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如何看待抑鬱症?

抑鬱症也許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障礙,以至於會讓人痛不欲生,用各種手段尋求自殺。人類的痛苦其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凈的痛(Pain),一類是污染的苦(suffering)。所以,所謂的痛苦,其實包含兩部分。痛是我們有機體進化過來的適應性反應,是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的,有利於迴避傷害,逃離危險,不再犯錯,或者讓我們體驗到喪失情感和人際關係的價值。如身體遭受傷害會疼痛、生病會難受疼痛、喪失親人會痛心疾首、陷入危險困境會頭痛、重大財物喪失會心痛等。而且長期不能解決問題,會陷入一種鬱悶、情緒低落、心境低落的狀態。長期持續,可能會形成惡劣心境。這是人人都可能出現的適應性反應,ACT(接納承諾療法)認為這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樣的狀態很不舒服,很難過,我們往往會試圖逃離這樣的狀態,迴避這樣的反應,從而開始陷入苦惱當中。

ACT病理模型

在ACT看來,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到老死都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在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有機體難免會遭遇天災人禍、疼痛和傷害,我們的人生難免會遇到挫折、喪失的經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時候出現一些焦慮的身心反應和抑鬱情感反應都是正常反應,也是具有適應功能的反應。家中養狗的人都有經驗,當狗因為犯錯而被主人被訓斥或被打後,往往會夾著尾巴躲起來,甚至淚眼汪汪,低頭夾尾。這是正常的挫折反應,也是抑鬱症反應。抑鬱症的動物模型常用小白鼠游泳實驗或電擊實驗來建立,讓小白鼠陷入絕望無助當中,這就是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模型。

但是,關鍵是,人類與動物不同。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區別是有語言,有評價,有判斷,有預測,有道德,有文化,會講故事。《人類簡史》中把人類進化過程中最大的進步認為是認知革命,也就是人類有了語言之後,會講故事了。能夠用語言建構虛擬的心理現實,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建構心理世界的活動,「我思故我在」描述了這樣的一種狀態。ACT認為,有幾類語言過程與抑鬱症有關。思維抑制、思維反芻和找理由是導致惡劣心境上升為臨床抑鬱症的的主要原因。大量實驗表明思維反芻在抑鬱症的起始、惡化和維持階段起著重要作用。在這些語言或思維問題中, 思維反芻看起來是最主要的罪魁禍首了。思維反芻一般是指試圖對抑鬱的意義、原因和後果這些自我所提問的問題做出回答的語言過程(比方說:「為什麼我這樣感受」以及 「這說明什麼」)。更明確地說, 思維反芻似乎包括兩個可區分的組成部分:一部分「我是什麼樣的人」這類關於概念性自我的思維,另一部分則以「為什麼?」等分析和批判性評估的思維。關鍵是這類思維不斷重複而且多是消極的思維和評價,如同自己用語言的鞭子不停滴抽打著自己的靈魂。思維反芻的後果就是不斷加重自我的負性評價、自責甚至自罪。ACT認為這裡的自我其實只是在自我概念的網路里語言文字形成的描述的、評價的自我概念而已,並不是完整的自我。但是,抑鬱症患者往往會迷失在這樣的自我概念泥沼中不能自拔,認為概念的自我就是真實的自我。當對於「自我」的感覺和破壞性的概念化自我融合為一體時,負面的自我評價就不再被看作是一個心理活動( 「我有一個我是無價值的想法或評判」),而被當成是一個不變的客觀事實(「我就是無價值的」)。由於語言概念的這種融合特性,心理僵化就形成了,當我們對一個評價性的自我(主觀的)的反應如同對描述性自我(客觀)的反應一樣時,抑鬱癥狀就會更嚴重了,而且會因為思維反芻,導致這樣的惡性循環。這就是「苦」惱,也是污染的痛。按照佛陀的隱喻故事來講肉體遭遇痛苦是第一支箭,對疼痛的評價、排斥、迴避、嗔恨就是第二支箭。

抑鬱症患者首先是在生活中遭遇挫折,這是中了第一支箭,而內在消極的語言、思維模式,特別是自動化思維模式、自我評價、規則、信念等就是第二支箭。認知行為治療(CBT)試圖改變這些消極的語言、思維、評價、規則、信念,但是,往往還會不斷產生,因此,需要不斷自我矯正,這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而ACT則是幫助我們把語言與語言所代表的事物分開,把自我概念與自我分開,自我本來就是不斷變化的體驗過程,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過程,不存在不變的自我,因此,「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讓我們覺察到內在的抑鬱情緒與思維都是變化的,都是自然的反應,不再執著於某種自我評價。這是一種比較徹底的解決方案。當然,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既然一切都是變化的,我們該如何變化呢?希望自己的人生朝何處改變呢?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選擇的夢想、價值方向。如果我們不在執著於過去和自我評價,也就解脫了、放下了,如果我們能夠有了明確的前進方向,找到了自身的價值,也就有了意義和價值。這就是ACT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抑鬱的方法。當然,如何才能放下、解脫呢?這需要不斷覺察,需要不斷正念訓練。因此,正念是根基,也是走出抑鬱泥沼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為不把污泥當做污泥,而是當做營養。抑鬱和痛苦,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講,恰恰是人生的精神財富,是人生需要變革的信號,可以通過轉化,從中找到自己追求的價值方向和人生意義。

ACT的治療模型

我之所以選擇ACT作為我的研究方向,是因為它不僅僅是第三代認知行為治療方法,更是因為它契合東方文化,契合中國人的陰陽辯證,符合儒家、道家與佛學的基本理念。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追求價值(格致誠正修齊治平)道家的接納與順其自然以及佛學的正念,特別是與大乘佛教的六度極為契合。

我相信不久的未來,ACT會在中國的心理諮詢領域廣泛傳播,會給更多的抑鬱症患者帶來福音。

----------------------------------------------------------------------------------------------------------------------------------

文章版權歸祝卓宏所有,任何組織、機構和個人不得擅自轉載和二次修改。

如您有轉載需求 請聯繫746439617@qq.com

推薦閱讀:

什麼性格的人容易患抑鬱症?
精神科大夫是學什麼專業的?
傷寒論之終極篇:厥陰病。(二)
【智商】智商超常人群的主要心理問題: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
失戀以後導致抑鬱,逐漸被各種負面情緒纏繞,無法自拔。?

TAG:心理学 | 抑郁症 | 自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