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實錄]徐景安:人為什麼要善-現代社會的道德選擇

兩全其美網

學者訪談實錄

王佩欽編著

2010-3-9

以共同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在保障性分配的基礎上實行合理的激勵分配,以多元化民主方式規範社會制度和道德。

目錄

一、李開復老師在線談中國青年的成長 p1~23

——2005 年 11 月 9 日

二、徐景安:人為什麼要善-現代社會的道德選擇 p24~32

——2005 年 11 月 17 日

三、知名憲政學者陳永苗:法律人在未來國家治理中的作用 p33~50

——2006 年 11 月 26 日

四、著名憲政學者、翻譯家姚中秋(秋風):

自由主義與憲政主義的區別 p51~59

——2006 年 12 月 4 日

五、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劉海波:

對分權理論與實踐的反思 p60~70

——2006 年 12 月 26 日

六、中國學術論壇網站長陳勇:關於網路學術傳播的經驗交流 P71~78

——2007 年 1 月 12 日

七、原共青團中央常委、中央國家機關團委書記張祖樺:

憲政民主與中國轉型 p79~88

——2007 年 1 月 24 日

八、著名學者陳子明(筆名王思睿):左右之爭與公共平台 p89~102

——2007 年 3 月 24 日

九、陸軍:談乙肝維權與重建公民社會 p103~111

——2007 年 4 月 7 日

發信人: windyufan (yufan||一點一點被稀釋的感覺…), 信區: VipChat

標 題: [訪談實錄]徐景安:人為什麼要善-現代社會的道德選擇

發信站: 兩全其美網 (Sun Nov 19 16:40:34 2006), 本站(lqqm.net)

【LQQM 訪談之「人為什麼要善--現代社會中的道德選擇」】

◆ 時 間:11 月 17 日 19:00-21:00

◆ 地 點:Vipchat 版

◆ 訪談主題:人為什麼要善--現代社會中的道德選擇

◆ 訪談嘉賓:徐景安

◆ 嘉賓簡介:

徐景安,男,1941 年 12 月 27 日出生,1964 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

先後在中央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國家計委、國務院

體改辦、國家體改委工作,1985 年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副所

長;1987 年調深圳任體改委主任,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理事長。

曾為中國人民大學、深圳大學兼職教授。

1979 年參與起草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部總體規劃。

1980 年提出發展消費品生產的建議,使我國較早地調整了輕重工業

不和里的生產結構。

1984 年主持起草了「關於價格改革的兩種思路」,提出的放調結合、

以放為主的價格改革方針被採納實施。

1985 年提出的住房改革建議被採納,後推向全國。

1987 年調深圳後,推進了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場,首創了企業產權

轉讓市場,主持設計了深圳社會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等。

著有《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對策研究論集》、《深圳特區的崛起與

中國現代化》、《你的選擇與中國的未來》三本書。

現為深圳徐景安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深圳市新世紀文明研究會會長。

-==== 以下為訪談內容 ====-

主持人:「人之初、性本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善惡分明的傳統道德觀念也

讓我們 從小就被教育多行善事,更有所謂行善積德一說。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

豐富,我們往往會發現當今社會中的善惡觀念似乎有了較大的改變,整個社會充斥著各

種矛盾和利益的對立,嚴重不公、毫無誠信、社會腐敗、不講道德、犯罪猖獗、缺乏法

25

制等等,都成了從惡的理由。甚至為了生存和發展,棄善從惡開始在道德領域趨於一種

共識。

為什麼傳統的道德觀念會顯得與當今的社會格格不入,講善、從善、行善真的已經落伍

或者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了嗎?如何在社會日益陷入惡性墮落的道德規範中清醒地把握自

己?

今天,我們很榮幸請到了對善理論研究和理念推廣有著豐富經驗的徐景安先生,和我們

一起探討在現今社會的道德選擇中為什麼要堅持善的理念——人為什麼要善。

嘉賓:各位網友:晚上好!感謝兩全其美網站給我與網友們討論善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平

台。我先要說明一下,為什麼我提出善的問題來討論。

一、我一直是從事改革的理論研究和改革的實際工作。去年以來,我參與了改革問

題的大討論,對改革進行了反思。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也存在很多問題,集中表現在

經濟領域的貧富差距和政治領域的民主滯後。這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但是,我認

為更深刻、更嚴重的問題是精神領域的道德危機。而對此,絕大多數人不認同。按經濟

改革、政治改革、思想改革排序,社會共識遞減。對於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分歧最

大。現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對自己有利就是對的,不分對錯、是非、真假、美醜、善

惡,一句話否認道德規範、道德標準。正因此,我提出這個問題,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

二、我寫了不少文章,參與了經濟改革、政治改革的討論。這些意見能否被接受、

被採納,不取決於我,取決於掌握權力者。而行善理念的推廣、行善舉動的實施,是可

以從自己做起的。2004 年我去浙江金華搞了一個試點,今年在北京華僑大學搞了一個試

點,很快將選擇一個企業試點。主要就是通過情感關懷方式倡導道德的新理念。如果試

點成功,就向全社會推廣。我還辦了《善》網,今天可以剛開通。

三、我在推廣善的理念、善的舉措時,感到心情很愉悅。我自認為,我做不到雷鋒、

叢飛那樣高尚,但可以力所能及做一點善事。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

起。行善,並不難。關鍵不要推託行善,不要預設行善的各種前提,不要找不善的理由。

主持人:在您的文章中,曾多次闡述為什麼要行善以及如何行善,但對於善這一概念,

如果沒有給予規範時,如何能保證我們所認知的就一定是善呢?所以希望您能談談您理

解中的善,究竟是什麼?

嘉賓:善是一種利他的道德精神和道德行為。善可以是非常高尚的道德行為,像雷鋒、

叢飛所表現的利他至上。善也可以是遵守起碼的道德規範,如講禮貌、講文明。善是個

人的道德準繩,善也可以是社會的道德理念。

我們可以把各種美好的追求,都可稱為善。經濟改革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物質追求,

這是善。政治改革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追求,這也是善。當前最需要提倡的是,我們

的政府應該真正善待人民,不要口頭上為人民,實際上為自己;我們自己應該真正善待

他人,不要埋怨別人不善,行善要從自己做起。

26

網友:您定義的善好像就是古希臘哲人說的美與丑的區別。但這種準則在後來被羅馬人

的律法給代替了,所以才有現在西方的規範社會。所以歸結起來還是要先有法律的規範

才行……

嘉賓:人類社會是需要整合的,要把分散的人體整合為一個有秩序,有效能的整體,需

要運用法律,制度,組織,道德,多種整合社會手段,其中道德的整合作用,更具有普

遍性,基礎性,根本性。道德約束是自律,法律約束是他律,道德約束是內在的,法律

約束是外在的,道德約束管事前,道德約束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約束人的一言一

行,一舉一動。

主持人:現在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在一個對惡缺乏制約機制的社會中,推崇個體的

行善實際是不可行和不切實際的。行善必須在整個社會重新確立向善的前提下和環境里

才能進行。您是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嘉賓:我發表善的文章後,反駁我的主要意見是行善必須要有前提,比如社會公平啦、

法制健全啦、當官帶頭啦、以及要有懲惡揚善的制度、機制啦等等,一句話要搞制度建

設,否則是空話。我一點不否認,制度建設的重要。做到了上述這一切,當然大大有利

於善行的推廣。我們要為此努力,但問題是你我都作不了主,一個好制度不是一、二天

能建起來的。那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們都不能行善,都有理由作惡?整個社會道德

風尚的改善是需要前提的,但作為個人、自己行善不需要前提,不要找作惡的借口。人

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將來,都存在許多醜惡的現象。難道因為有醜惡,就不應善、不

該善、不能善嗎?人家惡,你就該惡嗎?

主持人:您的觀點可以理解為通過個體的自發性來改變整個社會的認知和風氣吧。

網友:在社會公正無法保證的前提下,通常行善的人會承受行善的後果,這後果通常造

成了行善人在利益等上面的損失。而在一個好人不被尊重與善待的社會裡,精神上的收

獲又不能轉化為物質上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可以說行善是一筆虧本的買賣,是要付出

一定代價的。那麼,人們為什麼要付出這種代價?只是為了所謂的精神上的追求?超世

俗的理念?衛道士的滿足感?

如果想要人們行善那麼憑什麼給「善」賦予那麼高的價值,甚至是高於個人得失的

價值?善的價值從何而來?如果總是有部分人行善而部分人作惡,那麼誰應該行善呢?

誰又能做善與惡的判定者?

嘉賓:對什麼是行善應該有個正確的理解,才能討論怎麼行善。我們不能總是希望社會

改、別人改,自己不改。約束政府、約束別人,不願約束自己。一句話推託自己行善的

責任和義務。

網友:中國人為什麼不習慣把個人放在主體位置?是因為被壓迫慣了嗎?用那樣的思路

去分析,只是給出一種人們行為的可能的解釋而已,因為如果你要分析什麼事情的話,

你總要對他人的行為做出預期的估計呀。我覺得經濟人假設是很合理的呀。假設大家都

是明白事理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

27

嘉賓:「經濟人」為自己而活的人生觀,追求金錢的價值觀,創造了政治民主、科技進

步、經濟繁榮的西方工業文明。但「經濟人」犯了常識性的錯誤,不懂得:人首先是

「生物人」,人離不開自然,依賴自然而生存。人與自然的關係,僅以利益為原則,必

然置自然以不顧,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人與自然之間物質循環發生危機,威脅人類的

生存。人還是「社會人」,人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僅以利益為原則,

必然置他人以不顧,造成道德敗壞、人情冷漠,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受到障礙。現代文

明在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循環和交流都受到阻礙,無可避免地到了人類尋求新的出路的

時候了。

主持人:生態人是您的善理論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聯繫到您曾經從事過改革理論和政

策的研究推廣工作,對於生態人和現在所提出的和諧社會之間您覺得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呢?

嘉賓:生態人追求的目標是和諧,即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

所以生態人以和諧社會為目標,和諧社會造就生態人。

網友:有點繞暈了,您能詳細說明一下嗎?

嘉賓:「生態人」是人認識自己的進步和覺醒。人是為自己活著,人是自己的主人。人

既不做神的奴僕,也不做任何他人的奴隸,也不應接受物的奴役。人應該是自由的,有

思想的自由,有選擇的自由,有發展的自由。但是,人只有在與自然的和諧中、與他人

的和諧中、與自我的和諧中獲得自由。「生態人」具有新的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

把「和諧」作為最高原則和目標,因為只有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

才能帶來人的快樂和幸福,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生態人」也發展經濟,也追

求利益,但不把經濟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以不破壞生態為原則;不把金錢當作價值尺

度,以不損害他人與自我為原則。「生態人」懂得,人是為自己活,但人活在自然中、

活在他人中,要活得愉快、活得幸福、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就要維護

自然生態,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維護社會生態,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維護心理生

態,處理好人與自我的關係。所以,人成為「生態人」,才能建成和諧社會;和諧社會

是「生態人」的理想。

網友:和諧社會和大同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有什麼區別呢?都是可以實現的吧?

嘉賓:和諧社會」是人類的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在人類歷史上還沒出現過。因此,創建

和諧社會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和諧社會」也可分為初、中、高級階段。我想二十一

世紀中葉,「全面小康」達到中級階段,也就是基本實現和諧社會,即「和諧社會」的

初級。二十一世紀末達到「全面小康」的高級階段,也就是「和諧社會」的中級。「和

諧社會」的高級階段,那是我們最終的目標和理想,可稱為共產主義吧。

主持人:您曾經多次在華僑大學等高校進行善理念的推廣工作。那麼您能否談談對當今

高校的德育工作的看法?在您的實踐過程中發現了哪些不足?在高校德育不能很好的承

擔起應負的責任時,作為學生本身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綜合道德修養?

嘉賓:大學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的需要、學生的成材是大學教育的出發點。國內外

28

的經驗表明,一個人的成功,取決於智力因素,更取決於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取決於一

個人的道德修養、心理素質、性格特徵、處事能力。

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育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從而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信

心,這既是德育工作的內容,也是智力開發的前提。一個學生如杲不愛學習,不知道為

誰學習,不想為學習而付出,那就一定學不好。用德育來帶動智育,學校教育應以德育

為先。

目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素質、道德風貌很不適應工作的需要。眼高手低、好

高騖遠、作風浮躁、缺乏誠信、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率低的

重要原因。為對學生負責、社會負責、國家負責,大學應加強對學生的就業前教育。大

學作為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後一站,補好人生教育課,為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盡一份

心、助一份力。

網友:這些似乎是沒用的:高考不考的知識,平時也不算學分積,考研也用不著。這也

體現了另一個問題,一般學生都能理解這種知識與能力對自己是有作用的。但他們為什

么還是不去培養學習這種知識與思想呢?我想是因為他們時間緊、課業設置不對、評價

機制不合理,在這上面花費的時間沒有合適的收益,所以他們不做。那麼善的收益如何

保證呢?難道只教人行善,不計較收益?

嘉賓:關於行善的收益,首先,要善待自己,熱愛生活、愛護身體、珍惜生命。現在不

少人,吃喝玩樂,損害了健康。年齡輕輕的,一點想不開的事就自殺。人家惡,對自己

也應該惡嗎?

其次,要善待父母,對父母要感恩、要孝敬。不要只想對父母索取,不願對父母盡

孝道。人家惡,對自己的父母也應該惡嗎?

再則要善待他人,對一切幫助過自己的人要感恩,對家人、對老師、對同事要講禮

貌,對公共場合的陌生人也表現起碼的尊重。人家惡,對他人也應該惡嗎?

還有要善待自然,節約資源、愛護環境。人家惡,對自然也應該惡嗎?

網友:眾所周知,「文革」給我們國家的文化傳統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民眾普遍在信仰

上缺失。基本上什麼都不相信了,不信鬼神、不信主義、無所敬畏,人心不古、世風日

下,什麼駭人聽聞的事都幹得出,很多人連最起碼的是非標準都沒了,不管多濫的人和

事都能有人找到理由去辯護,呵呵,全民族整體性的道德水準大滑坡……

怎麼辦?我們總不能讓十數億老百姓們都去信仰共產主義吧?總得讓老百姓們信點

什麼,有個精神寄託不是?我看那些信教的人,無論是佛教徒,還是基督徒,哪怕是俗

家弟子,在基本的道德修養上,在個人操守上,都要比啥都不信的大無畏的民眾要強!

最起碼人家的宗教是勸人向善的,有自己的戒律,有道德底線,人家還要修業的啊。那

么,徐先生,您認為在當今時代是否應該大力弘揚佛教呢?

嘉賓:人類文明史上,善的理由有以下幾個:基督教稱為上帝應該善,伊斯蘭教說為真

29

主應該善,佛教講為來世應該善,儒家教導為父母應該善,馬克思要求為人類解放應該

善。人們信佛總比不信好,但是也不可能都讓人們去信佛,還要找到善的新的理由,這

就是我寫的人為什麼要善,我認為有一個新的理由即為自己應該善,為了自己的快樂、

幸福應該善。

網友:盡量讓普通民眾里多一些信佛的人。這個過程不是強迫的,而是一種適度的引導,

多提供給佛教組織一些經費等等,最最起碼地,是不要壓制。我相信,這對於物慾橫流、

信用體系幾近崩潰的社會還是利遠大於弊的。您認為呢?

嘉賓:我贊成!

網友:宗教中的所謂教導行善大多是後來被某些政府所利用了而已。並不是原汁原味的

東西。宗教中更多的還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精神解放。我覺得不存在應該善的問題,

只存在個人選擇問題,個人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做,是做所謂的善還是所謂的惡。社會或

政府沒有權力要求個人行善或作惡。即不存在一個制定十誡的上帝,我們自己會告訴我

們自己應該做什麼。

所以政府的道德規範或是社會思潮中的什麼風尚全是蒙蔽人的東西。真正重要的是

價值觀,什麼東西有什麼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而拋開價值與收益空談行善沒有意義。

雖然確實會有人聽了這樣的話就去這樣做,但他們也不知道這樣做為什麼好,好在哪裡,

他們只是聽別人說好就覺得好而已。而這樣的人是我們想要的善人嗎?

嘉賓:現在的主流價值觀是以金錢為第一、以快樂為目標、以自我為中心、跟著感覺走,

崇尚多元、相對、實用,重視工具、忽視價值,不願判別是非、對錯、真假、善惡、美

丑。你的主張否認有善惡,否認有道德標準,我認為代表了一種思潮。

網友:資本主義以人性的自私為基礎建立起來,那對目前我們國家處於轉型階段,經濟

要發展就要求允許一部分人先富,當然是以他們的自私為基礎,那再要求行善是不是會

減緩資本積累的速度?影響到經濟發展和國家崛起?

嘉賓:追求物質的自私,應該與利他的道德結合起來,這樣社會才能和諧,只講自私,

不講利他,或者只講利他、不講利已,都是片面的。

網友:就精神層面上來講,我們缺乏信仰,缺乏共識……而宗教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

純的道德說教似乎效果不太好,就遏制惡的效果來說,法律比道德似乎更有效,更直接!

嘉賓:衝擊、破壞社會秩序的源頭在哪裡?那就是洶湧澎湃、橫衝直撞的人慾。人慾需

要道德來疏導,靠道德來節制。如果只用堵的辦法,用法制的堤壩來擋,擋得住嗎?道

德與良心是人的第一道防線。一個人一旦喪失了道德和良心,法律也難以制約。一個罪

犯在自白書中說:「我在經過長時間的反思以後認為,一個犯罪的人,首先要戰勝的並

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他們的良心。人的道德、羞恥與正義感是人的第一道防線,人一

旦突破了這條看不見的防線,法律和各種制度便全線崩潰了。」

網友:懲惡的權利是否只有執法部分才有,而普通人只能輿論譴責,制止?如何理解惡

30

法呢?是否能對抗,如何對抗,是否有手段上的限制?這是否是一種善行。

嘉賓:執法部門有權懲惡,社會輿論也可以懲惡。

網友:在社會尚未形成向善的風氣時。如何堅持行善的理念呢?就像做一次善事很容易,

做一輩子善事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但社會整體尚未形成向善的風氣時,個人的行

善行為反而很容易給自己帶來損害,這種情況下該如何堅持行善的理念?如果有了行善

的年頭卻因為種種因素無法堅持,那麼您所倡導的個體行善責任感,這種自發的個體性

行善推動整個社會風氣的改變是否在可行性上存在問題?

嘉賓: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是需要前提的,但作為個人、自己行善不需要前提,不

要找作惡的借口。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將來,都存在許多醜惡的現象。難道因為有

醜惡,就不應善、不該善、不能善嗎?人家惡,你就該惡嗎?我認為,做不到雷鋒、叢

飛那樣高尚,但可以力所能及做一點善事。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行善,並不難。關鍵不要推託行善,不要預設行善的各種前提,不要找不善的理由。

網友:您能說一下最近您都開展了哪些善理念推廣工作嗎?

嘉賓:一是在浙江金華市建立情感護理中心,避免了三起殺人惡性事件,二是在北京華

僑大學建立了情感交流中心,推廣道育的新理念,探索道育的新方式。我下一步還將在

企業推廣,關心員工的精神情感。

主持人:說到去企業推廣,對於企業這種唯利性組織,您覺得是否適合進行善的理念推

廣,或者說這種推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嘉賓:我認為,企業不僅應該關心員工的物質利益,也應該關心員工的情感,這是增加

企業凝聚力的好方式,也是企業文化的一種新探索。

網友:請問,這種情感護理中心,跟心理諮詢中心有什麼區別嗎?

嘉賓:心理諮詢只能專業人士做,而一、二個心理醫生是擔負不起情感關懷的重任的。

整合各方面的資源來關愛人,這是我建議成立「情感交流中心」的出發點。

網友:我是美國對外關係思想史研究的一個愛好者,長期以來由於對其對外關係中的理

想主義、現實主義傳統特別感興趣。我同意徐老師關於善的定義,也就是說善是一種利

他行為,美國理想主義者就是這麼定義的。但事實上,國際社會中這種理想主義越是強

烈,造成的惡果就越嚴重。徐老師不要說國家行為和個人行為應該區別開,但是美國理

想主義的利他動機卻是從個人理想主義推導出來的。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倡導的是「必

須怎樣」而不能倡導「應該怎樣」,個人認為,在道德領域中,倡導人人行善是可以的,

但是不必要讓所有人認同;而在法律制度建設中,首先倡導的就是人要有惡的理念,也

就說任何規制首要的念頭就是要想到惡,從惡的角度出發來制定規則,這樣才可以防微

杜漸,從根本上防止惡行的發生,這才是真正的善。如果總是說我們的隊伍絕大多數都

是好的云云,後果就不堪設想。既然如此,那麼「把人設想為惡」這種念頭算不算善?

還有,關於青年自殺的問題您是怎麼認為的?

31

嘉賓:制定法律是為了止惡,這沒錯。行善是為了利他,這也沒錯,所以止惡和揚善是

整合社會的兩個必要手段。

關於年青人自殺問題,從 15-35 歲,自殺成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認為,現在的年

青人,比較自我,當自己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就認為生命失去了意義,於是就選擇了

自殺,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你的生命不只是屬於你自己,還屬於父

母,屬於社會,有了為他人活著的思想,就會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支撐自己,找到活下

去的理由。

網友:如果我覺得我的存在是父母的一種負擔 是對社會的一種危害 所以我自殺了……

利他並不是活下去的理由。自殺也並不全是惡。個人認為自殺是社會對個人犯的罪,這

種把責任推到個人的做法是一種很不負責也很不坦蕩的推卸責任的做法……為社會開脫

而已。

嘉賓:問題是,許多人選擇自殺,並沒有真正的理由,比如,上海有一個博士後,因為

厭世,就自殺,他還沒有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就自殺,這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行為,這

就是惡。

網友: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惹他厭惡呢?您覺得以後再有人厭世的話,他就應該一直

忍下去嗎?這並不是他個人的惡,不能把責任推到他一個人身上,當然他現在是沒有機

會反駁了……

嘉賓:另外舉個例子:山東的一個三歲男孩,被大火燒得不成人形。為挽救他,父母還

背了一身債。對這個男孩來說,這真是難以逾越的災難。但是,他不僅念了小學、中學,

還考上了大學。他認為,大火燒掉了他的肉體,但燒不掉他的智慧;他雖然沒有正常人

的容貌,但有一顆正常人的頭腦;他感恩父母,一定不成為父母的包袱,他要報答父母,

一定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他用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承認不利因素而發掘有利因素,

走出了人生的困境。與這個男孩來說,這個博士後又有什麼自殺的理由呢?又有什麼理

由厭世呢?

網友:人選擇自殺,因為他們開始接受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那麼的惡。對社會,對

所有人失去信心。如果想著,還有那麼多人和我們一樣在受著壓迫,還有人需要幫助,

大家需要互相幫助,抵抗惡人,抵抗自然侵襲,或許有了這樣的目標就不會覺得人生無

意義。

嘉賓:有些人選擇自殺,並不是認為所有人都惡,那個博士後有父母,有未婚妻,還有

導師和同學,在他自殺前,都做了勸導,但他還是選擇自殺,人家對他並沒有惡。中國

在美國的華工,在非人的條件下工作、生活,靠著一種精神力量支撐,就是家中還有父

母、妻子、兄弟在等他。

一個人活著,既為了自己,又為了他人,生活才有動力。一個人活著只是為了自己,

就缺乏生存的動力,一旦遇到挫折,就認為沒有生活的意義,這往往是選擇自殺的理由。

現在的年青人,自我又脆弱,自殺就比較多。

32

主持人:感謝徐先生的精彩解答,和我們一起探討了關於善理論和理念的諸多問題,希

望以後能有機會再次邀請到徐先生來做客。再次對徐先生的到來表示感謝。祝願徐先生

的善理念推廣活動能夠推動我們的社會風氣改變和道德重建。

本次訪談到此結束,感謝大家的熱情參與。請繼續關注 LQQM 系列訪談下期活動。

-=== 訪談內容結束 ===-

備註:本次訪談實錄由兩全其美網整理,版權歸兩全其美網所有,轉載請註明。兩全其

美網是中國教育網內最有影響力的 BBS 社區之一,可以通過 lqqm.net/lqqm.org 訪問本站。

LQQM 訪談主題版獨立域名:vipchat.lqqm.net,歡迎參與本站的名人訪談活動。


推薦閱讀:

死者是否有人權?
女生該不該穿低胸裝?
如何解釋完顏陳和尚臨死前的行為?
女子打工供男友上學遭拋棄,對於這件事你們是怎麼看?
道德水平和收入或者財富相關嗎?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嗎?

TAG:善良 | 道德 | 人物访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