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英國極簡史(5)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1)三個愛德華

愛德華一世於1272年繼承王位。他與先王亨利三世截然相反。愛德華一世是天生的戰士,身材高大,意志堅定。他治下的國家要遵循嚴格的規定,他治下的人民要以效率論地位。愛德華一世的改革觸及到了每個人。他將王室和政府中的貪官墨吏統統免職,制定了延續6個世紀的土地法,並規定未經國王允許不得贈予教會土地--避免後者變得過於富有強大。愛德華一世還削減了教會的權利,為治下法庭任命了非教會人員的法官。另外,他不允許教皇干涉英格蘭內政。他將刑事犯罪和小型民事犯罪區分開來,昭告每個村鎮都必須為自己的治安負責。

雖然愛德華是一名戰士,但並未認真收回無地王約翰以來喪失給法國的土地。相反地,他的目的是將威爾士和蘇格蘭納入英格蘭治下。自諾曼時代以來,英王逐步在威爾士建立起領主權;由於圭內斯的格魯菲德國王盧埃林拒絕效忠,1277年愛德華與之發生了軍事衝突並迅速取勝,締結了阿伯康威和約;然而盧埃林及其兄弟戴維德不久便撕毀合約繼續抗爭,愛德華王便在1282年—1283年開始發動對威爾士的征服戰爭,最終將它置於英格蘭的直接統治下,1301年封愛德華王子為威爾士親王。

Wallace the Giant

但蘇格蘭比威爾士要頑強的多。蘇格蘭跟威爾士不同,處於坎莫爾王室統治下;1286年,蘇格蘭王亞歷山大去世,他年幼的孫女瑪格麗特繼位,愛德華抓住時機提出瑪格麗特與自己的兒子、英格蘭王位繼承人愛德華王子結婚,蘇格蘭貴族同意了這個提議(《博格姆條約》),但堅持了一些蘇格蘭主權獨立的主張。不幸的是,1290年,年僅6歲的瑪格麗特去世,愛德華一世接受蘇格蘭「王國監護者」的邀請仲裁王位繼承問題,他選擇了約翰·巴里奧作為新王,然而愛德華插手蘇格蘭事務、架空巴里奧的權力的做法引起了蘇格蘭的不滿,1295年蘇格蘭-法蘭西同盟成立,劍鋒直指英格蘭,隨後,持續三十多年的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爆發。愛德華隨後即行了軍事反撲,奪得了象徵蘇格蘭王權的斯昆石,在福爾柯克戰役中戰勝威廉·華萊士。但愛德華一世始終沒能獲得蘇格蘭的王座,1307年愛德華在對蘇格蘭發動第六次遠征的途中逝世。

即位的愛德華二世黯弱無能,將政務留給王室寵臣處理。他面臨著很多困難。首先,他的岳父,即法國國王腓力四世進攻英格蘭在法國僅剩的領地--阿基坦(即波爾多附近);而愛德華二世本身也不是精幹的軍事統帥,雖然他試圖繼承父王對蘇格蘭的攻略事業,但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卻敗於奮起反抗的蘇格蘭王羅伯特一世。由於對加弗斯頓這樣的寵臣的濫加賞賜,也激怒了其他權貴。一些封建貴族聚集在國王的表親,蘭開斯特的托馬斯周圍,謀殺了加弗斯頓。愛德華二世具有他父親的頑固個性,固執地不去思考自己的錯誤,因此另一個寵臣、據傳與國王同性戀者德斯彭瑟(父子)使得貴族發動了更大的鬥爭。1322年,愛德華的軍隊在巴勒布里奇打敗了托馬斯領導的貴族叛軍,並處死了托馬斯。1327年,王后伊莎貝拉與她的情夫馬奇伯爵聯合起來發動政變,在愛德華另一表親亨利的幫助下罷黜愛德華。在議會和外籍傭兵的脅迫下,愛德華同意放棄王位以讓他和伊莎貝拉的兒子,即愛德華王子繼任。接著愛德華被押送到伯克利城堡,5個月後被謀害(愛德華二世被人從肛門插入燒紅的烤肉鐵叉,死得極其悲慘)。

監禁愛德華二世的伯克利城堡

1327年,愛德華三世以束髮之齡(15歲)登基。在頭三年中,伊莎貝拉王太后及其情夫馬奇伯爵把持朝政。1330年,18歲的愛德華髮動了宮廷政變,奪回大權,隨之監禁王太后,於倫敦將馬奇伯爵推出宮門,處以絞刑,如同處決小偷一般。他推翻了1328年承認蘇格蘭獨立的《愛丁堡-北安普頓和約》,支持愛德華·巴里奧稱蘇格蘭王,與當時蘇格蘭的布魯斯王朝的國王大衛二世抗衡,第二次蘇格蘭獨立戰爭因而爆發。1346年,大衛二世在內維爾十字之戰中被俘虜並被囚禁在倫敦塔中,直到1357年的伯威克條約簽訂後才被高價贖回。在處理了國內和北方事務後,愛德華三世終於將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法國。

(2)百年戰爭

英格蘭國王曾經佔有法國的大片土地。亨利二世繼承了母親瑪蒂爾達王后的諾曼底,其父又是安茹伯爵,再加上他在位期間NTR了法國王上路易七世的王后埃莉諾(後來她嫁給了亨利二世),獲得了阿基坦,因此法蘭西被英國封鎖成了內陸國家。但稍後的無地王約翰丟掉了大片土地,僅剩阿基坦。無地王約翰在攻打法國失敗後只好宣布效忠於法王,成了法國的附庸。在另一方面,隨著議會的出現,英格蘭逐漸於14世紀形成了強大的國家,而英國資產階級在國家事務上則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由於貿易是英國新生資產階級獲得財富的主要來源,因此,英國資產階級必然希望擴展市場。弗蘭德斯,特別是安特衛普城作為英國羊毛的輸出地和集散地,對英國資產階級乃至整個國庫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1328年,法國佔領了弗蘭德斯,愛德華禁止向弗蘭德斯出口羊毛。後者失去了原料來源,而前者則失去了重要的貿易港口,因此弗蘭德斯的商人們也慫恿、支持英國對法宣戰。同時,封建貴族從中也希望得益,他們也覬覦著歐洲大陸上的富饒土地。當然,英國王室也想擴大影響範圍。因此,英法之間的衝突和英王收復失地的願望導致了英法百年戰爭。

這次戰爭的直接原因是法國卡佩王朝的王位繼承問題。1314年,法王腓力四世去世,長子路易十世繼位,1316年去世。次子腓力五世繼位,同年,路易十世兒子出生五日後夭折。1322年,腓力五世去世沒有兒子,王位由三子查理四世繼承。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也沒有兒子,王位傳予其堂兄、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標誌著卡佩王朝的結束。根據封建法,作為當時唯一在世的腓力四世的子女伊莎貝拉的長子,愛德華三世聲稱有權繼位;而薩利克法典明確女性無權繼承。隨後,腓力六世以愛德華「抗命」沒收了英王在阿基坦的領地,愛德華三世決定以武力實現王位繼承的主張。1337年,愛德華三世率領英國軍隊登陸諾曼底,戰爭就此爆發。

要把大象裝進冰箱里,統共分三步。同理,要把英法衝突裝進冰箱里,統共分四步。百年戰爭依局勢轉變,大約可分四階段:

法國國土變化

第一階段,即1337年-1360年之間,英法爭奪佛蘭德斯和基恩。1340年,英軍在斯魯伊斯海戰打敗法軍,奪得制海權,防止法軍渡海入侵。1346年8月,英軍先於陸上的克雷西會戰大勝,再圍攻法國海防要塞加萊港,11個月後成功佔領。接著又於本土的內維爾十字之戰打敗蘇格蘭入侵,擒獲親法的蘇格蘭王大衛二世,大大減少其威脅。1348年,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兩國停戰十年。1356年,英格蘭再度進攻,奪取法國西南部的基恩和加斯科涅。隨即在普瓦捷戰役以相同戰術再次獲勝。法國王室則承受英軍橫徵暴斂、國家經濟崩潰、平民起義反抗等內外煎熬,情勢非常不利。1360年於布勒丁尼,法國被迫簽訂極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約,割讓出盧瓦爾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的全部領土。

第二階段,即1360年-1400年之間,法王查理五世展開報仇,欲奪回被侵佔的領土。他重組軍隊,以僱傭步兵取代大部分的騎兵、建立野戰炮兵、重建海軍。他改革內政,整頓稅制,以安撫民心。時機成熟後,他任命貝特朗·杜·蓋克蘭統領軍隊,以突襲和游擊戰術攻擊英軍,在多場戰役大敗英軍。1380年,英軍已退守沿海區域。英王擔心丟失全部領地,乃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僅保留波爾多、巴約訥、布雷斯特、瑟堡、加萊五個海港,和波爾多與巴約訥間的部份地區。

第三階段,即1415年-1429年之間,法國勃艮地、阿曼雅克兩派發生內戰,農民市民也起義反抗,英格蘭藉機重啟戰端。1415年,英軍於阿金庫爾戰役打敗法軍,再與勃艮地公爵結盟,攻佔法國北部大多數地區。法王查理六世無力抵抗,於1420年5月21日在特魯瓦簽訂幾乎亡國的特魯瓦和約。英王亨利五世成為法國攝政王,有權承繼查理六世死後的法國王位。法國已淪為英法聯合王國的一部分。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卻於1422年同年去逝。兩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為爭奪法國王位,再度交火。百年戰爭進入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即聖女貞德時期。聖女貞德扭轉百年戰爭的形勢,使法國反敗為勝。1429年-1453年之間,對法國人民不堪英軍壓迫,各方紛紛反抗,游擊隊經常捉拿英格蘭的徵稅者,牽制英軍部隊,幫助法軍很大。1428年10月,英軍和勃艮地派包圍了奧爾良,法軍嚴重不利。此時法國出現一位傳頌後世的救星聖女貞德,指揮法軍於1429年5月擊敗英格蘭,奧爾良解圍,贏得重大勝利,扭轉了整個戰局。才19歲的聖女貞德不久便被英軍捉住,1431年以女巫罪處死。這激起法國的民族義憤,助使法軍作出大反攻。1437年,法軍光復首都巴黎。1441年,收復香檳地區。1450年,解放曼恩和諾曼底。1453年,奪回吉耶訥。1453年10月19日,波爾多的英軍投降,法國收復加萊除外的全部領土。1558年,法軍攻陷加萊,英格蘭失去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城市。

聖女貞德

百年戰爭期間,英格蘭經歷了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化。從政治上說,議會因百年戰爭而分成三部分:下議院、上議院以及一個小型永久會議,稍後成為內閣。從經濟上說,英國向布料生產國轉型,逐步減少了對羊絨原材料出口的依賴。截止到15世紀,英國已經實現了極大程度上的自給自足,開始向國外出口布料。從社會變革的角度說,此次戰爭加速了英國封建制度的衰退,卻加強了法國的封建集權。英王丟失歐陸領地之後,諾曼貴族們開始認為,英國乃是自己的本土,自己則屬於英格蘭民族。14世紀結束時,英語再次成為官方語言,而人們不再使用法語。英國的雙語時期就此結束。英國上下對本土認識的轉變,使得此次戰爭促進了英格蘭民族主義的興起。加之戰爭後期火藥和火槍的引入,使得封建主苦心修建的城堡不再那麼難以攻克,進而打破了封建隔離狀態,為資本主義自由貿易提供了基礎。

另外,百年戰爭中兵源、戰爭方式以及武器裝備的變化也導致了英法社會階層的大震蕩、大破裂。戰爭開始時,兩國主要以西歐原來的貴族兵源制,由各領主募集軍隊,有服役時間考量。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於是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人民的僱傭兵,並配合以有名的長弓兵戰術。長弓兵與後期的火藥一同證明,西歐封建秩序的頂樑柱、封建主義之花--騎士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熟練的英格蘭農民長弓兵,可以以步兵擊敗封建主義的騎士,使得後者黯然失色。而火槍兵未經多少訓練也可與訓練多年的騎士作鬥爭並擊敗之,這也說明武裝農民可以與騎士平起平坐。

更何況,戰爭期間,英王需要花錢僱傭傭兵;應對先於己方裝備火藥武器的法軍,英王也需要花錢購買武器。對金錢的渴求促使了有錢一族的崛起,而其中就包括資產階級商人。僅僅擁有土地的封建貴族面對金錢鑄成的軍隊已經力不從心。這種變化使得資產階級在社會階梯上更上一層,而英國在歐陸的失敗促使英格蘭採取歐洲均勢政策,放棄大規模肉搏式地干涉歐陸,放眼海外,這又促進了資產階級的發展。

最後,對於英國的老東家老冤家法國而言,由於戰爭初期的勢力,國家政局的不穩和貴族的離心離德,法國迫切需要擴張王室權力,加強集權統治,因此法國在戰爭之後走上了更加中央集權的道路。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更突顯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於戰爭中屢屢失敗,標識出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中央集權與民族主義的興起,法國國力的增強和野心的膨脹,反過來促進法國在歐陸上進一步地冒險,從此法國成為歐陸爭霸戰爭的狂熱分子。與英國得天獨厚的海島位置不同,法國進行爭霸戰爭時既需要金錢支持熱兵器的發展,又需要大量的農田支持本國人口的增加,同時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支持對外爭霸,這導致了法國在發展資本主義時要以君主集權制的發展作為前提,反過來資本主義到達一定地步就要反噬君主集權制度,集權制度又要提防資產階級推翻自己,加之法蘭西民族特有的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於是法國路易十四時期在歐陸輝煌同時丟掉大量海外殖民地、路易十六時期發生的疾風暴雨般的法國大革命,也就並不奇怪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一戰是擦槍走火的戰爭?
英國的這個紅玫瑰(or薔薇)標誌是什麼意思?

TAG:英国 | 英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