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陌生人有關的安全問題——綜述

與陌生人有關的安全問題

虐待兒童的往往是孩子認識的人,但從 1980 年代起,綁架和販賣人口就已經成為中國的兩大頑疾。其它國家對此類案件的估測情況各不相同。據中國政府統計,每年被綁架的兒童少於1萬人。而一些獨立機構的統計結果甚至高達7萬人。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1980 年代,美國失蹤和受剝削兒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issing and Exploited Children)報告稱,每年有 5 萬名兒童遭到綁架。目前,這一數字已經降為每年約 100 人。

討論這些是因為家庭和兒童心存憂慮,而我們也必須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儘管「陌生人危險」課程已經教了數十年。但所有跡象都表明,兒童願意跟著陌生人走。為什麼呢?因為大人說的話孩子並沒有真正聽進去。

傳統方法

過去,我們告訴孩子,陌生人有好壞之分,孩子要警惕壞人。當然,就連我們大人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儘管成年人認可這套陌生人理論,但孩子卻總會產生誤解。這讓他們處於危險境地。被綁架的兒童多是被一個舉止「和善」的人引誘進一個看似無害的場景。由於兒童是自願前行,當察覺錯誤時,往往為時已晚。

對陌生人的普遍誤解還存在著另一個同樣重大的隱患。孩子會害怕,他們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層恐懼的陰影。孩子必須知道陌生人到底是誰。他們需要準確的信息和具體的指導,在保護自己的同時,又能讓自己有能力在生活中自由行動。

兒童安全課的方法

兒童安全課程的設計理念是,為兒童提供陌生人教育,但不向他們灌輸「世界充滿想要傷害他們的壞人」這種理念。兒童學習自救的願望十分強烈。這也是自然的成長過程之一。誠然,和兒童在一起時,成年人要對他們負責,但當兒童獨處或是和朋友在一起時,他們能夠也必須對自己的安全負責。兒童安全課可以幫助孩子實現這一目標。

嚇唬不管用。嚇唬只會讓孩子膽怯、麻木,而不能保護孩子,使他們安心。舉個例子,你警告孩子:「不能要陌生人給的糖,糖里可能有毒。」這是一種可怕卻無效的做法,因為孩子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結果,孩子不是因為覺得「一個好人不可能對我下毒」,要了陌生人的糖,就是反應過度,誰給的任何東西都不要。

我們教孩子如何在游泳和過馬路時不害怕。我們不會為了保證孩子過馬路時的安全,就給他們講粗心司機撞死小孩的恐怖故事。相反,我們教育孩子基本的準則,以應對潛在的危險情況。兒童安全課採取的正是同一種理性的辦法。

孩子們需要明白,陌生人不過是自己不認識的人,他們在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陌生人。當兒童在沒有成年人看護並遭遇陌生人時(如在外面或公園裡玩耍時),兒童沒必要害怕,但應當遵守必要的安全準則。遭遇陌生人時的安全概念和準則既簡單又直白,成年人在進行教育時,切勿驚嚇兒童或加入恐怖故事。兒童從3歲起就應開始使用這些準則,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準則做出調整。這些準則包括:

基本概念

  • 陌生人包括兒童不認識的任何人。
  • 兒童無法分辨好人和壞人。
  • 當成年人不在場時,只有孩子能對自己的安全負責。
  • 孩子負責照顧的是自己,而不是成年人。需要幫助的成年人應當向其他成年人求助。
  • 大自然賦予了兒童以本能。我們應當允許兒童聽從內心的聲音。

四大原則

如果兒童在沒有成年人看護時遭遇陌生人,兒童永遠都要遵守四大原則:

  • 與陌生人保持一米遠。
  • 不和陌生人談話。
  • 不要陌生人給的任何東西,就算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要。
  • 不和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切記:如果以上原則和概念只是說說而已,那麼它們沒有任何意義。孩子通過實踐來學習。所有研究都表明,只有將這些原則轉化為技能,才能從真正意義上保護孩子。這就意味著需要實踐、角色扮演、以及用「假如」遊戲來模擬日常情景。

原則 1——與陌生人保持一米遠

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護沒有成年人照顧的孩子的安全,首先要使陌生人觸碰不到孩子。一米遠原則可以實現上述目的。一米遠是指成年人手臂的長度加上成年人彎腰後能夠碰觸到的距離再延伸一點點。

兒童和陌生人保持這種距離不是因為陌生人可能傷害兒童,而是因為兒童必須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保護安全的最佳方法就是讓陌生人觸碰不到兒童。一米遠的距離不但為孩子提供了安全標準,也使他們能夠在必要時從某一場景中迅速脫身。一米遠的距離也暗示罪犯,這個小孩不容易搞定。

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覺得尷尬,或者認為一米遠原則很「幼稚」。他們對「事情看起來怎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決定是否要追隨自己的本能時往往會猶豫不決,因為他們覺得:「如果這個陌生人其實是個好人,而我又錯怪了他/她的話,那就太糟了。」

和孩子討論這種矛盾並分享成年人的經驗十分必要,特別是在什麼情況下,我們大人會因為覺得相信本能很傻,而沒有跟著感覺走。有時我們必須在尷尬和安全之間做出選擇。

原則 2——不和陌生人談話

這條原則並不新鮮。它看似平常,但對多數兒童來說卻大有深意。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走到院子里打招呼說:「你好,我叫XX,你叫什麼名字呀?」恐怕多數孩子馬上就會給出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教育孩子要懂禮貌。我們可能不假思索地告訴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沒問題。結果孩子就認為禮貌比安全更重要。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什麼時候不理睬陌生人。

請記住,本條原則僅適用於沒有成年人看管情況下獨處或與朋友同處的兒童。事實上,就算有成年人在場,這條原則也能幫助兒童更好地與陌生人交談。因為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孩子學會恰當的行為舉止,同時還能解決孩子在面對各類人時,感覺習慣或不習慣的情況。當孩子不確定要不要和陌生人交談時,就算家人認識這個陌生人,家長也應該支持孩子的選擇。孩子需要知道,家長相信自己的本能和個人偏好。

孩子長大以後,我們可以逐步放寬原則來適應孩子的能力。到七、八歲左右,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可以在大街上與陌生人打招呼了。但一句「你好」不能擴展為一次攀談,也不能轉變為一場問答。

到九、十歲左右,孩子可能覺得給一個坐在車裡的陌生人指路沒什麼不妥。但在指路時,孩子仍應站在離車 3 米遠的地方,如果陌生人讓孩子看一個地址,或者查看一張地圖,或者提出任何需要孩子靠近車的要求,孩子應該立刻結束對話。

必須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在任何感覺不對的時候停止幫助陌生人。這樣做看似無禮,或許還有點情緒化,但孩子必須相信自己的直覺,為了自己的安全,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採取一切他們認為必要的做法。

原則 3——不要陌生人給的任何東西,就算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要

這條原則同樣看似尋常。實則不然,因為孩子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接受陌生人給的糖果、玩具、小動物等一些常規物品。這條原則的意義在於,我們選擇的例子必須能反映孩子在沒有成年人看護時發生的日常情況。

在有成年人陪同的情況下,如果有人給孩子糖果、贈品或其它食物,要教導孩子在接受任何東西前先徵求大人的同意。玩「假如」遊戲很有意義。在遊戲中會用到孩子喜愛的玩具。舉個例子,「假如陌生人走進院子,撿到了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然後想遞給你,你會怎麼做?」

在做這個「假如」遊戲的過程中,儘管拒絕並不容易,但也必須強調孩子比玩具重要得多。一種有效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假如你的玩偶出問題了,我們能不能去商店買一個新的呢?我們當然可以買個新的。但如果是你出事了,我們能去商店再買一個你么?當然不能,那太傻了。所以雖然你很愛你的玩偶,但你比她重要得多。」在明白這個道理後,孩子就能較為輕鬆地不拿陌生人給的心愛玩具,而是去告訴大人了。

7-12 歲的兒童也需要一些能引發他們矛盾心情的案例。例如:「假如你在院子里做作業,有個你不認識的人走了進來,在你後退的時候,陌生人拿起了你的作業,你會怎麼做?」要提醒孩子,作業固然重要,但孩子更重要。

原則 4——不和陌生人去任何地方

多數兒童都會背一條規矩:「如果你不認識,就別跟著走。」但如果孩子用慣性思維想問題,那麼這條規矩就不管用。必須讓孩子有機會了解,就像不要以貌取人一樣去判斷陌生人,孩子也不要以陌生人請求的理由去判斷是否要跟隨陌生人。

我們舉幾個「假如」的例子來幫助孩子消化這條原則:

「假如有個你不認識的人說你的狗受傷了,讓你馬上跟他走,你會怎麼做?」

「假如你在玩球時來了一個陌生人,他說我的車胎沒氣了,要帶你去加油站找我,你會怎麼做?」

「假如一個鄰居或者一個陌生人說,我讓他來接你,但我並沒有和你提過這件事,你會怎麼做?」你會跟著走么?「

本能或「感覺滑稽」

比上述原則還重要的是本能或「感覺滑稽」,尤其是對更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旦孩子身處險境,本能肯定會引導他們做出逃生決定。對兒童而言,可以這樣簡化本能的含義:本能是大自然賜予你,保護你安全的天賦。

兒童所說的本能千差萬別,就連成年人也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的定義。但基本上,孩子怎樣描述、何時、如何感受本能都沒問題。關鍵是他們意識到了本能,並且知道如何「聽從」本能的指引。

萬一他們還是抓住我了呢?

有時孩子可能會問:「萬一他們還是抓住我了呢?」除非是由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否則成年人不要討論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時我們就要談談本能的作用。要幫助孩子明白,不可能用一條原則就能指導他們應對全部場景。只有當孩子明白髮生了什麼,並且判斷出他們應該做什麼的時候,原則才能為他們提供指引。

研究清楚地告訴我們哪種做法最有效。吸引注意力!一旦被抓住,孩子要踢打陌生人,並且用具體內容大聲呼救。「救命啊,我被綁架了。」「救命啊,他不是我爸爸!」

還要告訴孩子可以找誰求救。要確保孩子知道家庭住址、重要的電話號碼以及如何求救。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不管別人說什麼,你永遠都想知道他們在哪裡。

如果在談到被綁架時,孩子表現出擔憂,那麼就一起演練直到孩子覺得有把握為止。

目錄索引

官網地址


推薦閱讀:

孩子用iPad,家長該注意什麼?
家庭親子關係的「秘密武器」—— 「儀式感」
一定要注意這7種性格的孩子,長大後要吃虧!
為什麼同樣乖巧懂事漂亮,多多不如夏天受歡迎,甚至被網友謾罵?

TAG:儿童教育 | 安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