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和苦口良言?

那麼要如何才能使這些人聽進去,並且做出改變?


人在年輕的時候總是熱心,而且熱心去做一些難以改變的事情。但普遍的人性是,不摔跟頭,不長記性。

一度,我和我愛人都很喜歡小區的一個小男孩,是女兒的玩伴,看起來很是機靈可愛。相處時間稍長,發現他不大愛讀書,不免為孩子有些擔心,就找孩子的媽媽交流。孩子媽媽聽了連連點頭,說要給孩子買書,但過後就忘。孩子的父母都沒有讀書的習慣,喜歡呼朋喚友地打麻將,愛看電視上的各種綜藝節目。平時和他父母交流,能發現其思維中存在較多的非理性。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很好,所以父母一些糊塗的觀點他也都接受了,到我們家有時聊起來,我們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講給他聽,包括建議他多讀書,他茫然聽著,點點頭,在我們家還看看書,回到家就跟著父母看電視,玩手機,有時還一起打麻將。慢慢地,學習成績也下滑得較為厲害,這時他媽媽很著急,跑來我家討教,言談間羨慕我女兒的愛讀書。我見他媽媽著急,又說了一番車軲轆話,不過我心知不會有多少用處,料定他媽媽只會依賴培優班。果然,他媽媽為他花不少錢,報了一堆培優班。可是孩子的成績依然沒有多大起色,眼看著小時候的那股機靈勁也消失了好些,臉上有時出現獃滯的表情。這孩子天性中似乎缺少某種反抗的特質,所以很多時候也就順從了父母的安排。

活了幾十年,像上面這個小男孩的例子也見過多個了,以前還會為此嘆息不已,但現在則連一聲嘆息也不發出了。因為意識到,與其瞎耽誤工夫,不如留著力氣,去改變和影響那些內心有驅動的人。

再看小區里的另一個男孩,也是女兒的童年玩伴,他的媽媽則不同。這位男孩由於小時候被爺爺奶奶帶著長大,所以養成了一些壞習慣,懶散,缺乏自律,等等。但我發現他媽媽很愛讀書,興趣廣泛,只是由於心軟,所以一直沒下決心離開老人自己帶孩子。可是畢竟她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她的孩子也愛讀書。和她交流,她很快就能和我們達成共識。雖然在幫助孩子進步的過程中,有時她也會顯得缺乏信心,但只要給一點靠譜的建議,她就會採納。而且不到半年,她就決定自己一家三口獨立過生活,不再依賴老人做飯帶孩子。我們經常交換閱讀心得,孩子一出現問題就立刻商量對策。我們兩家約著一起出遊,相互交換對生活的看法,進一步發現彼此三觀很是接近。

李靖的這篇回答我讀了多遍,很欣賞他的總結:

如何劃分自戀和自信? - 李靖的回答

曾經認識一個人,能力不錯,但他有些怪怪的,經過觀察,初步判斷,這是一個相當自戀的人。具備如何劃分自戀和自信? - 李靖的回答中說的這些特點:

自戀的人遇到一點挫折、誹謗或者批評,往往情緒下降劇烈,挫敗感、焦躁感甚至攻擊性都會提升。同樣,他們遇到一點好事(比如其他人的誇獎),也會表現出莫名的狂喜,情緒上升很明顯。所以自戀的人情緒隨外界因素的波動劇烈

因為缺乏「共情能力」,自戀的人在讓別人做事情時,往往無法意識到對方做這件事的成本

自戀的人非常依賴別人的讚揚和肯定(這是他們獲取自尊的主要方式),為此,他們無差別地喜歡別人的讚揚,甚至沉迷於別人的讚揚。即使他們發現別人的讚揚是虛情假意的,也絲毫不在意。對於不讚揚、崇拜自己的人,自戀者往往會想辦法「測測他們的忠心」,或者直接對他們表示厭惡。

這樣一個人,能力不錯,有沒有必要勸說其改正不足,繼續合作呢? 我對此思考了一段時間,然後放棄了。為什麼呢? 因為我注意到,他目前缺乏能夠幫助他認識到自己的思維局限的環境,我與他的家人聊過,發現與其朝夕相處的家人,思維也易走極端。工作的單位也是那種缺少交流的封閉環境。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和工作環境里,會強化其自戀,導致更為封閉的意願。如果沒有特殊的契機,他怕是難以放棄自戀的心態。

可惜乎?可惜。然而,詩云: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與改變他人相比,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與其惋惜某君放棄成長(很可能也只是暫時的停滯),莫如把熱情賦予那些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人。

願與題主共勉。

==========

補充

其實,讀書與否還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前面的敘述有可能帶來誤導,所以我補充一個例子。

家裡長輩的一個老同學,有錢人家的公子哥出身,年輕時被打成右派,原本孤高的個性更加變得孤傲。夫妻倆都是燕京大學畢業的,好讀書,還都能寫一筆好字,只是從不對外人賜墨寶。老兩口退休之後,和外界的交流極少,守著獨生子過日子。

他們的獨生子,比我大三歲。小時候我們在一起玩耍,我叫他小明哥哥(化名)。那時候他胳膊上戴著三道杠,是少先隊大隊長,個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一笑倆酒窩,很招人喜歡,也很招我喜歡。雖然那時我還小,但我卻覺得小明哥哥比班上的男生都帥氣。

轉眼,我讀高中、大學,工作,小明哥哥一家和我們走動不勤了,因為小明哥哥的媽媽身體不好,需要在家躺著靜養,小明哥哥的爸爸被打成右派時,左腿被打瘸了,沒有老伴陪著,他也懶得出門。就這麼著,我在很多年裡都不曾見過小明哥哥,也早把他忘在腦後了。

婚後多年,某一天,長輩說小明哥哥一家要來家裡做客,那一天是我女兒十歲生日。我見到了小明哥哥。他可真顯老啊!眼睛還是很大,但大而無神。長輩和我講了不少小明哥哥的事情,主要是嘆息他的婚事。長輩說,小明哥哥被父母害慘惹,父母給他定了找對象的十條原則,也可簡稱為「十不準」,依稀記得的有:

戴眼鏡的不準(會影響後代的視力呀);

當護士的不準(護士總要值夜班,太辛苦,對身體不好);

當老師的不準(老師太忙,平時顧不了家,天了嚕,小明的爸爸就是老師呀);

身高不到一米六的不準(小明身高1米83);

........

老兩口覺得自己的兒子世上罕見,人間稀有,所以像選妃子一樣給兒子挑對象。長輩為此嘆息,但他知道自己的老朋友油鹽難進,所以懶得勸說。

在「十不準」原則下,小明哥哥相親無數,卻沒有任何進展,眼看蹉跎到了40歲。一開始,每年我還問一問長輩小明哥哥的婚姻進展,慢慢地我不再問了。如今,小明哥哥奔五了,依舊孑然一身。高大的他駝著背,每次都和我嘆息難以擺脫父母的控制,但我也看得出他不想擺脫。

小明哥哥的家裡有不少藏書,還有一些是珍貴的線裝書。但是,看書的人,如果並不能從書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做不到知行合一,縱是讀再多書,也是枉然。

有次去長輩家,翻看他的相冊,看到小明哥哥的父母年輕時的照片,神采飛揚,真是一對璧人,小明哥哥遺傳了父母相貌的優點。可是,那麼漂亮的一對青年,卻因人世間的蹉跎,加上自己過於孤高的個性,末了,把好好的家變成了一把心鎖,鎖住了自己,也鎖住了兒子。


後面的是以前寫得答案,這兩天看到一本書,我覺得它特別恰當得解釋了這個問題,今天看到有人對這個回答點贊,我就再在這裡的回答更新下。。

為什麼別人的勸告和苦口良言聽不進去,為什麼不去做更好的選擇,為什麼自己心裡也清楚不對頭卻還是走下去。

零阻力的黃金人生一書中講到關於心智,

我們之所以看不見、感覺不到、展現不出自己真我的本質,其實是因為有一個東西擋在眼前;那個擋住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心智」(Mind)。

它具有下面幾個特性:

1,心智是表淺意識中一切思想的總和

2,心智只是一個儲存與播放的裝置,不能期望它有所有答案

3,你的心智永遠傾向於維持現狀

當你要去做任何改變時,你的心智會一直試圖用各種方式說服你不要去做。

例如,你有個願望想要實現,而當碰上一個其實能夠很快幫助你實現願望的機會時,你的心智常會大喊:「我不行啦!」「要是失敗了怎麼辦?」或是「哪有這麼好的事?」之類的話,儘可能想讓你打退堂鼓。

為什麼心智會這樣?因為它的功能之一就是確保你的安全,讓你能繼續生存下去;而你的心智只確定一件事,就是「你到目前為止都還活著」,也就是說對心智而言,只要你不做任何改變,就能安全的繼續存活下去,你想做的任何事情,只要跟現狀不一致,就會被心「不安全」的類別,並儘可能說服你不要去做。

四、心智喜歡把事情複雜化

五、心智擅長編故事

六、心智是你的創造工具

之所以不能聽勸,做更好的選擇,是因為心智的阻礙。心智只確定你現在還活著,只為了你目前眼下的安全。不會去考慮長遠的利益,全局的考量。

心智掌控你的決定,而不是你自己。

你要做的是把心智當成你的工具,而不是你的主人。如何做到,需要平靜的內心,如何平靜,書中給出了實用的方法。我覺得這本書特別好。

-----------------------------------------------------------

一開始的回答:

我覺得這樣的人其實是最盲從的人,是最聽得進別人的話的人,他現在的行為也是過去聽別人的話帶來的結果。

他不是聽不進「勸告和苦口良言」,而是他不具有甄別對他真正有益的話和對他有害的話的能力。

一方面,他接觸的對他無益的片面的話太多,已經對他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他認為那是對他最有益的話。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懶惰或者懦弱,不會主動選擇改變,接收新的信息;或者選擇看起來更容易更投機的那種話去聽。人更容易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接收自己願意接收的。

更極端的可能是,因為心理創傷,習慣了靠近對自己有害的環境,遠離對自己有益的環境。前者對他更為熟悉,心理上會更舒適;怕傷害,怕失望,怕被欺騙,對人有戒心,傷害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得是傷害後難以再去相信他人,哪怕面對真心也懷有疑慮,不再確定。


我就勸你一句:別總勸別人聽你的。你聽我勸嗎?


首先是面子問題,聽你的話就意味著他錯了,每個人,不論他實際上是多麼愚蠢,無能,都是不願被說教的,可能那點自尊是他最後的堅持。

其次是能力問題,無法鑒別你對他說的是不是對的,又不信任你,俗話說沒有上趕的買賣。

去年上半年股市大漲,傻瓜進去都能賺錢,我們家親戚很羨慕,但我叫他們拿錢來我幫他們炒,沒一個願意的。我舅舅是那種無能的老實人,現在還沒有結婚,我是真想為他做點事,就說要不然給你20%的保底收益吧,這比他放銀行強多了不是。結果他不知是看不上這點錢還是不相信我,不願意。

原來的我太過熱情,太善解人意,總是別人還沒開口,就主動幫助別人,結果並不好。現在別人不開口,我是不會主動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想改變別人,外界的力量是何等渺小。

作為一個凡人,先過好自己,這樣,別人才會找你才會信你。

但我在知乎,微博上的都是無私分享,沒有任何理由,可能這也是我好心病的一個延續吧。不過這是在網路上,不是針對具體對象的,要不同意,不願意看,忽視就行了。這還好點。


一領導跟我說,人有三種方式提升自己:體會,領會,天才。

體會是學過不如做過,做過不如錯過,錯過不如錯得多。學費很貴,過程太曲折。

領會是你錯過,我長見識了。你交學費我上課,挺好的。但效果一般。對一些人不適用,尤其是不能代入別人角色處境的人。

天才都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少BB的吧。

所以,他不讓你幫就別瞎忙,掙自己的錢玩自己的球吧。我說的是那4個會彈1個會爛的球。


瀉藥,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又何必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觀點上。建議意見可以提,但聽與否該是對方的決定,又何必妄加干涉。


比喻:你看著樹苗歪了,想要她、他擺正,可是上手就是硬掰,樹苗會折斷。

得承認,能看見的問題部分是顯露在外邊的一點,水壺裡滿出來的水,是因為整個水壺都是水,而不是溢出的這一點。而你不是他,不能真正變成他去思考和體會。

如果是有三生體驗,就不會輕易說出勸告這個詞。

另外

人有保持自己慣性的權利和自由。

人有不被別人干涉的自由。

人有不被別人居高臨下的」強行輸入指令」的自由。

其實樓的問題的意思是人為啥不輕易接受別人的意見或建議? 而這句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聽不進別人的勸告和苦口良言?中的勸告和苦口良言,讓題目里給別人提意見的人的形象躍然紙上。

一副伸長脖子 管到別人的生活里的自戀卻又有著居高臨下的態度。提出勸告的人是不是以為自己是梅長蘇啊?是真理的代表和對別人的需求比他本人還知道的清楚。

講個小例子,

國人打招呼最喜歡說的話裡面,有這句:你怎麼穿這麼多?不熱嗎? 你怎麼穿這麼少,不冷嗎?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干涉,對別人的冷熱感受不信任,彷彿自己比他本人更知道,所以輕而易舉的是提出勸告,你不要穿這件,要不要多穿幾件?

假設如果輕易聽了會怎麼樣?可以想像嗎?

你一天多碰到幾個人,就會聽到無數次同樣的對話里,矛盾的部分。有人覺得你胖,有人覺得你瘦,你到底是要多吃點還是少吃點兒啊?

大家感受是從自身出發的,不是真的了解對方,而且沒有人真的了解對方。

這還是最理想的情況,假設了沒有人是有私心的。但實際上,你周圍的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他們提出的建議很多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對方。甚至還有騙子存在,輕易聽了,上當事小。

嚴重點講有時候一個意見,非但不能幫忙,反而會被毀滅。

即使提意見的人,你真的了解,你是對的,按海靈格的話講,你不能剝奪別人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這種手和眼盯著別人而不是自己的人,是吸血,不是幫忙。


不要總是覺得勸告一方就正確的不得了。就這一句話。


我的人生需要mentor指點,而不需要阿貓阿狗自以為是的指指點點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從比較好的理解的地方來切入討論:

1.人與人之間的認知構造的不同。每個人從出生到現在,受到的家庭環境、教育情況、朋友圈等多方面的影響,形成的思維體系與觀念是非常堅固的。這就不是可以在短時間內輕易攻陷的思想觀念的城池。

2.你的建議是你個人的經歷過的經驗,很可能適合對方,但也可能不適合對方。從你的問題來看,你已經認定對方按你的勸告去行動才是正確的。但對方是一個獨立體,很多事情沒有經歷過是無法體會話裡面深層次的意思。所以要讓人明白一些道理在小時候的教育過程中就需要非常的注意和培養,等真正需要某方面的能力或者判斷時就自發體現出來或者用上。但明顯樓主跟被勸告人沒有這樣的教育媒介和經歷,導致目前對方無法接收你的方案和勸告。

3既然問題是讓對方接收,那麼思考的角度應該如何讓對方意識到自身行為是錯誤的?這樣去思考找解決方案會不會更加有效呢?僅僅只是直接把你想要的結果強行加在對方身上,要求對方去實施,那麼後果你能負責么?假設能負責還好,不能負責的話呢?所以理解對方在採納你建議時候可以做出自身認為是對的選擇。對方目前行為本身來說並沒有問題。

4樓主不管你站在什麼立場,只要對方沒有義務直接服從你的勸告,那麼你提出的任何建議,對方都有選擇採納或者不採納的權利。所以你希望對方改變,那麼你也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來更好適應目前環境變化,這樣才有利於你們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永遠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別人。你自己覺得這是一個「忠告」,是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判斷,但是對他人而言,可能並不一定是,所以在給他人建議的時候,最好多思考一下,是否以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標準去衡量了他人


雞湯不好喝


你的勸告和苦口婆心!

真的,只是你認為的勸告和苦口婆心!

只是你,以你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所學所得,來總結出的你認為的勸告和苦口婆心!

這是你以你的價值觀得出的觀點。

現在,你欲以你的價值觀得出的觀點,去要求另一個人按照你的觀點去做!

聽不進你的勸說,就是不對么?

顯然不是!

殊不知,他的出發點,根本就是和你完全不同的另一個價值觀。

反過來,他不認同你的勸告和苦口婆心,肯定是他自己也憑藉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和所學所得,得出了自己想要的做法。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他對於自己的事情,也許比你更有發言權,當然,也只是也許。

你們兩個人以各自為出發點,產生了兩種對於某件事情的看法,兩種想法產生出了矛盾,於是,就有了題主在知乎上提出這個問題。

他不認同你的勸告和苦口婆心,就如同你不認同他對這件事的做法,是一樣一樣的。

這只是你們兩個人兩種不同想法的碰撞而已。

沒什麼,真的沒什麼!你們是一類人而已,你們都只是在堅持己見!


那其實要看你真想幹什麼了。 是為了對方好真心想幫助對方,還是想控制對方,讓對方以你喜歡的方式行為?

如果是前者,恕我直言,你憑什麼覺得自己的勸告是金玉良言呢?為什麼你自大的以為自己的意見比對方的想法要有用呢?如果你僅僅想幫助對方,那麼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給出你的建議就算完事了,把選擇權留給對方。

如果是後者,那要掌握的技巧可就多了......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混的那啥樣子還來勸告我?告訴我人生建議,告訴我我該怎麼怎麼活?


為什麼有些人覺得自己一定是對的,並熱衷於「勸告」別人?怎麼才能使這些人放棄對別人人生的干涉?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