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確定產品抄襲的尺度?

起因是我在微博發了一篇 關於 某網站專題高度複製我專題的微博,被轉了200多次。除去罵娘和討論誰的爺爺更無恥之外,沒得到太多收穫。

互聯網早已經不是造輪子的時代。無論所謂「優化提升」還是「微創新」,都隱含著一層意義:借鑒成功經歷在道德上是被認可的。然而這種「隱含」是不明確且沒有指導意義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幫助,一起確立一種可量化的「抄襲尺度」指標。

先拋磚。

1、滿足了同樣的用戶需求。

2、提供了同樣/相似的操作方式

3、採用同樣/相似的界面

4、提供同樣/相似的結果

5、同樣的設計風格

6、同樣的設計元素

7、同樣的內容

8、同樣的評論(UGC)

9、運營手段(補充自史飛同學回答)

以上哪些是抄襲,哪些是借鑒?或者佔比多少 可以認定為抄襲?還有哪些點沒有列入?


以下引用keso在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606268/answer/12374863 中的回答:

抄沒抄,做產品的人自己最清楚。

你是按照自己腦子裡的模型在做產品,還是按照別人的模型在做產品?你是不斷地推演、修改自己的產品,還是不斷地查看別人的代碼、設計?你是根據用戶需要不斷創造新的功能,還是持續跟蹤別人的改進、升級?

做這個判斷,真的很難嗎?

當然這個可能不是LZ想要的答案,但我真不認為能列出一個清單,然後給相似性定量是一個判斷是否抄襲合理且可行的辦法。

我認為在現在這個階段,複製的成本很低,產品層面已經很難形成壁壘,往後靠的都是運營,運營是很難拷貝的(比如知乎)。至於說對方是否抄了,操他大爺的,他就是個傻逼,對傻逼要麼無視要麼罵,講個J8道理。


就目前來說,每一項單列出來都不算抄襲;但組合起來完全抄襲又是不可能的,所以考慮被人抄襲這種事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概況起來,國內從事產品設計工作的人主要有三種境遇:第一種是你所在的公司要做的產品本身就是抄襲的國外的產品,所以這個時候產品的架構已經確定了,而你能做的可能就是針對中國用戶的習慣做一些本土化的改進;第二種是你所做的產品其他公司已經有同類產品存在,產品需求的功能也已經擺在那了,在既定的輪廓下創新的空間不會太大;第三種情況對很多產品人員來說應該是最理想的就是產品設計師全權掌握產品方向,在產品設計上具有完全的話語權,完全依據自己的想法執行,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法,但是這種情況大多都只存在於創業公司中。話雖這樣說,但是因為每個產品人員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產品出來後還是會有些許不同,只是很多不同都是體現在細節上,如功能的位置、名稱、文案等。
抄襲是可恥的,但是我們在判斷一個產品是否抄襲的時候要有公正的判定。產品之間固然會有抄襲的行為,但是除了赤裸裸的抄襲之外,我更喜歡用借鑒來形容產品之間出現的共性。至於說具體借鑒什麼,這個要跟產品本身的性質有關。


咱部門被他們抄得還少嗎?我早就淡定了,漸漸地你會發現,影視的運營、定位完全超越了競爭對手。好比那句老話,產品都是運營出來的,功能可以一樣,但背後傳達的理念不是單一的功能或樣式就可以決定的。我們這類的產品,只有確定差異化的思路和定位,通過運營來形成差異化。如果對手僅僅抄襲外表,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很少關注他們了,因為你會發現你在做不同的事。趕緊push,爭取幾個運營的職位吧!嵐哥!


我拿著同桌的卷子,一共10道題,抄了9道題目和抄了1道題目,比例不一樣,哪個算抄襲?如果我高考考了比同桌高呢?

在中國,抄襲和借鑒不重要,結果才重要。

如果有一天我做個產品能超越知乎,全部抄襲又如何?

反過來說,全部抄襲根本不可能打敗知乎。


推薦閱讀:

TAG:抄襲 | 山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