true loss of the self by virtue of being over-democratized, over-saturated -- over-loved, perhaps. Without an internally directed compass, an ego can drown in its own fascination, leaving the bearer unable to posit or hang anything actual onto themselves.

"... Celebrities become excluded from every day life, kind of in exile in an echelon that is deemed better anyway: Life of celebrity, all the fame and glamor. However, no matter how much we can lust after this exile, wanting to be a celebrity is a manifestation of a dehumanization, essentially. One becomes easier to fictionalize when removed from any self-likeness of the perceiver, and thus easier to judge and also consume.

"And lastly, of course, theres the issue of privacy. That comes up a lot. Weve seen ... why we become fascinated by the banal, mundanity of celebrity life. You know, what kind of bananas they like, and stuff. They are the prescribed role models of our time, representing some form of ideal in apparently every aspect of life, be it in their professional success, cheese preference or even drug preference.

"Perhaps the desire to simultaneously position celebrities on both planes -- the ordinary and the abstracted -- is a bid to retrieve some of the immortality we have given them. By empathizing with them and humanizing them to an extent, we for a brief moment share in the glory of celebrity life -- or perhaps at least remind ourselves that if they can do it, I can do it.

"In conclusion -- thankfully -- it seems that celebrities have become vessels of either, as I say, an economic, revolutionary or sociological instinct to consume and imitate certain extraordinary members of society. Weve seen how this reverence 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both parties, oftentimes more negative than positive.

"I believe that communal admiration of individuals is healthy for society. It facilitates, in one way, the base of our universal standard, morals, but also publicly espouses the virtue of certain practices that are kind of like inherently good in some kind of ideas of what the good is.

"However, this kind of celebritization is only a positive one if the individual represents values that should be imitated by, say, a reasonable, moral person. We need to be choosier with our celebrities, or else we may find ourselves again in that situation where we just find ourselves acting out the role of the town drunk constantly.

"And we also need to temper the concentration with which we love to celebritize; primarily for the sake of the celebrities themselves and their self-evaluation, but also for ourselves. Just as the object of our attention can become rendered hollow and externally directed with too much worship, so too I feel can the worshipers sacrifice their own individual self or autonomy in favor of giving it up to a higher power.

"We need to fight against our human instinct to deify our role models, but also fight against our instinct to subjugate our own individuality in the process. Star gazing is one of the most profoundly human things one can do. But perhaps we must more frequently tear ourselves away from the mystery and beauty of the starry heavens above, and rather inspect, admire and foster the moral law within."

-------------------------------------------------------------原答案---------------------------------------------------------------------

看了一圈回答,怎麼就沒有我Joffrey大帝呢?

劇中,Joffrey作為瑟曦·蘭尼斯特與孿生弟弟詹姆.蘭尼斯特亂倫所生的君臨國王,驕橫跋扈,殘忍無情,連微笑都帶著濃濃的譏諷意味,可謂是劇中最讓人憎惡的角色之一。演得讓人咬牙切齒,就連作者本人都親自給他寫信,告訴他這個角色的成功。

Joffrey的扮演者傑克·格里森,1992年5月20日出生於愛爾蘭科克。2002年登上了大銀幕,在電影《火龍帝國》里扮演了一個一走而過的小孩。2005年,在克里斯蒂安·貝爾主演的電影《蝙蝠俠:俠影之謎》里飾演了一個被蝙蝠俠救的小孩。

現實中的傑克·格里森是都柏林聖三一學院的哲學和神學的學生,修讀的是晦澀的哲學與宗教學。雖然92年的他還沒有多麼璀璨的學術成果。但是在《冰與火之歌》後,他決定退出演藝圈。為了繼續從事的學科,而選擇遠離演藝圈的名利,在巔峰之際退出了演藝圈。這種勇氣,實在可嘉。在2014年1月,他曾受邀在牛津大學學生會發表演講。以下是演講全文的中譯文:

能夠受邀在牛津學生會講話是我極大的榮幸。我的許多偶像都曾在這個社團面前發言。一想到這些曾經的發言人,我的喜悅與驕傲很快就被擔憂與焦慮所取代了。我能說些什麼呢?我從未在世界範圍內促進過人們的同情之心,從未反抗過強權壓迫,也從未探索過宇宙當中的奧秘,無論這奧秘存在於量子層面還是女生的心裡。迄今為止我所做過的無非是在一部電視劇里演了一個熊孩子而已——而且還是為了錢(笑聲)。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原本打算拿上我心愛的十字弩,用一箭兩孔的威脅來恐嚇未加防範的學生們與我苟且一番,可惜學生會不同意。

接到邀請之後,我想起了幾周之前前我參加過的一次很類似的問答活動。活動時長一個小時,但是在二十分鐘之後,作為問答雙方的我與觀眾們都沒詞了,但是活動時間還剩下四十分鐘,如同榨乾飲料的包裝袋一樣沒有價值。我只能幹坐在那裡,看著台下無數略顯尷尬的面孔。終於有人舉手問我,當天早飯吃得是什麼。這時我意識到,在過去波瀾不驚的21年生活之後,我實在不可能花費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談論自己,至少不可能一直說出有意義的言論而非胡言亂語。因此我希望在本次問答環節開始之前儘可能地浪費一點時間。我希望我接下來的演講不會預先回答任何問題——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有佔據時間的寶貴价值——同時又能足夠有趣且與我拍攝《權力的遊戲》的經歷有一定關係。我要為這段演講的無聊性質而道歉。這份講稿是昨晚才寫好的,內容可能有些無趣,我會儘可能讀得有趣一些。

《權力的遊戲》開播以來,我以局內人的視角窺見了一個無孔不入卻又神秘莫測的社會側面,也就是名人文化。街頭的陌生人都會叫我傑克。粉絲與互聯網將我的個人形象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能得到今晚在此講話的機會,如此機會可謂畢生難逢。我覺得自已一方面是當代名人文化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卻又難以真正融入。這使得我對於自己在名人文化中的地位產生了諸多反思。在這樣的語境下談論名人文化未免有些諷刺,我希望大家對於這其中的諷刺意味持保留態度。由於我本人目前處境特殊,橫跨學生與名人兩界,一邊是書本與煙捲,另一邊是可卡因與妓女,所以我的想法應該還是有獨到之處的。(笑聲)

自從七歲那年我媽媽將我送去周六表演學校開始,我就想要成為一名著名電影演員。我很想憑藉演技打動觀眾,但是更想讓自己的表演才能得到承認並且聽到觀眾們為我喝彩。我後來陸續拍了幾部短片,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八歲那年在學校基督降生演劇里扮演約瑟(笑聲)。當時評論家們評價我所扮演的約瑟「真情外露、引人入勝、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達到了後來者無法超越的水平」(笑聲)。後來我在2005年的《蝙蝠俠:俠影之謎》里扮演了一個小男孩,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將我飾演約瑟的經驗代入了其中。那個小男孩就像約瑟一樣充滿感情、動力與韌性,更重要的是他也深愛著自己懷孕的妻子(笑聲)。

儘管我在《俠影之謎》當中只是個小配角,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窺見了名人的世界。電影上映之後,我就成了「那個演過蝙蝠俠的孩子」。家裡的親戚在社交場合也經常拿我來引起話頭。我本人對於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倒是並不反感,不過同時也感到很不以為然。當時我萬沒想到的是,五年之後,我將會更加強烈地再次與這種社會性梗阻不期而遇。青蔥年華十七歲的我參與了HBO的《權力的遊戲》,人生第二章就此揭開(笑聲)。老實說,儘管聽到自己受邀出演喬佛里一角的消息很令我感到高興,但是當時我實在沒想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一切。成功出演這部電視劇之後,我也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受到怎樣的關注,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參加各種大小活動,自然也預料到了可卡因與妓女正在拐角處恭候(笑聲)。但是就像本劇其他演員一樣,我也沒想到我們究竟會有多麼成功。不管怎麼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無意之間簽署了一份步入某個奇怪社會階層的隱形合約。街頭的人們想要與我合影,記者想知道我穿什麼顏色的襪子。與同齡人相處時,我的笑話似乎比其他人的更加好笑。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我正在惡補喜劇書籍。

總之,自從我接觸到這種氛圍以來就一直想要抽身而退。我厭惡這種膚淺的抬升、商品化以及奇型惡狀的自以為是。我發現,作為面目模糊的公眾的一員遠比搖搖欲墜地站在立柱頂端供人觀瞻要舒服得多。我的名人地位其實已經遭到了稀釋,但是依然微妙地將我與他人隔絕了開來。這一點令我十分尷尬。在我看來十分奇怪的是,許多人——以及過去一段時間裡的我自己——都將名人視為成功的極致。而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如此之多。社會體制以及日漸增長的粉絲團體對待名人文化的態度幾乎就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如今對於名人的神化已經不限於電影演員、流行歌星、運動員乃至於真人秀參與者了,我們還有名人廚師、名人作家、名人政客、名人知識分子、名人科學家乃至於名人企業家。他們頻頻在雜誌上、訪談節目當中以及廣告裡面亮相。但是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於這種侵入行徑卻聽之任之甚至欣然接受。

這讓我不由得不想到這一切的背後原因以及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危害——他們只不過是人而已啊。名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浪漫主義興起的時期,例如塞繆爾.約翰遜這樣的人就是當時的名人。但是名人文化真正大行其道還是在二十世紀。攝影、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大眾傳媒尤其為運動員、電影演員與歌手的得勢打下了基礎。他們成為了對於文化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公眾人物。這種趨勢促成了所謂 simulacra文化——simulacra即毫不指涉真實世界的意象。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體公眾可以同時聽到並看到當時的著名人物的表演,例如查理.卓別林與葛洛麗亞.斯旺森,於是公眾們就無意識地將演員本人於他們的影像等同了起來,而上鏡的演員們也就無可挽回地遭到了商品化。

但是正如有人提出的那樣,名人文化興起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大眾傳媒的廣度與影響力的增加,倒不如說是西方世界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變。美國資本主義打造了一個消費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消費成為了彰顯個性的行為。小報、訪談秀與真人秀使得人們痴迷於商品化的名人形象,並且在榨乾其消費價值後將其拋棄。名人為各種產品進行促銷,包括音樂衛生棉、薰衣草味牙齒增白劑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可能會頗具諷刺意味地比代言人的名聲更持久的商品。

這種食人式名人消費乍一看去似乎並不會對消費者造成明顯傷害,但是對於充當炮灰的名人本身來說卻可能造成深遠影響。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迴避採訪。將某人的形象乃至生活全民化也就等於剝奪了此人的人性並將其物化成為娛樂產品。在公共目光的窺探下年復一年地生活許久之後,一個人對於自我的估值還能有多高呢?恐怕只剩下一副空皮囊了吧。

達勒姆大學的傑尼.特蘭尼對於名人文化的來源提出過一項聽上去有些瘋狂的理論,認為其根源在於進化心理學。他這項理論的核心在於人類學意義上的威望或者說高等社會地位。具有特殊技能——例如特別高超的狩獵技巧——的人們也就具有威望,而他所在的社區則會通過模仿他的行為來習得他的技能。但是在模仿的時候,社區成員也可能錯誤地模仿有威望者的非生產性行為。例如一個成功的獵手可能會在狩獵開始之前一邊念咒一邊磨箭頭,而模仿者們則會將念咒與磨箭頭的做法全都學去。特蘭尼相信,在我們的社會中名人具有名氣,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們在進化心理的層面上會本能地模仿他們。我們會關心運動員或者歌手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進化過程的一點轉折就這樣使得名人成為了現今的社會與道德榜樣。

但是假如這種模仿本能促使我們仿效當今具有威望的個人的非道德性特質,那又將如何呢?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位醉漢很久以前取得過成功就模仿他的酗酒。根據特蘭尼的理論,可能會發生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即自我實現型名聲。過去十幾年這種現象尤其顯著。名聲不再需要以任何技能為基礎,一個名人可以因為出名本身而愈加出名,而威望也節節攀升。

這是個很不錯的理論。但是在我看來,關於當代名人文化以及我們對於這種文化的痴迷的最具說服力論述來自麥克斯.菲布爾。他的理論也以榜樣與模仿為基礎,但是用「天授權力」的概念代替了特蘭尼的「威望」。菲布爾相信,對於任何形式的權威來說,合法性的分配都是至關重要的。他稱之為「合法性統御」。合法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情願接受。他認為先知、巫師與占卜者的權威與眾不同。這種權威基於人們對於權威者所具有的特定特質的傾慕。他將此類權威稱為「神授權力」。神授權力的所有者遊離於社會之外,而真正的神授權力則是天賜的。很容易就能看清當代名人如何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野蠻人心目中的神授權力權威觀念。這些名人並不具備先知那樣的英雄特質,但是作為曝光度極高的社會榜樣,他們也成了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公開化個性與個人特質成為了類似神授權力的存在,一方面吸引他人的注意,另一方面又使得名人自己成為了獨立的社會階層。

因此就像經典的神授權力角色一樣,名人為人們提供了認同的焦點。但是與經典神授權力角色不同的是,名人缺乏英雄先知的神秘超驗特質。名人同樣還具有合法性統御的特質。例如警察與政客這樣人們每天遭遇到的權威經常受到挑戰,因為人們感到自己遭受了權威的壓迫。相比之下,名人加諸於我們頭上的權威卻得到了接受甚至歡迎,因為人們認為這種權威並不以實現權威者的私利為目的。因此其他形式的權威都很重視採納神授權力。例如想要在公眾眼裡獲得合法性的政客們會尋求名人的支持或者乾脆將自己打造成名人。政治權威與神授權力權威的結合被菲布爾稱為「超凡魅力」,例如奧巴馬與黑眼豆豆樂隊的歌手http://Will.I.AM拉關係就是個好例子(上次我還投了他的票呢,真可笑)。

菲布爾的神授權力式名人與特蘭尼的威望個人具有相同的危險。模仿某個個人的傾向幾乎總會有負面效果,尤其是在被模仿的榜樣不認為自己有責任或有義務表現出值得採取的有價值行為的時候。神授權力名人還有一個令我著迷之處,就是所謂的名人崇拜綜合症。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36%的受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罹患這種疾病。在最為極端的癥狀表現當中,患者相信自己的崇拜對象知道自己的存在,聲稱自己願意為了自己的偶像去死。

但是我相信這一切不僅是古怪的社會反常而已,而是表明了為他人作嫁的自我徹底解體現象,幾乎就是宗教性歇斯底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是出於從眾心態還是渴求被更高一層權威所控制的慾望,這些案例都表明神授權力可以取代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當中說過:「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會一刻不停且竭盡其能地尋求崇拜對象,此外無他。」也有人持有相反論點,試圖找尋名人化的益處。城市大學社會學教授克里斯.羅夏就曾經為這種集體模仿行為辯護,認為名人是非正式的生活教練,通過觀察他們,人們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做頭髮,開口應當如何說話,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時髦。名人就像膠水一樣起到了凝聚社會的積極作用。(我本人並不相信他的理論,不過為了平衡起見也在這裡說一下)

目前為止我已經提到了三種關於名人的理論,分別在經濟、心理與社會方面闡述了我們之所以敬仰名人的原因。不過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成為名人的慾望。自然,最切近的動機是獲得財富與欽佩——乃至於諂媚,但是還不僅如此。這方面有哪些隱藏的負面因素呢?看待成名慾望的視角之一是我們目前以個性為中心的文化,這種內向文化與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以外在性格作為評價某人標準的做法大相徑庭。個性成為了將我們自己與大眾區別開來的手段,出名也就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新尺度。

我最近遇到一篇好文章,作者名叫尤里·格薩摩。文章題目是《大都市對於心智生活的影響》。文中他分析了現當代人對於籍籍無名的恐懼。喬治·貝克萊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遭到了過分的發揮,人們極度關心自己與他人相比究竟要多麼出眾或者多麼不出眾。我們對於自我的堅持以及一切以自我出發的思路在二十一世紀的喧囂與日漸激烈的競爭當中吸引著人們成為名人。通向不朽的金券正在發售當中。《名揚四海》裡面學生們在紐約藝術高中樓頂上不就是這麼唱的嗎?「名揚四海,我要永生……」

想要成為名人的第二點動機在於,還有什麼事能比擁有一個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的固定受眾群體更能使人感覺良好呢?從很多方面來看,名人與受眾的關係都很像奴隸主與奴隸的關係,其中奴隸主積累了動員奴隸的強大權力。

那麼成為名人的危險之處又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自我的喪失。導致這一點的原因是名人遭到了過飽和的大眾化與愛護。沒有內在指針的引領,自我很容易痴迷於自身,只顧得像倉鼠那樣轉動轉輪,既不能停步又無法將任何實際事物與自我聯繫起來。這也是商品化的問題所在,對於人的商品化其實就是一場嚙噬自我的狂熱盛宴,以至於事主最終完全要依靠被人嚙噬的外在能力來定義自我。例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名人更容易陷入自戀,習慣了眾多他人的目光卻懶得回視。因此出現了諸如妄想、自高自大、易怒與冷漠之類的問題。我們現在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某個名人精神崩潰。

進一步說來,名人與日常生活隔絕了開來,躲入了自成一體的社會階層(反正這個階層本來就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等)。但是不管怎麼說,想要成為名人的慾望都彰顯了非人化的傾向。名人與受眾之間的相似性越低,受眾就越容易虛構這個名人的形象,對其加以評斷乃至消費也就更加容易。

最後還有經常出現的隱私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關心名人生活當中雞毛蒜皮的末節呢?因為名人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榜樣,代表著生活各個方面的理想典範,無論是在職業道路、乳酪口味還是在毒品選擇方面。我們總想將名人同時安置與日常與抽象這兩個不同平面當中,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想要回收一點我們賜予他們的不朽。通過移情於名人並且將他們人性化,我們短暫地分享了名人的榮光。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假如他們能做到,那我們也能。

總而言之,名人成為了一個容器,容納著經濟、進化或者社會層面上的消費慾望與模仿傑出社會成員的本能。我們已經看到了崇敬名人可能給名人與受眾雙方帶來怎樣的深刻影響(往往以負面影響為主)。我相信,社區對於個體成員的崇敬對於社會有益,一方面推進了普遍的道德原則,另一方面也主張了特定行為的道德性。然而只有在名人自身代表著值得有道德理性人加以模仿的價值觀時,名人文化才能發揮正面效應。我們在選擇榜樣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否則又會走上模仿醉漢的老路。

我們還要調節自己將某人捧成名人的衝動,主要原因自然是為了保護名人本人及其自我價值,但是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正如我們所追捧的對象可能會淪為空殼,被過度崇拜所擺布一樣,崇拜者也可能會犧牲自我的個體性與自主性,將其拱手交給更高一層的權威。我們要儘力克服神化榜樣以及在此過程中壓制自我的人類本能。凝視星光是最為深刻的人類行為,但是也許我們應該時常將目光從頭頂上美麗而神秘的群星移開,用更大的精力來檢視、欽佩與培養內心的道德法則。謝謝大家。

從這篇演講中你看看人家學術功底多深...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哲學理論信手拈來。


更新一下

===========================

哈哈哈哈哈


Queen(皇后樂隊)裡面的每個人都是大學霸啊

就是唱We will rock you 的那個樂隊

吉他手Brian May (長相跟智商都挺像牛頓的吧。。。),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物理學碩士,天文學博士,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名譽校長 。樂隊里的超級學神,轉化了第一幅立體的冥王星圖像,著有科普書,在NATURE上發表論文,自己製作吉他以及,,事迹太多已經記不清了。。。

貝斯手John Deacon ,倫敦大學切爾西學院電子工程學學士、聲音振動學碩士學位。他用一堆廢棄的晶體管拼裝出神奇功放Deacy Amp,幫助學神在吉他上製造出絢爛的管弦樂效果。(一邊考試一邊還在錄專輯,為什麼學霸顏值也這麼高!!)

鼓手Roger Taylor ,畢業於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獲得生物系學士學位。(顏值也真的好高!)

主唱Freddie Mercury,畢業於伊令藝術學,取得了藝術與圖形設計的學士學位。他設計的著名鳥冠圖案成為了皇后樂隊沿用至今的標誌,其中的巨蟹、處女、獅子分別代表樂隊成員的星座。

﹉﹉﹉﹉﹉﹉﹉﹉﹉﹉﹉﹉﹉﹉﹉﹉﹉﹉﹉﹉

雖然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明星吧~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物理學家,曾經打過醬油的足球運動員

大一的理論化學課上還提到他。

哥本哈根大學的碩士和博士,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22年由於對原子結構理論的貢獻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感謝評論區知友的批評指正,對答案已作了修改和補充~

(以下來自百度)

尼爾斯玻爾的弟弟哈那德·玻爾,是劍橋大學的數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足球運動員,他參加的丹麥國家隊獲得了1908年夏季奧運會的足球亞軍。專攻是數學分析,建立了周期函數研究的主要基礎。他與劍橋大學著名數學家高德菲·哈羅德·哈代(G.H.Hardy)是同事。


發過SCI的奧斯卡影帝 Colin Firth!

他作為演員的成就實在耀眼,無論是在早年的BBC劇《傲慢與偏見》中飾演達西先生、後來的單身日記系列,還是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的《國王的演講》(片子本身包攬該年四項奧斯卡)、2015年大熱的《王牌特工》,他都有出色的表現,足以奠定他在演藝圈的地位,在很多人心中他的名字就是優雅高貴的英倫紳士的代名詞。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一個生物大學霸!2011年4月,他與研究夥伴在著名國際生物學學術期刊《Cell》子刊《 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政治態度與腦結構關聯的論文,影響因子10.9,什麼概念呢大概就是夠兩個碩士畢業了…(我也不是學生物的不是特別了解,歡迎專業人士指正說明)(搬運評論:1.夠兩個博士畢業了 2.如果不是一作不是通訊,一般都只能算掛名的,不能算在自己的成果下面了。)

但是必須說明的一點是,他是否是真正熱愛自然科學,我並沒有辦法保證…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在上世紀就開始在演藝圈嶄露頭角並發展勢頭良好的人,名利已雙收,並無經濟壓力,願意拿出本來可以拍片走穴的時間去做研究,並在11年的時候發一篇SCI出來,應該也是真愛吧。

BBC95版的傲慢與偏見以及裡面高冷的紳士達西,估計會是這輩子影響我最深的影視作品了。因為這部劇,後來喜歡上的人,也是穿上正裝會發光的那個。雖然現在只能再等下一個了,但仍然相信: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總有一天他會穿著西裝來娶我。


謝邀。

現今的我不清楚

但歷史上

20世紀還真就有這麼一位

美國女演員

海蒂·拉瑪

跳頻技術之母

CDMA創造啟發者

(已更正,感謝評論指正)

上個圖大家感受下她的美貌

海蒂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

是首位全裸出鏡的演員

(我絕對不是因為這個才知道她的)

1937年開始在米高梅擔任主角

(就是大家之前很熟知的獅子吼片頭的公司)

(我年紀大我很熟知ˊ_&>ˋ)

海蒂父親是銀行家

母親是鋼琴家

生活富裕的她從小成績也很好,尤其是數!學!

(沒這頭腦也創造不出來成績,對比國內現在的趨勢……不是我說,作為公眾人物,起碼也得多讀點書吧,有些人上節目玩遊戲,好多字都不認識……無力吐槽瞬間粉轉黑)

至於海蒂的作品

年代太久遠抱歉我真的沒看過

不過那個年代

做到她這樣,跨國進入好萊塢

知名程度可見一斑

不過她錯過了一些好劇本

導致大家一直把她當花瓶

好萊塢還評她為

世界最美麗的女人

以上是她的演藝生涯和家庭背景

以下就是她為我們手機黨的貢獻了

堪比諜戰片

海蒂的第一任丈夫弗里茨是一個猶太人

不同的是,他支持納粹

(沒錯,我覺得這哥們兒很嘚er)

她的丈夫一度成為納粹奧地利區的軍隊供應商

(不得不說納粹也是心大)

弗里茨在研究無線電信號遙控魚雷和無線通信干擾技術

雖然無線通信技術在當時屬於國家最高級別軍事機密

但他與武器專家談論相關技術時

允許海蒂旁聽甚至記錄

1938

納粹正式進入奧地利

海蒂也遠離了她失敗的婚姻和眾多的納粹「朋友」

順便也把納粹無線通信方面的「 軍事機密」帶到了盟國

(劇情真的不能更狗血,這就是愛情ˊ_&>ˋ

後來海蒂結識了音樂家喬治

起初只是把對方當作一個腺體專家

問他如何增大胸部

後來兩個人把話題從胸部延伸到了武器

(; ̄ェ ̄)

我不是很懂學霸的世界

在喬治的幫助下

海蒂借鑒自動鋼琴的做法實現「跳頻」

並設計出了「飛機導航系統」

後申請專利

也就是現在的「擴頻通訊技術」

(抱歉我也不懂orz,但是很厲害的樣子)

海蒂後來決定捐贈技術支持美國軍方

然而一幫大老爺們兒的看法是

一個女人和一個音樂家怎麼懂武器?

你們倆之前可是討論的胸部誒!

然後技術受到冷落

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

這項技術才被解封

廣泛運用到軍事通訊

並發展出現如今的

CDMA無線數字通信系統

(這名字很熟悉吧)

不過可惜的是

她的成果在受到重視的時候

已經無法起身接受人民的推崇了

最終在2000年八月

安然離去

現在的社會

我們的越來越看重外在

明星也是

出台一小時就幾萬的收入

錢字當頭

科學研究?難

至於海蒂的更詳細資料

大家百度就好

一大堆

看都看不完(╯°□°)╯︵ ┻━┻

以上

寫在後面

啊啊啊啊啊

看評論說這只是炒作

感覺又被騙了

不過雖然不是Wi-Fi之母

一個明星會鑽研科技

為一個時代的軍事努力

海蒂還是符合題目要求噠

海蒂在年邁接受採訪時說

自己很苦惱

大家都只看到自己的美貌

從不在乎自己的演技、頭腦

為了證明自己所以開始專註於發明創造

(真·明明可以靠顏值卻非要靠才華)

海蒂發明的跳頻技術稱為Wi-Fi之母有點誇張

但是在無線通訊、CDMA等技術上

確實有巨大的貢獻

我們的手機通訊原理

也與之先河性的想法密切相關

不過也有人說

在海蒂之前就有了CDMA的啟發性觀點

海蒂之所以被熟知

還是因為她的美貌

所以長的好看也很苦惱啊

不過無論怎麼評價

對於這個已經離開的傳奇人物而言

都沒什麼關係了吧


《生活大爆炸》的Amy啊

劇中貌似是神經科學博士吧,Mayim Hoya Bialik現實生活中也是―――――――――――――――――――――――――――――――――――――――

關於Mayim Hoya是一個vegan,是否這就意味著不愛好科學?我覺得純素食主義只是出於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同樣保護動物權益也只是出於道德層面的,這與科學本來就是兩個層面,我不知道是不是一個純素食主義者就一定不能成為科學家,如果是,那麼其他回答里娜塔莉奧特曼是不是也是偽科學代言人?

以下是摘自某評論

儘管拜力克的大多數時間都用在拍戲上,但她仍擠出時間關注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現在,她正跟德州儀器公司合作,研究如何令「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成為很酷的學科。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幫助其他女性走出誤區,消除偏見。在前些年,我總是認為科學與我無關,但是幸運的是,在一位女性導師的幫助下我意識到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名科學家。所以,這就是我與德州儀器公司合作的原因。」

「我想告訴人們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實際感受,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儘快地讓年輕人切身感受一下科學家們慣用的技術。這時,女性榜樣的出現就非常重要,讓年輕女孩們在導師的幫助下了解到,科學家的真正工作遠非終日在實驗室孤獨工作。」

我認為在「愛好科學」這個問題上,她是有資格出現的。

――――――――――――――――――――――――――――――――――――――――

更新

此回答貌似炸出好多大爆炸粉,欣慰ing~~~

再看還是覺得配一臉(&>_&<)~~~關於做過哪些研究

BB拍攝結束後她就被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錄取,但她選擇了進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

2000年獲得精神科學,希伯來語,和猶太研究(好像是關於猶太文化方面的,不清楚)的學士學位。

2007年她完成了博士學位,她提交的論文是關於小胖威利症病人下丘腦活動的研究。她還是位素食主義者。


兩人:

ken jeong,宿醉里的亞裔。他本來是一個行醫多年的醫生。

Natalie portman, 發表過論文,認為自己更聰明比做明星重要。

ps:阿森納的伯格坎普遍踢球,邊整了一個學位。

再加一個 colin firth 也是發過論文的


像她這樣不惜容顏檢驗科學真理,難道還不是科學真理嗎

像他這樣為了更直觀深入地了解自己產品效果的做法,難道不是熱愛科學嗎

像他這樣為科學實驗保駕護行,以手護冷凝管,難道不是熱愛科學嗎


著名足球運動員玻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金,

寫了科普讀物《時間簡史》。


國內愛好科學的娛樂明星很少,可以說基本沒有。

有一期《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的中文版)上面對此有過評述,大意是:我們雜誌創辦了這麼久,積累了很多讀者,這些讀者各行各業都有,可是至今為止還沒發現哪個娛樂明星訂閱我們;國外情況就不同了,訂閱科學雜誌的娛樂明星很多,blabla。。。

順道安利一下《環球科學》這份雜誌。四個字評語:真是好書!這份雜誌的作者都是來自各個科研前線的一流科學家,講述的是目前最新的科技進展,這裡有最大的腦洞,最五彩繽紛的探索,最深刻的對未來的展望。和某某報紙網站的科技版比起來,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當年楊振寧安利給周恩來總理的,今天我再把它安利給你們。


那個,跳頻技術的女神,有人說嘛?


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牛津大學電機/氣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 )的MSc (碩士學位) ——『來自知友補充』

麗莎·庫卓——《老友記》她演的菲比。

高中就讀於加利福尼亞Woodland Hills的Taft High School,大學就讀於Vassar College,攻讀生物科學,打算從事父親的事業。Kudrow 大學畢業後在父親創辦的研究所工作了八年,她父親是腦科專家和內科醫生。

《生活大爆炸》的Amy——Mayim Bialik

Title:神經病理學博士

Mayim Bialik其實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學博士,她還有希伯來語和猶太學研究的學士學位。Prader-Willi綜合征患者的下丘腦活動是她的研究方向,曾獲三屆艾美獎最佳喜劇女配角提名。

這些半途轉行演藝圈的理工科明星,至少說明曾經是投入過精力在科學事業上的。

資料多來源於豆瓣,有誤請指正,謝謝~


看到這個問題立馬想到英國的布萊恩·考克斯教授,他是90年代D:REAM搖滾樂隊的鍵盤手,現在是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粒子物理學家,BBC紀錄片主持人,他主持的《太陽系的奇蹟》、《宇宙的奇蹟》、《生命的奇蹟》、《人類宇宙》、《英國科學》都是紀錄片精品,最近又出了一部紀錄片叫《自然之力》。


在美國,他的名字就像華盛頓、亞伯拉罕·林肯一樣無人不知。這不僅因為他是美國少有的幾個享有世界聲譽的富豪之一,還因為他是集航空工程師、企業家、電影導演、花花公子、飛機大王、瘋子等於一身的天才人物。

他被普遍看做是一個天才,一個夢想家,一個英雄。《鋼鐵俠》中斯塔克的原型就是他。霍華德.休斯。

1932年,創立休斯飛機公司。僱用美國優秀的工程師製造更快更有效的飛機。休斯飛機公司曾是美國空軍的主要供貨商之一,包括「休斯航天與通訊公司」和「休斯直升機公司」。

1939年,休斯入主環球航空公司,引入了航空史上最偉大的活塞發動機客機「洛克希德星座」,以很便宜的價格接收了許多軍方未採用的研發成果與技術,率先提供橫越大西洋的飛機航線。在他的經營下環球航迅速扭虧為盈,休斯也因此成為美國第一位億萬富豪。也被稱為「環球航空公司之父」。1940年代,他的航空公司積極發展多種飛機,奠定他在美國航空史的地位。

如:「休斯1號」H1B、「休斯2號」D-2、「瘋子的作品」XF-11。直到1950年,休斯作為環球公司78%的控股者,因拒絕出庭喪失控股權。

1965年,休斯飛機公司開發出約38千克重的商業通信衛星,以其6000條電話線路和12種彩色電視的傳輸功能,開拓了歐美大陸間的電視、電話網路。

1966年,休斯飛機公司為美國製造了一艘無人太空飛船,這艘太空船首次登上了月球,為其後的載人登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成為休斯最具歷史意義的商業成就。

整個20世紀,休斯是美國乃至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的先導。休斯一手創立的休斯飛機公司先後發明了第一個實用激光器、第一顆同步衛星、第一台登月探測器。

20世紀40年代末,休斯創辦了一些醫生和科學家組建的一個實驗室。直到1953年底,通過休斯飛機公司的利潤作為工作基金創造了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休斯醫學院。1953年12月17日,休斯簽署了一個致力於基礎研究科學探討「生命的起源」。休斯成立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是美國一個非營利性醫學研究所。是促進人類知識在基礎科學領域(主要是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領域)和人類的利益的有效應用。之後,科學家專註於研究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神經科學、結構生物學。

1976年,霍華德·休斯去世,他的醫學研究所繼承了他的所有財產;直到21世紀,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是全球第二大醫學研究基金,有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管理的資產接近200億美元。

「鋼鐵俠」托尼·斯塔克在劇中是一個風流倜儻、才華出眾且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就和現實中的原型霍華德·休斯一樣。


沒人提法國的Bogdanoff兄弟,那就我來吧

諸位看到這兩張臉,一定心裡大呼骨骼清奇,實在是兩朵嬌嫩的奇葩,令人過目不忘。Igor Bogdanoff與Grichka Bogdanoff出生於1949年,法國Saint-Lary市的一個俄羅斯裔家庭。自70年代以來,作為主持人、電視製作人、作家,在科幻科普領域活動。

其實Bogdanoff兄弟出道早期,走的是清純路線,畫風是這樣的:

後來畫風突變,就整成這樣了:

隨著年齡增長,越整越偏,就成了第一幅圖的樣子。不過客觀而言,兄弟倆的科普還是挺棒的,曾經主持了很多熱播科普節目,譬如Temps X等。地位可類比為法國的金龜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至於學術水平,哥哥Igor有理論物理博士學位與符號學DEA(法國早年間的一種學位,讀博必備)。弟弟Grichka在Sciences-Po讀過,了解法國的都懂,還有個數學博士學位。

然後倆人分別在99年和02年各拿了一個物理宇宙學博士。

雖然這倆人沒什麼實際貢獻,也有人說博士挺水的。不過放眼全球娛樂圈,試問有幾個人能拿這樣的博士?而且還是每人兩個。不客氣地說,這已經比很多混飯吃的三流高校教師高出一大截了。

所以,Bogdanoff兄弟從外表到內心,都算得上兩朵奇葩。


明仁天皇,就是現任這位,魚類學者。具體介紹見這位朋友的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376799/answer/66086043

附圖一張,你們感受下:

另外,剛才看到一個對老幹部靳東同志的採訪,心潮澎湃:


餓,好像沒人說。

打開IMDBhttp://http://www.imdb.com/?ref_=nv_home

評分最高的電視節目系列

兄弟連絕命毒師冰火這些耳熟能詳是吧。

看第六名

首先安利一下

美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Cosmos: A Spacetime Odyssey)在中國受歡迎嗎? - 科學

紀錄片《宇宙時空之旅》觀後感如何? - 天文學

《宇宙時空之旅》這樣的紀錄片,適合多大的孩子作為啟蒙教育去觀看呢? - 科學

然後看演職員表

唉?

這不是拍泰迪熊和西部的一百個死法的那個賤貨?

他媽的還是紀錄片製片人?還給布魯諾配了音?

為什麼這麼猥瑣的一張面容後面隱藏著一顆探索宇宙的心?

利益相關:卡爾薩根一生粉。


玻爾,丹麥著名足球運動員,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922年丹麥報紙的報道是這樣:《足球運動員尼爾斯-玻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靳東,為此他拜讀了諾貝爾數學獎得主的著作,並從中體會到了數學的樂趣。



是明星還要愛科學?妥妥的達·芬奇啊!

你造么?達·芬奇年輕的時候出名靠的是七弦琴,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家。

達·芬奇的七弦琴彈得不錯,他首先是作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畫家或者發明家出現在米蘭出名的。

除了會畫畫會彈琴外,達·芬奇在以下幾個方面都有研究:

天文、物理、醫學、數學、生理、地質、建築、軍事等等……

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達·芬奇還在機械領域有許多劃時代的發明。各種超越時代的發明很多到現在已經成為了現實。

特別吊爆的是他還為心臟手術設計過一種機器人,2005年的時候在英國成功的實施了達芬奇的創意。

我一直覺得他丫的壓根是現代人穿越回去的。

對於這種逆天的男神,一不小心因為彈琴出名純屬無意,當明星只是當著玩的而已。


崔永元,雖然對轉基因及自然科學十分無知,卻還要堅持「研究」,足見是真愛!


局座張召忠


他,不是科學愛好者,是真正的科學工作者,真正的網紅,常自謙為electrical engineer


說個國內的吧,葬屍湖樂隊,主唱德國某大學博士現任國內某大學教授,有關某科學方面的。


最帥院士王德民,1937年2月9日出生 石油開發專家、中國油田分層開採和化學驅油技術的奠基人

雖然不算是明星

但這長相 直接秒殺一切

不說話 靜靜欣賞



她是電影史上第一個在非色情片全裸的女主,並在在電影《神魂顛倒》中表演了影史(非色情片)第一次女性高潮。

米高梅曾給她的定位是「世上最美的女人」。

她也是第一個登上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女星。

她擁有絕世美貌卻不甘做一個花瓶。

她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

她就是——海蒂·拉瑪。

1997年,83歲的海蒂·拉瑪接到的一個電話,推翻了她在人們心中長久的形象。這個電話來美國電子前沿基金會,他們決定授予海蒂·拉瑪榮譽技術獎章。因為她參與發明了跳頻技術,CDMA、Wi-Fi等後來改變世界的科技都以此為基礎。《衛報》的報道標題曾是:沒有海蒂·拉瑪,我們都不會有WIFI.


羅永浩,國內著名單口相聲表演藝術家。於2012創辦具有人文情懷,工匠精神的鎚子科技。


郭藹明(Amy),1967年9月26日出生於香港,中國影視女演員。

1991年以美國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身份參選香港小姐競選,並獲得冠軍[1];同年簽約TVB成為電視演員。1992年主演電視劇《大時代》,1993年主演電視劇《孽吻》,1994年主演電視劇《笑看風雲》,1998年主演電視劇《天地豪情》。1993年-1996年連續4年獲得《壹周刊》十大電視藝人。[2]

1999年6月,郭藹明與演員劉青雲結婚[3]。2000年主演電視劇《世紀之戰》。2002年主演電視劇《情事緝私檔案》,扮演何奇通[4]。2004年主演電視劇《足秤老婆八兩夫》[5]。2005年參與拍攝電視劇《義無反顧》並擔任女主角[6]。2006年主演電視劇《李小環與苗翠花》,飾演苗翠花[7]。

最高學歷的港姐

郭藹明(1991年港姐冠軍)

  郭藹明最令人驚訝的不是美貌,而是在美國取得的雙碩士學位,雖然她在同屆港姐中不是最搶眼的一個,但憑良好修養和得體談吐最終成為冠軍。郭藹明還是當屆港姐競選中的「國際親善小姐」得主,此外她獲得了一項「最佳談吐幽默獎」,這也是迄今為止港姐歷史上唯一一次頒發這個獎項。

出處

百度百科——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書郭藹明?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844buid=0pu=usm%405%2Csz%401320_2001%2Cta%40iphone_1_9.3_3_601bd_page_type=1baiduid=6E2FB4DD662F0B96C0285D66FFC9AC29tj=Xv_1_0_10_l1

曾經的港姐:趙雅芝最長青 郭藹明學歷最高

據說還被NASA招過,不過當時她已經嫁給劉青雲了,所以沒去


不要強答啊,學霸和愛好科學不是一個意思。


她曾經紅極一時,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明星;

她曾經和湯唯一樣,因為全裸遭到無數爭議;

她一生情感坎坷,嫁了六任丈夫卻孤獨終老。

她就是海蒂拉瑪。

你現在能看到我在知乎上寫的答案,要感謝這個女人。

是她和另一個男人發明了跳頻技術,而這項技術為CDMA、WIFI、GPS奠定了基礎。沒有這些無線通訊技術,不會有今天的手機的市場。

她是真正的漂亮的不像實力派。


你們知道的 有這麼一位攝影界的大師..


WiFi之母海蒂·拉瑪

當你使用手機,領略CDMA和WiFi技術的便捷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想到,這個技術的鼻祖是一位極其漂亮的電影女明星。是的,這位女明星就是海蒂·拉瑪,被稱為「20世紀最具智慧和魅力的女性」。



羅家英!

發明了太陽能手電筒,有太陽光就會亮。

那沒有光怎麼辦?

--------------------

如果沒有太陽,又想讓它亮怎麼辦?

很簡單!拿另一個手電筒照一下:就亮了。

看……


首先,我覺得題主的真實意思是「娛樂明星」,要知道,三錢、楊振寧、李政道、愛因斯坦........也都是明星啊,而且這些明星是永垂千古的,娛樂明星嗎,也就錘幾年吧

看看【加油向未來】和【是真的嗎】這兩檔和科學沾點邊的節目吧,請的都是娛樂明星,看他們的回答,真的替中國科學的未來擔憂!


那個吹捧納塔利的有點過了。她在哈佛的演講整場都是念下來,內容平淡啰嗦,就像催眠曲. 好吧,他可能是搞研究的料子,但是那高中全a根本說明不了問題,想想國內高中會考全a有多少,再加上,老外打分都很松,平均分都是九十分。如果有高sat分,那還可以讓人信服。


必然是湯姆克魯思啊,噗~


看了樓上眾多回答,

我想問

明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能源與發展趨勢的主要的節能措施》

《微電子工業的發展》


摩根弗里曼,對這老爺子很有好感,以前經常看他主講的紀錄片哦,好像有一集是說蟲洞之類的……


漂亮人中她最聰明,聰明人中她最漂亮,她是世界首位裸身出鏡的演員,

她發明了「跳頻技術」,她是CDMA、Wi-Fi之母,她是海蒂·拉瑪,改變世界之人!


憨豆先生,牛津大學出來的,電器工程


憨豆先生是個博士來著


貝爺,應該也算科學範疇吧!

做了哪些事,看他的視頻就知道了。

古有神農嘗百草,今有貝爺食萬物。


WiFi之母,海蒂·瑪拉,美艷的好萊塢女星,世界上第一個全裸出境的女演員。二戰期間為盟軍出謀劃策,為打敗法西斯貢獻了力量。後人憑藉她的技術,發明了WiFi,就是你們現在不用流量寫答案用的東西。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在彈鋼琴獲得靈感,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藝術和科學不是完全沒關係的。

補充下~她的跳頻技術。


女神海蒂拉瑪,跳頻的發明人


小KK

Karlie Kloss

程序媛


不知道說過沒有,喜歡看球的應該知道Tim Duncan在NBA里的地位,而他同時又是Wake Forest的心理學碩士,維克森林的心理學排名在全美應該還是很可以的。然後本科階段即在The Plenum series in social/clinical psychology 上發表了論文(雖然是合作編寫的)

這應該還是很科學的hhh

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在NBA賽場上心理學運用得很6啊(手動滑稽)

未來是你的這梗我就不多說了


霍金客串過辣么多片兒,拍過不少廣告,他也算吧。


牛津大學理論物理系的某位教授貌似還是系主任,玩重金屬的朋克,兩手臂都是紋身,頭髮是染成紅色的朋克頭,去北京參加學術會議第一時間不是去會場而是直奔北京地下樂隊玩搖滾去了。這人不論在學術界還是搖滾界都是一朵閃亮的奇葩。


泰國公主詩琳通,算不算?據說特別愛好天文,還在我國雲南搞天文觀測來著


侯寶林據說很熱愛科學,還和錢學森請教過原子彈的基本原理。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喜歡王凱?
張國榮的哪首歌或者哪段話最撓你心?
如何嫁給彭昱暢??
張國榮在國際上地位如何?或者說能稱得上國際巨星么?

TAG:自然科學 | 明星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