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孩子敏感期 》與《和孩子一起成長是一種教養》

最近讀了這兩本書,前者Kindle上看的, 後者為了和《未來世界》拼單, 買了一本新上市的書。 這兩本書都是通俗易懂,信手拈來不需要帶腦子就可以讀的育兒書。

我是一個6歲男孩的母親, 讀到孫瑞敏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我初次感覺我的教育方法是對的, 在文中敏感期的時間段, 我很感激自己沒有充當一個破壞者,而是平和的度過了,以至於現在孩子智商情商都在我們夫妻之上,這是我們能給予最好的。

閱讀書寫敏感期,孩子一直到現在都保持著睡前閱讀的習慣。

孩子也會說:「我爸爸為什麼有一個這麼好的媳婦呢?我長大了要和媽媽結婚?「對於這部分我們還算是開放式的給了孩子答案, 從相互喜歡的就能結婚到只能和同齡異性結婚, 現在孩子接受的心安理得了。

繪畫和音樂 , 我也很慶幸一直沒有給孩子選擇繪畫興趣班,而是任由孩子自己塗畫。從最初的圈圈和點點,波浪線和直線, 三角形, 正方形和長方形,再到人物房子 ,以至於昨天孩子自己一邊看《挑戰不可能》,一邊畫出了情景示意圖。還有每次看到孩子畫的自己都是張著嘴巴樂呵呵的樣子, 知道孩子是開心的,這點我甚是欣慰。 至於音樂,他的尤克里里譜子我現在已經看不懂了, 除了感覺到無能為力之外, 只能是陪伴和監督的作用了。

3-4歲的執拗敏感期我感觸最深了, 那段時間就發現孩子特別難弄,很多事情都不可理喻,後來兒子園長找我談話, 儘管那時候園長給予我的都是說孩子害羞不大方的事情,我當時竟然都崩潰到掉淚一直說:「別管別人怎麼認為, 我始終覺得我家孩子是最好的。「 其實現在想像應該是孩子執拗期的不可理喻弄的我自己焦頭爛額了。

孩子兩周八九個月的時候, 特別不理解為什麼搭積木始終不厭其煩, 為什麼倒了還得哭, 哭著還得搭起來, 原來是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關聯到一個時間段了。

2歲半之前, 這些都是眼睛, 耳朵,嘴巴,手腳和語言的敏感期,慶幸我們當父母的及格了,沒有破壞孩子的這些敏感期,對於為什麼幾個月的時候那麼鍾情於鈴鐺的聲音也找到了答案。還有語言爆發期,一周半之後會說簡單的話語之後似乎很快就過渡到了什麼都會說的階段了。

和孩子一起長大是一種教養,這本書是買來給孩子爸爸看的,讓他更多的理解一些育兒理念, 而不是簡單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

但是我也一直思考對於孩子規矩建立的缺失,這點我沒有把握好。

最近一直在思考我們離開世界的時候, 能傳承給孩子什麼?對於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而我目前又能給孩子什麼?能傳承的肯定不是可以衡量的物質的東西,目前為止沒有想到好的答案。

孩子敏感期很重要,錯過了有些很可能一輩子都會對孩子心靈有影響,看過武志紅《家為什麼是傷人的》這本書後,更能理解原生態家庭對孩子一生脾氣秉性的影響,所以更會小心呵護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 也許應該放下功利心來看待孩子的慢慢成長。

「用心澆灌, 靜待花開。「

推薦閱讀:

天下真的沒有無不是的父母嗎?
陳世欣自白:成就每個孩子的獨一無二
大象帶我們去森林
中國普遍反對早戀的理由是什麼?
你父母有哪些優點,讓你覺得這輩子都很難超越?

TAG:育儿书籍 | 幼儿心理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