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為什麼會誕生「匠人精神」,社會基礎和歷史淵源是什麼?


謝謝邀請

日本的著名隨筆文學《枕草子》中,曾有一言:飛鳥川,一日為深淵與一日為淺灘沒有一定,讓人感到人生變化無常,使人很感動。於是,日本人善於追尋每一個美的瞬間,追求每一份極致。

匠人,以精純的匠藝之心去守護技藝和生活,構築起一個人情味的世界,為歲月留下歷史痕迹。從江戶時代起,「匠人文化」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匠人們擁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一份工作做得好與壞和他們的人格榮辱密切相關。愛自己的工作,不能有任何怨言,工作就是他們的人生,是他們眼中的藝術。

「守破離」, 每一位匠人通往一流的必經之路,技藝得之於守,用之於破,創之於離,弟子與師傅之間的手藝傳承盡歸於此,「匠人精神」也在其中慢慢練成。視「匠心」為靈魂,將傳世當作是天命,追求技藝的極致甚至要創造奇蹟便可謂「匠人精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著名的秋山木工中的弟子八年才可獨立,他們一年上預科,四年學做徒,三年學帶徒,八年後自立,便被趕出學校。而秋山木工的創始人秋山利輝更是創立「匠人須知30則」作為學員訓誡,貫徹「匠人精神」的奧義。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間國寶」認定製度,政府經過嚴格篩選後將這些匠人保護起來,並給予資金支持,以防手藝失傳。這是一個國家對待傳統手工藝的態度,也正是這種潤物無聲的倡導,激發著每一個日本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使保護傳統工藝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使命。

調查顯示,在日本,1000年以上的企業有7家,500年以上的企業有32家,200年以上的企業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企業有50000家以上。這些百年老店之中,有89.4%的企業是員工人數不超過300人的中小型企業。許多日本中小企業都是「日本神話」的創造者,這其中頗有歷史的老店就超過10萬家,而裡面的匠人多達幾十萬,日本堪稱「匠人國家」。

目前,日本最長壽的企業是創辦於公元578年的「金剛組」,存在已有 1437年,代表作是建於593的四天王寺。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不過7-8年。 

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於1538年的六必居,之後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號張小泉,再加上陳李濟、廣州同仁堂葯業以及王老吉三家企業,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此5家。

「匠人精神」雖來源於傳統,卻與現在這個時代共存。刨木頭可以用電鋸,但必定是經木匠的手把木頭的表面刨得非常圓滑;生產可以通過流水線,但必定有工序由手藝人親手完成。

如今,日本無論是創新技術的發展,還是科學文化的普及,其實都是「匠人精神」日積月累的結果。沒有「匠人精神」,舶來品只能製造一場水平騰飛的烏托邦,我們的科學技術也只能在貧瘠的沙漠里乾涸。缺乏「匠人精神」是中日企業呈現截然不同的局面的核心因素。

「匠」是信譽,也是崇高的榮譽。 當「匠人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常識,「匠人魂」成為整個國家的民族魂時,中國企業的面貌是否也可以煥然一新?作家鹽野米松走訪了中日兩國各地,並對當地的手藝人進行采寫,他曾提到「中日兩國的差別,可能要從兩國文化對「匠」的認知不同開始,中國人總覺得匠人低人一等。

另外,日本的手藝人在被媒體宣傳的時候,能保持自己不會迷失方向,中國手藝人可能會立刻開工廠批量生產自己的東西。能否守得住寂寞是一個很大的區別。」

在日本, 「匠人精神「的傳承不只存在於手藝人之間,在少兒教育中也深有體現。曾有大陸媽媽記錄令人驚嘆的日本幼兒教育:辦理入園手續第一天,幼兒園就要求媽媽準備各種大小的包。書包、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裝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分門別類的習慣,使得孩子對生活中的各個細節都非常講究。

從2001年起,日本政府在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就增加了傳統音樂課程的比重,讓孩子們從小就了解歌舞伎、文樂和太鼓等這些日本國粹。文部省還特別規定,小學生在學期間必須觀看一次能劇。正是由於這種從小的教育和廣泛的需求,職人在日本頗受尊重。日本的一項調查也顯示,13歲以下兒童的職業願望最多的就是手作職人,其次才是醫生、公務員。

在這個一味講求速效、刺激,追求創意、美學的現代社會裡,「匠人精神「似乎不合潮流,但就谷美看來,儘管現在很多傳統技藝被高科技技術所取代,傳統技藝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是無法被取代的。匠人是有修養的匠人,是懂得關愛他人的匠人,是充滿人性光輝的匠人,」匠人精神「更是超出技能範圍的德行素養。在追逐快速成效的大環境下,在國內市場迷失的我們是否需要傳承教育這種」匠人精神「,將文化自信轉化為堅持和執著?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

喜歡古谷美的朋友一定要關注谷美哦!GOOMAY-WAFU谷美和風


封建。

一家人世世代代做一件事情實際是一種封建遺存。中國上古也是這樣,只不過唐宋之後社會逐漸轉型,變成一種權力高度集中的新型態。在忠於皇帝權威的基礎上,其他人漸漸產生流動性(官員自危、貴族解體、平民可以科舉、各種職業可以轉換),社會一切只以皇帝權威為本,其他藩籬皆可打破。而日本社會封建性是非常強的,大概有點唐代社會的意思,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封建成份。印度的種姓制度實際也起到了一種分工的作用,比如某個姓的人只能做某一種工作。德國在歐洲也算是離封建史較近的,因而也有所謂的匠人精神。

以上封建一詞不含褒義或貶義。


地力不足,能夠投入農業的人口存在天花板。

日本盛產金銀,商業不會因為通貨不足萎縮。

以上兩點導致手工業從業人口比重大,行業競爭激烈,攀比慣了。

這也解釋了日本為什麼一直是武士政治,過多的非農人口會搶奪糧食影響社會生產,正好僱傭一批鎮壓一批。


日本文化很有意思,大學的時候看過一本解析日本文化的書,叫《菊與刀》——菊是溫婉的,刀是鋒利的,一剛一柔,兩種風格迥異的東西,正好代表了日本文化的多重性和日本人的矛盾性。這個國家可以一本正經地輸出性愛文化,也可以將「禪」和「道」發揚光大。

很喜歡日本短語「一生懸命」,意思是一輩子拚命努力,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某件事情上。這個詞很好地詮釋了匠人精神的內涵。

為什麼日本有這麼多「道」呢?這跟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在地圖上是一片狹長的彈丸之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了這裡的物資極度缺乏,人們會極度惜物,所以會傾向於把東西做得非常精緻,在細小的地方也會有很深入的研究;其二,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師木村宗慎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說當時跨國的文化傳播依靠航路運輸,在整個東亞裡面,日本人會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盡頭,因為日本再往東邊就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就沒有辦法把這些文化傳播開去。所以日本人認為東西傳到了自己這裡,就認為自己有使命要把它們研究透。雖然在歷史上,很多文化源自中國,但是傳到了日本,就在其獨特的文化土壤上,演變成自己的東西,並得到很好的傳承。就像幕府時代的武士道精神,裡面就有中國儒學的影子,藝伎的麵粉妝,則傳承自中國唐朝。

在日本旅遊,給人的感覺是路面非常乾淨整潔,人們彬彬有禮,古老的日式建築吞吐著溫淡素雅的氣息,細微處的料理乃至器物又都很講究。行走在關西一帶,一不小心就會遇到傳承了幾代人的老店。有一個段子說,對一家老店實在無法挑刺,競爭對手就只能在暗地裡跟人家說,「他們在200年前換過主人。」

大工業生產時代講究商品從製作到銷售都能快速流通,「匠人精神」在這個講求快的年代顯得尤為稀缺。真正的匠人,都是在一個領域非常執著、一輩子只專註做好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即所謂「一生懸命」。功成名就之後,也不被名利誘惑,保持初心。就連開分店,也是極其克制。日本很多被評上米其林星星的店鋪,店裡只有幾個座位,需要提前幾個月預定,師傅在裡面親力親為,一做就是幾十年,一直到兩鬢斑白。

天婦羅料理

天婦羅是日本四大料理之一,但其名字源自葡萄牙語rápido,即「快一點」之意,當時是為了以較快的速度可以取得充饑的食品,所以使用這種油炸的料理方式。但在天婦羅大師早乙女哲哉眼裡,他所理解的油,是賦予食物的一種能量。今年已經70歲高齡的他,一生懸命只做天婦羅,是日本公認的天婦羅大師。像日本大多數匠人一樣,早乙女哲哉小時候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在15歲的時候去東京的一家天婦羅老店當學徒,經過大半輩子的修鍊,終成巨匠。

早乙女哲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老人家,他坦言除了做天婦羅之外,人生最愛的三件事是:電子煙,年輕漂亮的姑娘,和彈子機。他甚至覺得,日本這幾十年的變化在他眼裡並沒有很明顯,他的生活就是圍繞這幾個簡單的愛好。對於一個只專註於自己喜愛之物的手藝人來說,幾十年彷彿一晃就過去了,這或許是膚淺的平凡人無法理解的幸福吧。

銀器製作

高橋吾郎,幾乎所有的潮流界人士都知道這個大名鼎鼎的名字。他在40年前創建的品牌GORO』S,成為了代表著最高品質和人氣的銀器品牌之一。

權志龍、羅志祥、余文樂身上佩戴正是GOROS的飾品,他設計的作品充滿著濃郁的印第安

風情,其中最具標誌性的元素是羽毛、老鷹、綠松石、盾牌等,透著古老而神秘的美。

這個藝術家氣質濃厚的怪老頭,是日本潮流界的傳奇人物。他早年因為喜歡印地安與美國文化、皮革和銀飾製品,就到了美國某個印地安部落生活了多年。在那裡,他有了屬於自己的印地安名字,成為了該部落的勇士,並學會了該部落特有的飾品製作方式。回到日本後,開始了GOROS的產品製作。所有產品堅持全部手工,以正統印地安飾品的製作方法,揉合自己獨特的設計,使得GOROS 的產品對潮流人士充滿了無限的吸引力,加上偶像明星以及潮流大佬的一致推崇,被喻為日本時尚界的不死神話。

「我永遠都不會對自己製作出來的銀器作品感到滿意,因為這樣才能夠讓我在製作下一件作品時更加努力,如果有朝一日我對我的作品感到滿意的話,那時候品牌就要宣布結束;銀器作品能夠經歷百年,過千年時間,仍能夠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就算有一日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代表著我的作品仍然會一直留下來,這是一件我感到十分榮幸的事。」——高橋吾郎

手作眼鏡

日本的手作眼鏡也是非常出名,「小竹長兵衛」眼鏡始創於日本江戶時期,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已離開人世的小竹長兵衛先生製作眼鏡超過半世紀,現在由其後代子孫繼承了「無入芯臂製法」以及「七枚蝶番」的樞紐嵌合技術,眼鏡堅持使用存放三年以上的高品質賽璐珞為材質(賽璐珞有一種深度的亮澤,而且越戴越有柔和的光澤感,但缺點是極其易燃,製造過程中不能用機械,所以生產效率很低)。小竹長兵衛最令人讚賞的是,每寸線條圓滑而順滑,每個細節均能傳達獨一無二之感覺。

木村拓哉佩戴的這款是小竹長兵衛最著名的T-301款,厚重的黑色中透出柔和的亮澤,是黑框眼鏡的標杆。

一個題外話,記得我小時候得知自己近視之後感到一陣竊喜,因為這樣就可以戴眼鏡了。從小到大換過很多副眼鏡。直到前幾年,我入手了一副Thom Browne 011(美國的牌子,但產地是日本),它復古高貴的中金設計深得我心,更讓我沒想到的是,有不少識貨的陌生人為此跟我攀談起來,原來好的眼鏡還可以增加社交的談資。雖然它的價格是十幾倍於一副普通眼鏡的價格,但我覺得這副眼鏡是可以陪伴我一輩子的。(發現這副眼鏡最近漲價了。)

手作商品背後的匠人精神,正是產品背後最核心的精神價值。對於重度時裝精和特別講究生活質感的人來說,這些美好而無用的東西,正是疲憊生活里不可多得的犒勞。

以上內容來自我的公眾號 SugarBox(用人文的視角關注商業、藝術、生活和其他。)

http://weixin.qq.com/r/CEhiejXE_WiGrXEZ9x0a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到匠人精神,人們大多會想到那個和我們隔岸相望的島國,最近看了一本書,《人生需要匠人精神》,這本書描述的是日本當代10位陶藝家的手作情結,正好把讀後感作為這個問的回答。

△人生需要匠人精神

們隱居在山村

過著恬淡的曰子

專心於創作

陶藝的美,在於它的拙,它們取自大地,成長在烈火中,它們是水木土火的化身。而一位真正的陶藝師,肯定會依土而居。所以他們選擇陶藝,就選擇了一種鄉村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獨自面對泥土和火焰的生活是孤獨而枯燥的,但也是恬淡美好的。

△陶藝的美,在於它的「拙」

信樂匠人奧田英山把他的三座柴窯中的一座改為了茶室,每次燒陶結束的時候,夫人仁美會親自製作各種精美茶點,並從前院采來野花搭配松枝插在奧田先生製作的花器里,弟弟有時會帶來一把夏威夷吉他彈唱…

△奧田英山及其作品

大村剛、黑畑日佐代——這對陶人伉儷學成手藝回到家鄉把居所、工作室、燒窯間連在一起,在統一的手工氛圍下,一個硬朗、一個柔美--將陶藝視為興趣的起點、藝術的鋪墊、婚姻的紐帶、精神的共鳴。

△大村剛

學油畫的小澤章子大學畢業後來到日本著名陶都瀨戶,下定決心以陶為伴。她為陶路鋪墊了10年之久,34歲才開始經營自己的獨立陶坊。

△小澤章子作品

他們藉由個體的視角

傳遞自然

力求樸素的

器用之美

我想日本陶藝與中國制瓷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線條簡潔、色澤樸素、更貼近生活而後者往往更追求藝術和古風,多有「矯飾」之嫌。

日本陶藝家基本上都有「萬物始一」的思想,他們的意識里並非把自己當作一個創造者,而是藉由個體的視角把自然傳遞出來。

△藉由個體的視角把自然傳遞出來

安藤雅信在旅居印度半年後摒棄高高在上的雕塑藝術,踏上了回歸東方生活美學的陶瓷燒物之路。他堅持囂皿的創作,在於將生活的體驗轉化為設計的細節,器物的特徵始終是與人為伴,與日常相隨。

△安藤雅信

女陶藝家井山三希子二十多年的制陶生涯,唯一使用的是黑與白兩種顏色,她認為陶藝之美體現在注重泥土的韻味和肌理的美感上,它不應該搶了食物本身的光環。

△井山三希子作品

岩田智子崇尚陶藝即生活,生活即靈感。她從植物的種子、枝Y、樹葉的顏色、形狀、厚度中吸取靈感,她把它們變成大號的生活陶器。

△岩田智子的生活陶器中,總能看見植物的影子

他們仔細打磨

反覆錘鍊

對待造物

迷戀而執著

匠人精神里最為核心的應該是心的痴迷與以手維生的深度參與。日本匠人之所以讓世人引以為敬,是因為他們大多安居於鄉村,心無旁騖地醉心於自己的創作,早把生活與工作融為一體。

△茶席

三笘修固執地堅持不用拉坯機,僅靠雙手塑型。他調釉的原材料,取自陶坊所在山間的礦石粉與草木灰,使他的陶器呈現出獨特的銹跡斑斑與星光閃爍的「隨機的殘缺美」。

△三笘修及其作品

市川孝有三座窯,但至今沒有助手,始終堅持一人窯一人燒。為了趕製陶器,他甚至一度因勞累而導致右手不能動彈長達半年之久。

古井直人研習代代相傳的收縮率法則,營造美麗的開片裂紋和銀釉的不同效果,沉醉於時光荏苒的滄桑之美。

△古井直人沉醉於創作中

小野哲平想要製作的是「陪伴對方左右,可以溫暖人心」的東西,他創作了一系列具有抗爭性題材的陶藝作品。他相信,就像在音樂世界中搖滾精神在推動著時代一樣,自己的器皿也擁有著這種力量。

△小野哲平

我們相信,人生需要匠人精神。神州大地正在颳起「匠人」之風,但精神需要持久捶鍊,而不應該流於形式、猶如運動,真如風一樣來去匆匆。

我心中的匠人精神,它應該洗去鉛華、它應該為伊消得人憔悴、它應該為愛痴狂、它更應該執子之手與之偕老…

△尋找手工藝里的匠人精神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香耕生活]——發現不一樣的詩意田園


"道"這個字,被日本用的很廉價。


沒錢 窮

沒有發財的路子

只會這一門手藝

當然干到死

你也沒見日本皇太子研究魚啊。。。


謝邀(為什麼邀請我啊?肯定是知乎無語的邀請名單)

學歷史的時候很少接觸日本,但我記得日本受到唐朝影響很大,大部分家庭職業和地位是世襲的,反正以後只能幹這行了,如果做不好了,祖輩的名聲也會被破壞(這個算是比較嚴重了),那就好好乾吧,所以大約是一代比一代更精益求精了。


都是互聯網吹牛逼! 聽聽就算了,老一輩的工人也沒比他們差,只不過你們接觸的少。 至於精神什麼的,你覺得能給你提高什麼技藝?


終身僱傭制功不可沒


推薦閱讀:

為啥中國丟了工匠精神,日本卻沒有?
如何評價日本護衛艦「加賀」號正式服役?
日本為什麼一定要侵略中國?
【日漫評論室】說著反話逗你玩兒——《魔法少女什麼的已經夠了啦。》影評
二戰前的東京大學學生到底算本科生還是研究生?

TAG: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