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2016中國老百姓理財醒世恆言)

此文章轉載自原《理財周刊》金融研究室副主任邢力(力哥)的微信公眾號「力哥理財」近期推出的同名三篇深度好文。用力哥自己的話來說:

/

「前幾天那篇長文是我做理財媒體10年來寫過的最好最見功力幾篇文章!只要願意看完此文,保證還你一個煥然一新的世界觀和投資觀!讓你佔盡致富先機」。

/

文章內容很長,拜讀後佩服於力哥淵博的學識以及對財富的深刻的認知。洋洋洒洒,談古論今,是為佳品。此長文可幫我們理清頭緒,在回溯歷史的同時,遠眺未來而高瞻遠矚。

在理財領域深耕十年之久且目前小有名氣的力哥的文章是平易近人的,讀來親切可感,不像那些眾所周知的財經大V的專業文章——不明覺厲,讀來感覺高大上但卻基本無用。力哥本人建議本篇文章要看三遍。

下邊為文章原文:

————————————————————————————————————————

最近這一兩年才開始學習理財知識,關注投資市場的理財小白們或許大多有這樣的困惑: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黑天鵝事件難道不應該是難得一見的嗎?為什麼我們剛一進入投資市場的大門,這個世界就三天兩頭髮生史無前例的各種黑天鵝事件呢?

1大眾的困惑

看看國內,2015年的斷崖式股災是史無前例的,中國的樓市持續14年不斷膨脹的泡沫是史無前例的,自1994年人民幣第一次匯改以來,人民幣連續20年對美元升值,但如今卻人人都在恐慌人民幣貶值潮而爭相做著海外投資,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放眼世界,亂象就更多了。

反人類的ISIS在伊拉克和敘利亞魚肉百姓兩年多,居然怎麼打也打不死!怪了~一直被外界視為伊斯蘭世界中的世俗化模範,也是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土耳其居然發生軍事政變了!怪了~巴黎恐怖襲擊案傷疤尚未撫平,又爆發了尼斯恐怖襲擊案,而且從趨勢上看,未來歐洲的恐怖襲擊恐怕還會繼續此起彼伏!怪了~已經加入歐盟40多年的英國居然說脫歐就脫歐!怪了~最奇葩的是今年11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或許將會選出美國有史以來最離經叛道的總統——特朗普!怪了~

不光這些離我們老遠的國家出現了各種怪現狀,我們天朝周邊也不太平。

日本政府正在想方設法修改和平憲法,讓日本「自衛隊」出海。應對朝鮮不斷升級的挑釁,韓國不顧中國堅決反對以及可能接踵而來的經濟制裁還是布置了對中國薩德反導系統。台灣方面,民進黨上台執政後,蔡英文始終不肯正面承認九二共識,反覆強調台灣不是美國口中的「政治實體」,而是「國」,兩岸政府間關係迅速降溫。而最近南海問題則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焦點,更是未來中美世紀大博弈的主戰場……

上述這些看似獨立的熱點新聞事件背後,是不是有什麼深層次的共通的聯繫呢?

力哥試圖用我過往所構建的知識體系以及我長期的觀察和思考,為你撥開奇葩表象背後所隱藏的真實邏輯,最終幫你回答這個問題: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亂世中,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理財?

由於這些話題太過宏大繁雜,力哥的分析闡述難免掛一漏萬,我只能把最核心的邏輯線條抽出,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這個世界,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拍磚指正。

2永恆的矛盾

讓我們回到一切問題的原點——

今天所有創業者都在高喊我抓住了用戶的需求痛點,所以我的商業模式能成功,那麼我們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最核心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最基本的需求就是餓了有飯吃,冷了有衣服穿,颳風下雨時能有個房子來遮風擋雨。

為了能滿足這些基本物質需求,人類從原始社會一步步走來,花了數千年的時間才好不容易慢慢解決這些基本溫飽問題。

而在解決溫飽問題的過程中,人們學會了分工協作,成立了一個個小團體,進而形成了部落、民族、國家乃至國家聯盟,「自己人」和「外人」的觀念深深植根在每一個進入這個協作體系的個體心中。

通過協作範圍的不斷擴張,使得每一個在協作體系里的個體的物質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後,便出現了更高層次的物質需求,比如住茅屋不夠,還要住宮殿,吃五穀不夠,還要吃山珍海味,有麻布衣服穿不夠,還要穿綾羅綢緞,有馬騎不行,還要有馬車坐……同時還產生了專門滿足精神需求的服務,唱歌跳舞,詩詞繪畫,乃至於天文地理各種研究……

然而當一個社會的生產力不斷提升,總體財富不斷積累併產生大量富餘以後,就會出現兩個棘手問題:

1協作體系內的財富如何分配?

如果均等分配,就會激勵人們偷懶不幹活吃大鍋飯,最終導致財富總量減少。

如果按勞分配,雖然會鼓勵大家多生產財富,但又會產生財富分配的兩極分化,因為一個社會中總有勤勞的人也總有懶人,總有聰明的人也總有笨蛋,最後容易形成馬太效應,即前者的財富積累越來越多,後者越來越眼紅,導致最後社會出現大分裂大動亂。

而在古代社會,實際上大部分國家都是按照「上層按權力/身份分配+下層按勞分配」的模式來分配財富,即皇族和官僚統治階層優先分配超額財富,剩下的再由平民按勞分配,從而進一步加速了階層和財富的兩極分化。

中國曆朝歷代農民起義根本邏輯都是如此,而他們打出的旗號都是反對不公平的財富分配,提倡均等分配。可真正建立起新政權後,又沒人會真的100%執行財富均等分配的偉大理想,因為這麼做大家都得餓死。然而我們在1958-1960年曾經還真嘗試過進行一次不完全的財富均等分配運動,結果真的餓死了人。

但這還不是矛盾的全部,還有第二個更加棘手的問題:

2不同協作體系之間的財富應該如何分配?

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社會的一個主旋律就是生產力更發達的農耕民族和生產力欠發達,但戰鬥力更強大的游牧民族之間的征戰。

適合農耕的地區可以自己有計劃的生產並儲備糧食,只要不打仗,就算遇到天災,往往也能靠儲備糧食活下去。但不適合農耕的土地上生活的人只能靠畜牧和打獵為生,一旦遇到天災,牲口被凍死或餓死,整個部落或民族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所以他們天然更傾向於從生產力更發達的周邊農耕文明掠奪財富。一輪紅日出雲霄,郭靖彎弓射大雕

從匈奴到鮮卑、從突厥到契丹,從回紇到蒙古,人類文明的中心——亞歐大陸中心的草原地區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一次又一次崛起強大的游牧民族向亞歐大陸四至的先進農耕文明地區發起戰爭。

3工業化的本質

而到了近現代社會,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到工業文明,生產力得到了質的飛躍。而工業文明的本質就是通過對已經發現的科學知識的實用化運用(技術),來延伸人的器官——比如說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是對我們腳的解放和延伸,電話、廣播、電影、電視,乃至於VR技術都是對我們眼睛和耳朵的延伸,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熱水器、抽水馬桶則是對我們手的解放和延伸,我們不再需要砍柴生火洗衣服倒馬桶……而人工智慧則是對我們大腦的延伸,讓我們連思考和學習的工作都交給機器了。

未來,也許連剝小龍蝦都成機器人的工作了

也就是說,過去需要我們自己親力親為的事,如今許多都可以被代替了,過去我們無法實現的夢想,現在都可以實現了。

雖然科學技術在過去200多年裡突飛猛進,不但使今天人類的生活質量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而且人類的協作方式以及觀念(民主、共和、平等、自由、博愛……)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困擾人類社會和平安定的根本邏輯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

即一個協作體系內的財富如何分配的問題和不同協作體系之間的財富如何分配的問題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直到70年以前,由於這兩個問題始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而隨著矛盾的不斷積累激化,最後人類便選擇走向極端——

為了讓一個協作體系內的財富能夠合理分配,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各種思潮觀點此起彼伏,不斷碰撞,其中影響力最大也是最後唯一成功在國家層面進行試驗的是GCZY思潮,它曾一度被許多有識之士視為人類的希望之光和前行燈塔。

而不同協作體系之間的財富合理分配問題始終沒能得到有效解決,當然這已經不是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之間的矛盾,而是同屬工業文明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所以最終釀成了兩次世界大戰。

而這兩次大戰不但使得一手把全人類帶入全球化進程中的歐洲文明整體衰弱了,也激起了廣大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眾的民族意識,他們紛紛要求獨立自主,不希望殖民宗主國繼續剝削壓迫自己,整個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浪潮,也使得二戰以後,不同協作體系之間財富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Homeland or Death!

二戰以後,人類終於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美好的新紀元。這首先還是要感謝科技進步。

美國做夢也沒想到,在蘇聯舉國體制的優勢下,二戰結束僅僅過了4年,蘇聯就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從而在美蘇之間形成了恐怖而微妙的核平衡,誰都不敢主動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

事實上,在二戰結束時,當時大部分人的觀點是:或許再隔20年——也可能根本不用20年,新興的美蘇兩強之間的矛盾會再度激化,必將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這不僅僅是杜魯門、斯大林、蔣介石、毛澤東的判斷,也是許多普通知識分子的判斷。

這種核平衡一直保持到冷戰結束,美蘇始終沒能真正打起來,而當今天中、英、法、印、巴、以色列都擁有核武器,甚至金三胖目測也已經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這種核平衡得到了進一步強化,使得今天世界各大國之間直接爆發戰爭的概率變得微乎其微。

所以過去70年,雖然地區性戰爭和衝突此起彼伏,從不消停,但從全球範圍看,和平一直是主旋律,在總體和平環境下,人們得以放心的去進行勞動生產,創造財富。

而科技進步並不僅僅在原子能領域,而是在各個科技細分領域全面開花,使得全人類的福祉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如此良好的環境,導致原本的歐美殖民者紛紛在這幾十年間完成了後工業化改造,而原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則紛紛快速進入工業化大潮中。

而我們中國的處境比較特別,我們的大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大發達板塊今天已經三步變兩步迅速進入到了後工業化時代,人均GDP和現代化基礎設施水平已經趕超許多發達國家,而廣大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則依然處於GDP至上的工業化進程中。

4全球化的挑戰

從理論上說,肇始於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州新大陸的全球化浪潮應該會大幅提高人類的協作效率,從而造福全人類,但在全球化1.0階段,歐洲先進文明對落後文明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在美洲、在澳洲、在非洲,無不如此。

而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工業化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全面開花,全球化進入2.0階段以後,殖民者的野蠻殺戮雖然少了很多,但戰爭以及不平等的壓迫和剝削還是普遍現象。

而當GCZY試驗在蘇東破產後,懸掛了40多年的鐵幕徐徐落下,蘇東集團快速融入資本主義全球化浪潮。

電影《再見柏林》劇照

幾乎是在同時,中國、印度這世界唯二的10億級人口大國也主動擁抱全球資本主義分工體系,所以到了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縱深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是為全球化3.0階段。

這裡插句題外話,今天許多中國人對印度有大量誤解。

事實上印巴分治以後,尼赫魯長期擔任印度國大黨黨魁和印度總理,他選擇帶領印度走不同於美國和蘇聯的獨特的「第三條道路」,即參照西方資本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又在具體政策制定上具有明顯的左傾社會主義特徵(套用中國官方語境,可以稱為「印度特色社會主義」)。

當1958年中蘇交惡後,1962年中印也產生了嚴重的邊境衝突,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的政治邏輯,印度選擇在外交上完全倒向蘇聯以對抗中國,但這麼做得罪了美國,而印度永遠的死對頭巴基斯坦則藉機完全倒向美國,美國也通過和巴基斯坦建立同盟來懲罰印度。

同樣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的政治邏輯,中國為了在南亞牽制印度也和巴基斯坦建立了事實上的同盟。而當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獲得蘇聯全力支持的印度打敗巴基斯坦,東巴獨立成孟加拉國。這時深陷越戰泥潭,國內一片混亂,國際上又遭遇美元危機而國力相對衰弱的美國則想要調和與中國的矛盾從而共同牽制蘇聯,結果剛剛被印度胖揍,但一直同時在和中國與美國兩個小夥伴單獨愉快玩耍的巴基斯坦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牽線搭橋的作用——1972年,尼克松訪華,蔣介石在台灣氣得差點吐血。

哎,這不就是春秋時代合縱連橫的翻版嘛,不管時代如何變,人性永不變。

正是由於印巴兩國作為同一民族卻有著不同信仰而在歷史上結下了血海深仇,所以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外交關係在未來很長時間內必然會繼續非常「鐵」,而巴基斯坦將最優良的深水港瓜達爾港長期租借給中國,不但讓中國擁有了讓印度感到芒刺在背的印度洋出海口,而且波斯灣石油一出霍爾木茲海峽,直接在瓜達爾港上岸,走鐵路經新疆進入中國,對中國未來的能源戰略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萬一未來中美交惡,南海爆發戰事,中國就不會那麼被動。

總之,冷戰時期,印度雖然沒有像中國那樣在探索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上掉進過大躍進或者文革這樣的天坑,但印度經濟也是一路蹣跚走來,國營經濟效率低下,尾大不掉,印度真正打開國門擁抱資本主義全球化浪潮,其實比中國改革開放更晚。

為什麼突然說這麼一大段關於印度的話題?因為如果你不能理解印度,就很難對未來全球大勢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我最後還會說到這個問題。

在進入今天這個全球化3.0階段後,雖然表面上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平等的主權國家,但佔據法律制度、科技水平、人口素質、金融和貿易主導權的發達國家依靠資本和技術輸出,還是獲得了全球化過程中的大部分紅利,而發展中國家雖然也獲得了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進入全球化分工體系後的紅利,但總體上紅利要少得多。

而當發展中國家不甘心居於落後地位,想要獲得更多的財富分配話語權時,與發達國家的固有利益就產生了激烈衝撞(美國主導的TTP,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人民幣加入SDR……),從過去的G7決定世界向哪兒走到現在G20決定世界向哪兒走,這本身就是發達國家整體國力相對衰弱後與崛起中的發展中國家妥協後的產物,而作為已經做了70年全球老大的美國和正在快速崛起大有搶班奪權架勢的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之間的矛盾和博弈無疑是最激烈的。

可見雖然今天互聯網的普及把全世界縮小成了地球村,但還遠沒有達到天下大同的美好時代,人類社會永恆的矛盾之一——不同協作體系(國與國)之間的財富爭奪戰依然無時無刻不在上演,只不過由於核平衡,我們不再敢輕易選擇全面戰爭,但還是會通過各種貿易戰、關稅戰、貨幣戰、間諜戰、外交戰等方式,進行國家之間的角力!

12年前有一本風行全球的暢銷書叫《世界是平的》,儘管正如這本書所預言的,科技飛速進步的恐怖力量正在把這個世界快速推向扁平化,但人性並沒有因為技術進步而發生改變,我們爭奪自身和後代更好的生活資源的方式改變了,但強烈的爭奪意願本身從來沒有改變!

另一方面,GCZY試驗在蘇東破產後,全人類整齊劃一的重新回到了經過了300多年不斷摸索改良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中國、越南、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都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融入了進來,今天唯一不願做出調整的只有被全世界視為奇葩的朝鮮)。

但不管資本主義制度如何自我改良,最終在財富分配方式上還是採取「上層按資分配+下層按勞分配」的模式,還是沒有逃出馬克思在160多年前的判斷——上層財富分配方式只不過從過去國王貴族的按權力(身份)分配,改成了按資本家口袋裡的錢來分配,這種分配製度的合理性依然在道德上面臨巨大的拷問。

長期跟著力哥學理財的荔枝都知道,錢本身是有敏銳嗅覺的,它天然有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本能,在複利效應作用下,資本主義制度會使財富分配更快速的走向兩極分化,造成社會階層更尖銳的對立。

儘管有了普選、全民公投、工會、司法援助、強制社保、最低工資……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頑疾得到了極大的治療,但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治癒,因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久而久之,就是會天然形成富人愈富,窮人愈窮的馬太效應。當左翼政黨上台想要讓社會財富分配更均衡,社會更和諧的時候,都是以犧牲財富總量增速為巨大代價的。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不但不同協作體系之間(民族、國家、宗教等文明意識形態)財富分配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一個協作體系內的財富如何合理分配的問題(階層矛盾)也沒有得到解決。

在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內部,富人變得更有錢,窮人雖然財富也在增長,但增速遠遠趕不上前者,在比較心理作祟下,自然產生了強烈的失落感和忿恨感。

這種情況被經濟學家茅於軾稱為「改革開放30多年,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人卻比以前更多了」,這種人今天的中國俯拾皆是——沒錯,很可能你就是這其中之一。

別的不說,光是名下有沒有大城市的房產這一項指標,就把人群分成了兩大階層——有房階層和租房階層。已經奮鬥到企業高管的繁勝美,也只能蝸居出租屋

有房階層享受著房價持續上漲帶來的資產膨脹快感,最頂層的有房階層則選擇拋售國內價格高得令人咋舌的房產,移民海外,而租房階層面對令人窒息的高房價,不斷心生怨念,覺得社會無良,人生無望,而且實際上他們依然每月要承擔不斷上漲的房租,從而導致有房者和租房者之間的資產鴻溝越拉越大。

所以今天的中國,並不是人人都在抱怨高房價,而是沒房的人天天夢想房價崩盤好讓自己買得起房,有房的人則希望房價繼續上漲,好讓自己的賬面財富不斷增長。

大部分普通民眾註定不是從理性的上帝視角來看待中國房地產問題的,而是屁股決定腦袋——這不是中國特有的,全世界都是如此。

這種情況,在中國的香港地區和台灣地區也存在。

97以後,香港底層民眾並沒有能從回歸中獲得太多的紅利,反而是以李嘉誠為代表的權貴資本享受到了絕大部分的回歸紅利,從而導致過去近20年來香港社會的大分裂,底層民眾觀念走向極端,產生了直接對整個中國大陸的一切說NO的抗拒心理和滿滿的戾氣。

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台灣本身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在中國大陸強勢崛起的過去20多年裡就處于越來越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兩岸經貿交往迅速升溫,但大陸方面為了示好台灣以各種方式明著暗著送給台灣的錢,大多還是進入到了台灣各種資本財團老闆的口袋——我們不可能給台灣每個老百姓普發紅包來爭取他們支持回歸祖國,一定是以各種商務合作的方式變相給台灣企業各種優惠待遇,結果資本主義制度下,這些好處自然大部分就流入了資本方的懷抱,而不是普通勞工的口袋。

今天台灣大量普通年輕人並沒有從大陸示好紅利中獲得多大的好處,反而由於近年來台灣本土產業空心化導致就業機會減少,進而導致台灣本土企業和中高端人才的進一步外流,留在台灣發展的年輕人自然對大陸產生了更大的怨氣,反「服貿」的太-陽-花運動由此而來。

放眼世界,無論是歐洲還是日本,亦或者是印度、土耳其、巴西、阿根廷、俄羅斯,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最要命的是,一個協作體系內和不同協作體系間財富分配的矛盾,過去往往是相互獨立或者此起彼伏的。比如漢唐亡於前者,晉宋亡於後者,但在全球化進入縱深發展階段的今天,中國人已經遍布歐亞非美澳全球各個角落,而上海也形成了規模浩大的韓國人社區,廣州則成了全亞洲最大的黑人聚集地,力哥在上海參加一個fintech論壇也會出現許多印度碼農的身影……這樣的時代,這兩對矛盾其實已經融為一體了。因為今天和你明爭暗鬥爭奪財富的,並不只是其他屌絲或者土豪中國人,還有可能是千里之外的越南人、印尼人乃至墨西哥人……

今天就像明末——李自成的軍隊和多爾袞的軍隊同時開到了崇禎的面前……

在經濟持續昂揚向上,財富總量不斷快速增長的奔騰年代,這兩對矛盾都容易被暫時掩蓋掉。

而一旦國內經濟增速下滑,一個協作體系內部的矛盾會迅速激化,執政當局給出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又本能的回到了農業文明時代——自己生產財富的能力下降了,就選擇從其他協作體掠奪財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用馬克思的說法就是「通過對外擴張來轉移國內矛盾」,從而導致協作體之間的矛盾激化,二戰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是階級矛盾升級到一定程度後,引發了更為激烈的民族(國家)矛盾。這也是為什麼毛澤東會做出「一切民族矛盾都是階級矛盾」的論斷(儘管我不完全同意這個觀點)。

但今天的情況和馬克思或毛澤東的時代又不一樣了。

在全球化已經進入縱深發展的今天,全球經濟高度一體化,「同呼吸,共命運」真不是唱唱高調開玩笑的說法,所以往往一個核心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出現下滑,就會帶動其他經濟體的經濟也走弱,全球經濟進入共振時代,蝴蝶效應隨處顯現。

打個比方,過去是遇到天災,匈奴的日子不好過了,就來犯漢,這時漢朝的日子並不會因為匈奴日子難過導致自己日子也變得更難過,所以更願意和親做生意來解決矛盾。而今天變成了只要匈奴的日子難過了,漢人的日子也會跟著難過,或者說漢人的日子難過了,匈奴的日子也會變得難過。可能一開始是匈奴的日子不好過,但後來漢人的日子變得更加不好過,變成漢人反而跑到草原去侵略匈奴了……

沒錯,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奇葩時代。

5老齡化的困局

全球化能夠向縱深推進歸根到底要感謝科技的飛速進步,但科技進步也給人類帶來了一朵帶刺的玫瑰——老齡化。

如果說全球化使人類永恆的兩對矛盾融為了一體,變得難分難解,而老齡化則成了全球化時代壓垮全球經濟的最關鍵的一根稻草。

力哥多次說過,未來我最看好三個產業的錢景——泛理財、泛娛樂、泛健康。

因為持續和平、科技進步和全球化的分工體系讓人類社會在過去70年內創造的財富超過了過去所有世紀創造的財富總和。

當許多人都可以做到衣食無憂以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希望繼續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來獲得能換取物質享受的金錢,而希望解放自己的時間來更多的享受生活,他必然就會產生投資理財的巨大需求,希望自動錢生錢。

而當賺錢不成問題以後,他餘生最大的追求必然是享受快樂,所以泛娛樂產業會快速崛起,不管是今天網紅當道,直播大熱,電影票房年年創新高,還是VR、AR等概念的崛起,本質上都不是人的基礎物質需求,而是精神娛樂需求。

當一個人過著衣食無憂的快樂生活以後,他最大的需求就是盡量延長自己的壽命,讓自己能儘可能長時間的享受這樣美好的人生,所以泛健康產業一定會不斷壯大。

然而正是由於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尤其是現代醫療技術特別基因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人類的壽命快速增長,尤其在歐美日本發達國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日劇《Legal High》中萬能的管家,代表了一大批日本高齡工作者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里迅速迎頭趕上,雖然我們每天呼吸著霧霾,吃著地溝油,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老人的壽命也在快速增長中!其中壽命最長的上海地區戶籍老人的平均預期壽命已經接近日本的水平,擠進全球TOP 10妥妥的!

與此同時,越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城市,年輕人越是會產生多樣化的價值觀。古代社會所有人類文明都最為看重的傳宗接代反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加上競爭激烈,年輕人往往為了追求事業成就和更多的財富,會大幅推遲生育年齡,甚至最終放棄生育子女的念頭。

老年人壽命越來越長,年輕人越來越多不肯生孩子,最終必然導致整個社會走向老齡化。

試想一下,是一個年輕人佔主體的社會更有經濟活力還是一個老年人佔主體的社會更有經濟活力呢?

這不是不言而喻的嗎?

年輕人有更強的工作能力,更強的賺錢能力,更強的消費慾望,以及更強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切都是經濟繁榮所必須的要素。

而老年人在進入人生暮年,不知哪天就將迎接死神的時候,往往失去了工作能力,也沒有那麼強的賺錢和消費慾望,更不要說創新能力了。

所以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為什麼20多年來日本經濟都沒緩過神來?原因當然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90年代以來,日本已經深陷老齡化泥潭,而且過去20多年日本的人口撫養比一直在快速攀升,到現在2個工作青壯年就要負擔一個退休老人,用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來比喻一點不為過。

事實上,當年二戰結束時因為青壯年男性上戰場死了很多人,所以日本人口撫養比一度很高,但經過30多年高生育率的調節,神武景氣、岩戶景氣、伊弉諾景氣……日本經濟不斷創造奇蹟,人口也持續快速增長,到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口撫養比已經降到了歷史最低值,但90年代以後卻開始持續上升,而且人口統計學家預計2050年前這個比例還會不斷提高,可能會發展成一個在職勞動力要供養一個退休人口的地步,進一步抑制日本經濟復甦動力。

日本只是最早陷入老齡化危機的一個典型案例,今天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這個問題,即老年人壽命長而年輕人不肯生孩子,包括中國台灣地區和韓國這些准發達國家和地區同樣問題嚴重,而中國現在也已經意識到了老齡化未來將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滅頂之災,儘管反應已經非常滯後,而且效果註定也是然並卵,但總算是在2015年全面開放了二孩政策。我預計10年內肯定會全面取消計劃生育政策,20年內肯定會出台生育鼓勵政策——但都為時晚矣。

而要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消費力、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理論上只有三個解決方案。

一是減少老年人口數量。

但壽命提高是人類的重大福音,沒有哪個正常的政府會對國內的高齡老人說:對不起,你活得時間太久了,為了給你子孫留有足夠的生存空間,我們送你安安靜靜上西天吧,阿門~

二是增加新生兒數量。

鼓勵國民多生娃,這是今天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政府都在使出吃奶的力做的一項政府重大工作,但效果並不理想。

一是如果在本就老齡化嚴重經濟缺乏活力的情況下,國家對新生兒給予大量的經濟補助,會讓經濟雪上加霜,操作難度太大。

二是如果經濟刺激力度不夠大,就很難吸引「三高」人群生娃,實際上最後願意多生孩子的大多都是知識素養和收入不高的窮人,而由於從小受到屌絲父母言傳身教影響以及家庭經濟條件限制,窮人的孩子很難受到特別良好的教育,長大後繼續做窮人的概率也會很高,所以由於這種鼓勵生育的政策而出生的新生兒在20年後,有很大概率可能不會成長為青年才俊,而是弔兒郎當的小混混。所以對於是否應該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在各國一直都有爭議。

力哥看過韓國和台灣地區鼓勵生育政策執行後的相關資料,效果都不是特別理想,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各個國家和地區似乎都從過去特彆強調傳宗接代的文化轉變為了實用主義文化——現在房價物價那麼高,自己養活就不容易了,再養孩子從經濟上看不划算,要是男孩以後還得給他置備婚房,那就虧大了。

這個想法不僅僅是今天中國大城市年輕人的普遍想法,也是我多次去台灣和韓國旅遊時聽當地人介紹時說的,他們的年輕人也都不想生孩子,就算生了很多也是由於父母的壓力。

別說這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就算是中國已經被遺忘的角落——東北地區也是如此,今天東北地區的人口出生率已經比日本還低了!但是現在東北經濟還很落後呢……這可怎麼辦……總不能所有找不到工作的東北年輕人都去直播做網紅吧……

所以就只有第三個解決方案——通過主動吸納移民來填補勞動力空缺。

30年前並稱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和韓國,可以很明顯的分為兩組同質化競爭對手——香港和新加坡都是港口城市,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世界級的動感旅遊之都,GDP在一個級別(1985年新加坡人均GDP6400多美元,香港6300多美元),而中國台灣和韓國在人口、產業結構和GDP上都更加接近。

而30年後的今天,新加坡的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都遠超香港。

如果仔細對比,會發現2005年是重要的分水嶺。

上世紀80年代,香港和新加坡從人均GDP7500美元增長到10000美元都用了2年,上世紀90年代,雙方的人均GDP從10000美元提高到20000美元同樣都用了5年,此後經過亞洲金融危機衝擊,經濟都出現嚴重的負增長,直到2004年,雙方的人均GDP又幾乎同時爬到了25000美元關口,但此後10年,香港只增長到了35000美元,而新加坡則再次引爆經濟奇蹟,增長到了60000美元,成為全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過去10年中,香港和新加坡經濟差距拉大的原因有很多,產業升級、經濟政策、地緣政治等都有關係,尤其是香港過去10年並沒有一心一意搞經濟,而是在財富和權力分配問題上出現了大量的政治內耗,資本和人才外流在所難免。

而新加坡建國以來一直處於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的民主威權政治模式下(這種威權政治不同於兩蔣時代的台灣,但也不為西方完全認可,真是新加坡特色道路),所以在政治上一直沒什麼內耗。

而且彈丸之地的新加坡國內沒有可開發的自然資源,周邊又被穆斯林國家包圍,危機意識很強,所以新加坡很早就預見到了中國回歸世界帶來的戰略紅利,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解凍時,李光耀就決定跟隨中國大陸的教育政策,棄繁(體字)從簡(體字),棄民國時代發明的注音符號(台灣現在國語教育還在教注音符號),改用中國大陸使用的更加國際化的漢語拼音系統。在語言上,也是鼓勵人民多講華語(普通話)、少講閩、粵、客家方言,為今後可預見的中國崛起做好準備。(你有沒有發現孫燕姿、林俊傑等新加坡藝人的普通話發音我們聽起來比港台藝人更舒服些呢?)

請你,不要到處扣扣

說來也真是弔詭,同樣是長期受英國殖民的華人世界,新加坡遠離中國2000多公里,卻一直在主動迎接中國的崛起(注意,不是新加坡華人親中,而是務實)。而香港和大陸就隔了一條深圳河,卻對大陸仔各種排斥和歧視,對自己使用繁體字和講粵語有很強的優越感。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很早就居安思危,意識到老齡化的挑戰(今天新加坡的人均預期壽命和日本不相上下,考慮到新加坡地處赤道,終年酷熱,達到這樣的壽命比日本更不易),儘管只有彈丸之地,且人口密度本就極高,但還是主動進行人才引進戰略,以保證新加坡的經濟活力。

尤其是最近這十多年,新加坡有意識的引進了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的高技術人才,甚至還從香港本地搶人才,所以今天新加坡的經濟結構中,除了和香港類似的金融、航運、貿易等支柱產業之外,電子、化工、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高端製造業也已經崛起,這是香港遠遠比不上的。

在引進人才,增強經濟活力方面,新加坡可謂典範。如果今後你想從天朝移民,各方面看,新加坡都是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子女教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而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這些傳統的新大陸移民國家本身就有移民傳統和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對新移民的態度比較友好,特別容易吸引新移民,而且本身就有比較廣闊的國土和資源可以容納大量新移民,所以這些發達國家雖然同樣面臨著老年人壽命越來越長的問題,但通過移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和許多中國人印象中總覺得美國人很開放不同,在整個西方世界,美國主流文化反而是相對比較保守的,他們更看重家庭,更看重周末一定要陪伴在子女身邊,不會輕易加班。

在生育問題上,基督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也要求他們多多生養孩子,但在大洋彼岸的歐洲,基督教信仰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力卻衰弱的極快,他們反而比美國人更開放,更追求自由。在美國,一個單身的或者離異的或者沒有孩子的或者家裡不養狗的政客是很難想像能當上總統的(歧視單身狗咯?),但在歐洲,老百姓對國家最高領導人的道德標準卻低得多。

為什麼2008年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發展到今天,反而是美國經濟相對更有起色,美元走強,而歐洲經濟卻深陷泥潭,難以自拔呢?(就像我上面說的匈奴出現經濟危機,漢朝經濟反而垮得更厲害)

我認為根本原因就在於歐洲的老齡化積重難返,覆水難收,而美國則繼續像一塊磁石吸引著全球各地的優秀人才匯聚到美國,同時美國人本身也相對更愛生孩子。

所以縱觀世界,今天應對老齡化挑戰最不力的是以下三個地區。

一是日本。千年島國文化傳承下來的日本民族精神中有特彆強的排外性,即要保證我大和民族血統和文化的純正性,日本人對待日本本國人和外國人表面上可能都是笑臉相迎,看起來彬彬有禮,素質極高,但骨子裡卻多少會歧視外國人,在心靈上會拒人於千里之外。

如果你看過日本國內的一些娛樂節目,就會發現日本人特別喜歡拿中國人或者韓國人開涮,總覺得在日本闖禍的凈給我們社會添麻煩的都是你們中韓移民(日本人特別不願意給他人給社會給國家添麻煩),再加上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地少人多,人均資源佔有量非常少的國家,所以日本一直對通過開放移民來緩解國內勞動力緊缺的問題諱莫如深。

如果讓日本國民選擇解決勞動力短缺的方法,他們首先會選擇提高女性就業比例,別都躲在家裡給孩子他爸做飯了,出去工作!其次就是推遲退休年齡,鼓勵更多的退休老人出來工作——爺爺們,中國遊客那麼多,你們都出來給他們開旅遊大巴吧~

總之,就是不要開放移民,中國人韓國人都很Low的好不好,什麼?引進菲律賓人印尼人越南人?他們更Low好不好?他們會講日語嗎?——日本人永遠不會這麼說,但很多人心底就是這麼想的。

所以日本經濟前景真的非常黯淡,當年的全球家電業霸主索尼夏普東芝松下現在一個個都垂垂老矣,創新乏力,我真不知道日本未來路在何方。

二是俄羅斯,這是中國眼下最重要的抗衡美國的戰略盟友。

在三胖持續亂來,最終讓韓國不得不從美國那裡搬來救兵——薩德系統以後,半島局勢現在已經非常緊張了,韓國和日本國內輿論都非常擔心未來會在東北亞地區重演60年前中蘇朝對抗美日韓的新冷戰,事實上,烏克蘭危機已經在歐洲那邊讓許多人擔心新冷戰要到來了。

但俄羅斯這個盟友,中國真的靠得住嗎?

看看過去300年俄羅斯民族的擴張史就知道了。中國有句俗話「窮山惡水出刁民」,這話用在俄羅斯民族身上一點沒錯。誰和俄羅斯做鄰居誰倒霉,從芬蘭到波蘭,從土耳其到喬治亞、從伊朗到阿富汗、從中國到蒙古,從朝鮮到日本,無不如此,誰做鄰居誰知道……

作為盟友,俄羅斯從來靠不住。

那麼俄羅斯有可能會再次成為中國的敵人嗎?

目前來看,在美國還是全球最牛X國家的情況下,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正如曹魏一統北方,勢力強盛的時候,相對弱小的吳蜀兩國只能暫時聯手,才能自保。

那麼坐擁1700多萬廣袤國土的俄羅斯有可能在未來的全球化中成為中國強大的競爭對手嗎?

大可放心。

因為俄羅斯本身的經濟模式就沒有很好的融入全球化分工體系中,單一的粗放的過度依賴資源輸出型的經濟模式說白了就是看天吃飯,油價漲就神氣,油價跌就悲劇。

最關鍵的是,俄羅斯面臨的不僅僅是老齡化問題的困擾,還有人口分布嚴重不均以及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失調(俄羅斯是世界上少有的女性比男性比例明顯高出一截的國家,男女比46::54)。

事實上,天寒地凍經濟又不夠發達的俄羅斯現在的人均壽命並不高,中青年的死亡率比較高,而且由於對未來缺乏信心,視孩子為累贅,所以許多俄羅斯年輕人同樣不愛生娃!這可咋整?

再加上俄羅斯可以說是世界上對移民最不友善的國家之一,自己人生的少,死得快,還沒移民,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人口已經減少了將近800萬。

前幾年俄羅斯政府也已經開始通過發放現金生育補貼和退稅等方式鼓勵生育,或許俄羅斯的老百姓真的太窮了,這些鼓勵生育的政策在過去幾年裡還真發揮了作用——2013年,俄羅斯出現了蘇聯解體以來第一次人口自然正增長!這種情況在韓國和台灣地區剛開始執行鼓勵生育政策時也出現過,但政策效用能維持多久就很難說了。

21世紀的全球化競爭,人口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有人口才能有勞動力供給,才能有消費市場。一個人口本就比日本還少,而且還在持續減少的所謂「大國」,儘管國土廣闊,但無數村莊都已凋零,縱然軍力顯赫,但軍隊連兵員都招不足,只能降低標準招員導致兵源素質持續下降。

這樣的「大國」,中國真的需要懼怕嗎?

說句題外話,那些整天鼓吹要像俄羅斯那樣對西方強硬的五毛,說普京大帝是我的偶像的鍵盤黨,你們真的有去過俄羅斯嗎?你們知道俄羅斯的老百姓為了普京的強硬,在經濟上承擔了多大的損失嗎?(當然,還是要說到地理環境導致的民族性問題,作為習慣戰天鬥地的戰鬥民族,俄羅斯老百姓還真就喜歡普金這樣的鐵血真漢子~)

作為中國人,我們其實並不那麼關心俄羅斯,雖然俄羅斯在政治上和中國關係很緊密,但在經濟上和中國老百姓真沒多大關係。我們吃的穿的用的有多少是俄羅斯企業生產的?又有多少是美國、歐洲和日本企業生產的呢?我們追的動漫、電影、電視劇,我們玩的遊戲,我們追的偶像團體,又有多少來自俄羅斯呢?

所以就算俄羅斯經濟再差,老百姓生活再苦,和我們中國人的生活關係也不大。

但歐洲經濟衰弱卻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因為歐盟是我們最大的貿易夥伴。

面對老年人壽命越來越長和年輕人越來越不愛生孩子的難題,歐洲人的選擇是打開國門,接納移民。

打開地圖看看,最願意也是最方便去歐洲的移民都是誰呢?

沒錯,主要就是北非和中東國家的老百姓。

從北非突尼西亞腳一伸就到馬爾他,再跳一下就到亞平寧半島了,從北非摩洛哥到直布羅陀對岸的西班牙,游著泳都能過去了。

中東過去稍遠點,但也還行,經土耳其作跳板就能進入歐洲,隨後一路從巴爾幹半島就能直插德國、法國、奧地利等歐洲心臟地帶,進而可以再前往英國、荷蘭和北歐。

而所有這些地區的移民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穆斯林。所以這些年我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地留學和移民的朋友都和我說,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穆斯林社區,感覺現在的歐洲越來越不像自己印象中的歐洲了。

看到這裡,聰明的你應該已經能看出一條比較清晰的邏輯線條了,高潮就要來了!

6危機的源頭

資本主義天然會產生經濟周期,繁榮——過熱——衰退——復甦,周而復始,這是人性天然的缺陷決定的——經濟好的時候人們就會對未來更加樂觀,從而更多的投資和消費,過度樂觀導致經濟走向過熱,最終泡沫破滅,而當衰退來臨,人們又會對未來憂心忡忡,從而進一步減少消費和投資,增加儲蓄,現金為王,導致經濟進一步衰退,直到退無可退,又會重新逐漸走向復甦……這就像四季變化一樣,人人都嚮往收穫的秋天,但寒冷的冬天並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就不來了。

但是80多年前,凱恩斯大神振臂高呼:不,我們不要冬天,冬天太寒冷了,我們只要秋天!我們不要衰退,衰退太痛苦了,我們只要繁榮!

而大神開出的藥方很簡單:兩個字——撒錢。

四個字——拚命撒錢。

十二個字——毫無節操地往死里拚命撒錢。

經濟衰退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既然需求不足,那我們就通過撒錢人為製造需求,政府先帶頭在前面撒錢投資,民間投資就會跟進,進而就業率就會提升,老百姓口袋裡的錢就會增加,大家就更敢於消費,經濟不就又重新蓬勃增長了嗎?

但哈耶克童鞋一早就指出,凱恩斯老師,你這是在變經濟學魔術嗎?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好事呢?撒錢只是刺激了虛幻的需求,並不能讓經濟得到真正的復甦,這只是在變著法子主動人為吹大泡沫,把經濟危機延後罷了,長期看經濟還要是出問題。而且到時候危機會更嚴重,等以後這個謊圓不下去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面對無辜的百姓呢?

但凱恩斯大神輕輕地拿起煙斗,吸了一口煙,嘴角微微一翹,乜斜了一眼實誠的哈耶克,吐出一縷青煙,說道:「小哈,你還是圖樣圖森破呀,當務之急是解決眼下的危機,至於以後的事……額……那個啥……長期看,我們都會變成死人,你又何必那麼在意長期的事呢?子孫的困擾,子孫們自有辦法解決,用不著你瞎操心。」

儘管過去70年,凱恩斯主義無論從理論上還是經濟實踐中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但各國政府依然樂此不疲地使用凱恩斯主義。因為政治家的追求是不要讓人民覺得「這屆政府不行」,至於我這麼做會給下屆政府帶來什麼麻煩,會不會讓老百姓覺得「下屆政府不行」,那就不管我的事了。

「來呀,父相桑害呀!」

凱恩斯主義第一次在實踐中失靈是上世紀70年代尼克松-福特時期,美國遭遇到痛苦的經濟滯漲,隨后里根採取保守主義改革把美國從滯漲泥潭中拉出來,使美國進入了長期低通脹的黃金80年代,但海灣戰爭把美國再次拉入到短暫的經濟衰退中。

柯林頓上台後,主打以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為核心的IT牌,互聯網新經濟一下子把美國經濟重新拉入到90年代中後期的繁榮中,但這輪互聯網泡沫實在來得太猛烈,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緊接著就是9.11事件和兩場勞民傷財的反恐戰爭,再次把美國經濟拉入衰退。

原本在80年代繁榮後,進入90年代,美國經濟應該有一段更長時間的衰退期,但但老爺子格林斯潘不幹,他不願被別人說「這屆美聯儲主席不行」,他一定要在自己的任期內讓美國經濟繼續表現的很行的樣子,所以在美國科技股泡沫起來的時候,他也毫不干涉,而且還留下了那句名言:誰都不能確定這就是泡沫,除非它破了。言下之意,只要泡沫沒破,那就沒問題。

2000年,科技股泡沫真的破了,格林斯潘依然是美聯儲主席,他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政策,而是決定繼續造另一個更大的泡沫。

沒錯,那就是在IT技術突飛猛進的幫助下,運營現代金融工程學理論,把美國的房地產變成一個個極為複雜的金融衍生品,進而讓老百姓通過投資房產來獲得更多的財富,增加更多的消費。

如果老百姓說我沒錢買房咋辦呢?那就給你貸款咯。如果我連首付也付不起咋辦呢?那就給你零首付貸款。如果我每月還不起那麼高的利息咋辦?也沒關係,只要房價上漲,通過我們的「金融創新」,有人給你買單,不用掏錢,也能住豪宅哦~

可惜,是泡沫就有破的一天。

2007年,美國房價暴跌,到2008年,那些打著金融創新旗號的ABS、CDS們終於無法繼續圓這個謊言,也都死翹翹了。

由於過高的金融槓桿的坍塌導致的骨牌效應,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使得全球金融市場陷入一片混亂。

於是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就這麼來了。

為什麼這場危機來得這麼兇悍而漫長?

你不覺得奇怪嗎?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是來勢洶洶,但香港、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受傷最嚴重的國家和地區也就用了3、4年時間就從危機中走出來了,可今天這場金融危機距離爆發都過去8年了,抗戰都應該結束了,為什麼今天全球經濟還在復甦泥潭中掙扎呢?

因為這個危機原本在1991年的時候就應該來了,2001年的時候就應該來了,但格林斯坦同志說衰退不好,繁榮好,於是就繼續製造更大的泡沫。而當泡沫破滅的時候,格林斯潘已經不在了——2006年,80高齡的格林斯潘帶著無數榮譽和掌聲告別了執掌近20年的美聯儲主席寶座。然而第二年,美國房地產泡沫就破滅了。

格林斯潘用自己光鮮的職場履歷完美詮釋了那句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但是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接下去這幾年裡世界經濟發展的邏輯線條就非常清晰了——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肇始於美國的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的連鎖衰退。如果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期,中國還沒加入WTO,算是僥倖躲過一劫,那到2008年的時候,中國經濟已經和全球經濟高度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榮俱榮,一辱俱辱,而我們的ZF比美國政府更無法承受老百姓說「這屆政府不行」,所以2008年以來,全球央行一起撒錢救經濟,美國的QE,歐盟的LTRO,日本的「安倍經濟學」,中國的「4萬億」,再到PSL、MLF、SLF……不管各國央行給自己的撒錢政策起得名字多花哨,結構有多不同,但本質上就是在撒錢刺激經濟。其中撒錢力度最大的還是我大天朝央行。

撒了這麼多錢,是不是有效呢?

就像強心針打下去,並不是人人都有效的,身體底子比較厚的能緩過神來,底子比較差的就難說了。而這個底子,核心就是老齡化程度。

結果日本和歐洲的表現都比較糟糕,中國和美國相對恢復得好一些。但各國政府此時都已經成了賭徒,都不能接受「這屆政府不行」的評價,所以只要經濟還沒起色,就繼續刺激……一年兩年三四年,經濟復甦始終反反覆復,踉踉蹌蹌,久而久之,我上面說的兩個人類社會永恆的矛盾就被激化出來了。

一個明顯標誌是今天反全球化浪潮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近幾年的G20峰會,不管是在美國、法國、英國還是韓國舉行,都會引發反全球化遊行浪潮,當然,今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G20峰會是斷然不會有這種場面的。

事實上,之所以會有G20峰會,也是因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了,G7集團覺得自己HOLD不住了,只能把那些已經長得比較壯實的發展中國家小夥伴一起叫過來買單。

法國:G7-G8-G20?G什麼都不要!

而許多人反對全球化的理由也很簡單:經濟變差,日子難過,怪誰呢?總不能怪自己不努力吧,那就怪政府!

政府說你們都怪我是不是要把我趕下台的節奏呢?那我只有一招:把責任推給其他國家!

沒錯,從根本邏輯上說,這和當年匈奴遭遇天災吃不飽飯,就跑去漢地搶劫的道理是一樣一樣的。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世界亂象的一個總邏輯。

天朝說,經濟不好怪我咯?不對!怪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搞什麼TPP把我們擋在外面不帶我們玩,還背地裡支持菲律賓和我們斗。去年股災期間,這種海外敵對勢力製造股災蓄意破壞中國經濟的聲音不是一度甚囂塵上嗎?

日子不好過,口袋變扁了,憤怒的人群總要找到替罪羊,「海外敵對勢力」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是最容易下手的。

日本政府也一樣啊,經濟不好怪我咯?不對!怪中國人搶我們生意!連那麼高科技的高鐵生意都和我們全球各地搶搶搶,而且還和我們搶釣魚島,我們日本土地這麼貧瘠,地下啥都沒有,好不容易釣魚島那邊發現有天然氣,你還要和我搶,搶你個毛線啊搶!趕快讓自衛隊出海沖沖沖,不然中國人早晚要欺負到我們頭上來了。

韓國政府也一樣啊,經濟不好怪我咯?不對!都怪北邊的三胖天天亂搞嚇死寶寶了,不過三胖亂搞不是一兩天了,關鍵是他背後的帶頭大哥怎麼都不管管它呢?所以朝鮮問題搞得這麼僵,中國要負主要責任!

中國說:我勒個去~這TM還怪我啦?小弟翅膀硬了耍流氓不聽我的,我也沒轍啊!你不看看中朝關係現在都低迷成什麼樣了?人家牡丹峰樂團說撂挑子走人就走人了,你還要我怎麼對朝鮮?

香港和台灣地區也一樣,經濟不好都怪大陸咯,反正他們牛逼他們壯,有髒水往大陸身上潑總沒錯,好像只要有朝一日G獨T獨了,跟大陸徹底說拜拜了馬上我的小日子就會過得好起來一樣。

菲律賓、越南政府也一樣啊,經濟不好怪我咯?不對!怪北邊的天朝,哎,累覺不愛不解釋了~

美國政府也一樣啊,經濟不好怪我咯?不對!怪中國(為什麼你們經濟不好都怪中國呢?其實怪印度也不是不可以呀親~),都是因為中國人把我們的工作機會搶走了!今天鼓吹中國威脅論似乎在美國成了很時髦的政治正確,只要言必稱中國威脅論,這樣的政客就容易在政壇吃香。

而就在力哥寫這篇文章時,爆出新聞說特勞普說如果我當選美國總統,有可能會讓美國退出WTO!為什麼要說這樣的話呢?就是因為真的有許多美國選民認為中國人搶走了我的飯碗,全球化讓我的生活變得更糟糕了!只有反全球化,重新關起門來過我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最好的選擇~而特勞普為了選票故意迎合了這種民意。

7穆斯林的逆襲

但這些國家之間互相撕逼擦槍走火其實還不用太過擔心,畢竟大家都是已經世俗化了的政教分離的政權,做事情都是要過腦子的,因為大家爭的無非是個「利」,不會再為了某個高大上的精神理想去不要命的往死里打仗了,因為從經濟上看缺乏效率。

為什麼北洋政府時期雖然中國也一直在打內戰,但北洋系之間的內戰死的人都不多,因為大家都為謀個「利」,沒必要整得你死我活,但北伐以後就不一樣了,到底是三民主義救中國還是GCZY救中國,這是不可調和的原則問題,為了信仰,拋頭顱灑熱血都沒問題,利益反而沒那麼重要,所以國共內戰死的人就多多了。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會出現神風敢死隊?就是因為對天皇陛下無限忠誠的信仰支撐著這些人去自殺。

另外二戰時日本本國的慰安婦人數其實比中韓慰安婦更多,而且很多是自願充當隨軍慰安婦,因為日本政府洗腦太成功,很多慰安婦覺得這麼做是為國家盡責,為天皇盡忠。男人可以為國家「獻身」,女人也可以為戰士「獻身」。

後來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什麼也打得這麼慘,還是因為關係到信仰問題。

當然,說得好聽叫信仰,說得不好聽,也可以叫洗腦。

而現在最熱的南- 海問題,和信仰無關,只和利益有關,那大家互相叫嚷幾聲,你飛機開過來,我軍艦開過去,宣誓一下主權,不行就火控雷達對著你照一照,再不行就開火搞一些小摩擦,抓幾個漁民,死幾個士兵,互相抗議抗議,憤然撤回大使,各種經貿制裁……也就這樣了咯,難道你真的相信美國政府會為了菲律賓直接把航母編隊開進南海和中國全面開戰嗎?

但中東伊斯蘭國家經濟不好,人民日子不好過,那情況就不一樣了。

事實上,經濟疲軟只是這些國家走向極端的最後一根導火索,他們長期以來在政治和文化上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打壓,導致該地區許多人民都對西方世界天然產生了敵視情緒。

為了把頑固的伊斯蘭世界拉入現代文明,接受普世價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想了各種辦法,簡單來說就是胡蘿蔔加大棒。

聽話的,在經濟上給胡蘿蔔吃,在文化上則強勢輸出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讓穆斯林青年逐漸在思想上西化。

不聽話的,經濟制裁,比如伊朗,再嚴重的,直接就打過去了,比如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

再加上還有以色列這個眼中釘插在伊斯蘭世界的心臟位置,而且美國總是明著暗著幫以色列,所以整個伊斯蘭世界一直都很不爽。

而在應對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世俗化衝擊,全世界所有宗教中,應對最成功的同時也是應對最失敗的就是伊斯蘭教。

說最成功是因為今天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玩facebook(天朝除外),都在追最新的蘋果,都在喝著啤酒炸雞看世界盃的時候,年輕人被五光十色的物質享受和科技進步所吸引,所以世界範圍內各種教導人要節制慾望清凈寡念的宗教信仰的影響力都在這些年輕人群體中有不同程度的衰弱(並非年輕人信仰宗教的人數有明顯減少,而是年輕人更願意選擇世俗化的生活方式,導致宗教在他們生活中的影響力以及花在宗教上的時間有所下降),不管是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佛教、印度教、道教或者其他影響力更小的宗教,無不如此。

但是伊斯蘭教在年輕群體中的影響力卻不減反增,主要是由於伊斯蘭教獨特的教義,使得當它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主流宗教時,所有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家庭和個人都會不自覺向伊斯蘭教靠攏,否則在政治上不安全,在文化上會被排斥,在經濟上更會處於弱勢地位,不管上學求職結婚創業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幾乎每個人都會主動或被動接受伊斯蘭社會的一整套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而當經濟變差,前途暗淡的時候,宗教就更容易深入人心(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宗教也可以被理解為最高層次的心靈雞湯)。

再加上伊斯蘭教要求信徒多多生養,所以當過去30年,西方國家以及整個儒家文化圈的生育率都持續走低的情況下,穆斯林家庭的生育率卻並沒有下降。

一邊是穆斯林很少會變節改信其他宗教(變節的代價太恐怖,不敢想~),而其他宗教信徒卻會被影響轉變為穆斯林,另一邊是穆斯林的孩子生的又多,而且生出來的孩子也幾乎都是穆斯林。

所以從世界範圍看,過去30年,信徒增速最快的就是伊斯蘭教,而且以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美國著名獨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預測說,到2070年前後,伊斯蘭教會取代基督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合計總信徒)成為世界第一大宗教。

而到2050年前後,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我們印象中典型的基督教國家,屆時基督徒都將不再成為人口的絕對多數(佔比低於50%),穆斯林將會逐漸在這些國家和基督徒分庭抗禮。

美國基督徒的生育率還比較高,但屆時基督徒在美國人口中的佔比也會從現在的3/4強,下降到2/3左右。反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基督徒人數會持續增長,當我們老了以後,說起基督教國家,可能指的是安哥拉、剛果(金)或者衣索比亞……對了,還有隔壁的韓國(今天韓國有約30%人口是基督徒,而且還在持續增長中)。

過去500年里捨身忘死前往世界各地傳教的歐洲傳教士可能做夢也想不到,當基督教文明的確傳到了世界各地後,他們的歐洲老家卻被穆斯林攻陷了。

說最失敗是因為伊斯蘭教是世界上所有主流宗教中唯一一個在教義中對生活細節規定的那麼細緻的宗教,導致這個宗教很難根據時代變化而進行自我調整。

應對環境變化的自我調整,源自東方的自然宗教都相對容易,比如佛教、道教、印度教,本來教義就比較務虛,後人重新解釋教義的迴旋餘地比較大,所以能比較從容的應對今天這個科技時代的挑戰,也能比較好的滿足現代人對宗教信仰的需求。

而源自中東的天啟宗教因為是從獨一神的旨意而來,自我調整的空間就會比較小,但相比而言,同出一脈的猶太教和基督教還是比較好的適應了現代社會的挑戰,而伊斯蘭教在自我改變的過程中卻走得步履維艱。當然也有現代化轉型比較成功的穆斯林國家,比如馬來西亞、阿聯酋,但多數穆斯林國家的現代化轉型並不太成功。

最直觀的轉型困境就是穆斯林女性的穿著問題。

按照最嚴格的教義,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場合必須「一絲不露」,只能露出你的眼睛,你的毛髮和肌膚只能回到家裡把門一關給你老公父母孩子看。但按照現代觀念,這樣的教規其實侵害了女性的人權,也讓穆斯林女性與外界交往、學習以及日常生活中變得困難重重。

我在東南亞旅行時,時常會遇到一些穆斯林女性,三四十度的高溫天,那些女性依然把自己的身子過得嚴嚴實實,力嫂看了超級心痛——這身上得長多少痱子啊?

所以對於這個教規,不同的伊斯蘭國家在執行的時候尺度都不一樣,比如阿富汗這種伊斯蘭世界中最保守的國家,至今依然嚴格執行女人在外只能露眼睛的規定,臉都不能讓別人看見。但在馬來西亞、印尼這些東南亞伊斯蘭國家,女性只要裹個薄薄的頭紗就可以了,而且也不用裹得那麼嚴實。當然在更加開放的國際性大都市,比如迪拜、伊斯坦布爾,吉隆坡,穆斯林女性不帶頭紗,穿著隨意的也有不少。

因為基督教、佛教等其他宗教的教義從來沒有對信徒的日常生活規定得那麼細緻,所以伊斯蘭教的自我調整就會比較費勁。

然而在伊斯蘭教最初興起的阿拉伯帝國時代,伊斯蘭世界是人類文明的燈塔和希望,最先進的科技,最良好的教育,最寬容的宗教政策,都在中東。阿拉伯帝國最強盛時,其國力超過了唐王朝最強盛的時期,更不要說當時愚昧黑暗的歐洲了。

國家或文明的自信其實和人一樣。

一個學富五車,事業有成的有錢人,天然就有比較強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導致他面對社會競爭會比較從容淡定,尤其對比他弱的窮人會比較寬容有愛,但一個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的窮人,知道自己是弱者,缺乏自信,看待社會的眼光會比較灰暗惡毒,就容易在思想和行為上走極端。

所以中國古典文明的最高峰——唐朝中前期,唐朝統治者就特別開明,海納百川,管你儒教道教佛教,還是伊斯蘭教、摩尼教、祆教(伊朗的瑣羅亞斯德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里派),來者不拒,因為我強大,我牛逼,我有強大的文化自信。

唐·閻立本《步輦圖》,描繪吐蕃王松贊干布的使者朝見唐太宗的場景

而近代中國一直被西方壓著打,幾十年打下來,民族和文化自信心就被打殘廢了,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就已經走向了極端——對中國傳統文化徹底否定,連我們用的漢字都覺得落後不堪,丑到極點,一定要改成字母文字。

而最近30多年,經濟飛速發展,中國國力有了顯著提升,但老百姓一個個都向錢看,導致雖然社會財富大幅增長,老百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社會矛盾反而更激烈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人需要新的信仰,所以今天中國各種思想流派又都興起了,新儒家起來了,佛教起來了,基督教起來了,認為中國應該重回毛時代的極左觀點也起來了。

而伊斯蘭世界比中國更悲催,過去100多年也是一直被西方壓著打,但打到現在,伊斯蘭世界還是碎片化的一盤散沙,互相之間還會因為國家利益、民族和宗教派別上的差異而衝突不斷,經濟上的成就和中國相比更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當富裕起來的中國人今天越來越神氣越來越自信的時候,伊斯蘭世界的自信心反而更差了。

當穆斯林在政治上受打壓,文化上受衝擊,經濟上也看不到日子越過越好的希望的環境下,思想上就容易走向極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以伊拉克為例,伊拉克人民肯定不喜歡薩達姆的獨裁暴政,因為我基本的人身安全和言論自由都得不到保障,但他們同樣不喜歡美國大兵兵臨城下,啥都要聽美國的,自己國家的主權受到侵犯的感覺。但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推翻薩達姆之後,我的生活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呢?

很可惜,沒有。

因為沒有了薩達姆的高壓統治來維護社會安定,人人都要起來爭取自己的權力,但老百姓又沒有基本的民主素養訓練,導致伊拉克迅速變成一盤散沙,一鍋亂粥。遜尼派和什葉派的教派衝突迅速激化,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庫爾德人一天到晚夢想獨立建國),甚至人數更少的亞塞拜然人和亞美尼亞人也起來主張少數族群的權益。

這個國家一天到晚吵來吵去,打來打去,炸來炸去,老百姓又怎麼可能安居樂業,一心發展經濟呢?結果伊拉克的經濟反而更糟糕了,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最後就給ISIS這種宣揚極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恐怖組織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緊接著敘利亞阿薩德的獨裁統治也受到了衝擊,導致敘利亞也內亂了,ISIS就藉機從伊拉克北部跨越國境,發展到了敘利亞北部。

為什麼今天ISIS怎麼都打不死?

就是因為的確有許多穆斯林對這個世界很不滿意——不滿意西方世界對伊斯蘭世界的打壓,尤其是動不動就侵犯伊斯蘭國家的主權,不滿意本國政府主動迎合西方的世俗化改革,不滿意世俗化政府的腐敗和獨裁,不滿意西方文化對穆斯林青年的「精神腐化和侵蝕」,不滿意全球化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糟糕——憑什麼美國人搞出來的次貸危機,要讓我付出失業的代價呢?

ISIS對這些憤世嫉俗的青年說:對這個世界不滿意嗎?那就到我這裡來,我給你指出一條陽光大道。

而ISIS打出的旗幟就是「伊斯蘭世界的偉大復興『』,回到我們宗教起源的黃金時代,用最本真最純正的伊斯蘭教法(沙里亞法)來團結和管理整個伊斯蘭世界,從而再現1000多年前阿拉伯帝國的盛世輝煌,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讓代表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世界對抗的歐美帝國主義付出慘痛代價,所以他們才敢給自己起這麼牛逼但也給整個伊斯蘭世界潑髒水的名字——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簡稱「伊斯蘭國」。

其中「大敘利亞」的意思是他們要把歐洲殖民者當年劃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的邊界線全部抹去,成為一個統一的政治體,當他們最終的願景應該是把整個阿拉伯半島(包括沙特、阿聯酋、阿曼、葉門、卡達、巴林)和馬格里布地區(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全部統一成一個大伊斯蘭國。

有沒有聞到一點「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味道?

事實上,今天的ISIS危機只是矛盾激化到頂點的產物,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已經為這一切埋下了伏筆。

還記得「阿拉伯之春」是如何被點燃的嗎?

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不景氣,一個突尼西亞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在巨大的家庭經濟壓力下,他就做起了流動小攤販,因為沒有執照,就被當地警察粗暴執法,砸了自己的營生買賣,本來想去相關部門投訴警察粗暴執法,卻投訴無門,最後他選擇以自焚的方式做最激烈的抗議。

所有革命的導火線都是偶然的,但革命發生都是必然的。

持續的高失業率、高通脹率,加上政府的獨裁和腐敗,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憤怒的人民就會選擇起來抗爭。

很快,突尼西亞獨裁者本·阿里倉皇出逃。

緊接著就是埃及革命,「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獨裁者穆巴拉克被趕下台。

而位於埃及和突尼西亞之間的利比亞則比較悲劇的陷入了內戰,最後獨裁者卡扎菲戰敗被亂槍打死。

幾乎在同時,葉門獨裁者薩利赫被迫辭職。

巴林、阿爾及利亞、黎巴嫩、約旦、阿曼、沙特、科威特、摩洛哥等國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機,不是政府倒台就是總統或國王做出了明確的讓步。

但最倒霉的無疑是敘利亞,獨裁者阿薩德不願下台,於是敘利亞內戰持續至今,整個國家民生凋敝,慘不忍睹。

但是不是阿薩德的獨裁統治倒台了,敘利亞人民就能迎來幸福生活了呢?無論是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前車之鑒,還是2011年以來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等國的表現來看,答案都不樂觀。

因為全球經濟復甦依舊乏力,國內的政府腐敗也不會那麼輕易解決,各派別的政治博弈更是問題多多,5年後的今天,阿拉伯之春變成了阿拉伯之冬,原本滿懷希望的年輕人發現自己的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這時ISIS的極端理念就特別有市場。

哪怕不說ISIS那麼極端的,就說民選政府,也越來越為了迎合國內選民的不滿情緒,在回歸宗教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伊斯蘭世界的現代化轉型,本質上就是整個國家的世俗化。

所謂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漸由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至高地位,退回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裡,在更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與之相反的就是宗教化,即政教合一,宗教高於一切,宗教統領一切。

西方世界500年前的宗教改革後就逐漸完成了世俗化,今天也就梵蒂岡還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但這個國家只有0.44平方公里,裡面住的主要都是神職人員。 過去整個伊斯蘭世界世俗化最成功的我認為是遠離中東地區的馬來西亞和波黑,前者因為有大量華人和印度人,使得馬來西亞必須世俗化才能讓三族和諧共處,後者因為本身就處在宗教、民族、語言極為複雜的巴爾幹地區,所以只有世俗化才能更好的在這個地區生存下去。

而在中東地區,過去世俗化相對比較成功的伊斯蘭國家應該是土耳其和埃及,當國家有從世俗化向宗教化倒退的傾向時,軍隊往往會起來捍衛憲法,避免國家回到政教合一的道路上。

橫跨亞歐兩岸的城市伊斯坦布爾

比如納賽爾、薩達特、穆巴拉克都是軍人出生,上台後一直對國內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極端分子進行堅決打擊,堅持捍衛埃及的世俗化,避免埃及重新「綠化」。

而土耳其由於獨立更早,政教分離的世俗化原則早在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覆滅,凱末爾將軍上台時就確定了,這一點上土耳其和日本很像,一直堅定不移的「脫亞入歐」,每當土耳其的民選政府有綠化傾向時,軍隊往往就會起來維護憲法的世俗化原則。

可一旦軍人干政,就特別容易形成獨裁,一獨裁,雖然可以鎮壓國內各種反對聲音,保持國內和平大家一心搞經濟,但人權受到侵犯,民主受到踐踏,老百姓就會不滿,可一旦推翻了獨裁統治,民選政府上台後雖然人權得到保護,民主得到踐行,但又容易出現政客扯皮,決策低效,把經濟又搞爛了,尤其是遭遇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高失業率伴隨高通脹,老百姓自然又不滿意了(拉美國家過去幾十年也出現了這種政治上的惡性循環)。而為了避免老百姓說「這屆政府不行」,政府就要想方設法去討好選民,而伊斯蘭國家政府最好的辦法就是迎合穆斯林選民回歸宗教化的願望。

這就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正在做的事。

於是軍隊不幹了,這就是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背後的底層邏輯。

而穆巴拉克被趕下台以後,埃及雖然是民主了,但老百姓選上台的卻是穆兄會的代表穆爾西,而穆兄會的政治理想就是把埃及重新引向政教合一的國家,於是整個埃及社會撕裂為世俗派和宗教派兩大陣營。經濟越好,世俗化會越得勢,經濟越差,宗教派越得勢。

如果全球經濟繼續復甦乏力,整個伊斯蘭世界都有可能會進一步走向宗教化(回到像沙特、伊朗這樣的政教合一國家),而宗教化走向最極端,就是選擇和西方或者說和所有非穆斯林全面為敵的ISIS。

客觀的說,伊斯蘭教能跨越13個世紀的歷史考驗,成長為世界第二大宗教,一定有獨特的魅力和偉大之處,今天絕大部分穆斯林是愛好和平的,任何有宗教信仰的人對自身的行為約束和道德要求都比無神論者更高。可任何一個宗教就像任何一個社會一樣,總有一些極端激進主義者,而當經濟低迷,一個協作體系內的利益分配和各協作體系之間的利益分配矛盾變得更激烈的時候,就容易誘使更多的人走向極端。

過去1000年來,伊斯蘭教內一直有一股極端激進主義暗流在涌動,他們不斷強化宣揚一種「卡菲爾」概念,關於誰是「卡菲爾」其實在伊斯蘭教內有不同解讀,但最廣義的解讀就是那些不信安拉的非穆斯林,而極端激進主義者宣稱殺死卡菲爾不僅不是犯罪,反而能得到安拉極大的賞賜,直接上天堂。

如果ISIS的洗腦和運作足夠成功,能吸引哪怕只有1%的穆斯林為了「聖戰」獻身,不僅是在中東和各國政府軍對抗,還能潛入巴黎街頭屠殺「卡菲爾」,那以今天全球超過16億穆斯林人數來看,1%願意加入ISIS也是1600萬亡命之徒!

關於伊斯蘭教和ISIS更多的分析,有興趣的話請移步我去年寫的《我眼中的伊斯蘭國》。

8歐洲的陣痛

由於老齡化挑戰,歐洲這些年持續不斷從中東和北非引進穆斯林移民,又由於ISIS的崛起,導致大量中東難民湧入歐洲,而當一部分生活受挫、思想激進的穆斯林青年加入ISIS這個「有信仰」的「大家庭」被進一步洗腦後,就變成了今天這個時代的神風敢死隊——由於他們進入歐洲遠比進入美國方便得多,所以歐洲就成了他們恐怖襲擊的重災區。巴黎、布魯塞爾、尼斯等一系列ISIS策劃的恐怖襲擊事件就這麼來了。

這樣骨牌一層層推導下來,英國脫歐也就不奇怪了。

首先是恐怖襲擊越來越多,脫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那些名正言順拿著法國護照講法語的恐怖分子進入英國實施恐怖襲擊。

其次是可以不用跟著德國的聖母默大媽一起分擔中東難民負擔了,畢竟英國本身就已經容納了許多穆斯林,國內的族群矛盾本就很尖銳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歐盟內部南北經濟差異巨大,德國承擔著兩次世界大戰發動者的歷史負罪感,希望努力讓歐洲結合成一個整體,再也不要爆發戰爭,所以願意掏錢去拯救南歐那些「豬國」,但救了一輪又一輪,南歐豬國的債務危機依然難解、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而英國曆來的國策和國民性格就是實用主義挂帥,英國老百姓對掏這份冤枉錢已經不爽很久了。

總之,英國老百姓就是想用公投結果來向世界宣告:沒錯,我知道全球化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歐洲一體化更是激動人心的偉大創舉,但對不起,我就是近視眼,我就只管眼前的利益,所以我選擇反全球化,反歐洲一體化。我選擇重新關起國門,不掏冤枉錢,本來英國就面臨老齡化的巨大衝擊,實體產業空心化,社會兩極分化,老百姓的不滿與日俱增,所以實在對不起,我們還是各家自掃門前雪吧。

而在經濟復甦乏力,又遭遇難民危機和恐怖襲擊的巨大威脅,如今整個歐洲也都在快速向右走,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甚至民粹主義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支持,這對歐洲以及全世界都不是什麼好事。

而政治立場極右翼的特勞普的走紅同樣基於這個邏輯。

從某種角度看,伊斯蘭世界的「綠化」傾向,其實也是一種極右翼思潮的崛起。

當然,經濟不好,生活變差,不光極右翼會崛起,極左翼也容易獲得支持。比如此前和希拉里斗得難分難解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桑德斯就是極左翼,他的政治觀點幾乎就是一個社會主義者。而中國今天毛左思潮的崛起,也是由於特別迎合了社會底層買不起房討不到老婆看不見屌絲逆襲希望的年輕人的心理需求。

沒錯,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和和氣氣的,經濟一旦變差,而且遲遲不能復甦,大家就容易失去耐心,走向極端。

9中國的挑戰

繞著世界說了一大圈,最後還是說回到我們最關心的中國吧。

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持續引爆經濟奇蹟的原動力在哪裡?

我認為無非是我之前提到過的那幾個紅利。

首先是人口紅利。

中國在上世紀50-70年代中前期鼓勵生育,人口從4億迅速增長到8億。這些人口在上世紀80年代至今這30多年裡,正好處於青壯年階段,而老年人相對較少,從而引爆了中國人口紅利。但今天中國已經過了劉易斯拐點,中國第一代嬰兒潮的50後集體進入退休年齡,中國確定無疑將面臨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戰,人口紅利消失。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逃離中國,搬到越南、印尼等人力資源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

其次是全球化紅利。

中國改革開放回歸世界的時候,恰好是全球化向3.0縱深階段發展的歷史窗口期,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勤勞的中國人讓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中國實際上成為了世界上極少數在全球化過程中獲得超額紅利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今天全球化紅利也在快速衰退中。

第三是環境資源紅利。

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一是我們能生產低成本低價格的商品,二是我們有全球化的市場需求,而要做到低成本生產,首先依靠人口紅利,其次依靠環境資源紅利,說白了就是以低成本低效率的開發和使用各種自然資源,以及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進行低成本的工業化。這條路所造成的惡果,今天所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都在償還,環境資源紅利也不能再用了。

第四是IT技術革命紅利(互聯網紅利)。

中國人不但善於低成本製造商品,更善於山寨別人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上世紀90年代以來,IT技術迅速實現民用化,並且成為過去20年來,引領全球經濟增長最重要的科技因子。以至於今天中國崛起了阿里、騰訊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巨頭,而今天中國創業界更是言必稱互聯網。

但隨著中國近年來全方位與世界接軌,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強,山寨的風險和難度越來越大,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科技創新研發能力和美國相比依然有巨大的差距。看看人家谷歌每天在忙啥,再看看我們的百度每天在忙啥就知道了。所以互聯網紅利究竟還能持續多久,也存在疑問。

最後是土地紅利。

低成本製造除了需要有較低的人力成本和較低的環境成本,還需要較低的土地成本。然而2003年以來,中國和美國一樣,選擇依靠房地產大躍進來拉動GDP,促進就業和提高政府收入的歧途。

而當今天中國房價已經漲到這麼高的時候,土地紅利不但已徹底喪失,高地價助推的高房價反而成了阻礙企業投資,阻礙年輕人創業,阻礙老百姓放手消費的詛咒——表面上看,房價持續上漲成就了GDP的表面繁榮,但中國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隱性成本。

一個城市房價上漲的根本邏輯無外乎遵循以下三個規律:

1價值規律

原來是荒蕪的土地,開發商開發以後建起了高檔居民區、醫院、學校、公園、商場、寫字樓……全社會投入到這片土地中的資本大幅提高了,作為不可共享的稀缺資源,享受到這些土地開發成果的產權房的價格自然就應該水漲船高。

為什麼每當地鐵通車前,地鐵附近的房價就容易出現一波漲價潮?因為造地鐵屬於巨額不可撤銷投資,一旦通車,附加在你這套距離地鐵站步行5分鐘的房產上的隱形價值自然就大幅提高了。而把你未來幾十年享受地鐵帶來的交通便利的全部權益折現,就變成了房價的上漲空間。用股市的價值投資理論就可以解釋這件事。

但價值規律絕對無法解釋中國房價暴漲這麼多倍的事實。

2供求規律

開發商如果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開發了一個新城,就算投入巨資,生活設施完善,但因為沒有需求,就會變成「鬼城」,房價就會持續下跌。

鄂爾多斯空無一人的商品房

而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房價過去十多年持續上漲,與中國正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農民需要進城買房變成市民關係密切。這座城市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越大,吸引來的新移民人數越多,新移民的收入水平越高,而這座城市本身可以新開發的土地又極為有限,那這種城市的房產自然供不應求,奇貨可居,價格漲得最高也在情理之中。

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十多年來,上海、北京和深圳的房價漲幅最高,因為這些城市的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各種教育醫療娛樂資源最豐富,各種高薪工作機會最集中,自然吸引了最多的移民。

但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再加上供求規律,依然無法很好的解釋上海房價在過去13年里上漲超過15倍的奇葩現實。2015年,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不過6000元,但如今上海二手房成交均價超過40000元/平方米,一對上海普通夫妻需要不吃不喝工作25年才能買得起一套90平米的普通住宅。這要怎麼解釋呢?

所以關鍵在於第三個規律:

3貨幣規律

拋開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不談,過去13年,上海房價的漲幅和同期M2的真實增速正好打了個平手!

這不是偶然,這是必然。

凱恩斯大神說衰退不好,繁榮好。為了維持繁榮,人為扭曲經濟周期,就要拚命撒錢,但撒錢並不能真正刺激有效需求,只會導致負責撒錢的政府相關利益方(從官員到老闆)的財富得到進一步增長,而底層民眾卻很難從中獲得好處,進而拉大了貧富差距和社會兩極分化。

而有錢人獲得了這麼多財富後,眼下根本花不掉,只能儲存起來,但他們知道政府會繼續超發貨幣稀釋自己的財富,所以就採取各種辦法把資金變成資產,以保值增值。

電影《老炮兒》劇照

這麼一來的好處是避免過多的新增貨幣直接湧入實體經濟,把菜價肉價直接推到天上去,但壞處是進一步強化了馬太效應,導致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而他們可以選擇的投資品種,無非就是股權、債權、地權和其他實物資產(黃金、白銀、藝術品等)。

其中對超發貨幣吸納能力最大的無疑就是房地產市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國房價的上漲用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還可以解釋。2008年本來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尤其是擺脫房地產路勁依賴的最佳時間窗口。但很可惜,我們的ZF當時為了避免老百姓說「這屆政府不行」,擱置了經濟轉型,而採取簡單粗暴的凱恩斯主義,鼓勵老百姓買房救經濟,推出了空前絕後的利率倒掛的7折房貸優惠利率,當時市場上甚至出現了「買房愛國論」這種奇葩觀點。

此後幾年,由於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為了維持中國經濟增長,我們的ZF在「央行超發貨幣+政府負債投資+房價持續上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停不下來。

這中間還有一段小插曲,2014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持續多年萎靡不振的中國股市總算有了起色,我們的ZF也是久旱逢甘露,希望一輪紅彤彤的大牛市能夠加速國企改制步伐,打造改革紅利,加速IPO節奏,讓更多企業能獲得更低的更大規模的融資,從而繼續在投資拉動經濟的道路上狂奔,進而提振整個中國經濟的信心。

結果由於期望值太高,在牛市最初階段,監管層學格林斯潘無視泡沫,尤其是無視混亂的場外配資槓桿不斷放大,而當監管層意識到高槓桿帶來的潛在金融風險時卻已為時太晚,並且採取了不夠理智的一棒子打死的策略,使得槓桿迅速坍縮,釀成百年不遇的股災,而股災發生後又救市不力,進而人為的讓一輪牛市提前終止。

而到了今年,凱恩斯大神所設計的,也是我們的ZF所希望的,政府在前面帶頭投資,老百姓跟在後面接力投資,從而創造新的有效需求以維持經濟增速的夢想也開始遭到現實的無情打擊。

今年上半年,國有資本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從去年的10.9%大幅提高到23.5%,意思是政府花了更大的血本在前面拚命鼓與呼,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從去年的10.1%驟降到2.8%,意思是老百姓並不領情,你管你加速跑,別想再忽悠我了,我就是不跟——實業投資不賺錢,我不會再上當砸錢了。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802.8億,同比增幅高達58.7%。翻譯成人話就是:國內的企業家和老百姓對中國經濟不看好,沒信心,所以紛紛把錢投到海外去了。

反過來看,中國經濟的走弱,也牽動著全球投資者的心,他們也擔心中國經濟疲軟會拉低新興經濟體的整體增速,進一步放緩全球經濟復甦步伐。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你或許做夢也想不到,你天天罵的高房價,其實和全球金融危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而這背後又和科技進步、全球化、老齡化以及人性永恆不變的弱點息息相關。

10人類的命運

在農業文明時代,保持經濟增長的辦法很簡單。只要對內,統治者清廉聖明,社會安定不暴亂(一個協作體系內的利益分配合理),對外,邊境安寧無戰事(不同協作體系之間利息分配合理),自然就能形成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

但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後,保持經濟增長就變得困難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天然的經濟周期必然會在經濟走弱的時候對社會安定造成衝擊。而人類迄今為止找到的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只有兩個。

1戰爭

戰爭首先解決了最棘手的就業問題,男人上前線打仗,女人在後方造槍炮,就業問題瞬間引刃而解。而戰爭過後,人口銳減,經濟凋敝,使得戰後會形成強大的重建需求,而人口減少又削弱了就業壓力,所以戰後經濟復甦的步伐總是特別快,美國崛起為世界老大,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紅利。

至今依然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力哥本人也這麼看),把全球經濟從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拯救出來的不是凱恩斯主義,而是二戰。

但戰爭是全人類的悲劇,我們要盡一切可能避免人類重新走向依靠戰爭解決經濟危機的道路上!

2科技進步

全球化、老齡化、世俗化、世界大戰、金融危機……所有這一切都要拜科技進步所賜。

科技進步是問題的起源,而進一步的科技進步也可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鑰匙。

因為只有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才能創造新的有效需求,而不是靠政府撒錢催生的無效需求和虛假需求;只有出現新的有效需求,才能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就業人數增加和經濟繁榮。

在大部分老百姓都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只要創造出足夠多的食物和衣服這兩種產品就足以創造出足夠多的需求,讓經濟快速增長。上世紀80年代,中國走出短缺經濟靠的就是這個。

吃飽穿暖以後,老百姓就想要看電視,裝空調,用上洗衣機,所以上世紀90年代,這些第一次進入中國普通家庭的家用電器成為了新的有效需求,刺激經濟進一步增長。

進入本世紀後,買私家車和換更大更舒適的房子成了老百姓最重要的新的消費需求。

而當2007年大家都在用諾基亞非智能手機的時候,蘋果智能手機的橫空出世,一下子讓大家知道原來我還有這個需求,所以每一代蘋果手機的誕生,都是在刺激一輪新的有效需求。

而站在2016年往後看,未來科技進步所能創造的新的需求,還有許多令人翹首以盼。

比如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會不會徹底改變人類獲取信息和學習的方式呢?未來教師、醫生、律師、記者、廚師、設計師乃至理財師這類高技能專業工作是不是都可以由擁有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代勞呢?

比如谷歌正在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一旦成型,是不是就意味著未來所有家庭都要重新配備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呢?

比如新能源汽車的研發逐漸成熟後,價格下降到比汽油車更便宜,而續航里程卻比汽油車更遠,充電也非常方便的情況下,是不是就意味著未來所有家庭都要重新配備一輛新能源汽車呢?

而現在研發的新能源汽車主要依靠電能,會不會將來太陽能轉化技術更成熟了,我們的汽車連拉根線充電這個步驟都不需要了,只要直接停在能曬到太陽的馬路上就能實現永續行駛了呢?

比如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正在研發的低成本的太空旅行技術,一旦技術成熟,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普通人今後也能輕輕鬆鬆上太空了呢?這將會創造出一個多大的旅遊市場呢?全世界70億人口,假如只有1%的人能上太空遨遊,那也是7000萬人次的巨大生意,服務於這個產業又會形成多麼龐大的就業機會呢?

再比如馬斯克的另一項瘋狂計劃——時速接近音速的「超級高鐵」就在今年5月剛剛完成了首次測試,那輛金屬火箭滑車成功在2秒內加速至400英里(約合644公里)。按馬斯克計劃,該項目在5年內就將完成商業化,而它的速度是中國高鐵的3-4倍,今後上海到北京只需1個小時,比飛機更快,更舒適,更安全。

如果今後世界各地鋪滿了這種「超級高鐵」,它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有多大你能想像嗎?

再比如3D列印技術理論上連人體器官都能列印,如果未來真能實現,通過更換衰竭器官的方式,人類的壽命或許將會得到大幅提高,像心臟病、尿毒症等疾病將會被徹底治癒。而基因技術的進步則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遺傳基因特性,許多遺傳疾病都將會被治癒,人類的現代醫學體系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革命性變化。

3D列印鈦合金義嘴,讓斷喙丹頂鶴稱霸動物園

而今年大熱的VR、AR技術,在可預見的將來也將改變我們的娛樂乃至生活方式,就像短短几年時間裡,智能手機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未來智能穿戴設備也必然會像今天的智能手機一樣成為普通人生活的必備,這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產生的全新的有效需求。

另外如今股市裡炒作的很多概念,比如工業4.0、石墨烯、物聯網、頁岩氣未來都有可能會以不同的方式改變我們的生活。

而要實現這些科技改變生活,科技拉動經濟的夢想,我們需要的只是三個條件:培養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投入更多的研發資金,以及更多的耐心以等待技術成熟。

在19世紀末,當時許多歐洲知識階層認為人類對科學的發現已經大體完成,20世紀人類能做的只是在19世紀所建立起來的宏偉的科學大廈基礎上小修小補。事實證明,當時的人們還是太小看人類的創新潛能,20世紀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遠超19世紀。

而21世紀的今天,沒有哪個有智慧的人會說人類的科技進步已經到頭了。從某種角度看,或許就像凱恩斯大神說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煩惱,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幸福,我們就負責解決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挑戰,至於我們的後代,相信到時候他們總是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沒錯,儘管人類今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回望歷史,遠比今天黑暗殘酷令人絕望得多的中世紀我們也熬過了,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我們也熬過了,哪怕對比30年前的冷戰時代,今天人類的境況也好得多了。

沒錯,今天這點困難,絕不足以讓人類停滯不前。

對於人類未來的命運,我本人依然表示樂觀,我也希望你在了解了人類歷史演進的來龍去脈後,做一個理性樂觀派。

11給投資者的建議

上面我花了數萬字來解釋今天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試圖幫你更好的理解這些紛繁複雜的世界上發生的各種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後暗藏的內在聯繫。而當我們理解這一切之後,就能對我們今後的投資理財做出高屋建瓴的恰當布局。

請注意,我以下的投資建議僅依據上述分析的邏輯推演,講的是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世界長期發展趨勢,而並非是對你當下短期投資或投機做出的明確指導,據此做出的短期投資決策所造成的虧損,本人概不負責。

1中國股市

中國股市短期看從來不是中國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長期看,依然與宏觀經濟有內在聯繫。

而中國宏觀經濟能否復甦,一要看外因,即科技進步對經濟復甦的推動作用。

如果科技進步速度不如預期,反全球化浪潮加劇,歐盟分裂,中國和周邊國家矛盾激化,尤其是極端激進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未來如果有更大的市場,那可能我們就要做好更長期的抗戰準備。

二要看內因,也就是現在國內經濟學家言必稱的「改革紅利」。

因為其他所有支撐中國經濟過去30多年飛速發展的紅利都已經或即將消失,唯有改革紅利還有進一步挖掘的空間。

說白了,就是通過進一步優化中國這個協作體系內的財富分配格局,一邊讓財富分配變得更合理,社會變得更穩定,另一邊也能讓經濟變得更有效率,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但是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要艱難,所以改革結果如何,沒人能知道,我們只能衷心祝福我們的祖國能度過這個陣痛期,繼續繁榮昌盛。

基於上述兩點考慮,我們就要做好兩手準備。

「在樂觀情況下,我們國內A股的投資應該優先考慮未來有最大市場想像空間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或者偽高科技企業),以及有國企改革概念的上市公司。如果在選股上難以取捨,就可以直接選擇TMT、生物製藥等科技概念的指數基金以及國企改革概念的指數基金。

在悲觀情況下,中國國內矛盾以及與周邊國家的矛盾都會有所激化,那股市中最好的防禦性投資標的就是軍工股,以及軍工概念的指數基金。

但不管未來會怎麼走,中國已經面臨巨大的老齡化挑戰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老齡化是挑戰也是機遇,所以和老齡化相關的上市公司和對應的指數基金,未來值得我們進行長期投資。

2全球股市

當然,中國股市波動性特別大,也就是特別容易不按規則出牌發神經病,你的投資集中在A股也會風險較大,所以股市投資的全球布局也是應有之義。

通過上述分析,你應該已能發現,全球範圍內,未來哪些經濟體的長期經濟增長值得期待,而哪些則前途堪憂。

先看發達經濟體。

還沒有受到老齡化困擾並且依然吸引著全球最頂尖人才而引領人類科技進步的美國股市依然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兩個發達國家未來的經濟增長依然值得期待。

首先是因為地緣環境特別棒,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享一塊大陸的國家,受到外來入侵的風險比較低,也沒有什麼領土或領海爭端,紐西蘭更加偏遠,風險就更低了。中東的難民危機也只會讓歐洲不堪重負,伊斯蘭教對澳洲本土社會的衝擊遠不會像對歐洲的衝擊那麼大。

其次是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所以澳洲和紐西蘭都還有比較大的移民拓展空間,縱使將來本土居民出現老齡化傾向也不用太擔心。尤其是最近十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來到澳新,不管是投資移民還是技術移民,都給澳洲帶來了投資和人才,有利於澳洲經濟發展,而新移民的到來,也促使澳洲房價連年上漲(平均每年5%-10%的上漲速度,而不是國內動不動一年翻一倍的漲幅)。

最後是澳洲和紐西蘭都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極少概率會出現政治動蕩造成的風險。

所以長期看,澳洲和紐西蘭的股市也值得關注。

相比而言,日本和歐洲經濟前景就要黯淡很多,尤其是日本,不建議考慮對日本股市進行投資。

而歐洲未來則存在較大的變數,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天主教地區氣候怡人,美女如雲,美食雲集,美景肆虐……這些國家的民族性就是特別會享受生活,但也比較懶散,再加上歐盟過高的福利和人權標準,已經超過了這些國家的經濟承受能力,未來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也會非常坎坷。

英國和法國的情況則處於中不溜秋,算不上好,算不上壞,但也不是很推薦投資。

而德國、丹麥、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則具有較為勤勞的民族個性,未來總體經濟表現還是值得期待,但歐盟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會影響到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總之,德國等北歐國家的股市也值得我們長期關注。

以色列也是標準的發達國家,更是中東地區唯一一個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自由民主制國家,近年來中國企業家和投資者開始越來越多的關注以色列這個國家,以色列在現代農業、工程學、醫學、軍事技術、IT技術等許多領域都具有全球最領先的研發水平,這真的只能歸功於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實在表現得太過優秀了,雖然以色列被周圍環繞著的穆斯林國家視為眼中釘,但歷史上五次中東戰爭,最後以色列全部獲勝。所以以色列股市也是我們可以長期關注的。

另外新加坡今天也算是標準的發達國家,我也比較看好新加坡經濟未來的發展,國內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

而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這些准發達經濟體,未來的經濟表現我持保留態度。

至於香港地區,雖然本地經濟持續低迷,但終究是國際性金融中心城市,以香港為跳板進行資產全球配置,未來很長時間內,依然是大陸投資者錢進海外一個不錯的選擇。

再看發展中國家。

總體來看,每個發展中國家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獨裁、腐敗、政局動蕩都是常見問題,投資發展中國家的風險總是高於發達國家,但在做好資產配置的前提下,我們依然可以考慮對某些更有發展潛力的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

鑒於今天整個中東伊斯蘭世界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都有「綠化」傾向,我不建議投資任何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而世俗化的伊斯蘭國家,如土耳其、埃及、摩洛哥、巴基斯坦,則可以關注,但我依然不建議輕易投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在今天這個全球化時代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此起彼伏的政變、軍事衝突、內戰讓這一地區的投資變得風險極高,建議不要輕易投資。

拉美地區情況比較複雜,正面和負面的因子都比較多,如果你對拉美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經濟結構還不太了解的話,建議不要輕易投資。

對於這塊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大陸,除了巴西和阿根廷的足球隊,中國人歷來對拉美不太了解,不過即將舉辦的里約奧運會是我們近距離觀察這一地區的最佳切入口。可惜從眼下里約奧運會所展示出的各種奇葩景象,很難讓海外投資者對這個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有太強的信心。

距離開幕只有一個月,還有奧運比賽場館沒完工;奧運聖火傳遞的過程中不停被當地民眾打斷澆滅;奧運比賽門票賣不掉;奧運水上比賽區域還飄著垃圾(漂浮屍那個應該是假新聞);里約奧林匹克公園不到1公里的地方居然還有污染嚴重,臭氣熏天的河道(對比北京的奧林匹克公園,真懷疑8年前我們舉辦的是不是同一個運動會);里約的警察和消防隊員打著橫幅歡迎遊客來到「地獄」,因為被長期欠薪的警察不會保護你的人身和財產安全,甚至警察還會主動勒索你。至於行李被偷、錢包被搶、首飾被盜的新聞更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其實這一切奇葩現象背後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

雖有民主制度之表但依然非常腐敗的政府+懶散的得過且過的國民性格(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完美繼承了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等南歐豬國的懶散傳統,再加上和黑人與印第安人這兩個同樣算不上勤勞的人種長期混血雜交,導致這個地區的歷史的確很魔幻現實主義)+全球金融危機的進一步摧殘。

結果導致巴西這個國家,雖貴為拉美第一大國,金磚五國字母還排第一位,一直和中印等國一樣,有著大國崛起的夢想,但經濟發展卻一直踉踉蹌蹌。當年巴西申辦奧運會時正是它第二次創造經濟奇蹟的風光時刻,壓根沒想到2016年的經濟形勢會這麼糟糕。

當年噩夢般持續的高通脹就是巴西等拉美國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而如今通脹依然壓不下來,失業率則居高不下,加上腐敗問題,政治局勢又不穩定,導致如今全球經濟一差,巴西政府口袋裡就缺錢,老百姓口袋裡更缺錢。政府缺錢就只能給公務員降薪甚至欠薪,那警察當然不幹了,老百姓缺錢就會逼著許多年輕人坑們拐騙甚至明著搶劫。

2002年拍攝的經典影片《上帝之城》講的就是里約平民窟的故事,這裡歷來被毒品和軍火統治,平民窟里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長大了只能成為黑幫團伙的一分子,拿著槍去搶劫路人……所以如果單說犯罪率、腐敗程度和貧富差距程度,和巴西這種國家比比,天朝真的已經很和諧了。

但是拉美地區也有自身的優點,比如有豐富的人口紅利,老齡化困擾較少,本身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沒有亞太或者中東國家那麼多歷史或者宗教上的恩怨糾結,更沒有穆斯林問題的困擾,所以我才說拉美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另外插句題外話,美國未來受到穆斯林的影響不會像歐洲那麼嚴重,但西裔(拉美裔)移民的人數和影響力未來在美國會越來越強。今天的美國,德英法意愛等歐洲裔移民無疑是第一大族群,而以墨西哥人為代表的拉美裔排名第二,雖然在美國,他們不會為了「聖戰」去殺人,但販毒網路中的拉美裔佔比很高,所以別以為美國犯事的都是黑人,監獄裡拉美裔也很多。

接著再來說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歐。

儘管經過多次東擴,今天大部分東歐國家都已加入了歐盟,但在全球投資市場中,東歐依然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新興市場。但東歐地區的人口結構接近俄羅斯,未來長期的經濟表現依然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裡就不展開了。

最後來說亞太地區。

相對而言,可能是未來全球新興經濟體中亮點最多的地區,因為包括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亞太國家當前的人口結構依然比較合理,只要國內政治不出現劇烈動蕩,未來的經濟增長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其中印度是一個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國家。

由於高生育率,眼下印度依然處於人口紅利期,而且印度總人口在2、3年內應該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其實如果算上同屬印度人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人口,大印度地區的人口十多年前就超過中國了),更重要的是,預計到2020年,印度適齡勞動力人數將上漲至9億,其中適齡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下降到29歲,說印度還有至少20年的人口紅利期一點不為過。

這麼多年輕人口既給印度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又提供了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

但印度在未來20年內能否抓住戰略機遇期,大幅提高國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同時提升印度的產業結構,緩解印度國內嚴重的兩極分化(加上落後的種姓制度,印度兩極分化比中國更嚴重,今天中國屌絲一個個都想逆襲,而印度低種姓屌絲連逆襲的慾望都木有……),並且大幅提高印度的基礎設施水平(整天想和上海比個高下的孟買在基礎設施上真是差太遠了),最重要的是給數億印度年輕人提供能融入全球化分工體系中的有技能要求的工作,讓他們擺脫貧困……如果這些都能在未來20年內逐漸完成,印度未來的經濟發展潛力將很有可能會超過中國。

2014年,中國GDP增速7.4%,印度7.2%,但2015年,中國GDP增速下滑到6.9%,印度則進一步提高到7.5%,這是1999年以來印度GDP增速第一次超越中國。而今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進一步下滑到6.7%,印度則進一步提高到7.9%。

但就算未來印度GDP增速長期超越中國,也不能說明印度經濟一定比中國更強勁,因為經過30多年連續高增長,今天中國GDP總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在此基礎上想要繼續保持高增長本就異常困難,而人口即將超越中國的印度GDP總量只有2萬多億美元。

所以最理想的情況是,中國GDP在10年內超越美國,印度則在10年內超越日本。

龍象之爭是21世紀全球經濟舞台上最大的看點,作為中國人,我們當然希望中國在這場競爭中全面取勝,但如果真就是印度的後勁更足呢?配置一部分資產在印度股市,就能做到兩頭下注。

3中國樓市

由於價值規律和供求規律都不足以解釋今天中國房價的漲幅,所以未來中國房價的整體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央行的貨幣政策,但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

如果經濟不好,央行勢必要繼續放水,超發貨幣無處去,流入樓市後自然抬高了房價,也給GDP提供了更多的支撐,所以這種情況下房價要漲。

如果經濟復甦,央行擰緊了貨幣水龍頭,失去了超發貨幣的樓市就如同釜底抽薪,只有上海、北京等真的還有無數外來人員想要在當地買房的大城市房價才會在供求規律的作用下得到較大支撐,其他絕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很可能會暴跌。

而房價暴跌必然會對房地產行業造成巨大衝擊,進而導致房地產行業能吸納的就業人數減少,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地方GDP增速下滑。由於金融槓桿作用,房價暴跌還可能會引發銀行貸款、債券、信託、私募、P2P等一系列相關金融產品出現違約潮,造成剛剛復甦的經濟又出現危機,這些肯定是政府不願看到的,所以就可能會出現明明經濟已經復甦了,但為了不讓房價泡沫破滅,央行依然超發貨幣的局面。

用最通俗的話說:中國經濟已經被高房價綁架了——泡沫只能繼續吹大,而絕不能破,因為誰都承擔不起這個風險。

這種情況下,買房和不買房都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買房的風險在於,我們不知道央行什麼時候會擰緊水龍頭,就算央行一直放水,是泡沫就總有破的一天,儘管這一天可能不會馬上到來,但日本房地產泡沫破了,美國房地產泡沫破了,天朝也不例外。

不買房的風險在於,我們明明知道央行會繼續貨幣放水,超發貨幣會繼續流入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價上漲,儘管知道有泡沫,但政府就是強行支撐泡沫不讓它破,而且有可能還會支撐很長一段時間,那不買房豈不就意味著我們錯過了一個明顯可以抗通脹的投資機會了嗎?如果你有剛性的買房需求,真等房價泡沫破滅的時候,可能你女朋友早改嫁了,你真的等得起嗎?

請問過去10多年,你身邊堅信房價泡沫會破而堅持不買房的人還少嗎?

所以我的建議是:單純以投資為目的的買房,最好集中在一線城市。單純以自住為目的的買房,只要自己籌集的錢能買得起房了,就儘快買房,不要糾結。又有自住需求,又希望能當成投資的買房行為,那就要具體城市,具體區域,具體樓盤,具體分析了。

4全球樓市

對於資產規模比較大的人而言,把資產集中在國內房地產市場上則風險太過集中了,所以海外買房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當然,海外買房比較複雜,各國對外國人買房的政策不同,買房需要交納的稅費不同,相關的律師費和中介費也不一樣,如何找到靠譜的中介也是問題,有些國家為了吸引外國購房者還會給予永久居留權待遇。關於這些實操性問題,本文不做闡述,只說海外買房的大方向。

我的建議是:從純投資角度看,澳洲、紐西蘭、加拿大、美國等移民為主的發達國家房產具有相對較高的投資價值——更準確的說,澳洲和加拿大過去這些年房價的上漲就是被中國移民炒起來的,但如果未來有更多的中國土豪選擇去這些國家買房移民,則房價還會繼續上漲。

請注意,出於自利本能,人都是嚮往生活環境更好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敘利亞、伊拉克的難民不願意去更近的沙特、埃及、約旦避難,偏偏要遠渡重洋甚至不惜在海上淹死的風險偷渡去歐洲,因為那裡的生活條件更好。

同樣的道理,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這些地廣人稀的發達國家自然最容易受到移民的親睞,所以這些移民國家的人口結構也一直在潛移默化的變化中。

由於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目前有移民能力的土豪(含貪官)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土豪通過投資移民進入這些國家,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屌絲絞盡腦汁通過技術移民的方式擠進這些國家(力哥就有一個只有10萬元儲蓄的會員一心想要技術移民澳洲而在攻讀雅思),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出現類似穆斯林佔領歐洲的局面。

過去這些年,力哥身邊有不少親戚、朋友、同學都移民海外,最多的就是移民加拿大,尤其是溫哥華,今天去溫哥華大街上看看,到處都是中文標牌,溫哥華大學裡超過一半都是中國移民的孩子(也有很多父母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才移民加拿大),溫哥華不但氣候宜人,景色優美,夏天不熱(平均20多度)、冬天也不算很冷(受北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一般都在0度以上),而且中國人完全不用擔心飲食不習慣,因為你可以很方便的吃到各色中國菜系——東北菜、川菜、浙菜、粵菜、客家菜、火鍋、早茶、海鮮、台灣小吃……樣樣都有。

由於中國客人越來越多,導致這些年在溫哥華崛起了一支龐大的華人房產中介隊伍——不少華人中介的英語還講得很suck,但就靠專門為中國買家介紹房子,許多人一樣可以開上寶馬賓士。

越來越多的華人移民雖然豐富了溫哥華的文化交流,也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更多的資本和活力,但不斷上漲的房價也讓許多當地老百姓覺得很受傷——因為他們現在也買不起溫哥華的房子了,溫哥華市民集會示威抗議高房價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華人移民和本地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碰撞,尤其是文化基因上就特別喜歡投資不動產和投機炒作的中國人對當地房價的助推,未來是否會導致更大的矛盾,還有待觀察。

相比澳洲和加拿大,紐西蘭未來的問題可能更嚴重。

20多年前,紐西蘭只有大概360萬人口,而今天人口已經迅速增長到450萬,其中增速最快的就是亞裔新移民(還有大量亞裔尤其是中國的留學生),今天亞裔已超過紐西蘭人口10%,很快會超過紐西蘭第二大族群土著毛利人的數量(第一大族群是歐洲裔尤其是英國裔)。

具體來說,中國和印度當仁不讓是亞裔移民中的兩個大戶,如今每年紐西蘭的中國和印度移民數量都已超過前宗主國英國的移民數,排名老大老二,另外菲律賓、斯里蘭卡、越南、印尼等人口大國的移民也都在不斷增長。

亞太地區(東亞、南亞、東南亞)本就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這一地區人口總數超過36億,即世界一半以上人口都集中在這裡。試想一下,假如未來這些國家中,哪怕一千個人中只有一個土豪或高知選擇移民紐西蘭,那也是360萬人,足以徹底顛覆紐西蘭的人口結構,讓紐西蘭從我們印象中歐洲白人移民佔主體的發達國家,變成白人和亞洲有色人種分庭抗禮的新局面。

如果主要不是從投資角度考慮買房,而是更多的考慮子女留學需求,則新加坡以及歐盟國家也可以考慮。

越是經濟不景氣的國家越是希望吸引到能給本國帶來投資的金主,儘管英國鬧著要脫歐,但英國數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質教育資源依然閃閃發光,趁著英鎊暴跌的機會,去英國買房也是一種值得考慮的投資策略。

而西班牙、葡萄牙等歐豬國家就更期待金主光臨了,買一棟50萬歐元的房子(也就300多萬人民幣,在北京上海市中心也就只夠買個小兩房),就能獲得居留卡,住的時間足夠長,就能申請永久居留權,再多住些時間就能申請入籍了。如果你已經積攢了上千萬資產,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未來去這種國家養老,每天觀美景、賞美女、品美食,絕對是人生一大享受。

5外匯資產

外匯市場的短期走勢是很難預測的,因為像英國脫歐這種黑天鵝事件真的很難提前準確判斷,但一國貨幣對他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本質上體現的還是兩國的經濟實力,長期看,經濟實力越強,經濟增速越快,本幣自然就會越發堅挺,反之亦然。

作為美元最大的對手盤,可以預見到,未來美元和歐元(英鎊)的較量中,長期看,美元依然會呈現出更加強勢的狀態,對中國人來說,為了規避人民幣貶值風險,兌換美元計價的資產依然是最優選擇。

而從經濟基本面上看,日元並不具備長期走強的基礎,為了刺激出口,日本政府還有比較強的讓日元貶值的衝動,但每當全球經濟遭遇風險時,日元變成了和黃金類似的避險資產而價格上漲。從過去20多年來,全球出現風險事件時各國匯率變化情況看,日元是避險屬性最強的一個貨幣,甚至比永久中立國瑞士的瑞郎漲幅更大。

按磚家的說法,這是因為日本的國際收支平衡,利率和通脹率幾乎為零,錢放在國內不賺錢,日本老百姓習慣把錢拿到海外投資,而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動蕩,「渡邊夫人」們就會把外匯資產重新轉回成日元資產。久而久之,日元就成為了避風港貨幣,當大家都這麼默認的時候,其實日元已經變成了應對危機時的投機性貨幣。

而澳元、加元和紐西蘭元同樣在國際外匯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他們都屬於資源型貨幣,由於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多年萎靡,這些貨幣的匯率也長期走弱,但我覺得這反而給我們提供了對以這些貨幣計價的資產,不管是股票還是房產進行投資的好機會。

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大宗商品價格長期走弱,這也打破了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但是不是資源的價格就會一直這麼便宜下去呢?

我相信不會。

全球經濟總有走出泥潭的一天,資源價格也會有重新走牛的一天,屆時,你手裡的澳元資產或許就能獲得非常好的投資回報。

沒錯,澳元/加元與日元其實也形成了一組對沖貨幣:如果全球經濟變得更差,買日元會更安全,反之,全球經濟變得更好,買澳元/加元能賺得更多。

而人民幣則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狀態。今天的全球投資者其實就是在一攬子爛蘋果里挑選相對沒有那麼爛的,而人民幣則處於比美國甚至印度還要爛一些,但比歐洲和日本要好一些的尷尬狀態。

人民幣最近一年來的貶值,既有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信心減弱的因素,也有中國央行順勢而為,有意讓人民幣適當貶值以刺激出口,拉動經濟的因素。

而長期看,中國是必然要大國崛起的,人民幣是要出海去和美元、歐元一爭高下的,一個長期貶值的貨幣怎麼可能國際化呢?所以從中國的戰略目標看,我們的政府也是絕不會允許人民幣長期貶值的,而且我們的政府也有能力保證人民幣匯率總體穩定。所以對於眼下許多國人對人民幣貶值潮的恐慌,我覺得大可不必。

6黃金和大宗商品

雖然黃金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種大宗商品,但在投資市場中,往往會把黃金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避險品種,而和以石油為代表的其他大宗商品區別開。

事實上,黃金和其他大宗商品也形成了一組對沖型的投資組合:經濟更差的時候,黃金容易上漲,經濟更好需求提升的時候,石油等大宗商品容易上漲。

短期看,黃金的投機機會更多一些,長期看,大宗商品的投機機會更多一些。

關於黃金和石油投資的問題其實非常複雜,許多荔枝都知道力哥並不看好黃金價格的長遠走勢,這個問題我以後再另外撰文討論。

12最後的總結

最後力哥想說,當今世界,各種政治經濟問題盤根錯雜,但歸根到底還是那兩個問題:如何創造更多的財富以及如何更好的分配財富。

表面上看,經濟解決前一個問題,政治解決後一個問題。但實際上,這兩個問題互為因果。

有時候財富創造足夠多了,就會把原來不合理的財富分配問題給帶掉,就像有些青少年發育的時候,兒時的一些疾病就會不治而愈。

有時候財富分配更合理了,自然就會刺激更多財富的創造。改革紅利說的就是這個事。

反之也一樣,財富創造的少了,就容易引發財富分配上的矛盾;財富分配不合理,也會導致大家無心創造財富。

所以拋開政治講經濟或者拋開經濟講政治都是講不透的,有時候還必須加入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民族個性、歷史恩怨等文化層面的因素,才能把問題徹底講透。

而我們理財表面上看是在創造財富,實際上有時候是在創造財富(投資),你的投資既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也讓你變得更富有,但有時候則是在分配財富(投機),你通過投資理財賺到的每一分錢,都是以別人損失一分錢為代價的。

作為理財師,我肯定希望人們多投資,少投機,這樣才能讓社會變得更好,但實際生活中,投資和投資很難分得那麼清楚,比如說你現在買房到底算投資還是投機呢?

由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原因,更由於人性的原因,在可預見的未來,社會貧富差距不但不可能消失,還有可能會拉得更大。人都是理性自利的,如果以我的個人力量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的前進方向,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掌握更多的知識,洞察世界的走向,順勢而為,做出比那些無知的人更聰明的選擇,從而在激烈的財富分配競賽中佔得先機。

在蠻荒時代,你必須要讓自己的身體足夠強壯才能在殘酷的生存競賽中勝出,而今天,你必須要讓自己的大腦足夠強大才能在激烈的致富競賽中勝出。

在理財的世界中,知識的確就是財富。

不管在任何時代,能勝出的強者永遠是少數。但願我寫的這篇長文,能幫你在未來20年的投資理財競賽中佔得先機。

以上
推薦閱讀:

機遇到來,商辦之火或將重新燃起~
推薦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值得收藏)
為什麼十個人炒股九個人虧,炒股就真的這麼虧嗎?
徐小平:什麼才是天使投資人最大的驕傲?
買友邦重疾險多大保額合適?

TAG:理财 | 投资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