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命

關於實修:

修證佛陀教法的最終結果是成為阿羅漢,即「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做皆辦,不受後有」。阿羅漢有兩種:以四禪八定正受身觸不死界的俱解脫阿羅漢,和以智慧洞察佛陀教法中甚深義理並最終實現不受後有究竟解脫的慧解脫阿羅漢。兩種阿羅漢解脫方式不盡相同,但結果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要認為一位修行者專註經義而不修禪定就認定其沒有實修,這是不如法的見解。

關於滅苦:

佛陀教法中的滅苦指得是在如實智見的前提下,貪和嗔如同無根的樹一樣無從集起的根基,由於貪的滅盡的緣故,苦也沒有立足的可能。這種滅苦的方式是真正的在利用正見來滅苦,即無明滅-貪愛滅-苦滅;相對的,一個沒有正見的修行者是絕無可能實現這種滅苦的。如果你不能如實智見,但是還感受到了苦的確減少了,那僅僅是你暫時對當前的處境沒什麼特殊的感受,慾望不強烈而已,這是無明的一種體現。

關於初果:

在經藏中,佛陀明確的說過修行者在成就阿羅漢時「自知」不受後有,或者說「自作證」。然而對於初果、二果、三果,佛陀並沒有明確的說過修行者可以「自作證」,經藏中只見佛陀記說某個修行者為二果、三果。然而根據佛陀涅槃前開示的法鏡法門,當一位對佛、法、僧凈信並具備戒行的修行者願意時,他可以記說自己是入流者。所以初果的判斷標準範圍還是略大的,並且只能記說自己。主流的斷三縛結的標準是完全沒問題的。另外初果貪嗔濃厚,所以依靠脾氣好不好來鑒定初果是行不通的。其實鑒定他人是否證果這事比較不妥。

關於止觀:

無論哪種路線成就的阿羅漢,止觀都是必不可少的。止觀分兩步:首先是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察體系,即外六處、內六處、觸、受、愛、取、有、苦等等的概念;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中多觸發止觀來觀察這些概念的「此有故必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過程。止觀的結果就是在某一天你會離於我見、身見,體會到離貪離苦的感受,並且由於真正見到了佛陀在經藏中描述的緣起無常的生滅而對佛陀絕對的信任。其實只要你能夠依照經藏描述的來實踐,而不是胡亂的找一種或者幾種混合起來的偽法來胡思亂想,獲取正見並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甚至比你想像的要快得多。

關於諍論:

佛陀只願意把他的教法講給想離苦的修行者聽,我也只願意告訴想離苦的修行者被湮沒在偽法堆中的佛陀教法正法是存在的。我並沒有什麼動力去說服暫時沒辦法信任佛法僧的人,雞同鴨講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澄清一些溝通上的誤解還是有必要的,但是這種澄清誤解的溝通如果被冠上「諍論」,那我沒什麼好說的。


推薦閱讀:

《寒山問拾得》
為什麼佛教徒認為供僧、放生、抄寫佛經能夠改變命運?
佛經不是佛所著,乃佛所述,為何佛最後會說念誦此經功德無量?
為什麼《佛說法滅盡經》里說現在人壽命在縮短,而普遍認為壽命在增加?
皈依後,生活有哪些改變?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