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效應:「開膛手傑克」也有瘋狂的粉絲?

模仿這一行為,在任何物種上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性,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也不例外,並且人類的大腦思維更加發達敏捷,在模仿這件事情上更有天賦。

顧名思義,模仿是指個體自覺或不自覺地重複他人行為的過程。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即一個人從幼年時期,便開始通過模仿來學習如何與社會交流,從而建立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模仿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就包括模仿殺人。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開膛手傑克。開膛手傑克在人類殺人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在文學影視方面。哪怕光陰逝去,也在世人的心中輕輕地划下一撇痕迹。

隨著開膛手傑克案件的發生,在刑偵案件中產生了一種新型的犯罪——「模仿犯罪」。顧名思義,是殺人者模仿以往的連環殺人狂魔,利用別人已有的犯案方式進行犯罪活動。而這一犯罪模式的興起,一時間令「模仿效應」名聲鵲起。大量心懷歹意的人以此為由實施犯罪。

以此類型進行犯罪活動的人,便被稱為「模仿犯」。

模仿犯大致上分為兩種,一種是本身懷有殺人動機和衝動,藉由某些電影情節或者歷史事件來實施犯罪。二是三觀歪曲,盲目崇拜殺人魔,信奉殺人魔的理念,並且妄想成為殺人魔的接班人,將其意志通過殺人傳承下去。無論是哪一種,他們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一場血與淚交織的悲劇,也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的心理已然扭曲變質,脫離了正常的軌道,變得瘋狂冷漠,極度自我和自私。

除了開膛手傑克,媒體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模仿犯,新聞故事、電影小說,都被認為是推動了模仿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模仿犯們是對某些具有傳奇色彩的殺人魔有著像是粉絲追星一樣的病態崇拜心理,視其為上帝般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為了延續那些殺人魔們的精神而犯罪,這類人的三觀通常與社會大眾背道而馳,多數是有心理層面上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這不僅僅局限於肢體行為上,更多的是滲透在心理層面上。需要注意以下兩點:引起模仿的刺激必須是一種非控制的刺激,模仿者發生的行為與榜樣相似。

同時,模仿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地位和類似特性等,一般來說,年齡較小、地位較低的以及具有相似人格特質或者生理特點的個體,更容易產生模仿行為。

從心理層面分析,也就不難理解模仿犯的衍生,以及模仿犯們瘋狂嗜血的犯罪殺人行為。如果說連環殺人案是最令警方頭疼的案件類型之一,那麼相較之下,模仿犯罪的邏輯就清晰多了。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根據閱讀書籍,看電影或者上網來獲取犯罪相關的資料,可以簡單明了的得知殺人者的犯罪手法和動機等等。

在英國就出現過一個高仿版「開膛手」。47歲的德里克?布朗(Derek Brown)是7個孩子的父親,相信他一定是「開膛手傑克」的瘋狂粉絲,因為他選擇了和「開膛手傑克」同樣的作案地點、同樣的目標和同樣的手法。

布朗在東倫敦白教堂地區,也就是是120年前「開膛手傑克」製造恐怖案件的地區選擇年輕女性作為目標,並且成功殺害了兩名女性,其中一名女性的職業是妓女。隨後他在公寓里的浴缸內將兩名被害人肢解。之後他被警察抓獲,丟進監獄。可見,在破案技術發達的今天,想要模仿「開膛手傑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電影《美國精神病人》中,由貝爾飾演的男主角是個有著雙重性格冷血殺手,白天是英俊迷人的華爾街驕子,晚上則化身心狠手辣的嗜血殺人魔,是個充滿戲劇性又迷人的角色。有趣的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Michael Hernandez在2004年殺害了自己的同學,兩者都僅有14歲,據說兇手Michael Hernandez非常崇拜《美國精神病人》《沉默的羔羊》兩部電影裡面的連環殺手,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同樣的人,以至他伺機將同學刺傷在學校的浴室里。很顯然,他不僅僅模仿了殺人魔們去殺人犯罪,也模仿崇尚殺人魔們扭曲病態的心理和瘋狂的行為,在青少年時期人格就變質了,用尖刀和鮮血把自己變成了一個真實版「美國精神病人」。

同樣是在美國,電影《鬼娃回魂》從1988年開始一共拍攝了6集。該片主要講述一個殺人犯通過巫術的手法,將自己的靈魂附著在一個男性娃娃身上,從此開始利用娃娃善良無害的外表實行瘋狂的連環殺人案。這部電影可以算作是兒童暴力傷人的啟蒙電影,某種程度上將青少年罪犯的年齡拉低了好幾歲。其主角「鬼娃」,在調查當中更是美國家長票選最不希望被兒童看到的恐怖電影人物。事實證明,家長們的擔憂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1992年,英國曼切斯特,兇手將一名大約十幾歲大的女孩活活燒死,並且不斷瘋狂大喊:「我是鬼娃,鬼娃要玩」。毫無疑問,兇手所喊的口號與電影《鬼娃回魂》中主角「鬼娃」的台

不僅僅是小孩,一部分成年人也痴迷於「鬼娃」。1996年,澳洲一名精神病患者Martin Bryant在殺死35人後供述,他是在模仿電影《鬼娃回魂》。

由以上的案例可以認定,模仿犯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更多的是心理層面上的問題和三觀畸形導致。

通過電影產生的模仿犯並不在少數。類似的案件還有模仿電影《天生殺人狂》的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暴力槍殺案,兩名兇手共槍殺了13人,造成24人受傷,並在犯罪後自殺身亡,美國警方通過調查兩名兇手的日記,上面寫著:我們已經變成了NBK(天生殺人狂),這也是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校園槍擊案。

此類模仿犯不勝枚舉,像《蝴蝶春夢》、《電鋸驚魂》、《驚聲尖叫》、《嗜血法醫》、《鬼娃回魂》、《本能》等等電影,都有過被人模仿裡面的橋段進行殺人犯罪的例子。由此可見,媒體傳播的影響力之大,同時也給模仿犯們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不單單是歐美地區,亞洲國家裡中國的近鄰日本,也是殺人魔模仿犯的高產國家。眾所周知,日本俗稱二次元之都,從早期的江戶川亂步推理時代到近年來的漫畫《名偵探柯南》,不誇張的說,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一代人。大量的懸疑驚悚類文學作品和動漫畫的衍生,使得日本人從小就深受熏陶。在我國被禁播的《死亡筆記》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相信很多人看了這部動漫後,內心之中都難以平靜。也許死亡筆記形式的犯罪案件永遠不可能發生,但它的存在是一個引發人們犯罪的誘因,放大人們心中的黑暗面,同時也使得一些心存惡念的人蠢蠢欲動,部分人甚至會沉迷其中,通過模仿的形式走上犯罪道路。

上述的案例都是基於歷史的前提,如果沒有血淋淋的真實歷史事件,相對的,也無法衍生出一系列恐怖驚悚題材的的書籍和影視劇,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少模仿犯的數量。

那麼媒體就真的該背上製造殺人模仿犯的黑鍋嗎?其實不然,時代在進步,媒體的發展是必然的。一個真正想要犯罪的人,任何人事物都無法成為他的枷鎖。而模仿犯們,也只是用模仿來給自己殺人找借口,掩飾其充滿罪惡的心靈。開膛手傑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開膛手傑克那個年代,媒體並不像現在這般發達,可殺人案件屢屢發生,殺人魔的數量也並沒有減少。或許正是因為當時媒體的落後,一些不為人知的殺人魔才沒有被載入史冊。

所謂的殺人魔,只是一類人的代號。同樣的,殺人魔的模仿犯也是一類人的代號。模仿效應存在於每個領域,連歷史也會重新上演,但唯有模仿殺害無辜的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被世人所不齒和唾棄。

歸根結底,殺人魔模仿犯的衍生和存在,都是基於他們心理層面上的變化,是由多種不為人知的心理問題構建而成,最終導致他們頂著殺人魔模仿犯的帽子,走上血淋淋的罪惡之路。

可即便是罪惡,也是歷史的一部分,或許可以選擇去遺忘,去寬恕。但絕不可以歪曲掩蓋罪惡的本質。

作者: 太宰中也 本文發表於蔡駿公眾號(ID:caijunxysj),有趣有料的公眾號,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越是到deadline越是沒有鬥志?
我條件不錯,為什麼卻老是被條件不是很好的男人追求?
舊情人,我是時間的新歡。
同樣是母親強勢,女孩和男孩受傷後的心理上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我感到語文老師需要承當的「教育」責任更重,因此應接觸一些心理學(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知識,請問有什麼相關書籍適合閱讀?

TAG:影视 | 心理 | 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