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隨波逐流只會讓你靠近平均值」

題目是由芒格在談股票投資時說過的一句話稍加修改來的,原句是:

「隨大流只會讓你往平均值靠近(只能獲得中等的業績)」。

芒格終生的合作夥伴,股神巴菲特說過一句與此類似傳播更廣的話:

「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在漢語詞語里,大家都公認的是,「隨波逐流」是一個貶義詞,而「卓爾不群」是一個褒義詞。可是又有俗語說:「槍打出頭鳥,刀砍地頭蛇。

我們很清楚的知道,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雖然不見得能得到多大的好處,但是也必然不會吃大虧。

但是卻常常會忽略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很難讓你能夠長期凌駕於平均值之上。

尤其是放到社會裡去看,從眾帶來影響會放大,涉及到其他東西。

當你走一條10個人同時走的路時,走到最前面的幾率遠遠比走一條1000個人走的路要高得多。有些形式的從眾,會讓你和大多數與你一樣的人都變成分母。大多數的人走同一條路,路上的果子和水就勢必不夠吃喝。

就比如高考(雖然高考是大多數中下階級可以逆襲到中上層的機會之一),名校的名額有限,大多數人只能去普通院校。就算去了名校,大多數人之後還是會在考研,留學,工作,創業中徘徊不定,彷佛20多歲的人生只有這幾個選項一樣。「因為師兄師姐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啊」。

我們會對一個先天殘疾,10歲父母雙亡,15歲輟學打工,20歲考上清北的農村貧苦兒童的勵志人生印象深刻,卻幾乎不會記得任何一個高考狀元的名字。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會捕獲我們在這紛擾世界裡稀缺的注意力。這也可認為成是「卓爾不群」所帶來的某些好處,因為在人類社會中,「曝光」、「出名」、「俘獲注意力」,是可以作為日後成功的基石的。

《社會性動物》「從眾」一章里有這樣一句話:

「當客觀現實很模糊時,別人就成了主要的信息源。」

看到這句話時腦海里馬上出現了這樣的場景:幾十萬年前,一群智人在一起吃打獵來的食物,突然一個智人耳朵豎了豎,然後飛奔出去。緊接著,一個又一個,所有的智人都跟著跑了出去。幾秒種之後,一群獅子過來吃掉了智人剩下的獵物。

關於「從眾」的某些基因或生理機制必定是人類在百萬年來進化的過程中選擇下來的,它們是讓我們能順利的繁衍延續到現在的因素之一。但是總有些東西是要被淘汰的,人類雖然熱衷於從眾,但是也有很多人喜歡特立獨行。

現在,再回到文章的開頭,「隨大流只會讓你往平均值靠近」。其實不光在股市,在每一個人的人生里,也許都是如此。在大多數局勢和信息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不知道畢業之後該做什麼」,「不知道今天中午該吃什麼」,「不知道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可是,我們是真不知道,還是懶得去調查,去分析,去學習和思考?我們應該先盡量把客觀現實弄清楚,這樣的從眾才不盲目。

不要指望著跟隨別人的腳步便能大獲成功,也不要指望著在別人的身上找到答案。靈魂只能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每個人都應該去探尋那條屬於自己的,獨特而不叛逆的道路。

最後,結合兩位長者的人生智慧作為結尾。

「在別人說話時悶聲,在別人悶聲時說話」。

推薦閱讀:

急於心動,急於行動
【公子義】從眾心理是如何影響用戶行為的?
如果吃一小勺蟲洞會如何?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隨大流」通常是理性的嗎?

TAG:心理学 | 学习 | 从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