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權主義者」:Womens March和電影《隱藏人物》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Joy(來自豆瓣)

來源:「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權主義者」:Womens March和電影《隱藏人物》

Its not womens march; Its peoples marcch.

前幾天,在川普上任之際,美國甚至全世界浩浩蕩蕩的開始了一場Womens March,大城市如紐約華盛頓,人群熙熙攘攘在街道上幾乎看不到頭,小城市也不乏有學生高舉標語牌,在路上疾聲呼喊。這一次遊行的特殊之處在於,這不僅僅是大家認知里一群女性的爭論,這一次走上街頭的,既有男性也有女生,既有還剛剛牙牙學語的小女孩,也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既有我們普通的民眾,也有家喻戶曉的明星。

大家要求的,從來都不是極端的利益,而是本身應得的尊重。

之前有朋友表示,「我不知道她們到底在要求些什麼?和川普又有什麼關係?」

事實是,我們在邏輯上先拋開川普到底能不能當個好總統的問題,川普對女性歧視的言論實在由來已久。在與希拉里的辯論里,多次無端打斷希拉里的發言。很多時候,我都感覺川普並沒有把希拉里當成另一個「參選人」,而是當成了「那娘們兒」。

我反而覺得Womens March這件事,明明是一個「非暴力不合作」的好例子。

作為一隻文理學院出身的孩子,在遊行這一天,我的一半Instagram和Facebook都被朋友們參加遊行的照片佔領了。作為之前口口聲聲說著要為自己支持的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的我,卻因為在郊區消息不靈沒有親身參與遊行這件事感到頗為遺憾。但我想,在這裡碼字的我也是發聲的一種,就讓我試圖用語言解釋,

我們,——至少是我,

到底在要求些什麼吧?

#1

周末的時候,我去影院里看了一部美式主旋律影片《隱藏人物》,講述的是三位黑人女科學家,在種族隔離時期,爭取自己的權利,並用自己的能力在NASA,為Friendship 7(第一艘成功載人環球一圈的飛船)的成功而奉獻了自己的努力的故事。

看La La Land(愛樂之城)都沒哭的我,看這部影片哭得一塌糊塗。

跑題地說上一句,在進影院之前我和朋友們在車上討論著Womens March和川普的問題。朋友一家是信任川普的,他說美國確實大不如前了,也同意川普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的口號,但在看這部影片的過程中我發現,美國之所以曾經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正是因為有一群人他們不囿於成見,在環境惡劣的時候(奴隸交易,種族隔離,等等),選擇團結一心,選擇改變這種環境。而不是選擇豎起高牆,選擇排斥異己。

作為一個學數學的,亞洲,女性,本片所講述的故事我卻非常有感受。

歧視最可怕的不是明目張胆的蔑視,而是那些彷彿理所當然,「自然」到讓人都難以感受的細節。比如本片里,女主被調到核心的小組負責計算任務,但NASA的東大樓里根本沒有「有色人種」廁所,女主只能抱著計算任務跑到半英里外的西區去。比如從來沒有女性參與到核心的回憶里,但每天變化的數據讓不能參與會議的女主不得不重複了很多多餘的計算。

而她的同事、上司及美麗的白人女秘書,都對此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沒什麼不對」才是最可怕的歧視。

這個現象現在還存在嗎?

在臉書的CFO桑德伯格的書中曾經提到過,她和扎克伯格去開會的時候經常發現開會現場所在的樓層里沒有女廁所。舉辦方表示她是第一個有這個需求的人。

我和哲學系的朋友討論讀博以後的職業的發展時,都明確地感受到了作為女性的桎梏。作為團體里的絕對少數,每一步都得突破他人眼中的定式。

更多見的是,有多少人,在讀初高中時聽到過老師說,「女孩子進高中就退下來了」,「女孩子不適合學數理化」,在進入社會以後聽到周圍的環境說,「無論你工作做得多好,嫁個好人家才是更重要的成就」的說法。

另一位總統參選人桑德斯曾在訪談中說過,

「我有的時候對別人抱怨失望會感到很不耐煩,五六十年代黑人的孩子還在上隔離學校,女人還不能主持新聞,現在你怎麼就以為革命已經完成了呢?」

所以當我聽到有人問我,「你們到底還要怎樣?」時,我想說,我們要的還有很多。

#2

片中三位女主都不是僅僅只有「偉光正」面的臉譜化黑人,他們也和我身邊的好友一樣,話一說快了聽起來就像是馬上要給你唱一段rap一樣,也和普通人一樣有平凡的生活。

其中Katherine作為單身媽媽的一段令人感觸至深,她的三個女兒認為媽媽是讓飛船飛向宇宙的英雄,但同時作為觀眾我感受到的是她作為母親卻有時30個小時都沒法見到自己孩子的艱辛,是她一個人照料一整個家的辛苦。

真正的女權從來都不慫恿女人成為Superwoman(女超人)。同樣也是謝爾伯格在《向前一步》中提到的,職業女性常常在家庭生活和職業發展里難以兩全。正因為這些女性原本就是最優秀好奇的一部分,她們更儘力想要做好自己的每個角色。

我極其欣賞她們的魄力,但這個社會是不是適當能為她們做些什麼呢?比如謝爾伯格向臉書要求的「孕婦停車位」,因為作為孕婦撐著因為浮腫的「象腿」而走向辦公室的路程是男性同事無法想像的痛苦。這些不是特權,而是最正常不過的人文關懷。

而說到《向前一步》(Lean In)就不得不提到前段時間非常火的Ali Wong的脫口秀《Baby Cobra》,裡面有一段很好笑的梗就是她說,「自從謝爾伯格寫了Lean In,號召全世界女性在工作中展露頭角,搞得現在大家都知道女性是可以工作的了,可我不想向前一步(Lean In),我只想躺下(Lie down)」。看起來好像和女權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了,但Ali Wong也同樣提到了,作為家庭主婦的價值。

在前段時間非常火的《逃避可恥但有用》中,宅男女神新垣結衣Gakki醬更是用明碼標價的方式,表達出了家庭主婦的經濟價值和對勞動剝削的反對。家庭主婦的勞動雖然不計入國民生產總值,但轉換成工資大約是5.8萬每年(在美國這已經是白領水平了)。但往往這些價值卻因為沒有直接的經濟體現,被「丈夫們」當成是理所應當的一部分。

無論是家庭主婦還是職業女性,家庭都是生活里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我的教授曾經在與我談心的時表示,在選擇人生伴侶時,金錢地位等等都被她擺到了很次之的位置。相比之下有一個會理解她、支持她的丈夫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家庭中互相支持,分擔生活里冗雜的任務,才是一對夫婦該有的關係。一個家庭有說不盡的家長里短需要處理,而這系看似不大的事,從來都不是女性一個人的責任。

共同體諒和分擔,在商量中尋找最優的解答,而不是逼著女性在職業和家庭中非要做出一個非黑即白的決斷,也絕不該是你媽和你女朋友掉水裡了到底救哪個的艱難抉擇。

你可以認為自己想要成為賢妻良母,但不能說女孩子都應該屬於廚房;你可以自己在職場里打拚,但不能說想要相夫教子的女孩就是沒出息。

也就是說無論你想Lean In還是Lie Down,都應該有一條路,允許你依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自己的幸福。

#3

片中Katherine後來的丈夫,在最初搭訕K的時候也犯過一個很經典的錯誤,就是認為K怎麼能夠做核心計算的這樣精密的工作呢。

與此相似的性別固化思維還有很多,但在這短短几個月內,我的性別認知在某些觸發條件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為什麼總是粉紅色代表女孩藍色代表男孩兒?

為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

為什麼女孩子就要有個女孩子的樣子?

為什麼男孩子做有些事就是娘炮?娘炮是什麼意思?

也因為認識了極有趣的朋友,他極其巧妙地打破了這些認知的壁壘,突破了我對性別之間的很多固化思維。甚至更認真的說,最有魅力的那群人,往往是「雌雄同體」的,他們從沒被這個社會對自己的限制而桎梏了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Womens March有著很多不同意義的理由之一。男同學們也一樣站出來為女權奔走呼喊,女同學們也一樣披著彩虹旗為了同性平權發聲吶喊。我曾經在朋友的車上放《玫瑰色的你》,我說這是一首為了社運活動家而寫的歌。朋友說,他難以理解,那些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奔走的人。

我想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打破原有的蒙昧,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訴求。

#4 非暴力不合作

《隱藏人物》里三位女主對於自己權利的爭取,都是讓人動容的。他們堅持自己的立場絕對不認輸,他們不卑不亢,不哭鬧、不控訴、不暴力、不煽動,用努力、真誠和堅持來贏得機遇和認可。這是我一直以來對社會活動的態度。

打破種族隔離的起因最初只是一個不讓座,但那個不讓座的人確是一個英雄。

堅持自己的認知,並為此爭取應得的所有權益,但不應因此犧牲他人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麼女權主義不應是將性別樹立成對立的形象,不同的性別、性向之前不是敵人,從來不需要戰勝另一個性別,而是爭取一條公平的起跑線,共同競賽。

P.s.但在最後要提一件事,就是遊行完以後的垃圾處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啊。遊行過後要是滿地是被丟棄的標語牌這樣很不環境友好,很有損遊行本身的初衷哦。但如果因為這個問題而否定整個遊行,那就是個邏輯錯誤了。

這篇文章我一口氣碼了三千多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最後會選擇看到這裡。但我想,做完這件事以後我終於能舒一口氣,不會為了自己什麼都沒做而感到愧疚了。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共勉之。


推薦閱讀:

其實這才是中華田園女權,也就是男權
如何評價b站視頻《從國動配音說到女權——長歌行》?
計劃生育是否提高了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
如何評價SK-II在知乎的廣告"女生是不是比男生更難追夢"?
女權主義不是恨男主義:為什麼男性和女性都會是性別平等的受益者?

TAG:女性主义 | 女权运动 | 平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