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曉松:比起眼前的房子,我更想要詩和遠方

「生活不隻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為找到那片海不顧一切。」

——出自許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高曉松作詞。

高曉松是個才子,一家高知,滿門鴻儒,內心自由且豐富。他第一次拋出詩和遠方的概念是在文章《不買房,買夢想》中,「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越是年長,越能體會我媽的話。我不入流,這不要緊。我每一天開心,這才是重要的。」

高母將這句話教給了兄妹倆,為他們帶來了與眾不同的價值觀,於是兩個人都不買房,不被俗世利益誘惑所累,一人一馬僅僅讀詩,創作,走天涯。隨性自由,豐富瀟洒。

而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講,要保持這樣的心態和生活軌跡,實在是難如登天。財富和地位一直是我們無比討厭而又必須要面對的永恆話題,無數人將希望寄託於詩和遠方,但仍有大批的年輕人在半路鎩羽而歸。

在上一個十年,人民幣升值預期加上居民財富投資的轉移,造就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黃金十年。但是與此同時,就在這十年期間,有很大一部分家庭,從積蓄可觀變的一無所有,甚至到負債纍纍。

眼下的中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和以人為本、民本主義、保障生存、安居樂業背道而馳,轉而成為開發商、金融機構、國家、投資者之間的遊戲,變的愈發資本化,成為富人的私有產物。

一個普通的工薪階層,要不吃不喝幾十年才能供得起一套房子,這背後原因其實不僅僅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人口湧入、剛需劇增帶來的後果,而是實體經濟不景氣,資本反覆炒作的惡果。各大資本在房地產行業孤注一擲,希望在這場狂歡宴中分得一杯羹。

我們都知道在北京買一個衛生間的錢,能逛遍整個歐洲。很多人也堅信著,不能因為房貸而降低生活質量,而最後還是艱難地買了房子,日復一日咬著牙還貸款。

而與此同時,我想起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里的一句話,「每當你想到在這個時常充斥著陰冷、暴力的宇宙之中,有巴黎存在,即便在宇宙的最深處,你都可以看到它的溫柔燈光。它林立的咖啡館,它的每一個街景、每一條道路,都是特殊的藝術形態。你無從工筆描繪,但它的確是宇宙的亮點。」

你偏安一隅時,阿拉斯的鱈魚正躍出水面,你計算每個月日常花銷時,冰島的的極光柔軟而遙遠,卡薩布蘭卡依舊有很多破碎的心,而你從未置身其中,所以不得而知。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比起眼前的房子,我更想要詩和遠方。

不如大雪之後,清茗一杯,雜誌兩卷,

聞見時光掠過土地與生民,不絕如縷。

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普洱茶古樹茶一年比一年發芽晚?
[i·寧德] 原來蕉城藏匿著梵高的這八幅畫,看一眼就難以忘懷
軟文化不行,消費者還是要背鍋
特異功能、法功滅火、鋁鍋傳功……80年代的氣功熱究竟有多瘋狂?
如果賈府抄家時黛玉還活著,她會是什麼反應?

TAG:文化 | 房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