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十年·手繪百草 | 一個規劃師的草圖世界

這是一個規劃師的十年心得,也是十年積累。通過這一張張草圖,我們看到了規劃師對事業的熱愛和堅持。

講在前面的話

2007年8月1日,我正式成為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時光荏苒,至今已然10年。寶貴的10年,記錄了青澀、輕狂、成長、轉變的每一個步伐。

剛畢業熱情高漲,我抱著當一個designer的心態進入了詳規中心。這是一個以優秀的城市設計項目名譽業內的團隊,是以營造優質的城市空間為理想的專業團隊,能否勝任工作對我是個巨大的挑戰。

工作久了,參與的項目越來越多,逐漸發現工作內容本身與心理預期有著較大的差距,心態發生了轉變,從天真地認為每天都是設計工作的鬥志高昂的心態,一點點轉變成不斷應付各種複雜事務與矛盾煩躁焦慮的心態。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我國當前城市發展趨勢的複雜性。

對行業的直觀感受就是規劃項目越來越難、一個項目是否優秀的標準越來越多元、我們面對人文關聯越來越多。項目的複雜程度使得單憑一張設計圖紙就可以解決問題的現象不會發生。我們工作時間分配上純粹設計時間占的比例越來越少,一年甚至連10張完整的草圖都不一定畫過。

恍然發現,每次遇到問題,還是更願意動動筆,尋找感性的理解,10年下來,陸續有了一些草圖積累。非要總結一下的話,這些草圖體現出了四個階段的變化。階段一,表現為王、複雜繁瑣;階段二,主動改變、多元嘗試;階段三,尋求突破、效果提升;階段四,解決問題、清晰表達。

今選取設計過程中的66個片段,通過約百張草圖來表達對於詳細規劃設計的理解和熱情。這些草圖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包括了入職考試、實際參加的項目、參與的培訓題目等類型。這裡,拋開項目的背景介紹、複雜的邏輯分析不談,只分享在設計過程中最在意的那些想法,分享設計過程中的原始樂趣

一、表現為王、複雜繁瑣

2007——2009年是入職的頭三年,也是職業生涯必須面臨的青澀期,在學校掌握的設計方法與思考習慣在工作中佔據了主要的影響。隨著接觸工作的類型深入,對於空間設計本身的理解逐漸得到啟發,開始一點點摸索合理的設計方式。

1、入職考試——濱水科技園區(50公頃)

以學校的知識為依據,採用了非常詳細的畫法,圖麵線條很多,包括了建築輪廓線、場地鋪地線、建築陰影等。在系統性思維上,綜合考慮了功能分區、道路交通、景觀體系。在空間趣味上,尤其關注了重要交叉口區域、重要功能核心區域的營造。這張圖總體來說具備整體性,但是設計手法還顯得非常稚嫩

2、濱海度假區的城市設計(56公頃)

這張圖顯得很混亂,用更亂的線表達設計思維,用血腥的設計語言追求構圖的美觀。圓月彎刀似的中央公園綠地,螃蟹狀的濱海酒店,這些元素的表達方式顯得有些暴力

3、居住區詳細設計(32公頃)

這是參加工作唯一畫過的真實居住區項目。方案本身採用大的空間軸線,串聯所有組團。兩張圖雖然在追求差異化,但設計的重點主要放在了景觀平面設計構圖上,這受到了在學校做過的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影響。

4、奧運賽場周邊的新城設計(50平方公里)

用地方案做到了組團的清晰、重點區域的強化、小尺度組團的精細化。城市設計表達方案進行了改編,正式採用了圖底關係的方式,表達對建築肌理的設計理解,並開始嘗試通過大尺度空間序列統領全局,通過統一中的變化追求細節的豐富性。

5、國外濱水區的設計競賽(36公頃)

回歸到原始的畫圖方式,整個圖面充分暴露了對於設計本身的真實性的掌控能力不足。雖然對於空間的安排有想法,但是所有建築群體空間組織的一塌糊塗,表情各異、缺乏協調。作為國際競賽,方案的整體上差了幾個檔次,不具備競爭性。當然,最後這個項目沒有用這個方案。

6、轉角綠地公園的設計(0.5公頃)

這是方案的一個部分,雖然尺度很小,但是對建築和環境的關係進行了思考。主動打破運用自由曲線設計公園的邏輯,嘗試通過幾何式的設計方式,硬朗的組織綠地和活動空間,並與周邊具有稜角的建築實現視覺上的搭配。

7、城市公共中心的城市設計(84公頃)

採用了最為複雜的設計表現,也是希望用最白描市的線條表現對於場地的理解。(有人說好像看到了漫畫式的設計草圖)這個方案與之前畫的方案明顯出現了變化,空間組織的秩序性更強、更注重尺度表達的準確性、細節處理也有過於靈活和隨意的地方。

8、濱水文化創意區城市設計(40公頃)

這是一次內部考試題目,沒有敢於突破自己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還是白描式的,追求線條密度,場地設計的表達追求細節。方案最初的空間布局重點主要是與現狀場地內所有樹木進行了融合,布局上整體上形成了比較幾何的肌理。在方案的深入過程中,逐漸理解了設計的本質:尺度的準確性、建築群體空間秩序的清晰性、重要點睛空間與建築的靈活性

9、濱水居住區城市設計(3.5平方公里)

頭一次用了比較乾淨利索的表達方式,空間秩序非常清晰。綜合運用了環境白描建築肌理圖底的兩種方式的融合,表現出了層次性、秩序性、建築群體空間的邏輯性。但是,缺乏了一些個性

10、軟體科技園區的城市設計(60公頃)

方案追求圖案化的極致任性,用了「圓形」狀符號鋪滿全圖。考慮到現狀的既有建築的圓型平面布局方式,新的建築更希望通過不具備任何空間稜角的形態與其形成一體化的空間效果。雖然是一種符號語言,但是尺度的變化,還有空間連接的處理方式變化,也反映出功能設計上的差異。

11、大學園區的城市設計(3.0平方公里)

方案強烈表達對於大尺度空間秩序的組織與安排。中軸引領、偏對稱弧線、多向放射是核心圖面特徵。水景的組織,比較大膽,有系統、有點綴。中軸的設計考慮較為豐富,串聯主入口、核心景觀水池(冬季室外滑冰場)、圖書館,並通過盡端的環抱式異形建築作為結束。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項目,方案表現沒敢太突破,又使用了自己最為習慣的方式。這也是最後一張用白描方式表現的大尺度城市設計的方案草圖

二、主動改變、多元嘗試

2010-2011年是以項目負責人的角色開展工作的頭兩年,也是職業生涯的狂躁期、焦慮期。這個階段接觸了大量的委託項目,參加了多個投標項目,也積极參加了專業技術的培訓和考核。總體上說是設計思路和表達最為大膽的一個時期,是設計思路較為活躍,設計積極性最高,而且不斷在調整自己的設計表達方式。

1、內河發展區的用地設計(24平方公里)

強化濱水空間的自由性、靈活性,用了大量的軟化界面的表現手法,好似有機生物。方案中基本沒有直線,都是通過各種曲線,去串聯不同功能區,綠化、水體空間成為這些內容和諧組合到一起的粘合劑。

2、濱海島嶼核心區城市設計(6平方公里)

開始適應大尺度城市群體建築與空間的組織方法,方案整體平衡性較強。設計首先組織了比較堅硬的建築秩序和肌理,讓建築真實有力的存在於圖中。在處理建築群體與中央水體的空間關係時,不斷加強直接的滲透,使得建築與環境相生相宜。

3、口岸詳細設計(57公頃)

這個地塊尺度相對較小,用了更為詳細的設計表現形式來表達細節。口岸建築與軌道站點形成空間上的張力呼應,富有彈性、富有動感。整體建築秩序與環境的組織,達到了非常動態的穩定構圖效果。

4、大城市城郊地區用地設計(12平方公里)

這張圖板塊化的功能布局方式非常明顯,開放空間成為這個方案空間節奏的軟化劑。用地方案逐漸融入了城市設計的內容,對於局部地區的空間邊界的控制更能反映出對空間組織的設計意願。

5、綜合服務片區城市設計(4平方公里、6平方公里)

公共服務區域的設計在強調一體化空間序列的同時,也在與周邊的城市組團形成空間呼應。居住片區的設計更主要通過模式化的布局,與靈活的公共空間形成統一的整體。充分利用城市濱水空間的景觀價值,打造趣味化十足、視覺張力極強的建築群體。

6、省會城市CBD城市設計(67公頃)

這是一次對連廊的嘗試。通過整體的構圖,實現了建築連廊、開放空間、構築物的一體化設計。整個設計主題為「泉水叮咚」,到處都有水聲是當時比較強烈的想法,水體景觀作為最具柔性的感性要素,與整個一體化的構圖互相映襯。

7、城市邊緣區規劃設計(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不複雜,主要是一個常規城市發展區。現實限制條件較多,用地邊邊界零碎,規劃方案主要通過全新的路網體系、功能搭配,實現綜合價值。對於臨路空間的組織,界定了多層次發展的空間特徵。城市設計方案融入了地方氣候特徵的考慮,加大了水景社區的設計比重,最終,通過城市景觀一體化、建築肌理的融合,實現了整體方案的視覺平衡

8、森林公園設計(10平方公里)

這是一個整體景觀與局部城市建設相互融合的方案。為了合理解決好區域與城市發展的關係,城市建設板塊更主要靠緊主城區方向。根據地形分析,用地板塊的位置和形狀更為靈活。為了激活整個公園的活力,設置了富有特色的半山馬拉松文化走廊,並綜合布置休閑體驗節點。

9、森林公園服務區詳細城市設計(120公頃)

契合場地高差特徵,通過富有彈力的曲線線條,組織多樣活力的建築和富有個性的景觀環境。場地設計是整個方案的構圖核心,圍繞圖面中部的功能要求,綜合設置了高爾夫、滑雪、足球、室內運動場等運動空間。整個設計充分利用了與之相近的山頂空間,通過對三處山頂空間的綜合利用,實現了活動區域的延伸,也令整個設計更加富有詩意,產生了衝動的破壞感

10、北方城市新區規劃設計(13平方公里)

對於這個區域的設計,腦子裡沒有任何想畫自由線條得衝動。方案採用了最為簡單、清晰的設計邏輯,沒有追求誇張的複雜要素。縱向主軸作為整個方案統領,橫向三條副軸作為方案的功能呼應,但又具有明顯的不同作用。開敞空間順應城市功能肌理,成為柔化建設空間的感性元素。

11、濱海城市CBD設計投標(3平方公里)

探索了一個構圖完全異類的CBD區域。通過大尺度曲線構圖,形成非常具有有機形態的組合效果。水系景觀既產生了任性環繞的效果,又形成了任性環出的衝動。總體而言,手法過於隨意,對於細節的考慮非常不足。

12、總部基地的詳細設計(1.4平方公里)

這張圖,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小樹葉過河,全憑著一股浪勁兒。」針對這個項目的獨特地理位置、獨特的特定產業總部基地的氣質,設計主題為「水鄉絲蝶」。水鄉是對於城市本身特色的延續。絲是對於城市紡織文化以及區域的定位的抽象。蝶取義彩蝶揚舞,代表了一種騰飛的願望。設計構圖一氣呵成,曲折的大連廊強勢植入場地的同時,也使方案的真實性受到了質疑。

13、行政辦公區域詳細設計(6平方公里)

開放空間作為構圖的基地,努力創造出符合北方城市的城綠有機結合的生態新城——千鶴新城。整體設計努力構建新型城市政務服務區的空間特色,設計不再一味強化中軸對稱,而是通過更為靈活的方式,塑造出有對景、有呼應、圈層環抱展開的空間效果。外圍居住組團,沒有消極處理,每個組團也各有主題,與核心區的內容整體搭配。

14、夾江發展區域用地設計(5平方公里)

方案注重對於現狀開放空間,尤其是水體空間的尊重,為此預留了大量的綠化、水體景觀空間。強勢加強一江兩岸地區的活力激活,分別設置多個公共服務組團。為了強化一江兩岸的整體性,通過公共空間的濱江布局、兩岸組團的對位呼應,慢行景觀橋的設置,實現整體縫合。

15、夾江發展區域城市設計(5平方公里)

方案努力創造每個公共組團的空間秩序。通過規整有序的、外整內活的、全面開放式的三種形態設計,塑造清晰的組團個性。公共空間設計非常在意與開放空間的呼應,儘可能創造豐富多元的公共界面。

三、尋求突破、效果提升

2012——2014年是工作經驗的積累期,也是關鍵上台階的階段。這個時間段,接觸的項目密度較大,通過項目類型的豐富性,一點點摸索規劃工作的規律。逐漸發現項目的難度開始變大,每個項目都在持續的尋求對於專業水準的突破與創新。

1、濱海新區概念設計(10平方公里)

這是一個前期思路的概念方案。概念圖中創造儘可能多的濱水界面、打造多個幾何島嶼狀的城市發展板塊,在內外整體連通的環境下,形成了豐富的躍動水岸空間。

2、水鄉社區的概念設計(1.9平方公里)

嘗試做的一個以水景為核心特色的現代社區。規劃設計方案對於水體加大了設計比重,創造出三個層面的水體景觀,即:廊道水體、組團湖面、連通水體。幾何化的邊界更富有主動的設計精神。路網體系、公共服務空間都在強化水體對於地區的精神引領作用。

3、科技園區城市設計(3平方公里)

這是一個運用了較多的設計語言的方案。為了使園區的設計更富有多元的表現特徵,規劃方案主動運用了5種以上的空間構成模式。設計的靈活性也剛好契合了場地特徵的複雜性。可能正是設計語言用的過於豐富,包括對於居住建築群體布局也都富有過多的變化,使最後的圖面整體感顯得稍微凌亂。碎片化的呈現方式對於一個方案的核心理念表達是缺乏力量的。

4、新客站站前區域設計(60公頃)

這是一個軸線設計的草圖,設置了直線的、斜線的、多元的軸線。空間的邊界、場地的趣味才是整個區域未來呈現出的氣質特徵。建築只是空間的附屬,不需要突兀、不需要搶戲。

5、濱湖公園周邊區域的城市設計(3.4平方公里)

這個方案最主要表達的是用地板塊的布局規律和各類空間邊界的確定方式。公園邊界表達最為清晰,圍繞公園圈層式發展模式的引導,現狀優質植被和敏感地形的保留等內容。任何一個片區內的建築群體都不具備令人震撼的構圖形式,但也不乏形態組合中的小情趣。

6、濱江新區的詳細設計(14平方公里)

使用了大開大合的城市空間布局模式。根據地形條件、周邊的景觀特色對城市核心建設空間與潛在發展輔助空間進行綜合確定。方案沒有忽略每個組團的空間特色,依山就勢的道路設計,輕鬆地創造出不斷轉換的趣味空間

7、老城濱江區詳細設計(2.9平方公里)

這是城市的核心地段,方案努力尋求城市空間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發現城市空間與濱江景觀之間的景觀滲透。在用地方案的設計階段,主要滿足用地與功能需求,並初步明確開放空間邊界和建設空間邊界。在城市設計階段,通過建築語言的使用,強化用地方案的結構特色,也彌補了用地方案中對於空間尺度的不足。建築群體設計的節奏變化,具有足夠的標誌性,強化了富於張力的空間

8、老城火車站與濱江的走廊區域城市設計(60公頃)

老城火車站與濱江之間的最大問題就是空間聯繫不夠,視線嚴重遮擋。規劃方案通過道路的拉直設計、建築界面的引導性設計以及站前空間的強烈空間提示性設計,強化了火車站與濱江之間的聯繫,打造了一氣呵成的風貌走廊。其中,站前空間的設計採用了非常幾何式的構圖方法,平面空間方向提示、線形建築的引導提示、地標高層建築的點睛提示,都在強化城市空間的內在聯繫,彷彿在向你講述一個大的故事

9、一江兩岸的新區設計(6平方公里)

規劃方案關注城市內在軸線與濱江的聯繫,規劃的空間軸線是城市既有軸線的延伸,並進一步與兩岸的功能結構融為一體。方案充分利用河灘濕地的景觀價值、休閑特性,通過城市內在景觀的延伸,成為兩岸景觀一體化的重要載體。局部方案細化上,注重界面的重要性、注重街角空間的標識性,注重核心空間的趣味融入

10、濱河發展區域的詳細設計(10平方公里)

這個方案最大的設計思路就是加強河流兩側城市發展之間的對位與呼應。不斷的實現兩岸之間的公園、文化、路徑上的聯接。兩河交匯的半島區域設計為新興產業升級服務區,設計方案強化由內而外的圈層展開性,也強調由外而內的景觀聯接性。通過主動變形的路網設計,實現空間板塊與用地形狀的協調。

11、傳統文化老城區的規劃設計(40公頃)

這個地區是歷史古城所在,現在除了道路肌理外,基本不具備任何歷史要素和載體。規劃方案從空間特色的角度出發,通過環繞老城外圍的圈層綠地,明確老城區空間邊界,根據對歷史老地圖中城市空間格局的理解,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價值空間

12、濱水居住社區設計(1.3平方公里)

設計突破傳統方格路網對於城市建設邊界的束縛。從空間的角度、從城市景觀塑造的角度,尋找場地的設計特色。圖中所有公共建築區的建築組織都是採用了更為靈活、更能體現空間效率的形式去布置。水景的引入,成為整個方案一體化的重要支柱,不斷滲透到居住社區內部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景觀品質。

13、城市入口區域的詳細設計(2.4平方公里)

打造具有豐富景觀層次的城市出入口意向。草圖充分體現公園與建築群體的一體化設計的思想。公園設計增加了對於親水空間的豐富性考慮,並根據歷史典故,打造了漁舟唱晚的景觀意向。建築群體空間形成完整的線性界面。進一步通過空間的呼應、地標高層建築的布局,塑造強烈的整體印象

14、濱江地區的空間分析草圖(13平方公里)

這是根據調研的情況進行的思路匯總草圖。這是宏觀尺度的感知判斷,也是調研後的第一印象的整理,對於下一層次開展具體設計具有較大的幫助。圖中涉及到空間價值區域的判斷、山水視廊的判斷、重要視線節點區域、空間對位的要素分析等內容。

15、濱江地區一體化設計(3平方公里)

設計方案充分挖掘濱江地區的土地景觀價值、休閑價值,打造濱江活力充分、視線溝通順暢、空間特色鮮明的特色區域。右岸設計更偏向獨特性,建設用地邊界與景觀邊界相互咬合,實現全新的成地模式。左岸設計努力通過空間的變化、層次性的引導,豐富過長的居住空間界面,並且在兩河交匯處的對景位置綜合規劃落位城市特色公共服務職能組團。

16、濱江下游地區特色化設計(15平方公里)

充分挖掘下游水系豐富性的特徵,充分考量城市地震斷裂帶對城市建設空間邊界的影響,提出了全新的成地模式。濱江兩岸地區強化公共職能的濱江空間比例,有意識的強化公共職能區域的空間板塊特色。視線溝通順暢、空間特色鮮明的發展目標。開放空間將承載核心休閑職能,成為帶動區域發展、帶動城市土地價值的核心基質空間。

17、濱江上游山腳下區域詳細設計(3.5平方公里)

這個方案的圖面感極強,具有「鳳凰騰飛」的整體空間意象。整體規劃重點關注濱江界面的特色化以及與內陸區域建設特色的融合。濱江以旅遊服務和城市生活服務為主,注重打造濱江活力。內陸區域結合現有河流一側打造以鎮區公共服務功能為特色的中心發展帶,以中心發展帶為基礎,向東西方向延展居住組團。在此基礎上,靠近山體區域,結合土地條件,引導發展特色生活組團。濱江特色發展帶與內陸小鎮的中心發展帶於濱江處銜接,作為整個區域的發展重心。

18、產業服務區詳細設計(1.8平方公里)

作為產業組團的綜合服務區,被中央開敞空間一分為二,北側為產業交流及升級服務,南邊主要為生活居住配套。方案打破了用地方案對於城市建設空間邊界的束縛和呆板的空間表情,通過一體化的設計,產生了更加滲透式的空間關係,並形成一體化的景觀序列。開放空間富有活力、富有激情;公共建築群體秩序井然、標誌突出;居住板塊層次分明、藕斷絲連。整個區域的設計也不忘與城市的主幹路形成呼應,創造大氣開敞的空間精神

19、濱河居住區的用地設計(3平方公里)

非常幾何化的設計模式、具有極強規律性的空間特徵、具有多層次的景觀組織。不同級別的服務中心,通過公共空間廊道的串聯,實現了一體化的營建趨勢。濱河景觀自然的滲透到城市內部,並與城市融為一體。

20、濱河居住區的詳細設計(30公頃)

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從城市空間景觀角度去思考的居住區設計。濱河界面、主要道路界面的空間處理、公共化職能的保證是這個方案的典型特徵。居住區域的設計更加強化不同居住產品之間的空間搭配,既有空間上的明確劃分,又保證了一定的秩序。

21、主要街道城市設計(25公頃)

最主要的目標是保證公共界面的形成。在公共建築節點區域、重要交叉口區域,空間設計相對靈活,成為線形空間的點綴。街道空間設計強調橫向的層次性,引導層次變化的功能布局與居住產品布局,從而創造視覺舒適的城市街道

四、解決問題、清晰表達

2014年至今,社會對城市發展的關注迎來了較大的變化,行業內更加關注城市的存量土地、更加關注城市的發展內涵,更加關注城市真實問題的解決。多年的規劃工作積累為這個階段工作開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遇到新區的設計,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思考傳達什麼樣的價值觀,遇到老城區項目,更多地心思放在了對真實問題的求解。這是一個痛並快樂的過程。

1、城市綜合發展區詳細設計A階段(12平方公里)

這張圖在用地尺度的表現方式較為成熟。高速公路將場地一分為二,設計的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通過開放空間的整體融入,實現兩側的功能與路徑的連接。每個分區內又通過貫穿式的空間構圖,設計出不同的軸線。這些軸線空間也是城市水體開放空間的核心載體區域,有點綠色指狀生長的感覺

2、城市綜合發展區詳細設計B階段 (8平方公里)

這個階段比較崩潰,對於一個場地做了大量的空間嘗試。設計條件的變化,也導致方案本身的設計重心不斷發生搖擺。對於核心區的空間如何塑造特色作了大量的嘗試,從中央綠化兩邊建築、中央建築外圍綠化、建築綠化混合一起、建築島嶼狀嵌入綠地、多層次空間序列模式等。每種模式的嘗試都可以塑造出獨特的空間趣味,每種模式的嘗試也都有一些矛盾需要特殊處理。

3、城市核心區詳細設計(4平方公里)

方案的設計主題為「城市方舟」。中央區域通過島狀建設模式引領成地特色,外圍區是打造了全新類型的水景社區。核心區主要設計了生活之島、休閑之島、財智之島,三個島嶼的功能各有特色,空間設計也都採用了圈層式的處理方式,每個島嶼各有千秋的同時,也不忘整體互相呼應。水景社區的設計強調了對水文化的詮釋,每個社區都形成了城市島嶼的感知意象,不同的居住產品通過一定的空間規律進行組合布局,形成富有變化的視覺體驗

4、創新服務區詳細設計(80公頃)

方案精心安排了層次豐富的空間節奏,有圍合、有對位,收放處理方式多樣。產業服務區做到了空間凝聚,創造了富有場所感的活力空間。濱水空間界面的立體變化,也保證了空間趣味的形成。不同尺度的雕塑點位,對空間轉折做出了重要提示。

5、特色小鎮的詳細設計(35公頃)

這是一個島嶼狀的特色小鎮,設計通過兩種語言實現建築肌理的對話,一種是純粹的小尺度、風貌獨特的建築肌理,一種是中型尺度、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建築肌理。兩類建築通過中央的開放空間進行整體融合。中央開放空間是內部景觀序列的核心體現,也將是全新的特色活力空間。

6、城市入口區域的詳細設計(3公頃)

這是一個最小尺度的城市入口區域的設計,僅僅通過道路兩側的兩個狹長地塊的精細化設計,實現入口區域的空間品質塑造。一側是由高層地標建築引領下的高層建築群,一側是由多層地標建築引領下的小高層建築群。一高、一特的組合方式,形成了具有強烈視覺效應的空間趣味。前景通過對開放空間的整體連通織,進一步強化入口區域的生態效應和整體感知效果。

7、濱江小鎮的用地優化(25平方公里)

方案通過空間的組織,保證小鎮建設空間與文物保護空間的融合,使小鎮空間出現全新的文化脊樑。通過對道路網的組織,實現濱江全域空間的整體串聯,並進一步明確濱江不可建設範圍的邊界。空間層次在橫向上進一步豐富,拉緊了不同功能空間板塊。

8、城郊區域的詳細設計(21平方公里)

方案的區域現狀發展較為混亂,拼貼式、插花式的建設特徵明顯,規劃需要解決明顯的實際問題。草圖方案強化斜向空間對於區域的整體帶動價值,打造成整個區域的空間特色和活力源泉。用地方案沒有誇張的構圖,沒有誇張的表現,更主要通過合理的路網體系、特色化的板塊布局、精細化的景觀組織,實現地區建設品質的升級。

9、文化創新活力區的詳細設計(1平方公里)

設計的挑戰來源於對斜向開放空間的利用。規劃充分利用斜向開放空間的景觀價值,但又不局限於空間本身,建築群體空間的處理結合不同的位置出現了多層次的後退與咬合,形成了一體化的趨勢表達。建築語言運用雖然多樣,但還是具有較強的整體性。

10、山地物流園區的設計投標(20平方公里)

方案以多角度的地形分析為基礎,規劃提出了全新的建設用地界限。以打造產城融和城市為核心目標,應對規劃用地的狹長性、分裂性,通過大尺度的空間安排實現空間的縱向劃分。東側主要安排城市功能服務組團,部分地區混合布局已批社區;西側主要安排生活服務組團。為了強化特定尺度的使用規律,規划進一步通過橫向開放空間廊道的使用,劃分成橫向產城融合分區,從而實現多重尺度的職住平衡格局。為了更好的與地形結合,規劃方案處處都在與自然環境發生緊密的關係

11、山地口岸公共服務區的詳細設計(3平方公里)

方案打造「溪谷流觴」的意境。充分利用場地的自然條件,通過大尺度的開合處理,實現城市建設與景觀環境的充分融合。橫向軸線是自然的軸線,任性貫通的同時,又與建築群體形成理性環抱的態勢。每個地塊內的建築布局也在適應高差變化,有院落、有界面、有延伸、有突然出現的小驚喜。

12、邊合區的規劃設計(4平方公里)

這是一個非常注重城市功能布局效率的設計方案,整個布局採用了緊湊、實用的空間安排。規劃方案尤其關注區域未來呈現出的景觀層次,整體空間景觀組織沒有局限於場地本身,而是將周邊的水體景觀、濕地景觀與場地內的沖溝、多個方向的匯水廊道(帶狀綠化)串聯為整體,實現整個區域的景觀提升。

13、口岸貿易區詳細規劃設計(1平方公里)

方案充分利用口岸貿易區的對外展示價值,打造富有特色的濱河功能界面。規劃方案加大了綜合服務與內部物流地塊的一體化銜接。設置了大量的主題文化展示的空間(廣場、雕塑、公園),並且通過花瓣形式的建築群體布局,隱喻邊境城市的文化特徵

14、對於複雜要素影響下的圖解思考(5平方公里)

方案的路網條件是混亂的,有斜向的、有正向的。大尺度的帶動要素與組團核心區的空間處理方式、場地內部空間秩序與濱水區域空間秩序的整體串聯,都是這張圖紙在尋找的內容。

15、城市特定發展創意區城市設計(3.8平方公里)

這個方案體現了非常綜合的設計價值觀。空間形態特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存在,而是具備了多樣化的組合精神。建築本身的形體設計不再是這張圖的表達重點,需要通過模式化的處理代替設計的複雜性。貫穿區域內的濱水綠化空間是整個方案的點綴,既在形式之內,又不局限於形式,具備了充分的飄逸氣質

16、城市中心區域的詳細設計(3平方公里)

這個方案縱向的功能分區非常明顯,由左至右呈現出偏生活——偏商務——偏綜合服務——偏休閑的整體態勢。為了使方案具有一氣呵成的整體氣勢,橫向軸線的設計使用了大量的設計技巧,包括:空間開合對比、直線與曲線的對位呼應、對景與轉折的空間提示、人工與自然的虛實轉換、藕斷絲連式的真假空間等。自然不再是簡單的自然,建築不再是簡單的建築。

17、縣城老城區核心區更新改造詳細設計(5公頃)

這個區域面積不大,是老城區的幾何中心,也是老城區僅有的活動廣場。現狀風貌不佳,缺乏吸引力,交通環境混亂,文保建築體現不夠。規劃首先為地區植入公共服務職能,實現地區的整體活力提升。其次,通過建立區域內城市元素與歷史文脈之間的緊密聯繫,使開敞空間重新找回鄉愁韻味。新的文化元素包括:紅色文化廣場、老八景之一的銅鐘按時響、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大戲台。同時,場地的設計加大了對空間的立體式使用,通過台階式的下沉場地設計,提供了富有創意的戶外觀演場所。

18、北方城市廣場的更新改造詳細設計(1.8公頃)

這是最近做的一個尺度最小的廣場設計,這只是一個大項目中的其中一個小點。現狀這個廣場只有非常簡單的鋪地、綠化,沒有任何人氣,這顯然不符合現代城市對於空間品質的要求。方案希望通過對廣場的複合化改造,提升城市老城區的空間品質和活力,成為激活城市魅力的觸媒焦點。塑造場地的空間趣味——創造體驗性;植入場地的文化屬性--創造體驗性;提升場地的人文活動--增強參與性;增強場地的季節適應--利用技術性。廣場設計採用了非常幾何化的設計語言,所有斜向元素的使用,都是在與廣場外圍的城市要素髮生直接的對話。

整理著這些草圖,會重新想起好多難忘的瞬間,依然能記起畫哪個方案時空調不給力造成的汗流浹背、畫哪個方案時沒有得到認可帶來的心情焦慮、畫哪個方案時過於亢奮造成的休息嚴重不足。這些回憶都是一起工作中各種心情的凝結。

一個事情做得好不好,有興趣的成分在,即使再有興趣,也往往都貴在堅持。一個事情堅持了一段時間,形成了一些積累,這也必然就形成了一個小世界。

我只是眾多工作了10年的不新不老員工之一,這些草圖只代表我的一個世界,但我更相信你世界中的精彩紛呈。

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有設計靈感、有項目閱歷、有思考慣性」的行業匠人。

感謝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給我提供的職業平台,感謝詳規中心所有領導、同事們多年來的認真指導與幫助。

推薦閱讀:

汽車內飾設計教程-靈感素材的應用
當大師們在討論手稿的時候大師們在討論什麼?
工業設計草圖指南-1

TAG:草图 | 城市规划 | 设计手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