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880(一):怪孩子

他曾是一個叛逆的孩子,他曾有過孤獨的旅行,他為未來迷茫過,他為自己的失敗內疚過,他和家裡關係很差,父親死時前期還和他關係很僵,直到死也沒有得到母親的賞識。他是荷蘭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Vincent Willam van Gogh,1853-1890)。

關於梵高的故事很多。多數都是他死後成名時大家對他的關注。他絕大多數經典的作品都是在死前兩年所完成。梵高英年早逝。也算是後來居上的天才。在1880年之前,他基本上沒有在藝術的領域裡沉浸太久。準確的說,他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十年才開始畫畫的。這個系列主要說的是1880年之前的梵高。至於後十年的藝術生涯,有機會再和大家說。

梵高一直以來,內心就是一團熊熊焰火。這份狂熱在生活,在藝術,在宗教上都有過一段時間的體現。直到1881年,他才正式的把這股狂熱投身到藝術領域當中。而在之前,無論是在津德爾特河畔捉甲蟲還是收集畫冊,又或是傳播基督福音,再或者廢寢忘食的閱讀莎士比亞和巴爾扎克,都是這種狂熱作祟。一種孩子般的率性而為。而梵高不僅僅是孩童那麼簡單。

他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是熊孩子和好孩子的複雜結合體。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內心裡的好孩子都處於被熊孩子打死的狀態邊緣。而真正能算得上懂他的也只能是他的弟弟提奧。說實話,提奧在1880年之前和梵高的關係比較複雜,也鬧僵過,也不開心過,也怨恨過。但他們一直保持聯繫。畢竟梵高除了給家裡和弟弟寫信外,實在沒有什麼傾訴對象。家裡更多的是一種「任務」式的交流,希望得到認可,又不希望被束縛。

梵高的母親從未理解過他的長子,梵高的古怪至少在1880年前沒有絲毫的改變,而且不同時期的古怪與叛逆風格又不一樣。他喜歡挑戰世俗,挑戰權威,可自己其實又並沒有什麼實力。即便成年之後,其母對他也絲毫不抱希望。即便兒子死後,畫作成名,梵高的母親依舊認為他的畫不值一文,沒有藝術價值。

在她看來,梵高給家庭帶來的是更多的磨難與不幸。對於梵高童年時期的所有畫作,都被她當垃圾一般扔掉了。其實曾幾何時,她對梵高的期望是那麼高,而梵高讓她一次次的失望使得她徹底放棄對兒子的管教。而梵高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媽比他多活了17年),他和母親的往來信件越來越少,他最後入院後,即便母親和其他家裡人往來頻繁,卻從未來看望他一次。梵高無法理解他媽的很多想法,做法。同樣,他媽也無法理解梵高的世界。真的如歌詞說的那樣,最熟悉的陌生人。

梵高的母親安娜在年輕的時候因為自己無法停止自己去想亂七八糟的生活瑣事而苦惱不已。所以慢慢培養自己做別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做家務。但是,安娜真不是一般人,她自己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而這些安排集中體現在了藝術之上。而那個年代,藝術和宗教是分不開的,所以她又投身宗教的懷抱。就這樣,經過曲折的過程,她認識了梵高的父親,再之後,安娜懷過一個孩子,不幸早夭。而之後,梵高誕生了。巧合的是,梵高的生日正好是他不幸早夭哥哥的忌日,在此不表。

之後,陸陸續續,安娜又生了幾個娃。在這接下來的20年里,梵高一家子都生活在津德爾特。而家庭的主色調就是努力付出得到回報,對秩序和規矩有著瘋狂的偏執。在她的教育理念中,要讓孩子受到高檔的教育,良好的教養,以更好的進入上流社會,結交上流人士。而在這層外衣之下,是家和萬事興。

家庭造就著我們,一切來源於家庭,服務於家庭,以家庭為榮同時讓家庭以你為榮的思想從小在梵高的家裡根深蒂固。他的弟弟妹妹無疑都是外人看來的乖寶寶,乖巧,聽話,懂事,對父母之意惟命是從。安娜把為人父母當做一項神聖的事業來做。

雖然梵高不承認,但不可否認,他童年的家庭環境以及他叛逆的性格讓他整個人生都充滿著矛盾和迷茫。他不知道自己是因為被拘束慣了從而叛逆,還是因為叛逆才和家裡格格不入。他對於父母從小灌輸的理念置若罔聞卻又心照不宣。

母親在梵高童年總是不厭其煩的敦敦教導,企圖感化他。從來不施加棍棒教育,更不喜歡灌雞湯,純粹的就是苦口婆心。手足情深,血脈相連的家庭理念更標榜了奉獻和犧牲的偉大。也正是因為如此,梵高的幾個弟弟妹妹在成年之後總是被鄉愁困擾,總是覺得沒有家的感覺。寧願活在溫馨的記憶中的那個童年的家中。而梵高,在成年之後是另一種狀況。這裡先按下不表。

但不論梵高如何的叛逆,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對基督教神話,藝術和文學都有了濃厚的興趣。這三者在梵高內心深深紮根,對他日後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沒有曾經叛逆又不羈的童年,沒有曾經母親的啟蒙,沒有他的未來。

但他在死前兩年之前都是對家庭,對父母有著矛盾的情感。有深情,有依賴,有敵意,甚至想著老死不相往來。而因為曾經內心的萌芽,在他看來,逝去的總是美好的,從建築到文學,從宗教到藝術,都是如此。他認為,文明在衰退,社會在腐朽,也正因此,他內心的空虛與日俱增。

在讀書方面,對文學最感興趣。他的閱讀速度非常之快,對於文學的天賦很高,雖然後來有點傷仲永,直到近30歲才開發曾經埋沒的潛力,用於藝術構想之中。但不論如何,不可否認他的天資卓絕。

他會挑選幾個自己喜歡的作家,然後閱讀他們所有的作品。早年享有一定的詩歌訓練。他的記憶力精湛,喜歡背誦他喜歡的文字。這在他二十多沉迷宗教的那段時間特別凸顯,大段的經文就這麼被他不斷的抄錄背誦直到連他自己也變得瘋狂。

梵高的父親多洛斯是一名神父,薪水微薄,但因為所屬神職,福利待遇很好。這也是矛盾的集合體。因為家境不富裕,但是多洛斯卻能接觸到很多上流人士,讓安娜更加瘋狂的給自己的孩子灌輸訓誡:只能與「上流圈子」的人社交。一旦交友不慎便會萬劫不復。對於結識顯貴,她總是不遺餘力。而對於「下層階級」則殫精竭慮的讓孩子們遠離。連穿衣打扮上也從小對孩子們進行灌輸,要穿什麼樣才算得體的「上流人士」。

顯然,童年以及少年時期的梵高是完全無視母親的訓誡的。他孤僻的性格本身就很難交到朋友,即便有,在母親看來也是狐朋狗友不值一哂。但是在衣著上,梵高卻深深受到了影響,對於衣著顏色的搭配把控,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安娜萬萬沒有想到,梵高的叛逆性格鑄造了他不願意被人命令擺布的脾氣。他越發對下層乃至底層的人民感興趣,礦工,農民,勞工在後來都成了梵高早期作品的構思主角之一。安娜越是忌憚如洪水猛獸,越是會激發梵高去發現他們的不容易以及與母親所描述的出入。

梵高家的孩子處在一個處處被設定好的環境之下。一面是安娜描繪的色彩,驕傲與渴望成功,一面是他們自己的陰暗,自卑與害怕失敗。所有的孩子中除了梵高,全部受到了根深蒂固的影響。

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功歸一簣,對於父母的話語總是惟命是從,這不僅僅在童年如此,這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如果梵高從小也和他的弟弟妹妹一樣,可能會和提奧一樣,成為像他們叔叔一樣的畫商。然而提奧成功了,遠近聞名,揚眉吐氣,而梵高直到死都一直處於讓家庭蒙羞的地步。

梵高憂鬱的性格始於這種早期的矛盾環境。他一方面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與贊同,一方面卻又雷厲風行,不善交際。性格暴躁卻又喜歡開別人的玩笑。加上點迂腐傳統的作風和帶有習慣性的勢利顏色,讓梵高既想去了解底層生活,又虛榮勢利不願太多融入,既想與別人彼此了解,又不大喜歡去溝通。

他對母親的情感是讓人捉摸不透的。隱藏在深處的是一種依賴和不舍,以及渴望得到的肯定。這種感情在他死前幾年尤為突出。不斷給母親寄自己的畫作。可他的母親安娜從來不回,收到的畫作也都當垃圾處理了。這讓梵高一度覺得生無可戀。

翻看家史書信往來記錄,梵高是從小到大在家中受過懲罰最多也是最嚴厲的孩子。不為別的,就是因為他的叛逆與不羈。而他最好的朋友,一直到死的朋友,無疑就是他的弟弟提奧。其實不能說最好,因為梵高終其一生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多少都是因為一些原因走到一起的相互熟識的人而已。

更多的是梵高對他們的情感,他們對梵高則不然。而弟弟提奧不一樣,因為從小血濃於水的家庭教育,梵高把提奧當成另外一個自己,渴望把自己所有的心事想法都告訴弟弟。提奧在梵高早年一直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

他對提奧的感情也是矛盾的。從孩提時代的小打小鬧,到後來企圖指揮佔有弟弟,到後來和父母「搶」弟弟,到依賴威脅弟弟,到最後給弟弟交代後事,一系列看下來,梵高對於提奧是一種近乎瘋狂的佔有慾望。他在從小的叛逆與父母的責罵中企圖得到一個戰友和他並肩作戰。而提奧總是扮演著對哥哥崇拜者的身份,但是,總是在並肩作戰之後沒多久就反水。即便是成年以後,多是如此。

提奧總是家中的寵兒和驕傲,而梵高則恰恰相反。提奧在不斷被父母「策反」從而成為乖孩子的時候,也被拿來當模板和榜樣樹立給梵高看。尤其是父母總是會稱呼提奧是他們的向日葵,以及常在家書中提到的那句——

「提奧是我們的向日葵,是那樣美好。」

給梵高帶來的莫大的影響。如你所料,梵高對於向日葵有著近乎痴狂的迷戀,這是他畫過最多的靜物。

因為梵高骨子裡的叛逆,在那樣的家庭環境中,他被孤獨包圍,加上弟弟總是「反水」,他喜歡把自己關在閣樓里做自己的事情。在1864年10月的一天,11歲的梵高被送往澤文伯根寄宿學校。早在七歲上學的年紀他就被視教育改變命運的母親送入了當地津德爾特公立學校了。然而梵高的頑劣讓他上學僅兩年多就被退學。導致在11歲前都是梵高的父母在教導他。

當他被送往寄宿學校的時候,他有一種被家庭拋棄的感覺。那種被母親深深種植在內心的思鄉情愫在那一刻得到最淋漓盡致的爆發。這可能是梵高一輩子最想家的一段時間之一了。父母對於梵高的不管不顧更多是出於對於無法管教的無奈導致。可終究敵不過梵高雪崩般的思鄉書信。終於在1866年離開了澤文伯根。

然而,梵高在知道家不是終點的時候是崩潰的。他被父母送往了蒂爾伯格學校。這讓梵高感覺自己再一次被流放了。只是地方不一樣了而已。他把他對父母的不滿,對被拋棄流放的不滿全部傾注到了學習和作業之上,正如1880年之後將滿腔怨氣宣洩在藝術上一樣。這段時間在梵高日後的書信中鮮有提及,自然在各大傳記中也少有筆墨描寫。而就在他升入二年級之後他迎來了一生中藝術繪畫的啟蒙老師於斯曼。

於斯曼認為美術教育的核心在於你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不是在於那些繪畫技巧。然而,梵高在日後回想起來卻並不念啟蒙老師的情。「倘若他早教我一些技巧,我會少走很多彎路。」憑著驚人的記憶力,梵高在早期的啟蒙課上欣賞了大量的作品,並且將他們與日常中時常被人忽略的美景結合。在腦海里呈現一幅幅畫卷也為日後他的成長埋下伏筆。

在蒂爾伯格的日子不比澤文伯根好。濃濃的思鄉情緒一直縈繞梵高的心間。他始終還是那個矛盾的個體。想念父母,想念家庭,但又不願意和父母太多接觸,覺得他們不了解自己,不願意按照他們的意願行事。

他不願意看到父母因為他失望而沮喪的臉。他想通過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然而,他卻一直在失敗。無論初中,高中,無論日後的生活。直到父親身死,他也沒有讓父親理解他的世界。直到他死後成名,他的母親依舊覺得他一無是處,只會給家族抹黑。

然而在梵高的內心,他是希望父母以他為榮的。雖然不能像弟弟提奧那樣,但他希望用他的方式,得到父母的認可。那麼後來的梵高是怎樣成長的呢?

敬請期待下篇:

梵高1880(二):海牙的失敗之旅

歡迎來關注我的公眾號:藍天的小屋~~~快來調戲我吧


推薦閱讀:

如何把秘密花園裡面的向日葵塗成梵高的風格?
跟梵高、莫迪里阿尼等等藝術界知名窮光蛋相比,為什麼說米開朗基羅、馬薩喬等同時期的藝術家們生到了一個不差錢的好時代?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 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真的是梵高寫的嗎 原版是啥?
關於梵高的傳記《渴望生活》表達了梵高對生活怎樣的「渴望」?
這些畫證明了,這個世界我來過

TAG:梵高 | 艺术 | 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