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至 17 世紀英格蘭宗教改革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有什麼不同?

各國宗教改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想主要關注英格蘭作為地理位置特殊的國家在宗教改革中的不同。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最初是相當保守的,因為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加強王權而已,把權力從梵蒂岡教宗手上轉移到英格蘭國王手上。但不能孤立地看待這個事件,而要從英格蘭歷史和歐洲的地緣政治來看。

【雖然第一位天主教皇帝康斯坦丁在試圖征服蘇格蘭的時候在約克登基,但英格蘭是天主教(或者說早期基督教)比較晚進入的區域,】(謝謝網友大衛在評論中指出我不準確的地方)所以天主教在英格蘭的勢力本來就不如在歐陸各國那麼的強。英格蘭曾經還被維京人入侵征服很多年,其中受到衝擊最大的就是教會勢力,因為教會有錢。而後來英格蘭又被諾曼人入侵,諾曼人也是維京後裔。

而英格蘭國王和教會的鬥爭一直都在進行,並非突然在亨利八世的時候冒出來的。早在12世紀金雀花王朝創立者亨利二世就在司法等領域限制教會的權力,比如逐漸終止了神明審批。那時候審批一個人是否有罪時把人丟進水裡,如果浮起來就是魔鬼作祟,如果沉下去就是上帝的旨意[類似浸洗],而作判斷的往往是神父而非王家法官,這就給了神父很多弄虛作假牟利的機會。而大憲章背後也有教會,因為國王亂徵稅的受害者除了貴族還有教會,那時候教會類似唐朝的寺廟,地產很多。因此亨利八世固然有私人原因,但這也是新仇舊恨大爆發。

亨利八世本身不想把改革深入進行,因為目的很有限嘛。要不是為了離婚,亨利八世原來是反新教旗手,經常發表高因子論文批評馬丁路德的。可事實上英國的改革還是對歐陸觸動很大,因為這是一個主要王國全方位的脫離羅馬教廷,德意志雖然是新教改革大本營,但德國分裂上百個,有新教有天主教,內部亂成一團;義大利雖然都是天主教但卻是分裂的,話語權不強;法國新教徒(胡格諾)也是得到了部分貴族的支持(如亨利四世),所以法國也陷入了幾輪內戰;荷蘭是另一個新教勢力國家,但當時荷蘭剛剛從西班牙獨立,海上馬車夫還沒起來,而且因為人口少陸軍不強,起不到干預作用;西班牙倒是鐵杆天主教,但因為地處西南角,在沒有和奧地利什麼的聯姻什麼的之前尚且翻不過比利牛斯山。可以說歐洲主要國家要麼政權分裂,要麼宗教分裂,要麼宗教政權都分裂,而英格蘭在都鐸王朝治下是一個政權統一的,宗教統一的,被英吉利海峽隔開的獨立王國。雖然英格蘭在亨利八世死後天主教也曾復辟過,比如血腥瑪麗就是天主教,可遇到了長壽的伊麗莎白一世這個鐵杆英國國教徒之後,新教勢力在都鐸時期總的還是佔上風的。雖然英格蘭新教改革力度有限,但還是全歐洲新教徒的燈塔國。英格蘭的資產階級發展和英國宗教改革關係還是很大的,因為吸引來的新教徒都是歐陸的手工業者,尤其是法國的胡格諾們,帶來了技術資金和人力,相當於來了一批高技術移民。英國海軍能後來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很大程度上依賴的就是荷蘭等地來的造船工匠帶來的技術進步。那時候技術壁壘很強大的,俄國的彼得大帝為了學造船不是據說還得自己深入工人階級混進造船隊伍么。

既然改革一開,那麼就會「不斷革命」。英格蘭脫離羅馬教廷,吸引了大量歐陸新教徒,帶來了更多的新教教派,加爾文路德長老會什麼的,那麼這個時候曾經「進步」的英國國教也就成了「更進步」的其它教派批評的對象,因為本質上英國國教的教義除了把教宗換成國王以外就沒有什麼不同,所以新教教會為了將國教污名化直接將其斥之為戴面具的天主教,這時候就出來了「清教運動」。所謂清教就是要把英國國教中天主教的元素都剔出。但當時這些矛盾都還是人民內部矛盾,怎麼說英格蘭也是歐陸新教徒們的宗教庇護地,大家本質上都還是新教陣營的,其它新教教派也不敢鬧得太厲害不然英格蘭一旦轉投天主教陣營豈不是前功盡棄了。

可這矛盾隨著伊麗莎白一世的去世而開始尖銳化了,因為她沒有子嗣,王位傳給了蘇格蘭來的詹姆斯一世,而他是一個天主教徒,這就從人民內部矛盾轉為了敵我矛盾了。詹姆斯一世和亨利一世也開始打擊清教徒為首的新教教徒,結果不少人為了躲避迫害就跑北美了,其中一伙人就是未來馬塞諸塞殖民地的創始人,坐著五月花號跑路的。而留下來的人則繼續鬥爭,直到英國爆發革命,清教徒克倫威爾大敗保皇黨成了護國公。

宗教改革在北美也有繼續發展的。一方面北美太大,大家宗教觀念不合沒關係,不住在一起就是了。congregationalist(清教徒)在麻省,內部派系分裂於是有了羅得島和New Hampshire,紐約本來就是荷蘭的殖民地,賓州是貴格派後來又來了非常多的德國移民,南部各州才是英國國教的地盤。而這時候長老會和浸信會則開始從北到南的傳教,雖然很多人被各地的其它教派驅逐和判刑,但這兩個派別還是勢頭兇猛的發展了,正是這兩個教派為了追求宗教自由,所以很多長老會浸信會的教徒參加大陸軍,打算創造新國家為自己爭取傳教的權利。影響力有多大呢?就連最保守的南部英國國教(這時候改名聖公會)的教徒Patrick Henry的「不自由毋寧死」等著名演講都是抄襲長老會浸信會的佈道風格的(身不能入,心嚮往之)。

而有了北美這個新燈塔之後,歐陸被迫害的新教徒去英國的也就少了,而且新教徒當初跑去英國就是避難的,結果發現英國也有迫害也有內戰,夢想就破滅了。所以在英國革命之後英國的宗教發展其實是趨保守的,因為沒有新派系挑戰國教的權威了,國教自己繼續改革的動力也就沒了。因此國教在北美殖民者的眼裡也就和天主教差不多了。

北美獨立某種程度上也是宗教戰爭,是不斷革命的新-新教教派對抱殘守缺的舊-新教教派的戰爭。北美在獨立前剛剛經歷「第一次大覺醒」,突然發現:我考,英國國教八成是混入革命隊伍的天主教內奸吧!英國國王八成被羅馬教宗操縱了吧!國王身邊的人肯定是天主教徒沒錯的!而七年戰爭後英國採取了兩個宗教上非常不得北美民心的事情:1,禁止向西進犯印第安人的地盤(這豈不是把潛在的印第安信眾拱手讓給法國西班牙的天主教嗎?);2,允許魁北克地區繼續保留天主教(這些法國天主教餘孽都要死光光的才好,國王果然暗地裡跟了教宗了)。而在七年戰爭期間,北美殖民者和他們英格蘭老鄉的並肩戰鬥並沒有培養多少民族紐帶,北美民眾(如華盛頓)震驚的是這幫英國佬居然平時不怎麼禱告,過得生活怎麼那麼世俗,經常說黃段子或褻瀆上帝的言論(心想我們居然是一個國家的,英國肯定已經腐化變質的一塌糊塗了)


第一個不同,英格蘭宗教改革是由國王發起的,亨利八世,並非民間組織,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君主的個人利益,加強專制權力需要,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之類的,甚至是亨利八世自己重婚不被教會允許也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一個動機。所以可以說英格蘭宗教改革個人因素要強些。

第二個不同,其實改革後的英國國家和天主教差別不是那麼大,只不過換了一種禮拜方式罷了,在教義上還是沒發生太大的變化,重點是把權威從羅馬教皇轉移給了英國國王。相比起來,馬丁路德,加爾文,茨溫利的宗教改革可就是全方位的徹底的革新了。從否定最高權威的存在,強調聖經至高無上的地位,到簡化禮拜儀式,包括因信稱義的主張,都是與之前的天主教針鋒相對的,所以才出現了後來的三十年戰爭。

第三個不同,雖然英國宗教改革與其他宗教改革都有加強王權這一目標,但像歐洲大陸幾個的改革顯然還有推動民族國家產生這一考慮,馬丁路德之於德國,加爾文之於瑞士,茨溫利之於義大利佛羅倫薩,英國則相較不存在這個問題,相反,宗教改革激化了英格蘭和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愛爾蘭的矛盾,不利於統一民族國家的建立(當時蘇格蘭與英格蘭還未統一)。

第四個不同,相比於歐陸宗教改革,英格蘭宗教改革較少市民階層手工業、商業主的影響,而且很重要的是,英格蘭的資產階級的發展與宗教改革關係不大,後來的殖民者,工商業主的支撐信仰是清教,而不是英國國教。在英格蘭,英國國教是受到很大阻力的,被強制推行的。在義大利,德國,瑞士,則明顯可以看到新興的資產階級對宗教改革的推動作用以及世俗實力的支持,相對來說反而是順應民意的。

希望這個答案讓您滿意。


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目的大體相同,無論是路德宗,加爾文教還是英國國教改革,根本目的都是反對天主教神權,減少神權對世俗生活干涉,但是其具體目標有所不同: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反對贖罪券,提出論綱反對羅馬教廷無恥行徑,而英國國教運動是亨利八世發起,旨在反對教廷干涉其個人婚姻,於是自立宗派,不聽命於天主教羅馬教廷,因此英國國教也是最保守的改革。


推薦閱讀:

崔衛平說「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國……」更多的好人進入體制內,最終就有可能改變體制,這句話成立嗎?為什麼?
為什麼蘇聯改革失敗了(試與中國改革開放比較)?
中國醫院運營該不該市場化?
怎麼評價這一次的公車改革?

TAG:英國 | 改革 | 宗教 | 宗教改革 | 英格蘭Eng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