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麼世上沒有活人 | 藍鯨遊戲

割腕自殺是什麼感受?痛,而且大部分的傷口很快就會結痂,需要在原來的傷口上再割一次。

吃安眠藥自殺是是什麼感受?難受,藥物引發嘔吐,嘔吐液體進入肺部和鼻腔,引起巨大的呼吸痛苦和肺部灼燒感。

跳河自殺是什麼感受?飽受折磨,窒息的過程很長——至少5分鐘,你會掙扎會慘叫,死去後還會腫的面目全非,腐臭不堪。

卧軌自殺是什麼感受?崩潰,身體被攔腰分成兩半後,可能仍然會有意識。

跳樓自殺是什麼感受?極度痛苦,如果頭部沒有撞地的話,即使是內臟衝擊受傷,也起碼承受2-3分鐘的痛苦。

但是,似乎有人在以這些痛苦為樂。

「在俄語裡面,關乎美好的詞語幾乎都是以 С 字母開頭的,比如說性(Секс)、星期六(Суббота)、家庭(Семья)──當然,還少不了自殺(Самоубийство)和藍鯨(Синий Кит )。」

危險,自殺,青少年,引誘,痛苦,這些都是藍鯨遊戲的標籤,在用50天的時間完成50個任務之後,遊戲的參與者必須要用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這個遊戲里,死亡並不是Game Over,而是You Win。而且,藍鯨遊戲的管理員掌握了參與者的ip地址、身份信息,一旦退出,不僅參與者隱私會被曝光,自身及家人的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

50個任務,一步一步搞垮你

也許這50個任務聽上去荒誕,但確實已有130個俄羅斯青少年自殺,並且這個遊戲還在向世界擴張。那麼這個如此荒誕的遊戲,究竟是怎樣引誘參與者自殺的?

  • 4點20分是摧毀你的第一步

「凌晨4點20分的時候你通常在做什麼?」

「當然是睡覺啊。」

如果強行讓你連續幾十天在4點醒來的話呢?那你可能會極度缺乏睡眠。在心理學中,這被稱為睡眠剝奪,即被迫的睡眠減少或者睡眠中斷。晚上的睡眠剝奪(往期關於睡眠剝奪的實驗:夢的另一邊(上);夢的另一邊(下))會使白天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而這種影響並不僅僅是「困」可以概括的。你的警覺性、注意力、視覺功能、情緒、記憶和執行功能會下降。也就是說,你的反應會變得遲鈍,你可能會花很長的時間才看到自己想找的東西,你會變得更加緊張、焦慮、沮喪、抑鬱、困惑、迷茫,你的記性會很差,你的思維能力會降低

而如果在你進行快速眼動睡眠(REM)(往期關於REM的介紹請見:今天我們來談談樓管大叔(媽)的夜生活)時把你叫醒的話,不僅你的睡眠時間變少了,你做夢的時間也變少了。因此除了情緒等方面變化的話,你的身體還會想方設法地把之前缺了的夢給「補回來」,這叫做REM反彈。因為某些原因出現的極端的REM反彈現象甚至會出現可怕的幻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繼續去看那些引發幻覺的、恐怖的電影,聽那些迷幻的音樂(例如黑金屬),會讓你的神經更加脆弱。

  • 你說你是藍鯨,你就會變成藍鯨

在這個遊戲中,另一類反覆出現的任務是與這個遊戲的名字——藍鯨——有關的:在手上刻藍鯨、宣誓自己是藍鯨、發布自己是藍鯨這樣的狀態等等。等等,那如果你本來不相信你是一條藍鯨呢?

像這樣強迫一個人去做與自己的觀點相反的事情的現象會引起認知失調。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你有三種選擇來緩解這種不愉快的狀態: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觀念或者引入另一種元素來改變行為和觀點的不協調。在藍鯨遊戲中,管理者掌握了你的所有信息,你在他的面前幾乎是「全裸的」,因此改變行為和引入新的元素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你的選擇就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認為自己是一條藍鯨,以此來減弱認知失調帶來的不愉快。在這個遊戲中,自殺也是終結這種認知失調的方式,並且能夠擺脫睡眠剝奪等極端行為帶來的痛苦。

他不是神,他只是壞

很多人都會覺得死亡很痛苦,其餘的任務也很痛苦,可是為什麼會有人用自己的生命來玩這樣的遊戲? 為什麼會有人組織這樣的遊戲?

  • 缺乏關注 vs 反社會人格

如果把社會比喻成一個舞台的話,那麼每個人都會有上台表演的慾望,而這種表演是要爭取得到「觀眾」也就是其他人的認可的。「觀眾」對自己認同感的高低會影響著自己主觀感受到的存在感的高低。就像一台舞台劇一樣,有的人是主角,存在感很高,也被「觀眾」認同,而另一些人是配角,存在感很低,甚至會被「觀眾」排斥。每個人對存在感都有一定的需求,並且會做出「強行刷存在感」這類事情來滿足這種需求。如果一個人被身邊人排斥的話,那麼他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降低或是被拒絕,「刷存在感」的行為也會相應變多。藍鯨遊戲一方面給了參與者在社交網路上的存在感,一方面藍鯨的管理員去約束參與者,也是一種參與者存在感的體現。

藍鯨遊戲組織者——Philip Budeikin:我賦予了他們生活中得不到的東西:幸福感,認同和生命的連接。他們很樂意去死,讓這些廢物去死只是在清理社會。

參與者是缺乏存在感的,那麼遊戲的組織者呢?遊戲的最初組織者Philip Budeikin,21歲,大學生,綽號狐狸。關於他的資料並不很多,但是從他被捕之後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符合反社會人格的一些特徵的——

  1. 自我中心,自我價值的誇大感

  2. 對別人發號施令,缺乏對人忠誠的態度

  3. 缺乏悔過和自責心理

  4. 冷酷,缺乏同情心

  5. 情緒和情感表面化、膚淺

  • 跟風「耍酷」 vs 追逐利益

大概所有人都還記得幾年前那陣轟轟烈烈的「非主流」之風。每個人的QQ簽名都是充滿傷感的文字:「硪忘不了那個痛更忘不暸那個人」;許多人的空間里發表著摩天輪的圖片;百度貼吧里每天都會有自殘、因抑鬱自殺的帖子出現。就像當年的非主流一樣,這種跟和自我傷害有關的跟風和「耍酷」似乎更多發生在青少年身上。這一方面與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有關,另一方面這也與他們的歸屬需要有關。有一些惡意的評論會說,這是因為俄羅斯的小孩作業太少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將學業壓給他們似乎是期望他們獲得人格上的獨立,於此同時對於他們強烈的歸屬需要忽略了。在社交網路上發表自殘的狀態之後如果會引起其他人的關心,那麼他們甚至可能會希望發布另一個自殘的狀態。

而另一方面,這些青少年的痛苦和死亡被換成了利益。「死者遺體的照片、沾滿血跡和腦漿的衣物,甚至死前的聊天記錄都在VK的一些特殊群組裡有著極高的地下交易需求。」這種獵奇的心理讓人害怕,而以此盈利的人更讓人覺得不齒。

救救可能擱淺的藍鯨們

無疑,藍鯨遊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但是也不斷有人參加,然而比組織者更加殘忍的是以看參與者的痛苦為樂的人。那麼我們能夠做什麼?如何勸阻別人以及自己參與藍鯨遊戲?

「我想玩這遊戲。」

「你確定?一旦參與你就沒有回頭路了。」

「沒有回頭路是什麼意思?」

「遊戲一開始你就必須玩下去了。」

「我確定自己已經準備好面對挑戰了。」

「你需要認真執行每一個步驟,你不能給任何人透露我們的對話,完成任務之後拍個照證明自己,最後你的終極目標是自殺,如果你不能完成,我們會幫助你,你想好了嗎?」

「那如果到時候我想反悔了怎麼辦?」

「我們會掌握你所有的個人信息,一旦接受了就永遠別想全身而退。」

  • 好奇心害死貓

本文的上半部分已經解釋了絕大部分藍鯨遊戲的細節,如果有人還是好奇想去嘗試的話,請給他講述其中的「玄機」或者將這篇文章轉給他。

另外,藍鯨遊戲在中國的發展有些變化,出現了正能量版本和好好學習版本,如果真的想嘗試一個50天的任務的話,可以在這些版本不會對身體和心靈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嘗試。

  • 懷疑自己有抑鬱症請迅速就醫

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索抑鬱的治療方式,但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方式還是去正規的醫院尋求治療。

  • 舉報或者報警

唆使他人自殺是一種犯罪行為,如果看到這樣的QQ群或其他組織請舉報,如果身邊已經有參與藍鯨遊戲的人請報警

不得不承認的是,藍鯨遊戲藉助社交網路傳播的便捷已經成為另一個病毒式傳播的話題,截止到寫這篇推送時百度上已經有了2,270,000個關於「藍鯨遊戲」的搜索結果。也許這真的是一系列非常可怕的案件,也許我們都被這場「營銷」愚弄了,但是自殺始終是一個嚴肅的話題。

(圖侵刪)

文/學堂君

相關原文:如果自殺可以解決問題的話,那麼世上沒有活人 | 藍鯨遊戲

參考書籍、文獻、網站:

[1]李濤, & 鄭曉邊. (2004). 青少年自殘行為及其干預.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8(10),732-734.

[2]劉邦惠, & 黃希庭. (2007). 國外反社會人格研究述評. 心理科學進展, 15(2), 253-259.

[3]三毛. (1991). 親愛的三毛 (Vol. 24). 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

[4]楊遙, 劉靜, & 徐江濤. (2013). 睡眠剝奪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進展.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4), 791-794.

[5]王珏. (2016). 社會生活中的存在感: 心理學的解釋.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4(6),55-61.

[6]Aserinsky, E.,&Kleitman, N. (1953). 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tility, and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Science, 118, 273-274.

[7]Dement, W.(1960). The effect of dream deprivation. Science,131,705-1707.

[8]Festinger, L.(1962).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Vol. 2).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9]trailsay.com/node/18968

[10]guokr.com/post/2473/

[11]todayfocus.cn/p/11877.h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心理科普,讓這裡成為當代人們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大學堂。奉獻百年積澱,帶你腦洞大開!

歡迎參與機構號提問討論&評論回答&私信學堂君和TA的小夥伴們:)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bnupsychology」歡迎關注!

——學堂君,to love and to work.

推薦閱讀:

一個總是老愛胡思亂想的人,愛多想的人,而且想的還是消極的,搞得很煩,要怎麼改變這樣的心態和想法?
如何看待「伸手黨」?
人類太聰明了———總是在製造問題之後立刻解決問題。請舉例有些什麼?
空間表徵:專家如何解決問題?

TAG:游戏 | 自杀 | 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