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既然萬物都由原子組成,人也一樣,那人的意識也是原子的產物,那人的思想是不是由原子決定?

決定人的命運的會不會是原子的行為?原子組成大腦?大腦產生意識?而我們人類的意識看似是主觀的,其實是有規律可尋的,比如渴望成功的人看到機遇會牢牢抓住,安逸的人只願平淡生活,他們之所以不同,甚至連高矮胖瘦也不同,是由他們他們的原子決定了他們的性格外表,你們談後天環境還有原因,我想說,後天環境不也是原子所為嗎?


同學,動動腦筋,複雜活動不光必須有足夠的物質,還必須依靠足夠複雜和有效的結構,沙子平攤在地上,不放進沙漏里,是不能計時的,所以沙漏能計時,不是由沙子決定的,而是由玻璃瓶子的形狀和重力等一系列複雜因素決定的,光靠沙子基本什麼也決定不了。

分解到原子層次,大部分規律信息早就消失了,你把光碟給我分解到原子結構,試試讀一下盤。

沒有獨立於物質的意識,只有必須依靠特定物質形式才能承載和運行的意識。

這種依附形式是抽象的,但仍然是必須存在於這個系統級別的。

你們的想法仍然是「連一個位元組都裝不下的基本粒子裡面,裝下了決定這個宇宙全部的自然規律」,裝你妹啊,你在原子里給我寫一段引力定律或者一個基因表徵出來?一段你都寫不下,你居然要全寫進去,你家原子有魔法啊。

如果這個抽象概念,對你太難以理解了,咱們換更簡單的模型。

莫爾斯密碼的最小組成符號就是· 和—。

好了,現在請你把莫爾斯密碼能表達的所有語句給我寫到這兩個符號里。

都寫下來有點兒太為難你了,要不您寫一個看看也行?

或者你給我寫個能讓這倆兄弟表達所有語句的「規律」進去也行?

這你都抓耳撓腮做不到,你現在要把決定世間萬物運轉規律的編碼寫進基本粒子裡面?你是想用長大黑粗的信息流強暴小可憐的基本粒子嗎?畫面簡直太重口,不忍直視。

你的這種理論,實際上就是把基本粒子當成了上帝。基本粒子真的一臉蒙逼好么。


謝邀,

不不不,你這麼說,讓電子,中微子,光子什麼的怎麼想,他們有多努力你知道嗎→_→


這個問題很好!

自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微觀世界的面紗被揭開,人類逐漸了解到物質的真諦,即:

物質都是由粒子構成的。

最開始是原子然後一點點往下分。

由此,接觸了基礎科學知識的哲人和善於思考的科學家就考慮到,人的思維活動是如何進行的呢?按理說人的腦部一樣是物質,那就一樣應該是由粒子構成,那人的思維活動無非是粒子某種運動形式的結果。那豈不是說,給定大腦起始狀態參數,可以推斷接下來的動作?

機械決定論?上帝?命運不可反抗?

這些都是二十世紀物理黃金時期面臨的哲學問題。幸好現代物理的發展得以推翻機械決定論。雖然暫時還沒有完善的大腦模型,但絕不會是簡單黑箱的。

第一,即使是經典的牛頓力學體系,也不是所有時候給定起始條件都好使的。混沌體系起始量的輕微改變都會導致結果的變動,原則上說是無法推測其長期運動的。

例如三體問題。

第二,量子力學的發展,包括不確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等系列概念的發展,也使人認識到微觀世界的複雜與多變。

第三,生物學的發展中提出,大腦的工作可能不僅僅是基於生理電解質與電子,很可能神經元工作中存在量子態。

總而言之,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大腦仍然處於一種超然的地位,大家請放心,一般意義上的自由意志還是存在的。

至於由此一問題發展而來的諸多思辨,大家自己看看就好。


謝邀。

即使是唯物論,也還把意識視為物質的衍生物,而不是物質本身。


我一直有個很大困惑,也此請教各位知乎大神門的解答:

人的思想是怎麼形成的?

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有哪些最關鍵的因素?

人與人的思想為什麼會存在很大差異?

白雲先生(具體什麼背景的人暫時還沒查閱了解)寫的《我們為什麼要閱讀》的文章里 寫了這麼其中一段話:

「最終還是要成為自己

  做個思想實驗。一個星際空間站上,泡在營養液中插管子培養出來的嬰兒。他長大後,什麼都沒有接觸過,那麼他的自我認知會是什麼樣的?可以肯定,他沒有「自我意識」。因為他缺少一個文化模因和地圖。

  自我認同的形成,是後天的。它的關鍵,是文化模因和地圖。所以,閱讀就是一種建構,你欽佩欣賞什麼人,讀他們的書,慢慢的就會構建出來與之相應的人格和自我認同。讀聖賢書的人,就會正氣浩然心懷天下。讀暢銷書的人,就會市儈庸俗小布爾喬亞。書都不讀,只能讀圖的人,就只能一直處於心智低幼狀態。

  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自我認同這種文化人格的構建。而書籍和書籍裡面的那個人的氣韻,則是構建自我的基本素材。」

許錫良教授寫的《人的思想是怎樣來的》

文章里有其中兩段是這麼論述的:

「思想,無疑是純粹屬於人的產物。在所有的動物世界中,只有人才會有思想,才會形成理性。動物的本能,雖然也是人學習的對象,也是人的思想的來源,但是,其本身並不能夠形成可以傳遞的思想,動物不會積累前代的經驗成果,這一代與那一代之間並沒有什麼根本不同。但是,人就不同。我們的人,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之下,處於同一個時代,甚至生活閱歷也可以相近,但是,人的思想還是可以不相同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說,純粹是胡說八道。世界上有許多思想,就是出自那些既不生產,也不階級,甚至也不科學實驗的人。在數學思想領域,這樣的人尤其多。在西方一直存在一個「閑暇出智慧」的說法。那些擁有上等頭腦,同時又有大量的閑暇時光,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衣食無憂,遊手好閒之人,常常是思想的發源地。

人的思想究竟是怎樣來的?只能夠用造物主來解釋。毛澤東說,思想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頭腦中固有的。這個解釋恰恰是有問題的。人的思想,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就是人頭腦中固有的。蘇格拉底曾經為了證明人對於數的概念就是與生俱來的,他曾把一個從來沒有進過學校門,也不識字的牧童叫來證明一個幾何難題,結果蘇格拉底成功了。他因此說,人的思想,就是通過回憶頭腦中固有的觀念而得到的。所謂教育,就是創造條件,喚醒學生的潛藏在生命意識中的回憶,這就是人的思想的來源。」

而我目前膚淺的思考如下(倘若有幸,還請何老師多多給予包涵和指教):

關於人的思想,我曾一度思考過! 倘若說人的思想是一個人大腦函數的輸出,那麼,外界的環境,事物,(包括學習~閱讀~實踐……)等通過眼~耳~鼻~身體……是信息的輸入,而人與人之間,或者說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輸出結果各不相同(這個不相同或許並不難理解~因為外界的輸入的信息是不可能絕對相同的),是否真正的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是外界信息的輸入和大腦里最精密而複雜生理機理共同決定呢!

是否如白雲先生所論述那樣,把不同的人,從出生那刻起同時把他們都置身於那樣的環境中去成長,最後都是沒有意識的人!思想都是空白的人!

外界的信息輸入或並不難理解!最難理解的核心又或是所謂的那個人的大腦函數!人腦的函數,構成人腦的化學元素(分子結構成份)應該是基本又或者是完全一直的,乃至大腦的神經網路,而真正的不同點或只在人與人之間每個大腦里的上百億的神經元細胞不同數量不同排列的組合,和上百億的甚更多的神經突之間不同排列組合路徑的電信號的傳輸!而這些排列組合有時或從來都是無規則無規律的組合,加上外界信息不同時間的輸入,所以,人才會有靈感一說,而這也意味著,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因不斷的信息輸入給大腦函數,大腦函數就一直反覆不斷的或上百億個神經突之間不同數量不同排列無規則的組合的進行電信號的傳輸,實實(睡覺時或該除外)呈現出的一種狀態,就是所謂的人的思想???

地球上哪天哪個人突然間大腦的神經元或神經突的組合電信號傳遞狀態被他用語言給記錄下來了,是否就有可能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思想,發明或創作!

萬事皆有可能!!!!

讀書和思考! 讀書是個獲取信息輸入信息的一個過程!把各式各樣的信息(有系統的~碎片的~深的潛的~各行各業的信息)通過眼睛不斷地輸入到大腦神經系統的一個過程!是不斷搭建大腦里神經系統的宏偉工程! 思考是個不斷的新信息輸入與填充去不斷的完善修復填補升級之前搭建好的大腦的各個神經系統!使之大腦的各個神經系統更加穩固結實全面高效地接收處理往後不斷新的信息!

大腦是世界上最複雜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腦袋,卻不清楚大腦的工作原理。 計算機以編碼電流與編碼電磁波為傳導載體,神經系統以編碼生化電流與編碼生化波為傳導載體,正如計算機以編碼電流與編碼電磁波進行計算,人腦以編碼生化電流與編碼生化波進行思維。 計算機的計算過程,是在計算機控制器(CPU)的控制下組合編碼電流與編碼電磁波的過程…… 人腦的思維過程,是在控制神經系統控制下組合編碼生化電流與編碼生化波的過程,人腦創新思維過程,是人腦控制神經系統重組編碼生化電流與編碼生化波的過程! 但計算機的存儲量~記憶量~遠遠超越於人類大腦~計算機的數據分析精準度~速度也是人類大腦遠不可觸及的~ 即便計算機具備了以上人類大腦不可觸及的客觀的優勢~但計算機的數據演算法都是人類大腦的可以預知的~甚至可控制的~ 或許在人類還沒真正搞清楚大腦是如何具體進行意識~思維過程的客觀規律時,它們兩誰也統治不了誰!誰也離不開誰!人類大腦與計算機很長一段時間得相輔相成的存在於這地球上~ 但隨著科技的迅猛進步發展,人類的大腦正在受計算一步一步威脅~挑戰~

我可能能夠輕鬆讀完他們的文字,卻難以理解他們的思想。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難題。


想了很久,我給不出出具體答案,只提供幾個我想到的側面:

1我理解的題目告訴我原子(物質的最小單位實際的粒子)組成了世界,那是不是從宇宙誕生開始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必然性的發展到了今天?也就是人們說:人的命,天註定?我覺得不一定是。

2物質有很多種形式,不光是原子。還有場,波,暗物質,反物質等等等。舉個栗子,磁鐵在電磁場中會發生狀態的改變,那我們人放在

電磁場中,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思維?大腦的運作依靠神經元的電信號,或者說是腦電波,改變腦電波可以改變思想,那麼使用電磁場的變化可以控制一個人的思維嗎?(目測應該不會)

3贊同題主觀點中人的相互影響。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沒有社會關係的人類生物屬於「人」嗎?還在孕育中的寶寶,已有物質,也有大腦,肯定有思維,但不屬於高階的「意識」,因此我們對於那時候也沒有記憶,(我頂多記得三四歲的事情)。和我們有過關係的人,其實就構成了我們自己(發生過「關係」喲就成了你的一部分)。

4通常的腦死亡,不是真的腦子死了喲,物質還在,意識消失。說明意識還是有反作用的,也許只是他們的意識進入了更高階領域。

因此雞湯一下,我覺得一個人命運有被決定的嫌疑,但奈何我逆天改命的努力,總有撥雲見日的時候。花了好幾天暫時想到這麼多


《黑暗森林》提出了一種不錯的假設。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世界是不是決定論認為的世界?

是自大爆炸開始每一個分子,原子的運動已確定下來,隨後的發展演變早已確定下來,意識是由原子排列的順序與運動組成或者說決定,所以120億年前就已經確定了今天你會在知乎上提問,就已經確定了我今天寫下這段話被你看到?我不知道下一秒發生什麼是因為我掌握的信息不足,計算力不夠,但理論上下一秒宇宙中發生的任何事都可以推演出來。而這一切,在大爆炸的那一刻已然確定。

或這個世界是量子論認為的世界?只有概率,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就像你不能確定我中午吃什麼,因為我自己都不知道,處於一個可能性疊加的狀態?我吃什麼只有在我拿起菜單時腦中的波函數坍塌,才指向一個確定的結果:我要吃火鍋。這樣才更符合我們所理解的世界:我可以改變點什麼,我的一生不是120億年前就已經被註定的。

那個是對的?


謝邀。最近突然好多人邀請我感覺不太習慣……

說思維是有規律的這話不太嚴謹,因為量子有隨機性,所以思維還是無法考物理層面是的方式推斷的。至於原子決定一切,嗯,不如說量子決定一切,因為這個世界是由量子構成的。

還有,意識不是由原子組成的,就像「我今天上課」這個信息不是字構成的,它要表現的只是上課這個信息,「I had lessons today」表達的也是同一個意思。

原子只是載體,準確的說,量子只是載體,意識並不是量子構成的。


由原子組成的複雜系統導致了意識的形成。


我也覺得是哎。我比較機械唯物論。


轉載一個答案:

量子物理中「意識」導致波函數坍縮,這裡的「意識」到底指的是什麼?-臧大為的回答。

物質世界還有比原子更小的粒子,例如夸克,中微子等。元素周期表裡的上百種元素就是由6種夸克組成的,所以我們的世界其實很簡單,就是由6種夸克加上一些其它的小粒子組合排列而成的。與以前的世界相比,發現世界越來越簡單,由物質到原子,由原子到夸克,構成許多物質的粒子都是相同的;而且許多規律也是相通的,比如光電統一性,又如電子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的一致性。未來會不會發現比夸克更小的粒子,發現夸克是同一種粒子的不同排列形式?會不會發現大一統定律,所有的粒子運動規律都是相通的?

我認為意識可能類似於「波」。就像電磁波,它是存在的,只是通過由原子組成的發電機轉換成了電;又通過通電線圈變換成了磁;但是波一直存在,不會消失。

古代電磁波也存在,只是人們沒找到合適的工具讓他變成「電」這種東西。

又如光波,改變波長,就會體現出不同的色彩,如可見光,X光,光波是存在的。X光機壞了,它也不會消失。

意識波可能也存在,只是由粒子構成的大腦處理了一下這些波,改變了它的波速或波長,所以它是目前這種狀態。就像光波在某一定的波長範圍內就是「紅色」,意識波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是「意識」。大腦消失後意識波不會消散,它只是處於不同的波段,從「意識」變成了另一種形式。

非專業回答,看看娛樂一下哈哈。


整個知乎沒人能給你答案


不能等同。


謝邀。

1、從物理學上看,原子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除原子外還有很多其它粒子,而電子、質子、中子最後更被解釋為各種場,題主的話在物理學上已經有問題。

2、題主如果說的不是原子,而是物質,那麼這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唯物主義的確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源於物質,由物質衍生。


你的這種觀點叫做「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機械論」,在歷史上曾經很有地位,可後來基本被遺棄了。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局限性。

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點,都堅持了唯物主義方向,認為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三者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繫。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種形態。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以17-18世紀西歐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為典型。它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鬥爭中起過積極作用。例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世界上除了具有廣延的物體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東西。從這一觀點出發,他論證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學和笛卡尓(法國物理學家,哲學家)的二元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

-copy自某度百科


粒子是不能思考的,能思考的是由粒子構造成的更為複雜的「大腦」!所以,準確來說,人的意識是原子構造體的產物,人的思想也是建立在粒子構造體的基礎上的!


笛卡爾曾經提出過一個關於靈魂的思想實驗,嗯(′-ω-`)這個卡爾不是Dota的那個卡爾,但估計一樣聰明。

希望有所幫助。


你的問題是屬於哲學範疇的,

多看看馬克思的書

世界是客觀物質和人類對客觀物質的認識相互作用形成的。

實踐將人類社會和自然社會區分開來。

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

實踐形成了人類的政治、精神、物質生活。

實踐推動了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

實踐是有目標性的從實踐的開始,最終結果已經存在了。

實踐是客觀現實性的,因為實踐的基礎建立在客觀物質上。

實踐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因為實踐是人根據自己的意識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你所說的世界,當然要靠原子的努力,但是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啊!人類的意識形成靠客觀物質,同時又反作用於客觀物質啊!


嘿嘿關於這個問題

首先呢,原子並不等於物質啊!

從唯物主義哲學與現代生物學(當然,哲學應該建立在相關的具體科學上)的角度來看,人的思維是建立在一套較完善的體系(即神經系統)上的,由電波(並不完全準確)傳遞實現的物質的衍生物。

這裡由於題設所限不討論唯心主義。


好好學習,這些問題在你深入學習哲學之後就有答案了


思想是信息 不是物質 你可以理解成是那些組成你的原子或者其他量子的態 然後所有單元組成你以後表現出來的態的綜合 然後量子態是不可複製的 所以就有了你的靈魂 也就是說把你所有的組成原子都原封不動複製一遍然後複製粘貼 變成的新的你依然跟舊的有區別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會因為貧窮感到自卑?
為了順應心理、社會、自然發展規律,想要戀愛,怎麼找對象?
為什麼人們有時候告訴別人自己過得比看起來更不好?
小時候見過菩薩,印象深刻,大家有過類似的經歷么,如何解釋呢?
思想上開放但是行為上保守的人怎麼定義?

TAG: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