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彈衣為何並沒有應用在裝甲車上?

避彈衣用陶瓷+纖維(凱拉夫或聚乙烯),而裝甲車用的是鋼板


陶瓷裝甲在戰鬥車輛上的大量運用遠早於防彈衣。隨著重防護步兵戰車的流行,複合裝甲在輕/中型裝甲車輛上也開始得到應用,這個太常見就不贅述了。

而凱夫拉防彈材料也不是人員防彈衣的專利,一樣被應用在裝甲車輛的防震蕩內襯和輕型車輛的防護上。甚至於「防彈衣」本身,都被直接應用在前線車輛上過。

早在最初沒有防護的M998型悍馬在摩加迪沙服役時,就有前線士兵將凱夫拉防彈衣掛在車門上充當應急裝甲的記錄。Mark Bowden所寫的《黑鷹墜落》原著中提到過一個情節:掛在車門外的防彈衣和搖下縮進車門裡的防彈玻璃一起,擋住了一發擊中悍馬車門的RPG。雖然個人傾向於由於引信或實際命中部位的原因,悍馬沒有被在正常炸高引爆的金屬射流擊中,但是凱夫拉仍然被證實是有效的防震蕩衝擊材料。

伊拉克戰爭初期,一輛車門上外掛了OTV防彈衣的陸戰隊的悍馬TOW式導彈發射車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期間,加強防護的M1114型悍馬已經開始服役,其車門內已經有了內置的凱夫拉襯層,以提供防彈和防震蕩能力。然而一些士兵依然再加掛了一層防彈衣,給予車門多層「保險」。所以後來又有了專門的凱夫拉幕簾用於車輛防護的臨時加強。

內部有凱夫拉襯層的悍馬車門

在機槍放盾上纏了一層黑色凱夫拉幕簾的M1114型悍馬。


我覺得題主應該是想說避彈衣的「技術」為何沒有應用在裝甲車上……不過:

這是EDF(持久自由行動)中的澳大利亞SASR路虎衛士4X4 SRV(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 Vehicle),很明顯能看到駕駛員位置的車門掛的備用輪胎上披了一件插板防彈背心,是用來給駕駛員提供額外防護的

真的是「應用」在車上啊

(順便說一句,EDF中的特種部隊往往偏重速度多於防護,所以美特經常把悍馬上的裝甲都給拆了,連玻璃都拆掉,飆的好像在秋名山上一樣)

認真的講,主要是因為金屬的防多次命中的效果要比陶瓷和凱夫拉縴維好。步兵戰車可能會被對面小口徑武器(7.62短彈、5.56NATO)輪上幾十上百發,而如果防彈插板同一個位置被命中數發肯定會彎曲甚至穿透,更不用說防彈板在被命中一次後就該被認定為報廢(下一場戰鬥要換掉),難道裝甲車要每交一次火就換一身裝甲么?

至於為什麼步兵不用純鋼板當插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太重,而這個重量換來的是「被命中十數次也不會被擊穿」的效果,對步兵來講基本上沒用(又不是打德軍總部,你有可能挨這麼多槍嗎),其次就是純鋼板容易會跳彈或者產生金屬殘渣破片,傷害使用者本身或附近的隊友


1、防彈衣採用凱夫拉縴維一類軟質材料的原因,除了負重原因之外,更主要是為了在「滿足步兵靈活遂行戰術動作需要」的前提下,儘可能為步兵提供防護。純硬質的「步兵板甲」曾經在一戰與二戰期間出現過,但由於其防禦力不佳(主要是受限於重量與材質)且對步兵的靈活性影響太過嚴重,因而很快被淘汰了。

2、對於裝甲車輛而言,均質鋼仍然是「防禦動能武器擊穿」的最好材料之一。採用陶瓷夾層等材料製作的複合裝甲,主要是針對破甲彈射流(而非動能穿甲彈)進行防護的。同等厚度的情況下,複合裝甲對動能彈的防禦能力通常反而低於均質鋼裝甲。

3、裝甲車輛的內部同樣有纖維材質的防崩落層(通常也是凱夫拉縴維),用來避免車輛遭遇爆炸衝擊波時,造成的裝甲內側的碎片崩落飛濺。


因為防彈衣防的是子彈,車防的是導彈和炮彈……防彈衣用防彈陶瓷,車用的就叫陶瓷複合裝甲了,裝上這玩意兒的「裝甲車」我們一般管它叫坦克……


噗,我突然想起小布希時期美軍前線士兵把防彈衣掛在悍馬車門上的事情

另外地面作戰載具的內襯有很多都是帶有防彈功能的


襯裡是常用的,坦克裝甲車都有使用,因為凱夫拉吸收碎片性能一流,還不重。

至於不用在外面,那是因為凱夫拉+陶瓷板是耗材,是因為這玩意幾十次擊打就壽命沒了,要是當主裝甲這麼多次就廢了顯而易見就沒什麼防護能力了,確實不如FHA有效(輕型裝甲車倒是很少用rha)第二個是成本確實也很高,碳化硅和凱夫拉比鋼貴是毫無疑問的。

主戰坦克的那種複合裝甲,用的雖然是陶瓷,但扛穿甲彈數也是有指標的,具體搜搜新聞就知道了。


戰車裝甲早就脫離簡單的均質裝甲階段了。

現代戰車為了追求重量和防護的平衡,基本採用的都是複合裝甲,其中除了特種鋼,鋁板之類的金屬材料,還包括陶瓷(防彈衣插板用的那種),聚合材料,甚至還有特製的沙子(據說俄國佬用在坦克上了)。

而凱夫拉縴維其實比較嬌氣,用水多浸兩次,或者放在太陽底下暴晒一段時間基本就沒有防彈功能了,因此據我所知沒有用在戰車裝甲上。

也就是說,防彈衣上所用的陶瓷和聚合物其實早就被整合進戰車的複合裝甲里了,而凱夫拉縴維則由於養護上的困難,只作為單兵防護用具。


陶瓷是脆性的,而金屬具有更好的塑性。陶瓷裝甲板在承受不足以穿透的彈丸衝擊後會產生明顯的崩碎和裂紋,嚴重影響下一次受彈,而鋼裝甲產生的是凹陷,仍能抗擊一些彈丸衝擊。

陶瓷在裝甲車輛上確實有應用,T64坦克的複合裝甲中就包含石英砂混合陶瓷球的夾層,而現代化的陶瓷約束複合裝甲中的陶瓷則是有金屬背板和面板支持的多塊裝甲,和防彈衣的整塊陶瓷插板有差別。

而凱夫拉這類軟質防彈材料在裝甲車輛上是用來做防崩落襯層的,防止因背板效應產生的裝甲碎片造成殺傷。


裝甲車為了保證車體強度,車身還是用的焊接金屬板,但是陶瓷、纖維等材料一樣在裝甲車上有應用,那就是陶瓷裝甲和複合裝甲等外掛裝甲...


符合裝甲的概念應該很早了。。。避彈衣之所以沒有運用在裝甲車上,難倒不是因為不適用的問題嗎?比如為什麼防暴輪胎沒有運用在潛艇上?


這個「避」字讓我想了很多。


悍馬不是有凱夫拉內襯嗎?侶行有一期介紹了的。


首先金屬陶瓷和高強度纖維的造價要比裝甲鋼高的多啊只有高價值裝備才會大規模使用凱夫拉做裝甲比如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就使用凱夫拉做裝甲。然後裝甲鋼板如果未擊穿只會凹陷,而金屬陶瓷未擊穿則有可能碎掉,一旦碎掉再來一槍那就沒有任何防護效果了。


複合裝甲啊,怎麼沒有……


有,在裝甲車的內部。防止鋼板防彈後出來碎片傷人


有哈,像裝甲車一般都有凱夫拉,芳綸內襯,至於為何外裝甲不用,一是價格二凱夫拉,芳綸在惡劣天氣下容易變質,性能快速下降,比如長時間暴晒裝甲車需要適應各種地形所以還是鐵或者鋁的比較性價比高,


如果打中一塊裝甲的四角,想想都刺激


推薦閱讀:

TAG:武器 | 軍事裝備 | 輕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