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語音交互設計準則架構

譯自:blog.prototypr.io/desig

google assistance && echo

在這裡,我認為設計界為諸如語音、移動化或者手錶等特殊的交互方式和平台思索設計準則十分有必要。建立這樣的準則能夠讓我們的語言更加統一,並且能夠促使我們去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我們可能都聽過尼爾森的10個可用性原則。在1995年提出,這一系列的準則為更好的用戶體驗提供了普適性的10條原則。其中的一個是防錯原則:不要告訴用戶為什麼發生錯誤,而是從一開始避免錯誤的發生。

我們已經使用和思索這些原則很長時間了,但是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尼爾森的原則能夠被視為一個架構。當然不是一個發展中的架構,而是一個為創建可用性設計的普適性的,概念性的原則。並且事實上,至少有3個類似的架構:

1.雅各布·尼爾森

2.Gerhardt-Powals(認知工程學原理)

3.Weinschenk & Barker(分類模型)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些基礎框架優化後運用到其他領域會怎樣呢?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計新的普適性架構去適應我們正在工作的特殊領域的交互設計?我覺得如果我們這麼做了可以提高設計質量,因為這能夠促使這些特定領域的設計規範的逐漸形成,並且建立一個通用性的語言。

語音交互規範架構

當前最令人激蕩的領域看起來會是語音,我認為建立一個語音的規範也會是一個有趣的想法。開始時我會簡單的挑出從這3個架構中所有相關的準則,然後列舉出我認為與語音準則相關的可能性。

· 狀態可見原則——反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對語音而言也是如此,你需要以一個即時的和合理的方式知道系統正在進行的任務。特別是涉及到效率時,可能會碰到一些問題。

·環境貼切原則——站在用戶的角度表達。對於語音技術尤為重要的是,使用用戶熟悉的表達,因為你沒有圖標或者圖片去輔助你的語言。

·撤銷重做原則——允許用戶取消和重做。允許用戶自由的控制系統的運行。

·一致性原則——目前的語音規範還沒有可以遵循的一致性原則,我們的規範是跟隨Echo,google還是說從移動任務中進行提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防錯原則——在系統中防止錯誤發生或者在後台處理場景十分關鍵,尤其是無界面的系統中。

·靈活高效原則——我們必須確保用語音完成的任務要比在手機上更高效,否則用戶不會使用語音。

·人性化幫助原則

·易取原則

·可預測性

·合適的速度——對於語音輸入和輸出而言,將人們的喜好納入考量十分重要。

·文化屬性

潛在的新的準則

·消除歧義——用戶不是機器。他們不會按照編程語言來說話,但是會使用相近詞。他們有時會忘了事物的名稱,但是會使用隱喻來進行描述。這也是自然語言的一部分,所以語音技術需要消除歧義。

·將交互視為一段對話——當你跟一個人對話時,你不會每句話都以「hey Daniel」開始——hey Daniel,請放一首beyonce的歌;Hey Daniel,把音量調大點;Hey Daniel,把音量調低點。自然語言的對話應該是一致的,參與者應該記得並且理解一個句子的上下文語境,語音技術應該支持這一點。

·同時支持多個使用者——一套語音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共享設備,這就意味著多個用戶。有時候多個用戶彼此會說話。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方言,或者表達方式也不同,抑或他們在看電視。

·語調——語調並不是創造差異化,樂觀或者有趣的機會點,而是一個核心技術。因為語音是主要的(或者唯一的)界面,所以不僅要關注正確的語音、語法、音色等,更要聚焦於聲音是如何表達事物的。正確的語音語調是什麼,可能千人千面,所以我們應該考慮個人的喜好嗎?

·隱私——一個持續的監聽設備很容易被視為入侵…事實上,許多人已經提出了這個問題。

·可達性——聲音對身患殘疾的人意義重大。但仍不完美,因為還有一些視障人士或者聾啞人。這也需要考慮。

·可發現性——你怎麼讓用戶去發現可能的功能?你怎麼讓這些功能在合適的時機展示給用戶?

您可能還想到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我想在這裡提出的問題並不是說這是一個詳盡而完整的框架,而是說我們開始開發一個框架是有意義的。我列出的一些選項可以被看作是Nielsen的啟發式的子集,但在我看來,這很有必要,因為我們所說的是創造一個更具體的啟發式框架。

智能手機的準則框架(適用於有屏幕的語音助手)

我並不打算在這個方面深入細節部分,但我還是想給出一些案例,你也可以在下面的拓展閱讀中找到相關資源。

·人因工程

·上下文感知

·碎片化時間

·設備的差異

·相關性——只展示相關性的內容

拓展性閱讀

·Voice interaction UX: brave new world, same old story (NNGroup)

nngroup.com/articles/vo

·Heuristic evaluation on mobile devices?—?a new checklist

hindawi.com/journals/ts

·Appropriating heuristic evaluation for mobile computing (Bertini et al.)

itu.dk/~tped/teaching/p

·A loose heuristic for mobile design (UX Booth)

uxbooth.com/articles/a-

·Empirical development of heuristics for touch interfaces (UX Matters)

uxmatters.com/mt/archiv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Amazon 的 Echo Show?
為什麼在中國沒有出現類似Google Home,HomePod,Echo之類的智能音箱?
遠場(far-field)語音識別的主流技術有哪些?
如何評價人工智慧公司Rokid(若琪)的最新產品月石?
從人工智慧技術的角度如何評價 Google home、Amazon Echo、Rokid 這三款產品?

TAG:AmazonEcho | 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