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MCN的生意在中國能不能玩得通?應該怎麼玩?

題記:

想寫這篇文章好久了。在視頻團隊的時候由於做短視頻的分發,就研究過YOUTUBE上MCN的生意;從視頻團隊換到頭條號團隊後,開始琢磨B端在大平台上的流量流轉和變現流轉。期間也跟國內不同的視頻團隊和MCN模式團隊聊過幾次,對於這個問題算是有一些認知,故而整理。(首發於虎嗅)

先說結論:

  • 中國很難有規模化的MCN
  • 長袖善舞遊走於各平台間,是MCN做大的必備條件
  • 腰部變現效率是MCN做強的核心競爭力
  • 懂線下比懂線上重要,懂商業比懂文化重要

時代的產物,從MCN 到 MPN

援引youtube官方的定義: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網路是與多個 YouTube 頻道具有聯屬關係的第三方服務商,可提供受眾群體拓展、內容編排、創作者協作、數字版權管理、獲利和/或銷售等服務。直觀的理解,就是平台方和眾多個體創作者之間的中間層,對接二者之間的需求。

對於youtube而言,同MCN合作的最大收益在於不確定性的降低:溝通的有效性、內容數質量的要求、運營產品政策的傳達等等。同MCN合作相當於youtube將大量繁瑣的溝通、質量監測、運營指導工作外包了出去,得以更專註的聚焦在平台業務上。

對於個體創作者而言,同MCN合作也能夠帶來切實的利益——分發(流量) 和 變現(收益)

  • 分發:
    • 分析層:藉由Youtube的數據分析支持,MCN可以開發出響應的系統對視頻的內容的受歡迎程度進行分析、對目標人群進行刻畫。
    • 流量優化層:深刻理解平台規則和運營特點的MCN,有十多個不同的渠道在Youtube上獲取流量。如:結合目標人群特點進行搜索的SEO優化、在旗下多個節目間利用annotations進行流量流轉,進行廣告投放等。
  • 變現:通常認為MCN能夠從平台獲取更高的CPM,在Youtube之外還可以幫助創作者承接廣告、短劇等。

典型的MCN公司有:Awsomeness TV,Youtube上青少年訂閱量第一的頻道,擁有460W 訂閱用戶,月均千萬瀏覽量;MakeStudio,所轄7萬個頻道,用戶涵蓋方方面面,月均數十億次播放;兩家MCN公司分別為夢工廠和迪士尼所收購,在Youtube通知在線視頻市場的時代里,MCN建立起了不容忽視的規模和影響力。

時過境遷,當Facebook宣布其視頻播放量超越Youtube時,一度深度依賴youtube的MCN們也發生了變化。流量的出口從未如此繁榮:Youtube、Vine、Instagram等社交性平台;Netflix 、 Hulu等SVOD平台;以及傳統電視台如HBO、AMC、NBC等OTT平台等等。如牧民逐水草而居,尋求更多元流量的MCN開始對接不同的平台方,試圖獲取更高的利益,MCN也轉變為MPN(multi-platform network)。

橘生淮北,MCN(MPN)的中國化道路

以橘生淮北作比,是因為中國天生就沒有MCN的土壤。當國外的MCN在創作端繁榮、流量分發端壟斷的前提下飛速發展之時,國內的同行們卻既缺乏種(創作)、又缺土(平台)。

在同MakeStudio溝通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的聽到他們在談基於開放平台的數據分析和創作管理,平台生態多樣性所帶來的流量運營可能。而在同過內的幾家MCN公司交流的過程中,我則明顯的感受到了平台編輯偏好的重要價值。以曾能與youtube類比的優酷土豆為例,儘管其上的PGC內容相當繁榮,但聚焦版權影視劇的道路決定了其內部資源的傾斜。無論在開放平台的自動化程度還是平台流量分發的多樣性,youtudou都無法與youtube相提並論。缺乏了平台的支持,中國的MCN長期停留在強依賴人工而非機器的作坊階段,沒法足夠精細化運營、亦無法運營過多的創作者。

橘生淮北,不甘為枳。依賴視頻網站難以獲取足夠流量的MCN,為了求得生存比國外同行更早得完成了從單平台到多平台的遷移,開始運營微博、微信、美拍、頭條等平台。只是在所有平台對創作者的支持還停留在1.0的時候,在所有廣告主對於網路視頻價值認知還停留在0.5的時候,MCN的展現也就收的更緊,儘管可能簽約者眾多,但精力主要聚焦在極少數的頭部創作者,連腰部都無暇顧及。一旦有創作者出頭,就更要將其盡量的向網綜網劇、影視劇的方向推進,以求變現。

2016年,給視頻行業的改變眾多:直播形態密集燒錢對用戶的教育、各視頻網站前向付費習慣的培養、圖文自媒體對於粉絲經濟的探索成績、短視頻創作者的快速繁榮等等。所有的平台方都需要內容,拿到內容,拿到有一定質量數量保證的內容,最便捷方便的途徑莫過於通過MCN。於是一夜間,MCN變成了諸多平台方的座上賓。

只是,關於MCN要如何做?無論是平台,還是MCN心裡都沒有準譜:

早些時候,搜狐視頻有MCN形態的落地——出品人計劃。

2016年9月,微博對外發聲啟動MCN管理系統內測,為MCN機構提供成員管理、資源投放、商業變現、數據分析四大功能。

平台在努力的補充數據分析 和 流量流轉方面的短板,只有讓MCN能夠更高效的管理創作者(成員管理)、了解內容與平台受眾間的切合度(數據分析)、有更豐富的手段運營流量(資源投放)後,才可能產生MCN做大的空間。

工具效率的問題都好解決,商業變現環節,則是制約著MCN做強的桎梏所在。它不僅僅取決於平台的支持,更受限於廣告主對於網路視頻,尤其是網路短視頻的認知。當下的廣告方式還比較單一,集中在頭部、高度客制化。客制化帶來的問題在於效率、對於創作者品牌的傷害,以及反覆溝通迭代的成本。目前的MCN,大多處在播放數光鮮亮麗、收入過度依賴頭部的虛胖階段。

熵歸於減,內容生意

隨著短視頻過熱的逐步退卻、不合格的投資者和創作者的離場,短視頻行業一定會漸漸變得成熟而有序。但熵減的過程,必然意味著參與者的寂滅。對於MCN來說,想要不被離場,創作者、流量、收入,三方面一個都不能丟。

流量是吸引中小創作者加盟的首要條件,在各個平台支持力度不一、分發方式不同的背景下,MCN的運營功夫就決定了他能夠從平台方獲取到的流量支持。不綁定、不疏離、專人處理各個平台的需求,揣摩各個平台的運營方式是MCN做大的必備條件。

吸引創作者加盟後,創作者會有一個逐步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MCN需要不斷增強判斷力,找到並綁定那些有商業價值、增長迅速的創作者;及時止損、放棄那些變現困難且處於腰部的創作者。平台太多了、規則太多了、人治為主的MCN在可預見的一年內不大可能具有過大的規模,既然規模不可能做大,那就更要集中精力砸頭部內容。只要有頭部內容在手,就擁有了同平台商談的話語權,也具有了源源不斷吸引創作者加盟的標杆。

創收、創收、創收!廣告單是屬於頭部的,那麼對於垂直品類或者腰部的作者,MCN越早能夠找到變現方式,就越早的贏得了局部戰役。以專攻葡萄酒品鑒的企鵝團為例,視頻節目本身就處在一個可快速變現的行當,給這樣的視頻創作者配上高效的電商團隊,幫助他們架構好前向收費的模式,就有希望牢牢守住這個垂直品類。

內容產業,始終是門生意。那就讓創作者專註於內容,MCN(MPN)來解決生意的部分吧!


推薦閱讀:

自媒體運營技巧:做短視頻沒播放?感到迷茫?如何找准自己的方向
短視頻+直播爆發,美拍將成新一代社交營銷平台?
我有一個關於短視頻類知乎問答的想法....
短視頻應用,除了現有微視、美拍、vine和instagram的玩法,還有什麼新的玩法嗎?
短視頻再掀風暴,創作者才是動力之源

TAG:短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