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身後的爛攤子

  距離麥克米倫凱旋式的再次當選又過了一年以後,他進行了一次十分令人難忘的演講。蘇伊士危機期間最苦澀的諷刺在於美蘇兩國同時譴責英國是反動帝國主義的老窩,但是與此同時英國正拚命想從帝國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緊隨著印度獨立是非洲與中東帝國框架的分崩離析。蘇丹曾是英國騎兵大戰激進穆斯林的戰場,1956年它獲得了獨立。黃金海岸曾是非洲最富庶的殖民地,一年之後這裡就成了迦納。緊隨其後的是前非洲屬地令人目眩的獨立大潮——索馬利亞蘭(索馬利亞),獅子山,奈及利亞,坦噶尼喀(坦尚尼亞),桑吉巴,北羅德西亞(尚比亞),烏干達,尼亞薩蘭(馬拉維),史瓦濟蘭以及巴蘇陀蘭,此外還有模里西斯與馬爾地夫群島。這些國家中有的並沒當幾天英屬殖民地,其他國家則有著大規模白人聚集區,這些白人要麼回國,要麼十分不情願地學習與新政府打交道。但是英國撤退的規模與速度在國內並沒有掀起什麼波瀾,有一些極右翼政治團體發動了抗議活動,例如帝國效忠者聯盟(1),但是大多數人只是把這一切當戲看而已。

  四十年代時人們覺得非洲將會成為英國國際新地位的基石,而且殖民地國家還遠遠沒有做好獨立的準備。不到十年這一切都被人拋到了腦後。倫敦督促這獨立進程的推進。麥克米倫1960年在開普敦進行了他執政期內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演講,這場「變革之風」演講將被人們永遠銘記。這場演講之所以如此令人難忘倒並不是因為其內容,而是因為英國首相居然在白人至上主義掌控下的南非議會裡面,面對著日後種族隔離政策的制定者們做出此番宏論,這一招著實把這幫人以及英國國內一大部分保守托利黨人嚇得不輕,右翼政治團體周一俱樂部(2)當初就是為了抗議這番言論而成立的。麥克米倫宣稱國家意識的覺醒正在席捲非洲大陸,他對目瞪口呆的聽眾們說,「變革之風正在橫掃非洲大陸」,無論你接受與否,這都是事實。時任南非首相的亨德里克.維沃爾德(3)反唇相譏道英國佬只是在跟黑人說軟話而已,他們手頭的麻煩已經夠多了,用不著他來添亂。

  倫敦怎麼一下子就認慫了呢?部分原因在於對局勢的觀察。法國人正在撤出非洲,比利時人也是,留下的是血淋淋的剛果內戰戰場。麥克米倫的私信顯示他認為二戰已經徹底改變了白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戰後我們真正見到的是黃種人與黑人擺脫白人控制尋求自主領導權的反叛。」*37* 但是這場反叛未必非得流血不可。黃金海岸於1957年在誇梅.恩克魯瑪(4)領導下比較平和地獲得了獨立,這使得倫敦認為還有更文明的撤離方式。

  此時肯亞正陷身於一場針對白人居民以及同情他們的黑人的恐怖主義戰爭,叛亂是由神秘的矛矛黨(5)領導的,向英國人顯示了戀戰不決的危險性。矛矛黨叛亂不是什麼浪漫的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漫長而血腥,充斥著斷肢、分屍、強姦以及詭異的黑魔法誓詞。白人其實死得很少,但是黑人傷亡數字驚人。較有經驗的領導者,例如喬莫.肯亞塔(6)——之後我們還會見到此人扮演一個沒那麼光彩的角色——都在監獄裡,結果矛矛黨就落到了憤怒的年輕人手中。當地的白人定居者在整個非洲也算得上是最富裕、最自信的,他們的反制策略也十分強橫。射殺黑人成了他們用來賭錢的比賽,甚至還有計分板。安保人員夾在雙方之間,用經典的反顛覆戰術來對付反叛,儘管他們對於當地白人沒什麼好感:「我恨死他們了,這群中產階級人渣。」一位安保人員這樣對自己的妻子說。到了五十年代末,英國政府軍總共殺死了大約10000名基庫尤部族成員,還絞死了1000多人。80000餘人被關進了環境嚴苛的所謂訓誡營。最終只有一名最強硬的矛矛黨人留了下來,在一個名為霍拉的訓誡營,11名矛矛黨乾脆就被警衛謀殺而死。這些故事很快傳遍世界,使得英國政府極其難堪。艾諾.鮑威爾在議會進行了一場被有些人稱為本世紀最偉大的議會演講來譴責英國政府的行徑。與此同時在尼亞薩蘭,新一輪暴力鎮壓導致了51名黑人被殺。所以到了麥克米倫進行演講的時候,保護他原本就看不順眼的白人移民似乎要比撤離還要危險。

  麥克米倫和他的自由派殖民地大臣伊安.麥克勞德(7)在報紙上的形象可謂風光一時。報紙看到的是思想自由而務實的政客,這些人意識到了進一步加快去殖民地化的時代趨勢。毫無疑問他們受到了蘇伊士危機的影響,認識到了世界的走向。但是現代非洲的歷史應該會使所有人都對英國去殖民地化的時機與方式打個問號。這是一個失敗的大陸,英帝國時期的執政者在地圖上划下的直線將會引發駭人的內戰與部族戰爭。這些在桑赫斯特受訓,在大英帝國內部成長起來的人們將會成為腐敗的獨裁者,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還會變成怪物,例如烏干達的阿明。在這些思想自由、智識超群的解放領袖,五六十年代倫敦左派的座上客當中,真正成為非洲黑人世界進步人物的其實少之又少,納爾遜.曼德拉是一個難得的例外。軍事政變,監禁反對黨,部族血仇與饑荒接踵而至,作為前統治者的英國難辭其咎。英國是不是受到了某種政治歇斯底里情緒的影響,從非洲撤離得太快,絲毫沒考慮到善後工作的開展呢?去殖民化的如此高速或許並不像我們一直以為的那樣足以稱道。

  英國從殖民地的撤離當中難道就沒有成功的行動嗎?對於國家自豪感來說,萬幸的是以上並非故事的全部。這不是另一塊殖民地如何繁榮發展的故事,例如新加坡或者加勒比海,或者所謂的白人英聯邦國家。並非所有的戰爭都已失敗結束,在朝鮮毛的野心就得到了挫敗。不過通過情報而去的勝利的戰爭中最好的例子被今天的我們稱作「緊急情況」,從1948年起到1960年止——這也是有史以來最長的緊急情況。

  馬拉亞因為一種樹木的存在成為了當時世界工業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這種植物的種子最早是倫敦皇家植物園(8)從巴西引進的,栽種在熱帶溫室里,又在19世紀七十年代引入馬拉亞並迅速生長起來。到了戰後,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橡膠都要由馬拉亞供應。橡膠與當地的錫礦一起使得馬拉亞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當中為數不多的盈利地區。但是到了四十年代末期,這裡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共產主義者與民族主義者反抗英國統治的戰場,戰火整整燃燒了十幾年。之所以我們今天不談論「馬拉亞戰爭」的原因十分奇怪,當地保險公司的許多條款會在戰爭狀態下遭到終止,因此這一事件就成了「緊急情況」。

  一開始的事態十分難看。共產主義者的武裝糾纏住了英軍主力,殺死了大量橡膠園工人。然後包括蘇格蘭警衛營在內的英軍也還以顏色,向當地的中國村民施加了同樣的暴行。之後,一套新戰略得到了發展。這套戰略的發起人是英國殖民史上最後一位,也是最不為人知的一位英雄,傑拉爾德.坦普勒(9)。他指揮直升機作戰的方式前所未見,他把整個村莊從叢林中搬遷出來,切斷他們支持叛軍的渠道,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宵禁。不過除了這些不得人心的手段之外,坦普勒也採取了新式的懷柔安撫政策來爭取當地的中國居民。道路,清潔用水,學校,醫院,民選村委會以及相對守規矩的警察,這一切都起到了機關槍與直升機起不到的效果。在共產主義者最終被擊潰後,馬拉亞成立了親英國的獨立政府。馬拉亞的繁榮證明了帝國力量深思熟慮的撤退行為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馬拉亞之後,共產主義者無論在亞洲還是在非洲都再沒能對英國發動成功的反叛。假如美國人好好研究一下馬拉亞,那麼越戰很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

  (1) en.wikipedia.org/wiki/L

  (2) en.wikipedia.org/wiki/M

  (3) zh.wikipedia.org/wiki/%

  (4) zh.wikipedia.org/wiki/%

  (5) en.wikipedia.org/wiki/M

  (6) baike.baidu.com/view/92

  (7) en.wikipedia.org/wiki/I

  (8) kew.org/

  (9) en.wikipedia.org/wiki/G

推薦閱讀:

如果你祖上是一江洋大盜,留下巨額財富。你遇到那些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窮苦子孫,你會愧疚嗎?
理解殖民遺產

TAG:英国 | 殖民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