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4)相伴到永遠?

  在新工黨執政時期,低通脹率與穩健的經濟增長使得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都變得更加富裕起來。自1997年起經濟增長便保持在每年2.8%,高於戰後英國此前的平均水平。英國人均GDP高於法德兩國,失業人口在歐盟內部排倒數第二。工作人口增長了240萬。人均收入實際增長了五分之一。養老金體系的確遇到了問題,但是房價卻一路攀升。置業者們的房產價格翻了一番,因此很有了些家道殷實的感覺。調查顯示,如以美元計算,英國百萬富翁佔總人口的比例超過世界任何國家。家庭預算很難一概而論,但是2006年分析人士估計,英國國民的可支配財富—— 「人們在必要時可以實際利用的錢」——為每戶家庭40000英鎊。財富的分配從地理角度而言並不均衡。在英格蘭東南部大約是平均68000鎊,而在威爾士及格蘭西北部則稍稍超過30000鎊。但是即便在英國的歷史性貧困地區,房價上漲速度也很快,以至於原本北部毫無價值的聯排房屋也開始值錢起來,政府原本打算將其推平的計劃也因此擱淺。廉價貸款,便捷的借款手續以及高房價意味著儘管稅收負擔日益加重,仍有千百萬人感到自己的經濟地位大幅上升。廉價的航空旅行最早在七十年代由弗雷迪.雷克(1)引進,英國人就此不僅有機會飛往陽光明媚的傳統度假地,還能輕鬆到達歐洲的各個角落。一股由英國海外僑民掀起的房價繁榮緩慢地從法國的鄉間蕩漾開來,一路席捲到了西班牙中部。人們開始在每周工作結束後離開倫敦或曼城回到自己位於地中海之濱的別墅里度過周末。小型地區性機場也借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設計精巧、不斷更新換代的消費電器以及廉價服裝從遠東地區源源而來,充實著英國的店鋪。互聯網從大學校園與技術宅男的圈子擴展開來,先打入了喜歡炫耀的上層中產階級,接著就進入了每家每戶的兒童卧室,一種新型購物方式也應運而生。九十年代中期互聯網開始吸引住了主流公眾的興趣。英國的第一家網吧以及第一份網路雜誌——介紹了當時上線的上百個早期網站——均於1994年問世。伴隨著ebay與亞馬遜的上線,網上購物也於次年開始流行起來,儘管早期的網上購物者依然人數有限。這是一個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時代,儘管人們耳邊總是迴響著整個數字世界都有可能因為「千年蟲」崩潰的警告。據說「千年蟲」是電腦系統內部無法辨識「2000」年最後兩位數字的缺陷,當時的人們對其相當認真。

  事實上,導致數碼泡沫破裂的正是其自身的無節制膨脹,正如其他任何泡沫一樣。在暫時的停滯與遍地的破碎夢想得到收拾之後,「新經濟」再度騰飛起來。到2000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大約40%的英國人有條件上網。賽博熱潮席捲了全國商以及商界。接下來3年里將近一半的英國家庭連接了網路,至2004年,寬頻的普及使得在線視頻與音樂下載成為了新興的大眾市場。至2006年,四分之三的英國兒童可以在家上網。與此同時,新的投資也源源而來。來自美國、歐洲以及俄國的財富開始在倫敦以及英國其他富有吸引力的地區購房置業,例如愛丁堡、蘇格蘭高地、約克郡與康沃爾。儘管伴隨著諸多問題與失望以及融資方面的長期性風險,新校舍與公共建築還是在全國遍地開花——博物館、美術館、購物中心、企業大廈等等,這些建築的構造不再直來直去,而是曲折有致,光照充足,中庭高大,外覆玻璃與鋼骨的薄皮。這些在炫耀性物質文化影響下出現的炫耀性建築並不總能保持體面,但是與單調的混凝土時代前輩相比它們的外形的確更加美觀並富有想像力。

  在更為貼近生活的層面上,卵石鋪就車道,磚砌外牆、屋頂開著閣樓窗的「執行性住房」開始在農場與河流兩岸遍地開花,絲毫不顧及行洪區的限制。遠離倫敦的農村地區,例如英格蘭西南部以及約克郡,也享受到了一波波財富的波浪,那裡的房價也被推高到了前所未聞的地步。從利斯到蓋斯黑德,從貝爾法斯特到卡迪夫灣,一度荒廢的海濱地區重新煥發了生機。超級市場發揮著強大的市場力量,將廉價的肉類與工廠化製造的食品帶進了每家每戶的菜籃子。新興的全球空運市場以及在一個毫無內部分界的一體化歐洲自由往來的冷凍貨車運輸體系將反季節的蔬菜水果、太平洋的鮮魚以及各類異國食品輸送到了英國各地的超市。在樂購(2)、莫里森(3)、塞恩斯伯里(4)或阿斯達(5)裡面幾乎沒有找不到的食品。到了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中期,這四家超市巨頭旗下已經一共擁有了超過1500家店面。這一方面引發了關於它們商業影響力的政治紛爭,另一方面也將許多一度被人視為奢侈品的商品普及了開來。在撒切爾時期,上百萬英國人開始飲用紅酒。他們的子女很可能得借錢上學,但是他們上大學的可能性要高於自己的父輩,入學前還往往有機會擺脫一成不變的生活,在環球旅行中度過一個「空檔年」。以前空檔年就意味著工作,在少數情況下還意味著出國工作。但是現在這個詞則代指飛躍南美或者在泰國海灘上曬太陽。在物質層面上,這個時代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個黃金時代,或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早先人們對於福利體系決策以及隱形稅的憤怒沒有在接下來的大選中演變成反對工黨的投票。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有幸躬逢其盛。新工黨的基調瞄準的是收入優渥的中產階級,但是戈登.布朗從一開始就著力於扶貧。新工黨尤其著重強調兒童貧困,自兒童貧困行動組織(6)創始以來,這個問題也變得尤其感情化。自1997年至2004年,新工黨的政策使將近100萬名兒童脫離了相對貧困,儘管貧困兒童數量最近又有所上升。布朗的重點還放在了工人階級貧困人口以及振興工作品質上面。因此他的最主要創新就是全國最低工資,針對青年失業人口的「新政」以及專門面向工人家庭與兒童的稅額減免。此外他還推出了最低收入保障政策與稍後針對經濟條件較差的養老金領取者的養老金補貼政策。

  最低工資的標準最早設定為每小時3.60英鎊並逐年提升(2006年升至5.35英鎊)。因為最低工資的確很低,這一政策並未像保守黨與許多其他人所宣稱的那樣摧毀200萬的工作崗位或導致更高的通貨膨脹。就業得到了增長而通貨膨脹並未隨之上升。這一政策看起來甚至還有削減行政程序的功效,因為舊工資委員會對企業的檢查必須比新推出的本島利潤部(7)最低工資檢查更為頻繁。在二十一世紀最初十年中期,最低工資政策已經覆蓋了200萬人,其中大多數是女性。而且由於最低工資的漲幅略高於通貨膨脹,窮人的工資總還能領先通貨膨脹一步。這一情況未必一定能保持下去,尤其是在萬一日後失業加劇的情況下。但是這一政策看上去依然取得了不折不扣的成功,以至於在邁克爾.霍華德手下一度對其大加反對的保守黨也在2005年大選前全盤接受了這一政策。

  支持「新政」的是針對眾多私有化民生行業公司的暴利稅。在2000年,布萊爾稱這一政策使得25萬年輕人找到了工作,並將這一政策視為失業人口降低的主要因素。實際上與其說這項政策是個積極因素倒不如說它極大地增加了政府的規模。在布萊爾執政時期,政府崗位在創紀錄的稅收額支持下增加了700000個。至於連哄帶捅教育人找工作的成本也很高。國家審計局對這一政策在第一屆議會期間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核查,認為25歲以下受惠於這一政策找到正式工作的人只有25000人左右,平均每人的成本是8000英鎊。而所有這些為了幫助人們找工作而創造出來的工作崗位也伴隨著自己的代價。第二項舉措則針對著年齡最小的群體,即最貧困家庭的嬰幼兒與兒童。「起跑線計劃」(8)旨在通過遍布英國各地的家庭幫助中心——預計計劃提出十年後的2010年要建成3500座——將母親們集中在一起相互幫助以提升她們為人母的水平。類似舉措在美國已經取得了相當的成功,而起跑線計劃在其本質上也得到了保守黨的支持,儘管布萊爾本人對其一向有看法,因為許多貧困家庭都拒絕參加這一項目。他本人更相信胡蘿蔔與大棒並重的手法。

  在海外,英國政府的扶貧舉措主要針對非洲。2004年布萊爾啟動了「投入非洲」項目(9)來遊說世界上最富裕的幾個國家支持一項基於債務減免、範圍極廣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改革計劃。當時根據估計非洲每天都有5萬人死於饑荒或飲用水不潔,而艾滋病的肆虐則幾乎抹去了整整一代人。2005年,一直在費力勸說美國支持他組建一個國際融資機構——一個全球性存錢罐——的布朗同意將英國的捐助額上升至GDP的0.7%。但是華盛頓方面卻不願有樣學樣。「令貧困成為歷史」運動(10)在這方面也出力極大,這是布萊爾時期兩次最大規模街頭政治活動之一。這些議會之外的行為顯示了英國人解決非常規政治問題的意願,可以說是理想主義的殘留。英國一向有針對海外饑荒發動道德抗議並採取實際行動的傳統。樂施會(11)成立於1942年,其前身是牛津饑荒賑濟委員會,這一組織曾遊說戰時政府解除對德佔希臘的封鎖,因為納粹把當地的糧食全都運到了北非供應自己的軍隊,聽任當地人民餓死(丘吉爾認為饑饉都是德國佔領軍的錯而封鎖應當保持下去——這一論點與梅傑和布萊爾執政期間針對薩達姆統治下的伊拉克實施制裁的理由驚人地相似)。之後的活動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名人、音樂與電視全都參與了進來,籌款數額也令人聞所未聞。

  一切都始於愛爾蘭裔搖滾歌星鮑勃.吉爾道夫(12)以及Ultravox樂隊(13)的歌手米茲.尤瑞(14)。BBC記者邁克爾.波爾克(15)對1984年衣索比亞大饑荒的報道令兩人深受觸動。於是兩人召集了30餘名當紅歌星組成一個「超級天團」並錄製了一首慈善募捐聖誕單曲《他們知道今天是聖誕節嗎?》(16)。單曲籌款6500萬英鎊,此外吉爾道夫還成功勸說撒切爾免除了受災國家的增值稅。承接這一慈善義舉的後續行動是1985年的「拯救生命」大型義演(17),據估計全球共有160個國家觀看演出,觀眾總數達到15億,這場演出也成了到那時為止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電視活動。此後吉爾道夫一直為了非洲問題而多方奔走並加入了「投入非洲」項目。儘管曾經發誓再也不會重新組織另一場「拯救生命」,但是吉爾道夫還是在2005年拉上一票搖滾歌星再度出山(18),包括U2和(暫時)重組的平克佛洛依德,刷新了上一次的全球觀眾總數記錄。不過這一回的演出著重於遊說富國首腦,此時他們正在蘇格蘭格倫伊格爾斯參加由英國主持的八國峰會。

  2005年7月2日,大約225000名示威者在愛丁堡舉行遊行,呼籲進行債務減免一幫助最貧困非洲國家。一周後一筆總計288億英鎊的援助計劃、一項覆蓋18個國家的免債計劃以及關於供應抗艾滋病藥物的新承諾都在格倫伊格爾斯獲得了通過。由於富有世界中的一部分依然對向非洲開放貿易——幫助非洲恢復元氣的根本性手段——持敵視態度,許多示威者都相當不滿。此外那些年十分時興的反全球化運動也對這一決定大加嘲諷與懷疑。但是儘管如此,吉爾道夫依然認為「從未有過這麼多人合力強行扭轉一項關於全球性議題的政策」。他的活動共同參與者,U2樂隊的波諾則聲稱他們的舉動救助了600000名非洲難民,其中絕大多數是兒童。接下來的許多年裡人們將一直就「拯救生命」與「投入非洲」留下的遺產爭論不休。但這的確是一個少有的聯盟,彙集了民間團體、教會、搖滾歌星、演員、作家——還有政客。布萊爾與布朗都曾小心地試圖藉助聲勢浩大的遊行與搖滾歌星的魅力來敦促其他國家的領袖向達成協議的方向挪動,他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上述事件顯示了這種合作關係的力量。

  貧困很難定義,但是提鼻子一聞就能聞出來。在英國這樣的國家,貧困在極大程度上是相對的。儘管國內也有幾千人生活條件著實惡劣或者無力承擔體面的生活,還有更多的養老金領取者擔心自己交不起暖氣費,但是英國貧困人口的大多數還是那些被物質生活改善趨勢拋在身後的人們。衡量這一點的標準是與平均水平相對照的收入,根據這一標準1997年英國大約有300萬至400萬兒童生活在相對貧困的家庭里,與1979年相比這一數字翻了3倍,因為國家的整體富裕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升。但是幸福原本就與我們與身邊其他人的相對關係有關,這正是幸福的確實性所在。在新黨首大衛.卡梅倫領導下的保守黨宣稱他們不相信中左派新聞評論員波利.托恩比(19)所謂的相對貧困。此外還存在著一個依舊低於最低工資的世界,許多在私人家庭以及其他不見天日之處謀生的移民就深陷在這個世界裡遭受著剝削。大約336000個工作崗位的工資依然處於「致貧收入」級別。*16*

  不過金融城的瑞銀集團(20)相信英國的財富再分配——新工黨由於害怕嚇著中產階級選民而不願意用這個詞——遠比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更為給力。儘管超富階級有所增長,但是社會整體公平程度在布萊爾執政期間還是得到了些微改善。造成這一點的眾多因素之一是經濟狀況調查措施的重新採用與針對工人家庭的稅額減免(2003年這一政策劃分成了兒童稅額減免與工作稅額減免兩部分)。對於布朗而言這是他個人立場的180度大轉折。當初身居反對黨時布朗曾反對過經濟狀況調查,不過成為財長後他又認為只有通過經濟狀況調查才能將並不寬裕的資金花在最貧困的家庭身上。於是越來越多的養老金領取者接受了經濟狀況調查,最終達到了總人數的66%,結果引發了全國性的抗議,政府最後不得不做出讓步,承諾最終會重新採取養老金率與平均收入掛鉤的做法。經濟狀況調查的另一個不利之處在於需要建立龐大的官僚機構來追蹤每位個人的收入情況並藉此確定其應得養老金的數額。結果幾十億不該支付的養老金就這樣花了出去。另一方面,那些接受稅額減免而非傳統福利補貼的家庭經濟條件有所改善時,往往會面臨著將已經花掉的錢再交回去的要求。上千名公務員不得不火速趕往各地應付一輪輪抗議的潮水,系統運行的成本也變得越發昂貴起來。此外詐騙活動也藉機大行其道,犯罪團伙收集了大量個人身份信息並且開始大肆利用「過度支付文化」。

  在新工黨執政時期,正如在梅傑時期一樣,一股令人作嘔的委婉語大潮席捲了一切,任何事物的表面都少不了要被抹上一層辭令的滑膩油膜。乘客升級成了「顧客」,實際上所有人都升級成了「顧客」。垃圾工成了「廢棄物管理員」,智障與精神病人成了「其他能力者」,窮人也搖身一變成了「社會排斥人士」。此時社會上存在著頗有爭議的運動,要令更多的殘疾人(以及不願幹活的懶人)重返工作崗位。「社會排斥者」們遭遇了一系列就其本質而言意圖將他們轉化成中產階級的舉措。在理論上,工黨對於人們的行為不予置評或者持開明立場。在實踐中,面對著最為黑暗的赤貧世界,一股幾乎有些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道德主義開始重新抬頭。在初期針對艾滋病與毒品的政府宣傳活動之後,關於健康飲食、減肥與合理飲酒的官方指導也相繼出籠。家長培訓課程得到了大力鼓吹。至於那些將街坊四鄰或者路上行人折騰得苦不堪言的少數人,工黨引進了一個新詞來指代他們,這個詞就像「.com」或者「簡訊」一樣成為了這個時代贈送給英語的一份特別禮物:反社會行為限制令(21)。

  反社會行為限制令最早於1998年引進。早年間官方針對當時人們所說的「小流氓」有一套禁令體系,而反社會行為限制令則是對該體系的更新換代。限制令由警察與地方議會執行,由當地法官簽發。觸犯限制令中規定的宵禁或行為限制——這些限制條款在細節上可以十分詳細——等同於觸犯刑律。可以施加反社會行為限制令的行為包括對他人口出污言穢語,騷擾過路行人,破壞公共設施,製造噪音,街頭塗鴉,聚眾鬧事,隨意張貼傳單,吸毒或嗅聞膠水,街頭飆車,賣淫或街頭招妓,打人,在特定公共場合飲酒……基本上只要是令他人反感或害怕的行為都在此列。關於反社會行為限制令還有一些比較稀奇古怪的案例。例如警方曾向林肯郡斯克格尼斯鎮某一部分的全體居民簽發反社會行為禁令,以便逮捕藏身其中的搗亂分子。一位13歲的小姑娘被禁止使用「操」字,還有一位87歲的老太太被禁止針對自家鄰居及其訪客「發表諷刺性言論」。在比較極端的案例中,甚至還有一位屢次自殺未遂的婦女被禁止跳河或跳入水渠。

  不過幾乎所有見諸報端的離奇限制令案例背後都有各自的道理,反社會行為找找看也已經成了頗受歡迎的全國性體育項目,還有人擔心那些特別頑劣的青少年會將限制令視作自己的榮譽徽章。在這一舉措問世早期,自民黨與保守黨議員曾對其冷嘲熱諷,民權人士也對其大加抨擊。由於觸犯反社會行為限制令會導致監禁,這也意味著許多以前不至於令人坐牢的罪名如今也要受到坐牢的威脅。但是民調顯示公眾強烈擁護這一舉措。隨著限制令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改進與強化,它們也得到了越發頻繁的應用,幾乎成了日常規範。如同最低工資、銀行自主以及一部分扶貧舉措那樣,反社會行為限制令似乎也成了將會延續下去的一項新工黨政策。在本書寫作之際,英格蘭與威爾士已經共計發放了7500份限制令(蘇格蘭於2004年推出了自己的相應版本)。這一切是不是威權主義與監視體系改變英國生活方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呢?

  (1) Freddie Laker - Wikipedia

  (2) 特易購_百度百科

  (3) Morrisons - Wikipedia

  (4) Sainsburys - Wikipedia

  (5) Asda - Wikipedia

  (6)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Working for families in the UK

  (7) Inland Revenue - Wikipedia

  (8) Sure Start - Wikipedia

  (9) Commission for Africa

  (10) Make Poverty History

  (11) 樂施會_百度百科

  (12) Bob Geldof - Wikipedia

  (13) Ultravox - Wikipedia

  (14) Midge Ure - Wikipedia

  (15) Michael Buerk - Wikipedia

  (16) Band-Aid-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17) LIVE AID_百度百科

  (18) 條目不存在

  (19) Polly Toynbee - Wikipedia

  (20) 瑞士聯合銀行集團_百度百科

  (21) 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


推薦閱讀:

西方尤其是美國的貪污腐敗現狀是怎樣的?
英格蘭的瑪麗一世為什麼沒有在死前殺掉她妹妹伊麗莎白一世?
你在英國體驗過哪些事不如中國?

TAG:英国 | 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