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LL IN

兩個月前,公司業務有一次比較大的轉型,之前做的幾條線全都砍掉,戰略方向調整,ALL IN B2B。

阿里有不少高管喜歡玩德州撲克,13年時第一次提出了ALL IN無線這個說法,互聯網其他企業也順勢沿用,指不留後手,孤注一擲把所有精力和資源都投在某項業務上,戰略聚焦。

會打德州的人會發現,真正穩定盈利的那些人,每次參與的牌局並不多,最多20-30%而已,決定水上水下的也就那麼關鍵的1-2把牌,大部分都是輸贏平衡,上風的時候,靠幾把牌擴大優勢,下風的時候,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高手不是說不輸錢,是輸的時候損失比平均水平低,贏的時候賺得比別人更多。

股票、期貨,包括創業都是一個道理。

為啥諾基亞有幾百個款?不同的產品經理、渠道經理針對不同的用戶分析、調研,需求提過來,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說服老闆的邏輯聽起來都合理,白領、學生、老闆,各種人的需求都滿足。老闆也覺得市場覆蓋的點越多越好,那就都做吧,N個產品線建起來了,鼎盛時每條線看起來都不錯。

為啥最後還是被蘋果顛覆,兩家公司當時的實力孰強孰弱不好評價,喬老爺子出第一代iPhone的時候已經得癌症了,一個看明白生死的天才,賭上了所有榮耀在一個點和你死磕,iPhone像不像三體人那個摧毀地球艦隊的水滴?你是四維的,人家是十一維的,咋打?你以為他也是四維的,還沒看懂就派艦隊衝上去包圍對方,後果可想而知。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傳遞打破了區域性和時效性,傳遞的渠道也從大一統的www變成了一個個APP入口之間跳。線上主流量入口基本被BAT鎖死,產品破壁能力不夠,壓強不足,或者內容不夠奇葩,吸引不了消費關注都不太做得起來。自己做平台?一些垂直領域的B2B還有點機會,不過也基本都是九死一生,怎麼破局?

14年開始全民創業大潮,某些崗位供需失衡,比如互聯網金融風控,一個能力馬馬虎虎的兩年時間,三連跳基本就能從一個專員跳到總監,年薪50萬往上,公司也沒人懂風控,著急能用就先招進來吧,老闆精力又顧不上,核心的東西押在一個問號上,像打德州時一張牌看了,一張牌沒看就和人ALL IN,太刺激了,我喜歡,下次還打牌請叫我。

說白了,從路徑、內容、人力、資源等方面,我們都需要圍繞核心戰略目標做聚焦,所有壓力全部壓在一個點壓強才夠。之前兩支部隊,向東走,也向南走,做了一半發現隊伍無法勝利會師,向南走的路上敵人太強大,路也走不通,OK,我們統一向東走,然後呢?

向東走有一百種走法,走路還是騎車,走高速還是走省道,三天到目的地還是一個月到,補給還有多少,體能如何分配,都想好了,發現五個競爭對手都在往東走,有一個已經坐飛機嗖的一下飛過去了,怎麼辦?

競爭對手一年內只做了1%的市場?在資本的力量下,路探清楚了1%最多半年就會變成30%、50%,節奏越來越快,你抓了對K,可以入場了,該你下注的時候隨便下了點,對手抓到一手領先你的好牌,不會等你給他河殺的反超機會,直接ALL IN推了你一臉,接還是不接?接了怕對方是對A,輸了咋辦,不接之前投進去的又打水漂了,慢慢等下次抓到好牌會不會穩一點?唉,主動權沒了好糾結。

工作上,生活上,做減法其實很難,如何判斷一手牌要不要打,已經入池之後,自己坐在什麼位置,有沒有主動權,自己手裡的牌是否和桌面上的實際情況匹配能搭起來,對手是在虛張聲勢還是有真傢伙,對手在怎麼看我,他看了牌之後腿怎麼不抖了?隨著經驗增長,一副牌該不該打,方向上的問題其實不大,難得是把自己所有的資源、精力、榮耀、甚至名聲都押在這副牌上,用盡你的全部能力去爭一個勝利。

事業上,真正ALL IN了和說說的,感覺區別還是挺大的。一招見生死和拿著扁擔追打半個小時,你的專註力,投入程度還有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也有大智慧,做減法需要智慧,真正的ALL IN需要勇氣。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推薦閱讀:

因意外問題引導的對戰略思維的思考-高階
施里芬計劃有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最好的戰略家是數學家
管理經常看:為什麼太極拳的危機是轉型的最佳時機?
張兵:戰略上解決問題,戰術上教知識

TAG:聚焦 | 战略 | all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