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的《至暗時刻》,加里·奧德曼個人表演的輝煌巔峰!

正式公映日期中國領先全球

之前很期待《至暗時刻》的,可等到電影在歐美小範圍放映之後,IMDb的評分只有6.1分,豆瓣是8.6分,對於這個落差我比較迷惑。

再一查原來這回正式公映的日期,中國地區的12月1日是全球領先,美國的要在將近一個月之後的12月22日,英國的更是要等到明年的1月12日。所以目前IMDb上歐美的打分不足為憑,豆瓣的倒是更有參考價值。

資料來自IMDb

雖然中國地區早於歐美1個月正式公映,但瀋陽院線並不是很重視這部電影。

這才剛剛公映了4天,3號那天很多瀋陽本地影院根本就沒有排片,即使是排了的也是全天也就一場、兩場的樣子。所以3號那天 的版本就不好選,看的是國語版本。

儘管國語配音很不錯,但還是很想看看加里·奧德曼原聲的丘吉爾。

還好昨天好不容易找到一場英語的了,立刻就去二刷了。

國語再精彩也要聽聽原聲,如果加里·奧德曼在3個月後的奧斯卡上能有所斬獲,那一定是因為他本人的英語表演。

稀疏的排片,慢熱的票房?

來自頭條-收視率-12月3日數據,同是12月 1日開始公映的三部電影:

頭條-收視率-12月3日數據,具體是前一天的票房。分數是豆瓣12月3日評分

《至暗時刻》,表演如此精湛+精彩+經典的,一部絕佳的二戰歷史劇情片,其公映頭2天的票房卻遠遠抵不過一部很爛的動畫片和一部很爛的喜劇片。

但是我的觀點與馮小剛的不同,我認為不是中國觀眾爛。

那隻能說明屬於一部分人群的好電影並非院線排片的選擇,也並非大部分持幣待購的、將要進入電影院觀眾的選擇,這樣的結果同時也再次證明了票房很多時候與電影本身的好與壞關係不大。

換句話說,就中國目前電影市場的一般情況來講,電影本身好壞可以影響到的票房數值,只佔實際票房總量的很小的一部分!

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之下,就不要說爛和不懂那麼的武斷了。

而實際上卻是,大部分的票房貢獻者把看電影只是當做一般消遣而已,看一場電影和K一回歌、上一次酒吧、擼一回串兒沒有太多實質上的區別,更有很多尋找黑暗二人世界的,散場時如果問放映的是啥電影都有可能不知道。

對基數龐大的、佔比巨大的、如此這些大部分的人上綱上線是不切實際的,也是沒有什麼具體意義的,因為他們本就不是狹義上的影迷,那又何必用狹義影迷的標準來衡量呢?

而且我感覺這很可能不是中國電影觀眾的專利,大部分的老外在看電影時估計也是大抵如此,不過這僅僅是我個人根據一般經驗的猜測而已,並沒有可靠的數據支持。

當然了,我說那倆片爛,應該會毫不例外的引起義憤填膺,畢竟票房的差距擺在那裡,那不忿也許還是烏洋烏洋的架勢呢:

《至暗時刻》才爛呢!

剛剛看了《至暗時刻》今天(12月5日)的排片,似乎有好轉,場次有增多的跡象。

單日票房也超過了《煙花》並逼近《這就是命》,也許《至暗時刻》是慢熱型的?哈哈。

頭條-收視率-12月5日數據,分數是豆瓣12月5日評分

《至暗時刻》目前在IMDb上詭異的評分

資料來自豆瓣、IMDb

12月2日我還在為IMDb的6.1分迷惑,可僅僅相隔兩天,在12月4日IMDb已經斷崖般的自由落體到了5.7分!

豆瓣倒是利好看漲了0.1分,而且由於在中國的正式公映,豆瓣上的投票人數2天之內也暴漲了1萬人。

對於這樣一部在歐美還未正式公映的電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IMDb上這般的分數變化是不正常的,更何況這還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

老K再次啟動菠蘿偵探模式,來看看這48小時之內,IMDb對《至暗時刻》的投票評分是如何變化的:

資料來自IMDb,菠蘿·老K標註。

可以看出,變化主要集中在打2分的用戶上,一下子激增了近400名的2分投票!再來看看投票來源:

資料來自IMDb,菠蘿·老K標註。

IMDb投票來源大概有如上所注的四類人群,這激增的打2分的300多人基本全部來自美國用戶!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爆料之前,根據這個數據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水軍啊!

菠蘿·老K權威斷言:

這幾百人的疑似水軍,很有可能就是頂著美國用戶ID的,偏激的仇英中國影迷!

因為這樣一個題材的英美電影,效果還是那麼的精彩,我想不出有什麼理由,可以令歐美觀眾在正式公映之前,在短短48小時之內,齊刷刷的組團打2分。

史派西是疑似性侵別人,可即使是加里·奧德曼真的性侵別人了也不會有這樣的評分變化!

是不是水軍待定,但數百人在24小時之內的集體行動是確定無疑的了。

在未經進一步證實之前,姑且把菠蘿·老K的這個推理當做陰謀論吧。

《至暗時刻》Darkest Hour

自打2004年德國的《帝國的毀滅》開始,歐美二戰名人的傳記電影就開始明顯的偏向更加人性化的角度了。

資料來自豆瓣

2017年的這部《至暗時刻》更是繼續這個趨勢,展示了我們自以為以前已經很熟悉了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至暗時刻》並不是丘吉爾的完整傳記,只是截取了英國歷史最黑暗、丘吉爾個人最輝煌的時刻,持續時間僅僅月余。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很短的故事時間內,影片通過用心的背景道具,準確的素材遴選,講究的攝影構圖,出彩的配角表演,更主要的是加里·奧德曼的神奇化妝和精湛演技,活靈活現的呈現了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卻是十分精彩的丘吉爾。

□ 加里·奧德曼

資料來自豆瓣

丘吉爾的成績有目共睹且已蓋棺定論,而年屆60的英國演員加里·奧德曼卻通過自己的努力,在表演藝術上繼續為觀眾添加著新的驚喜!

我看完電影最大的感慨就是,這怎麼可能?!他倆根本就不像啊!

加里·奧德曼 Gary Oldman,圖片來自豆瓣

《至暗時刻》中的丘吉爾,截圖來自預告片

為了驗證我的詫異,我本能的再回顧一下加里·奧德曼在《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經典表演:

《這個殺手不太冷》Léon,1994

群像:

圖片來自豆瓣

同是英國演員的亞歷克·吉尼斯素有「影壇千面人」之稱,看來加里·奧德曼也不愧於這樣的稱號啊!

下圖為《仁心與冠冕》CC版封面,亞歷克·吉尼斯在此片中一人分飾8個角色,成為影壇佳話!

《仁心與冠冕》1949,圖片來自豆瓣

其實加里·奧德曼與丘吉爾本人真的不像:

仔細對比眼睛的上眼皮、瞳孔的大小等,是越對比越不像,而且臉型上就更加的不像了。

但影片中加里·奧德曼表演出來的眼神卻是攝人心魄的力度!再加上神級的化妝,使得加里·奧德曼鼻子以下尤其是嘴部的動作表演極其傳神,就是說加里·奧德曼用化妝彌補了外型上與丘吉爾的差距,用精湛的表演活脫脫的演繹了一回溫斯頓·丘吉爾!

豆瓣上影迷有句話說的好:

Gary終於成了oldman!(感嘆號是老K加的)

其實影片展現的並不是我們以往從紀錄片、歷史資料中所了解到的丘吉爾,就像幾乎所有的傳記電影一樣,其中的偉人名伶其實都是藝術再現的,甚至是傳記類的紀錄片也難逃藝術再造的蛛絲馬跡。

《至暗時刻》中的也是被加里·奧德曼精彩戲劇化了的丘吉爾。

圖片來自豆瓣

加里·奧德曼在花絮中說,關於丘吉爾的書有500多本,相關影像也是很多。

他說的這個其實是塑造丘吉爾銀幕形象的一個難點,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對丘吉爾太熟悉了,可參照的資料也太多了,演繹丘吉爾的難度也就變得巨大了。

然而,加里·奧德曼做的很出色!

第一次軍情彙報時說歐洲正在淪陷,這時是丘吉爾帶著眼鏡的側面大特寫,就像一頭獅子!

奧德曼的面部細節表演是震撼人心般的精彩!

《至暗時刻》2017

與國王的第三次見面,當丘吉爾對喬治六世傾吐心聲說出「我怕的要死」時,那一刻奧德曼的表演有如絕妙微雕般的細膩。

《至暗時刻》2017

再就是丘吉爾獨居一室給羅斯福掛電話求援一場,奧德曼的表演也是要額外的點贊!

片中加里·奧德曼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不是以上的這些已經足夠精彩的表演,也不是那三次演講,而是在獲知秘書哥哥沒能從敦刻爾克回來時,並深深的陷入與敵人和談是不是自己責任的激烈拷問之際,他在雨中的屋頂向上仰望的場景:

把雨傘扔在一邊的丘吉爾,眼中雖有淚卻是昂首怒目向飄雨的天空!

這個場景有點兒煽情,有點兒刻意,但加里·奧德曼表演的光芒卻遮擋了這些瑕疵!

如果說以前知道的丘吉爾是演講高手,是著作等身的諾獎獲得者,是帶領英國打贏二戰的著名首相,那這回看完加里·奧德曼的表演,對丘吉爾就又增加了一個鮮活立體的新角度:

以往所有那些偉大的丘吉爾其實都是可以接近的,都是可以平視的,而不只是一貫的仰視,關鍵是:

偉人因此會變得更偉大

配角

全片除了國王和編劇之外,其他的從導演到主演,全是英國本土演員。編劇安東尼·麥卡滕是紐西蘭人。

□ 國王

扮演國王的澳大利亞演員本·門德爾森,童年也曾跟隨父母在英國住過一段時間。

圖片來自豆瓣

扮相和喬治六世本人很神似,喬治六世的哥哥就是著名的「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溫莎公爵。

喬治六世

影片中國王的三句台詞很有意思:

對丘吉爾:英國人民需要領導而不是誤導。

問丘吉爾:你是怎麼做到白天喝酒的?

還是對丘吉爾:我絕對支持你!

□ 主和派

扮演主和派哈利法克斯伯爵的是斯蒂芬·迪蘭Stephen Dillane,表演精彩!

子爵為錯譯,人家是伯爵,不好莫名其妙的就給人降了一等。

圖片來自豆瓣

和本人神情上也是很像。

哈利法克斯伯爵 1st Earl of Halifax

斯蒂芬·迪蘭還在美劇《權利的遊戲》 中扮演了皈依光之王的,龍石島的史坦尼斯·拜拉席恩。

圖片來自時光網

張伯倫太像了!

《至暗時刻》2017

張伯倫本人像

圖片來自WIKI

關於主戰還是主和,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強兵壓境之際,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舌戰群儒,1950年時有毛澤東力排眾議出兵朝鮮!東吳的張昭是代表著士族世家利益的,片中丘吉爾在對外閣演講時,也提到了當時英國主和一派中的士族世家分子。

□ 秘書

圖片來自豆瓣

這位女演員之前出演過:

資料來自豆瓣

最「著名」的還是這部《例外》:

《例外》2016,圖片來自豆瓣

秘書一條線是對全劇很精彩的豐富。

開始有點兒迷惑她在為丘吉爾起草敦刻爾克命令時的哭泣,後來說出其哥哥在敦刻爾克沒有回來,這才順理成章。同時也解釋了為何首相要領著打字員去閑人禁地的地圖室,而且還要細緻解釋軍事情勢,這是對丘吉爾人性化一面的精心刻畫。

《至暗時刻》2017,圖片來自豆瓣

□ 妻子

秀恩愛

圖片來自豆瓣,老K補充對白

還有等待演講歸來的丘吉爾,妻子在家中的兩次坐立不安,這些也都使得影片豐滿了起來,也精彩了許多。

影片的場景

《至暗時刻》劇組採訪

影片的布局脈絡清晰,情節銜接邏輯合理且強勁。

以丘吉爾的三次演講和與國王的三次見面為主線,其中穿插與羅斯福,與內閣,與盟國,與秘書,與家人,與幕僚等等各個方面的點點滴滴,既突出了丘吉爾的偉大,也刻畫了其人性化的一面,堪稱通過典型事例在有限篇幅內,精彩再現著名人物的典範!

□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一隊鋪滿畫面的,頭戴鋼盔的二戰德國士兵,應該是紀錄片的資料鏡頭。這第一個鏡頭的背景音樂幾乎沒有,但肅殺恐怖的氛圍卻頓時瀰漫開來,並揭開了英國歷史上至暗時刻的序幕。

□ 鋪滿銀幕的白色字體

5月10日,英國國王召見丘吉爾,令其組建內閣。

5月13日,丘吉爾第一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議院會議,發表了著名的演講:

「我沒有別的東西奉獻,唯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

。。。。。。

這些日期在影片中以鋪滿銀幕的白色字體一一記錄,這樣的處理增加了歷史的真實感,使得觀眾有身臨其境的目擊者的體驗。

□ 吝嗇的精彩特效

《至暗時刻》2017

如果單看上面的這個俯瞰希特勒轟炸歐洲的特效鏡頭也許很一般,但影片中這個鏡頭是在1940年5月19日丘吉爾的電台演說中加入的,穿插的時機恰到好處。

通過銀幕看著丘吉爾激昂的演講,電影觀眾似乎可以和77年前透過電波聽講的英國民眾一起,在對希特勒的厭惡上秒速的達成了共鳴!

看著紅色直播燈光之下丘吉爾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聽著「我們必須戰而勝之,我們終將戰而勝之」,這共鳴來的就更加的猛烈!

《至暗時刻》2017

所以特效不在於多麼炫,更重要的是與劇情的水乳交融。

□ 毫不吝嗇的群演

奧德曼在提到國會演講一場時,國會現場的議員們不是CG的,而是600人的群演!

找到一張國會演講一場的工作照,群演確實不少!

圖片來自豆瓣

英國下議院的議員實際上是有600多名:

圖片來自WIKI

英國下議院議事廳平面示意圖,圖片來自百度

WIKI上的英國下議院資料圖片:

圖片來自WIKI

圖片來自WIKI

圖片來自WIKI

□ 英國式的含蓄幽默

《至暗時刻》2017

《至暗時刻》2017,圖片來自豆瓣

國王接見新首相,僕人稟報丘吉爾到了,國王與卸任的張伯倫諷刺的嘀咕說丘吉爾著急上任到早了,然後就是設計精彩的會面場景。

從喬治六世開始拘謹的站立方式,到丘吉爾畢恭畢敬的鞠躬;

從兩人的面部特寫到拉開的中景,再到幽默的對話設計;

從國王說話嘴部的細節,到國王背過手擦掉丘吉爾的口水,再到這個場景的高潮:兩人商定每周的見面時間。

通過喬治六世與作為新首相的丘吉爾一開始的陌生與微小的不和諧,體現了英國式的含蓄幽默,令我回味許久。

導演喬·賴特

資料來自豆瓣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至暗時刻》讓我見識了導演的功力,但對其之前的兩部電影感覺卻不是很強烈。

資料來自時光網

這位導演基本只和這兩家公司合作,最新的《至暗時刻》亦然。

有影迷這樣說:《國王的演講》、《贖罪》、《至暗時刻》、《敦刻爾克》這4部可以連連看了!

確實,

《國王的演講》在時間順序上最早,是講喬治六世努力克服口吃演講,鼓勵英國人的故事。

《贖罪》則是講述二戰中普通人的遭遇。

《至暗時刻》從偉人角度還原英國的那段激動人心的二戰歷史。

《敦刻爾克》則回到普通一兵的視角,再現敦刻爾克大撤退這個對於二戰中英國至關重要的大事件。

所以來個四片聯映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配音與原聲

這樣的電影在2天之內兩刷絕對不過分。

而我兩刷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聽國語配音和英語原聲的區別。

老K絮叨時間:國語配音是對原聲的破壞,甚至導致原汁原味的表演走樣,這與配音的精彩與否無關。

所以在意的、剛公映的新電影之最佳解決方案就是國語、原聲各刷一遍。

首先,國語版《至暗時刻》的配音是很不錯的,說精彩也不為過。

但是丘吉爾的那些英語演講名段要是只聽國語,絕對難稱完美。

而且原聲版中,為了塑造丘吉爾,加里·奧德曼還刻意變聲了,變得有些含混了,尤其是尾音,有點兒像含著一點兒水在說話。

聽過丘吉爾本人的一段演講錄音,可以說奧德曼模仿的很像!

片中有個場景,就是在丘吉爾發表電台演說之前,有人特意囑咐首相在麥克前要吐字清晰,這個也多少佐證了丘吉爾的說話特點。

所以片中除了表情肢體之外,加里·奧德曼的聲音部分也是十分精彩!

原聲的優勢還體現在《至暗時刻》中的這個地方,丘吉爾在地堡辦公室中路過一個房間,裡面正在播出一段希特勒的德語演講,也是很激昂的調門,這段聽國語時我就很懵逼+著急,根本無法分辨是哪一位狂人在咆哮,而昨天第二次看原聲版時就聽的清清楚楚,儘管影片沒有交代,但可以聽的出來,那是希特勒的聲音。

配音版那純正的、節奏正常的國語,是沒有辦法模仿到另一位這個星球上的、偉大的演說家的。

還有一處英譯漢,按著英語原文的翻譯應該是:

圖片來自豆瓣,字幕為老K添加

而國語版和原版的中文字幕翻譯的都是意譯:刀架在脖子上還和屠夫講道理?!(大意)

這樣的意譯雖然意思沒錯,但感覺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虎口和屠夫的意思與語氣的程度相差無幾,如此情況下還是越接近原文越好。

溫斯頓·丘吉爾

影片中丘吉爾的眼鏡,但似乎這只是一張劇照而已,中國公映版中沒有這個鏡頭。

擺渡來的丘吉爾履歷就不列舉了, 就說說電影中看到的和一些小花絮。

影片片名的《至暗時刻》真是恰如其分!

當時的英國,不只是丘吉爾的反對派主和,即使是幕僚也不是堅定的支持丘吉爾。法國也是,而且更是在不到一個月之後的6月22日就投降了。美國呢?羅斯福在電話里與丘吉爾玩太極,並建議英國用馬車+手推在加拿大邊境接收飛機。

所以就像丘吉爾自己說的,這時當首相不是一個饋贈而是一種懲罰。

影片中除了再現丘吉爾的力挽狂瀾,也反映了他對希特勒的憎惡,而在他眼中,斯大林和希特勒都是一樣的存在!

因此通過這部電影,也多少感性的理解了一些為何丘吉爾是那麼的仇視紅色鐵幕。

鐵幕一詞就是文學素養很高的丘吉爾在1946年的一次美國演說中首創的。

□ 著名的V型手勢

在英國等英語國家,手心向外的V型手勢是表勝利,而手背向外的V型手勢則是侮辱人的意思。

影片中首相的第一次公開V就是手背向外的,所以招來秘書們的一陣好笑。

《至暗時刻》2017,圖片來自豆瓣

後來經過秘書的點撥,丘吉爾才扭轉了方向:

《至暗時刻》2017,圖片來自豆瓣

史實照片中丘吉爾的V字手:

V型手勢並非丘吉爾原創,但以「V」作為招牌動作並將其發揚光大的,卻一定是二戰期間的英國首相丘吉爾。

影片中也展示了丘吉爾是在馬桶上看到《世界日報》關於「象徵勝利的V」 的報道,才學會了V型手勢的情節。

□ 著名的丘吉爾肖像攝影《咆哮的獅子》

圖片來自WIKI

這幅照片大家應該不會陌生,拍攝者是加拿大的尤素福·卡什 Yousuf Karsh,是主觀肖像攝影傑作中的傑作!

關於這張照片有3點需要澄清:

1,照片的名字按著WIKI上的英文是The Roaring Lion,意即《咆哮的獅子》,而國內很多資料中都寫作《憤怒的丘吉爾》。

2,照片拍攝地點WIKI上說是加拿大渥太華的加拿大議會,而國內很多寫為是在英國倫敦唐寧街十號的首相官邸拍攝的。

資料來自WIKI

3,拍攝日期WIKI上是1941年12月20日,而國內的是1941年1月27日。

我個人基本傾向於WIKI的資料是正確的。即照片是於1941年12月20日拍攝於加拿大的渥太華。

另外還看到過下面這張的彩色版,顯然是後上色的。即使是拋開我個人喜歡黑白照片的癖好,我也是很難喜歡這個彩色版。最直觀的,上色之後照片的銳度下降了,不清晰了,而原版黑白的則是犀利分明,層次豐富,那才是原汁原味咆哮的獅子!

同樣的我也不喜歡絕大部分的上色電影,如後期上色的二戰經典《最長的一天》。

□ 據說的丘吉爾逸聞一則

一天丘吉爾急於趕到議院去開會,叫了輛計程車,到達後丘吉爾對司機說「你能在這等我一個鐘頭嗎?」「不行 我還要趕回去聽丘吉爾的演說呢」。丘吉爾一聽大喜除了車費外還給了司機一筆可觀的小費,司機望著這筆意外的收入改變了主要「我想了一下,還是在這等你吧,管他媽的丘吉爾」。

《至暗時刻》的海報

圖片來自豆瓣

圖片來自豆瓣

圖片來自豆瓣

《至暗時刻》中港台三地的片名翻譯,中國大陸的最為簡潔有力,台灣的寫意鬆散了一些,香港的則沒有翻譯出來原文最高格 darkest 的「最」的含義,香港譯法的《黑暗對峙》強調了對峙,卻忽略了黑暗的時刻!

圖片來自豆瓣

老K牢騷-歷史沒有如果

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伯爵兩個配角的精彩表演也使得我對之前如雷貫耳的「綏靖政策」有了點兒新的認識,主和派其實也是很認真的,也是很堅持和煎熬的,也就是說:

假如當年希特勒在敦刻爾克不是停滯不前,而是對英法軍隊窮追不捨,或許丘吉爾真的就要帶領英國人民戰鬥在田間了。

提這個沒有任何嘲諷和歷史架空的意思,而更多的還是佩服臨危受命的丘吉爾,上任不足一個月與主和派斗,與希特勒斗,確實堪稱英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

其促成主導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也確實是一件足以影響二戰進程的大事件。

最近還有一部二戰電影《刺殺蓋世太保》,有說海德里希的遇刺也影響了二戰的進程,這個就沒法附議了,限於篇幅也不展開了。

圖片來自豆瓣

歷史沒有如果沒錯,但適當的假設就相當於給話題和討論建立了一個模型,這樣有助於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是有助於借古喻今的。

劇組幽默一刻

在一個本片的採訪中,當提到諾蘭的《敦刻爾克》時,導演說兩片是同時製作的,加里·奧德曼提出兩片互為姊妹篇,並說到:


推薦閱讀:

如果丘吉爾在二戰時取代貝當成為法國最高領導人,法國在二戰中表現是否會有所不同?
丘吉爾獲得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憑藉什麼作品?
唐寧街10號:[至暗時刻]的絕地反擊
最愛抽雪茄的男人,嗜酒如命,身材胖定製西裝卻穿得很帥,權傾天下
如何評價丘吉爾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丘吉爾本人有沒有因為立場原因而有所偏頗?

TAG:丘吉尔 | 演技 | 至暗时刻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