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熟悉的三十首經典兒歌編年與索隱

文/十一姐

今年兒童節,我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把我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30首兒歌,按照產生時代進行編年。

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

這其中,很多兒歌的背景超出了我的預料。《賣報歌》這首歌居然比我們的爺爺年紀還大。至今傳唱不衰的《讓我們盪起雙槳》居然產生於50年代。《藍精靈之歌》居然不是從外國引進來的。《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居然是朝鮮族歌曲。

這些歌曲按照年代排列起來後,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從建國到1960年,大量歌曲讚美少年兒童的新生活,畫風明媚,生氣勃勃。從1960年到文革,榜單幾乎全部被紅色歌曲覆蓋。另一個創作高峰產生在1980年前後,改革開放帶來了全新的空氣,兒童歌曲了充滿了陽光、海面、春天等意象。到了1980年代後期,電視成為孩子們最主要的伴侶,童年記憶中全都是兒童電視劇、動畫片、少兒節目的主題曲了。而這個榜單,在1995年戛然而止,似乎自那以後,經典兒歌就很少了。

另一點讓我意外的是那些熟悉的歌曲背後的詞曲作者,一查到百度詞條,常常感嘆:我靠,原來這首歌也是他寫的!舉個栗子:在五六十年代,很多兒童歌曲都是由一線詞曲作者創作,國家一線傳媒傳播,最典型的就是潘振聲的《一分錢》,潘振聲一生創作兒童歌曲一千餘首,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幾乎每個十年都有他帶給孩子們的代表作,榜單30首歌里有四首是他創作的!

說實話,爬梳資料的過程是很複雜的,文獻專業的職業病作怪,資料總是不斷地延伸,這個過程也總是跳出很多驚喜。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這份成績單吧!

賣報歌(1934)

啦啦啦 啦啦啦 我是賣報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報 一面走 一面叫

今天的新聞真正好 七個銅板就買兩份報

這是一首比我們的爺爺奶奶年紀還大的兒歌。聶耳在1933年的上海認識了一位賣報姑娘「小毛頭」,以她為原型寫了這首體現報童悲慘生活的歌,1934年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公演時,特請小毛頭本人扮演劇中報童,在舞台上首次公開演唱,從此傳唱開來。這首歌的詞作者叫安娥,她的丈夫田漢跟聶耳合作過另一首歌曲——《義勇軍進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不是他貪玩耍丟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王二小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本名閻富華,排行老二,河北淶源縣人,後被狼牙口村一位王姓人收養,改名王朴,他的葬身之地現在建起了紀念館和雕像。他的事迹在歌詞里講的很詳細,1942年10月25日(歌詞里唱的「九月十六那天早上」是農曆日期),他在一股日軍掃蕩中把敵人帶入埋伏圈,日軍發現上當後,「把二小挑在槍尖,摔死在大石頭的上邊」。《晉察冀日報》在頭版報道了王二小事迹,這年12月邊區文藝戰士方冰和劫夫合作創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迅速在各根據地傳唱開來。曲作者劫夫還創作過《我們走在大路上》、《蝶戀花———答李淑一》等名曲,解放後曾任瀋陽音樂學院院長——那個為超女快男、中國好聲音等輸送了N多歌手的地方。

勞動最光榮(1952)

太陽光金亮亮,雄雞唱三唱

花兒醒來了,鳥兒忙梳妝

小喜鵲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

幸福的生活從哪裡來,要靠勞動來創造

還記得張藝謀導演、章子怡主演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父親來小山村當老師,母親在山坡上等父親送孩子們放學經過,他們唱的正是這首歌。這是1952年的電影美術片《小貓釣魚》主題歌,作曲黃准曾先後在北京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製片廠作曲,她的另一首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是《娘子軍連歌》:「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讎深……」

讓我們盪起雙槳(1955)

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

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牆

小船兒輕輕飄蕩在水中,迎面吹來了涼爽的風

該曲是1955年拍攝的少兒電影《祖國的花朵》主題曲。作曲劉熾還寫過一篇回憶文章,被選入我們的課本,講自己跟小演員們在北海公園划船,突然來了靈感,在岸邊一塊石頭上完成創作的故事,大家對那幅課本插圖都不陌生吧!詞作者喬羽創作過無數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牡丹之歌、人說山西好風光、思念、說聊齋、夕陽紅、難忘今宵……還有一首無人不知的兒童歌曲,待後文揭曉。曲作者劉熾是「魯藝」音樂系的優秀學員,代表作有《阿詩瑪》、《英雄讚歌》。這對詞曲作者合作的另一首名曲是《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1956)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裡花朵真鮮艷

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

建國初期,很多音樂工作者吸收民歌素材讓老的歌曲煥發新的生機,《東方紅》就是從陝北民歌基礎上來的。這首歌又叫《娃哈哈》,1956年在《兒童音樂》上首次發表,詞曲作者石夫,長期在新疆軍區工作,踏遍天山南北採集了三千多首民歌,這首歌帶有明顯的新疆特色,很可能借鑒了新疆民歌的曲調。記得小時候學唱這首歌時,老師教我們扭脖子,那時還很疑惑,為什麼做這麼奇怪的動作,現在明白了這是新疆舞的代表動作。順便提一下,與「娃哈哈」三個字相聯繫的童年記憶,除了這首歌,還有一個飲料品牌,以及那句經典電視廣告:「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娃哈哈!」

小燕子(1957)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

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

1956年兒童節,《小燕子》首次發表於《長江文藝》上,詞作者王路。1957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樂團團長王雲階將其改編成電影《護士日記》插曲,由主演王丹鳳演唱,很快傳遍了中國。這部電影我看過,這首歌是王丹鳳扮演的護士唱給一個小女孩的睡前曲,王丹鳳在解放前就已經是電影明星了,被稱為「小周璇」,那扮相太美麗了,簡直是女神啊!

小鴨子(1958)

我們家裡養了一群小鴨子

我天天早晨趕著它們到池塘里

小鴨子向著我就嘎嘎嘎地叫

再見吧小鴨子我要上學了,再見吧小鴨子我要上學了

詞曲作者潘振聲,請一定記住這個名字。歌曲創作於他在50年代在上海漕溪路小學任音樂教員時期,看似平常的歌詞,其實是體現著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學可上的時代風貌。潘振聲50年代為我們奉獻了《小鴨子》,60年代為我們奉獻了《一分錢》,70年代為我們奉獻了《好媽媽》,80年代為我們奉獻了《春天在哪裡》。在這個快樂的節日里,我們應該緬懷這位前輩。

上學歌(1950s-1960s)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

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

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

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這首歌沒有找到確切的發表時間,網上普遍的說法是流行於五六十年代。從風格來看確實比較像五六十年代的作品。然而,真正與這首歌並駕齊驅的是另一個歌詞版本: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著炸藥包,我去炸學校,老師不知道,一拉線我就跑,轟隆一聲學校上天了。

小紅花(1950s-1960s)

花園裡,籬笆下,我種下一株小紅花

春天的太陽當頭照,春天的小雨沙沙下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小紅花張嘴笑哈哈

這首歌是詩人金波和作曲家尚疾(原名周蔭昌)合作的早期作品。尚疾1962年畢業於瀋陽音樂學院,他主要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作曲只能在業餘時間進行,《小紅花》是他在校期間的作品之一。

我小時候有一次在村委會的大院里玩,一位婦女幹部把我叫到屋裡,讓我表演個節目,我就唱的這首《小紅花》,沒想到她把大喇叭打開了,全村都聽到了,這件事成為家人津津樂道的一件童年趣事。對了,這首歌的第二段詞是:「黨愛我,我愛黨,我們從小就聽黨的話。黨的溫暖像太陽,黨的關懷像媽媽。啦啦啦,啦啦啦,我就是黨的一朵小紅花。」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1962)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

愛祖國,愛人民,鮮艷的紅領巾飄揚在前胸

不怕困難,不怕敵人,頑強學習,堅持鬥爭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前進

向著勝利勇敢前進 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作於1962年,周郁輝詞,寄明曲,是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題歌。1978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將該曲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這裡要把它與另一首立意很相似的歌《共產兒童團歌》(準備好了么,時刻準備著)區別一下。「兒童團」是產生很早的共產黨的兒童群眾組織,《共產兒童團歌》的曲調原是蘇聯歌曲,後中國作曲家喬羽重新作詞將其作為1957年電影《紅孩子》主題曲。而「少先隊」是建國以後在革命時期的兒童團基礎上建立的,1953年才正式命名為少先隊(所以,請千萬別把王二小、劉胡蘭等當成少先隊員)。提起兒童團形象,大都是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送雞毛信什麼的,而少先隊,嘿嘿,則只是戴著紅領巾掃掃大街、慰問一下福利院,或者巡視各班早操扣個分啥的了。

學習雷鋒好榜樣(1963)

學習雷鋒好榜樣 忠於革命忠於黨

愛憎分明不忘本 立場堅定鬥志強

這首歌的創作過程之快簡直可以創紀錄。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當天上午,戰友文工團開會傳達精神,準備下午參加天安門遊行時宣傳毛主席題詞。詞作者洪源(洪源還是我北大中文系系友呢,嘿嘿)、曲作者生茂,用了一中午時間創作完成,當天下午,這首歌就伴著遊行隊伍的手風琴伴奏傳唱開來。

一分錢(1965)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

叔叔拿著錢,對我把頭點 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

作者潘振聲五十年代在上海當音樂老師,課堂上有一個盛著孩子們拾到的各種公物的小盒子,學校附近有一個路口,那裡的交警每天護送放學的孩子們過馬路,孩子們跟警察叔叔再見時那清脆溫暖的聲音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1965年收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小喇叭》節目邀約,他遂以此寫了反映好孩子拾金不昧、警民親密關係的《一分錢》,1965年3月10日播出。小時候,警察叔叔真的是天神一樣的存在,那聲「叔叔,再見!」實在是發自內心的仰慕和熱愛。一看到這首歌,就想起前不久《人民的名義》,緝毒英雄祁同偉因這首歌而獲救,腐敗分子祁同偉因這首歌而放棄抵抗、吞槍自殺。

我愛北京天安門(1970)

我愛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上太陽升

偉大領袖毛主席 指引我們向前進

這真是一首神奇的歌曲,整首歌只有這麼四句詞,卻成為流傳不衰的經典。1970年9月這首歌發表在上海出版的《紅小兵歌曲》上,197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歌詞作者是1970年小學5年級13歲學生金果臨,曲作者是上海第六玻璃廠年僅19歲的徒工金月苓。兩人都是毫無背景的平民,純粹發自對毛主席的熱愛而創作。歌曲紅遍全國,但並沒有給他們命運帶來任何轉變,他們至今過著普通的生活,身邊人甚至不知道這首歌跟他們有什麼關係。

我是公社小牧民(1973)

我是個公社小牧民,手拿著羊鞭多自豪

草兒青青羊兒肥,美在眼裡喜在心 喜在心

與《我們的祖國是花園》一樣,這是文藝工作者吸收民族歌曲的音調素材進行再加工創作的。歌詞「美在眼裡喜在心」前有一句「啊啊嗬~啊啊嗬」,有很明顯的蒙古特色。我沒有查到歌曲的具體成形時間,只查到目前最早出現在1973年的《戰地新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來創作歌曲選集》第二集中,歌曲第二段有「我是個公社小牧民,毛主席的紅小兵」之句。現在,網上找到的版本把歌名改成了《我是草原小牧民》,那些有時代感的詞已經去掉了。

紅星歌(1974)

紅星閃閃放光彩 紅星燦燦暖胸懷

紅星是咱工農的心 黨的光輝照萬代

1973年夏天,鄔大為和魏寶貴應八一電影製片廠著名作曲家傅庚辰之邀,為影片《閃閃的紅星》寫主題歌歌詞。他們除了合作了這首《紅星歌》,還有李雙江唱的《紅星照我去戰鬥》。潘冬子、胡漢三,經典的人物形象,跟這兩首歌一起印入人們的腦海里。鄔大為和魏寶貴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期間構思了另一首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1984年正式發表,蔣大為首唱。至於曲作者傅庚辰,更是八一廠音樂組的靈魂人物,曾為八一廠無數影片編曲。

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約1976)

靜靜的深夜群星在閃耀,老師的房間徹夜明亮

每當我輕輕走過您窗前,明亮的燈光照耀我心房

啊每當想起你,敬愛的好老師,一陣陣暖流心中激蕩

我是在寫作此文時才發現,唱了這麼多年的歌居然是一首朝鮮族歌曲。曲作者董希哲出生於朝鮮,六歲時隨父親定居中國,解放後一直在延邊從事音樂工作。文革時期,教師是不受人尊重的臭老九,儘管四人幫被打倒,但讀書無用論還在中小學生中有一定市場,於是董希哲請朝鮮詩人金哲作詞,創作了這首歌頌老師的歌。每當唱起這首歌,就想起我的小學老師給我們教唱這首歌的情景:老師在教室里踱著步子,她唱一句,我們唱一句,一邊唱一邊看著老師的背影,不禁被感染得「一陣陣暖流心中激蕩」。

好媽媽(1979)

我的好媽媽 下班回到家 勞動了一天多麼辛苦呀

媽媽媽媽快坐下,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

讓我親親你吧 讓我親親你吧 我的好媽媽

1979年,為慶祝三八婦女節,潘振聲應中央廣播電台之約寫了《好媽媽》,在「小喇叭」節目里播出。(「小喇叭」欄目也是我們熟悉的童年記憶,你一定記得那稚氣的聲音: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嘀嗒,嗒嘀嗒——)這首歌的教育效果是驚人的,很多孩子照著歌詞內容來說話做事,就好像大家學了《一分錢》以後都爭著把撿到的針頭線腦交給老師,大家學了《好媽媽》以後都爭著給下班的媽媽讓座倒茶。

七色光之歌

太陽太陽,給我們帶來七色光彩

照得我們心靈的花朵,美麗可愛

今天我們成長在陽光下,明天我們去創造七色世界

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

七色光七色光,太陽的光彩

我們帶著七彩夢走向未來

小時候常常把這首歌與另一首與七色光有關的歌曲混淆,那首歌叫《彩橋架到台灣島》:「雨過天晴太陽笑,天邊架起一座橋……七彩橋哎七彩橋,請你架到台灣島……」

這首歌的確切創作年份我沒有查到,只知道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創作的。我感到很奇怪,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李幼容、徐錫宜都有很多有名的作品,為什麼這首歌就找不到發表背景呢?李幼容和徐錫宜都是解放軍總政歌舞團的,李幼容還有《金梭和銀梭》、《珠穆朗瑪》(彭麗媛首唱)、《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等代表作,徐錫宜還有《十五的月亮》、《懷念戰友》等作品,但現在主要轉向合唱事業了。

蝸牛與黃鸝鳥(1979)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 阿嫩阿嫩綠地剛發芽

蝸牛背著那重重的殼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樹阿上兩隻黃鸝鳥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還早得很哪 現在上來幹什麼

阿黃阿黃鸝兒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這是榜單中唯一一首台灣歌曲。70年代中期,台灣興起了一場校園歌曲運動,從74年到80年,台灣產生了三百多首校園歌曲,像《龍的傳人》、《鄉間小路》、《外婆的澎湖灣》、《童年》、《蘭花草》等都是這個時期創作的,只不過改革開放以後這些歌曲才湧入內地。這首《蝸牛與黃鸝鳥》的詞曲作者,網上說是陳弘文作詞、林建昌作曲,可是我查遍資料也沒查到關於這兩個人的任何介紹。而同時,卻查到關於左宏元的採訪文章,他提到自己創作了這首歌。這可好玩了!左宏元是誰?是捧紅了鄧麗君、鳳飛飛、高勝美等一大堆台灣歌手的教父級人物,是無數經典瓊瑤劇的編曲,是《新白娘子傳奇》中所有音樂的編曲啊。同時,我還發現左宏元特別有意思,他喜歡給自己取各種各樣的筆名,有古月、司馬亮、上官月、爾英、湯尼等等,我大膽推測,陳弘文、林建昌很可能也是左宏元的筆名!

海鷗(1980)

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好朋友

當我們坐上船兒去出航,你總飛在我們的船前船後

你扇動著潔白的翅膀,向我們快樂招手

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海鷗我們的好朋友

這首歌是詩人金波作詞,宋軍作曲,1981年12月被評為(1976-1981年)全國少年兒童歌曲少年組優秀獎。這個獎分量非常重,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對少年兒童工作非常重視,1981年在文化部設立了兒童文化司,這次評選是兒童文化司第一次大規模評選少年兒童歌曲。詞作者宋軍原名宋煥文,與這個榜單下輯中大部分詞曲作者都不是一代人。他出生於1918年,解放前在香港從事音樂事業,娶了一個大家的千金小姐,跟香港的地下黨聯繫密切。解放後,他帶妻子回到大陸,在北京參與《兒童音樂》雜誌的創辦工作,發現和提攜了很多青年音樂家,為解放後至今的兒童音樂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緊接著,從60年代中期到文革結束,他由於海外關係而受到無休無止的批判和迫害,即使平反以後,他也仍然居住在自己的老家廣東鶴山縣。1993年,宋軍去世,這樣一位兒童音樂前輩,居然在百度詞條上只有二百多字的介紹,實在讓人唏噓。

小螺號(1980)

小螺號,嘀嘀嘀吹,海鷗聽了展翅飛

小螺號,嘀嘀嘀吹,浪花聽了笑微微

小螺號,嘀嘀嘀吹,聲聲喚船歸啰

小螺號,嘀嘀嘀吹,阿爸聽了快快回啰。

茫茫的海灘,藍藍的海水,吹起了螺號,心裡美吔

至今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表演這個節目時的服裝和道具,服裝是白襯衣和紅色的腳蹬褲(健美褲),腦門上一個大紅點,手拿一個紙筒捲成的小螺號。

我從小在內地平原的小村莊長大,但是有三首兒歌為我童年的腦海里留下了大海的想像,它們是《海鷗》、《小螺號》、《趕海的小姑娘》。而有趣的是,小螺號的作者付林、《趕海的小姑娘》作者劉詩召都是解放軍海政文工團的,八十年代許多跟大海有關的名曲都出自海政文工團,比如《軍港之夜》、《我愛這藍色的海洋》,而且那時候最流行的服裝是海魂衫。我斗膽猜測,那個時候是全民「海洋熱」嗎?

春天在哪裡(1981)

春天在哪裡呀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這裡有紅花呀這裡有綠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80年代前後,出現了一個兒歌創作的小高潮,而我驚訝地發現,這一時期的兒歌與大自然聯繫特別緊密,似乎經過了幾十年與人打交道的革命年代後,大家都把目光轉向了大海和山林。

這首歌又叫《嘀哩嘀哩》,潘振聲作曲。至此,潘振聲已經有不同年代的四首歌曲進入我們的童年記憶榜單。他也是兒童節特輯下輯中唯一一位以兒童歌曲創作為主的作曲家。

采蘑菇的小姑娘(1982)

采蘑菇的小姑娘 背著一個大竹筐

清早光著小腳丫 走遍樹林和山岡

她採的蘑菇最多 多得像那星星數不清

她採的蘑菇最大 大得像那小傘裝滿筐

先得講一個自己的笑話:小時候唱這首歌,都是大孩子口傳心授,總以為最後一句是「大得像那小山裝滿筐」,心說這蘑菇得有多大啊!今天才知道是「小傘」!

歌曲發表於1982年,這一年詞作者陳曉光的另一首作品被彭麗媛收入專輯——《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是大名鼎鼎的谷建芬老師,她可以算是內地樂壇祖師爺式的人物,學生有毛阿敏、劉歡、解曉東、那英、孫楠、程琳等一大串,她的作品更是充斥著八九十年代的樂壇,《年輕的朋友來相會》《那就是我》《綠葉對根的情意》《思念》《燭光里的媽媽》《今天是你的生日》《歌聲與微笑》……我尤其沒想到的是,這位女作曲家寫了老《三國演義》里那麼厚重磅礴的片頭與片尾曲。

小機靈之歌(1983)

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 我們愛你

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格的 聰明伶俐

機智哪個也比不過小機靈,膽大什麼都不畏懼小機靈

淘氣頑皮 頑皮淘氣 數第一

罵人打架卻從來沒有你 小機靈

啊,啊,開動腦筋喲,困難重重困難重重你毫不介意

毫不介意~毫不介意~毫不介意~

「一休!一休!一休!」「嗨,不要著急,休息,休息一會兒!」連中場休息的台詞都記得清清楚楚有木有!一休不但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快樂記憶,而且直接啟發了一部內地電視劇:曹駿主演的《真命小和尚》,主角名叫開心,人設都一樣,是流落民間的皇子成為一個俊俏聰明的小和尚,劇中還有一個跟小葉子一樣的小妹妹。

《聰明的一休》領銜,無數從日本引進的動畫片匯成了記憶的洪流:《鐵壁阿童木》、《機器貓》、《花仙子》、《灌籃高手》、《蠟筆小新》、《櫻桃小丸子》、《美少女戰士》……oh no,差點忘了《名偵探柯南》,這暗黑的畫風跟其他片子有點不搭啊。而且,它不算童年記憶了吧,因為二十年過去了,它居然還沒有完結!

藍精靈之歌(1983)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

他們活潑又聰明,他們調皮又伶俐

他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綠色的大森林

他們善良勇敢相互都關心

哦可愛的藍精靈 哦可愛的藍精靈

他們齊心合力開動腦筋 斗敗了格格巫

他們唱歌跳舞快樂多歡喜

我們都知道《藍精靈》動畫片是從國外引進的,可能也理所當然地以為主題曲也是像《聰明的一休》那樣是中國人譯的歌詞配的外國曲子。而實際上它是一首百分百中國原創的配套主題歌。1983年廣東電視台引進這部片子時,特別邀請廣州軍區政治部歌舞團來創作這首歌,曾經聯袂創作過《我愛你中國》的團長瞿琮和副團長鄭秋楓親自出馬,完成了這首與動畫片天衣無縫的作品。當時正趕上全國優秀兒童歌曲評獎,這首歌被北京那邊打了回來,說這是外國歌曲,怎麼送來了?後來鄭秋楓親自解釋,才解除了誤會,這首歌獲得了首屆全國少兒歌曲作品比賽銀獎。

葫蘆娃(1986)

葫蘆娃 葫蘆娃 一根藤上七朵花

風吹雨打 都不怕 啦啦啦啦

叮噹當咚咚噹噹 葫蘆娃 叮噹當咚咚噹噹 本領大

啦啦啦啦 葫蘆娃 葫蘆娃 本領大

這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6年出品的13集剪紙動畫片《葫蘆兄弟》主題曲。作曲吳應炬從1955年到1987年三十多年間都在上影專門從事作曲,曾任作曲組組長,很多熟悉的動畫片音樂都是出自他手。

這部片子產生於80年代,但上影最輝煌的時期是在五六十年代,在這個榜單的上輯我們就提到了《小貓釣魚》主題曲《勞動最光榮》,另外上影還推出了《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等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電影或圍繞著歷史典故的動畫短片,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更是絕世無雙。上影為中國的動畫片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他們的片子叫「美術片」,有動畫、木偶、剪紙、摺紙等,片子散發著濃濃的文藝氣息。《葫蘆兄弟》有著上影一貫的中國風傳統,特別適合中國觀眾審美,然而這已經屬於上影后期作品了。

我是一條小青龍(1992)

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

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

我是一條小青龍,我有許多小秘密,我有許多的秘密

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就不告訴你

作詞黃奇石,是電視劇《小龍人》中十幾首插曲的詞作者,還是歌曲《愛的奉獻》詞作者。作曲關峽更是不得了,創作了《圍城》(1990)、《我愛我家》(1993)、《激情燃燒的歲月》(2001)、《士兵突擊》(2007)等許多電視劇音樂作品。

《小龍人》這部兒童劇想像力之奇特讓人嘆為觀止,而且它把背景設定在中國現代的城市裡,讓人感覺小龍人就在身邊,這跟很多外國電影《變形金剛》、《ET》等一樣。劇中有大量的富有中國文化色彩的角色和意象,有東海龍王,有射日的大勇叔叔,有女媧媽媽,神女媽媽,有故宮、長城、四合院,讓人感覺親切溫暖。

藍皮鼠和大臉貓(1993)

小小老鼠小小老鼠穿藍衣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大臉貓大臉貓長鬍須 喵咪咪喵咪咪喵咪咪

一個尾巴細又長 一個臉大吹牛皮

在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前期,與引入大量外國動畫相伴隨的,是大量國產動畫的上映。《藍皮鼠和大臉貓》是第一部於1993—1994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屬於純手繪版本,現在看來畫風其實挺土的。這首歌詞作者陳曉萊同時是這部片子的後期導演,他還是《黑貓警長》、《小糊塗神》等作品的後期導演。更值得一提的是曲作者竹崗,這篇文章中提起別的曲作者我們都感到好溫馨好懷念,可是提起竹崗,估計大家跟提起龐中華、黃岡密卷的感覺差不多。竹崗是音協電子鍵盤協會理事,曾擔任各種電子琴大賽評委,大家小時候是不是很多人都有一本《教你學電子琴》、《電子琴練習曲精選》之類的書?你是否記得主編竹崗呢?

大風車(1995)

大風車轉呀轉悠悠 快樂的夥伴手牽著手

牽著你的手 牽著我的手 今天的小夥伴明天的好朋友

還記得在介紹《讓我們盪起雙槳》時的詞作者喬羽嗎?就是他,在50年代給我們「迎面吹來涼爽的風」,90年代則吹動了「大風車轉呀轉悠悠」,從50年代到90年代,他的歌曲陪伴數代兒童走過半個世紀。

提起大風車,就想到鞠萍姐姐、董浩叔叔、金龜子、毛毛蟲……而我是在長大以後才知道,原來金龜子劉純燕和鞠萍同歲,原來她的老公是新聞聯播播音員王寧!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1995)

大頭兒子小頭爸爸 一對好朋友快樂父子倆

兒子的頭大手兒小 爸爸的頭小手兒很大

大手牽小手 走路不怕滑

走呀走呀走走走 轉眼兒子就長大

這部動畫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迥異於《黑貓警長》、《藍皮鼠與大臉貓》、《葫蘆兄弟》等國產童話動畫作品,而是一個現實主義作品。它好像是動畫版的《家有兒女》,體現的就是一個普通中國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普通事。說實話,對這部片子我好像並不那麼喜愛,因為它的說教意味很濃,每集似乎都是講親子關係之間的道理或小朋友成長中的小麻煩。只是主題曲特別好聽,被深深洗腦了。

這大概是離我們最近的國產動畫片了,再往後有一部繁榮時期的餘音:西遊記(1997年)和那首「白龍馬,蹄朝西——」。再往後嘛,大概就是《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了。

如今,大量動畫項目拿著國家的文化補貼,但好作品、好造型、好歌曲、好玩具卻少的可憐,往往是項目一結項,還沒上映就被丟進垃圾堆了。

在梳理完這些歌曲以後,我一直在感慨近二十年來少年兒童歌曲的缺失。我是80年代後期出生的,幼兒園時有許多兒歌,小學時有許多校園歌曲和兒童電視節目主題曲,在花季雨季有林志穎、小虎隊等小鮮肉唱的帶有濃濃青春味道的青春歌曲。而現在的孩子們,很少有適合他們年齡的歌曲。我前幾年曾帶一些初中生參加一個很大的夏令營,閉營聯歡上,歌曲節目只有三四個,而且都是《看月亮爬上來》、《半城煙沙》、《清明雨上》之類的。

缺少自己年齡段的歌曲,孩子們能夠傳唱開的作品,只有靠一些節奏歡快音律簡單的流行歌曲來承擔,比如《青春修鍊手冊》、《小蘋果》、《最炫民族風》。

為什麼現在少兒歌曲缺失如此嚴重?因為需求少了啊。過去物質條件有限,唱歌是最廉價、最易操作的文娛活動,對場地、器材、環境沒有任何要求,只要有嗓子就行了。但現在的孩子們,課餘時間都去學鋼琴、電子琴、古琴,學繪畫,學跆拳道,學奧數,就算是音樂課上,老師講授的也是樂理以及名曲欣賞,絕不會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拿著一個歌詞本一樣的音樂書,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了——這還是說的大城市的情況,而在廣大的縣城和農村,學生們幾乎沒有音樂課,全都撲到題海里去了。

過去的兒童節聯歡會,唱歌跳舞是最普遍的節目形式,現在的兒童節,大家的活動豐富多彩,可以做蛋糕、搞陶藝、參觀博物館、搞化裝舞會,就算是搞聯歡會,節目類型也多種多樣,各種樂器表演、相聲、魔術、兒童劇,唱歌節目顯然是最LOW的了!

在我們小時候,動畫片、少兒電視劇等少兒節目是重要的學習兒童歌曲的途徑,但是現在,孩子們幾乎沒有看電視的時間。受眾少了,投資者自然就少,於是好作品更加少。儘管文化部搞各種少兒歌曲大獎賽,搞各種兒童節目資金項目支持,但很遺憾,即使是獲得了大獎的作品,也仍然沒有推廣的機會,沒市場,沒錢賺,誰還干呢?其實,這一點在這個榜單的下輯就已經顯出了端倪,這些詞曲作者很少是專門從事少兒歌曲創作的,而且他們大都是體制內音樂工作者,而現在歌壇越來越市場化了,越來越多的人走到體制外,趨利就成了最大的創作原則。

現在兒童消費是巨大的市場,服裝、玩具、遊戲、課外教育、童書、營養品,都是一片混戰,兒童歌曲壓根沒有插針的地方。

上個月,我搭一個同事的車,他的孩子兩歲多,他的車載音樂放的都是一個「小蓓蕾」組合翻唱的我們小時候熟悉的兒歌,都是他從網上下載的。嗯,這基本上就是本榜單上這些兒歌的歸宿了——本來是我們兒童時期唱的歌,成了讓娃們嬰兒時期聽的背景音樂。

謹以此文紀念80後的童年。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十一姐的塗鴉館(shiyimm_pku)。】


推薦閱讀:

所有《過山車大亨》的粉絲們,你們的樂園回來了!
俗話講遠親不如近鄰 但大家可千萬別學這一位
怎樣看待烏龍院動畫化?
那年兒童節:你眼中的自己VS別人眼中的你
大家都有什麼可以吃到哭的爸媽做的菜?

TAG:童年回忆 | 儿歌 | 80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