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天地精神往來

最近經常看到莊子的一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句話很好,在這個物慾橫流,狡詐叢生的時代,的確有重新提及清心寡欲淡泊無為的道家思想的必要。每次作者扔出這樣一句話的時候,感覺文章的格調一下子高了很多,但接著往下讀,發現簡直是胡扯。一大堆社會毛病,個人情緒找不到發泄口就來上一句「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不是誤導大眾嘛!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說道說道,雖然不一定專業,但好歹就事論事,絕不牽強附會。

我想大多數人並不熟悉這句話,只是這句話中的「天地精神」玄乎其玄,一聽便讓人肅然起敬,這也是為什麼所謂的學者專家總是喜歡在報告中整一些大家都聽不懂的專業術語來糊弄人。但是提到這句話的作者莊子,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道家的代表人物。對道家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道的思想主張,大家應該也不陌生。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莊子說這句話的時候,不可能是孤獨,莊子乘物以游心,超越是非萬物,心中應該是恬淡自得,絕不會有很多雜念。所以有些作者總是把孤獨和個人情緒扯到這上面顯得很牽強,事實上這句話的主旨和孤獨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另一方面道家強調淡泊無為,懲忿窒欲,超然世外是發自本心的,強調一開始就效法天地大德,和這種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行為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孤獨,因為求不得所以迫不得已選擇和天地精神往來,道家強調在立志之初便要摒除慾念,保守本性,與天地精神往來。說到這裡已經算是糾正了被強加在這句話中的價值導向。但其實這句話還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這個「獨」字很容易誤導人,雖然的確是「獨自」的意思,但大部分人直接忽略了對「天地精神」的理解,或者簡單的把自然或者非人的一切理解為「天地精神」。這樣來看,一個人不和人打交道不就是孤獨,不就是和天地精神往來嘛。這其實是望文生義,曲解了本意。如果說這個「獨」字一定要組個詞,那也應該是慎獨,而不能是孤獨。回到這句話的重點「天地精神」上來,這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括囊萬物。在《周易》中,《乾》、《坤》二卦乃《易》之門,《易》之蘊。沒有乾坤就沒有天地萬物,沒有陰陽變化,沒有吉凶禍福。而乾坤又取象天地。所以說天地之德,乃大德。而天地精神就應該是天地之德。其實天地精神,和所謂的天地之心、天地之情,籠統來說都是天地之道,但是天地之道在人身上的體現便是天地之德,所以《淮南子·俶真》篇有言「是故道散而為德,德溢而為仁義,仁義立而道德廢矣。」所以要學就學天地之德,學習仁義就是下策了。但是何謂天地之德?還是要回歸到群經之首的《易》中尋找,乾坤二卦的《象》說的很清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天的德是健,地的德是坤也就是順。但天的健不是一味的健,天雖健,但天德不可為首,也就是不爭先;地雖順,但不可屈從,不被世俗萬物所困擾,這和道家所講的知雄守雌,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相契合。解釋了天地大德,天地精神也就明了。所以與天地精神往來,就是為人處事合乎天地之德,這個問題中並不存在孤單不孤單的問題,沒有說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和天地精神往來,生活在人群中就不可以了。而這個「往來」強調一種精神往來,人的精神獨受天地精神的引導。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核心在「天地精神」,不在「獨」字,如果把重心放在「獨」字之上,忽視了對「天地精神」的理解,就會曲解這句話的意思。

說了這麼多,不光是為這句話闢謠,更是為道家思想的闢謠。其實孰是孰非無有定論,但是價值導向出了問題,就有糾正的必要了。就好比去往目的地的方向知道了,你坐車坐船坐飛機去都可以,但方向錯了坐什麼也沒用。其實不光是道家思想,隨著國學復興,很多觀念被重新提出,但基本都是摘取其中經典片段斷章取義,不聯繫上下文,也不研究作者的思想主張,作者自己閉門造車信馬由韁地發揮,往往容易誤導人。如果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看成解決孤獨、解決個人與外界矛盾的方法,那麼這句話傳達的思想說好聽點很悲壯,很無可奈何,說不好聽點就是消極避世,無所作為。但是莊子的精神是不卑不亢,甚至有在悟得大道後的恬然自得之感。兩種精神境界簡直相差十萬八千里。

推薦閱讀:

我們常說要「順應自然」,那什麼是自然?
莊子中有哪些比較有哲理性的句子?
石溪秋水,白鶴行雲

TAG:中国文化 | 道家 | 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