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良游台灣,跟著黃聲遠在田野中央做建築

五月的尾巴,馬小良隨著一行人到台灣進行了一次考察之旅。在旅行的最後一日跟小夥伴策划了宜蘭建築一日游,來一場名副其實的暴走宜蘭之旅。

既然是宜蘭的建築之旅,必然離不開這位紮根在宜蘭的建築師——黃聲遠。1963年生於台北,台灣東海大學建築學士,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碩士。

1994年,31歲的黃聲遠帶著耶魯大學建築碩士的學歷和美國著名事務所的工作經驗回到台灣,一頭扎進宜蘭,一待就是19年。

黃聲遠和他的團隊「田中央」一直堅持只做「離宜蘭車程30分鐘以內」的項目。除了2011年接下雲門舞集在台北的項目,這群建築師紮根在田野中央,一步也不挪窩。

如今,整個宜蘭遍布黃聲遠和夥伴們的建築作品,其中絕大部分是公共建築。

比起知名的大師,黃聲遠作為一名近年來才紅起來的建築師,最大的特色是「接地氣,有人氣」,他對場地的思考以及對公共空間的營造,都是無法複製的,有著一種涓涓細流的力量。

接下來馬小良將追隨黃聲遠深耕在宜蘭的建築腳步,一探究竟:

第一站 羅東文化工場

第一站是馬小良最喜歡的羅東文化工場。

這個工場是台灣近年來最具突破性的公共建築。大尺度的棚架之下不但有舞台,還保留了大片的空間成為居民的生活廣場,成為了這個小鎮平等的公共交流空間,展現了建築的公共性和公民性。

整個建築分為三個部分:文化工場(辦公、商店、展覽、圖書室等)、天空藝廊(展覽)和棚架下的廣場。另外還配套有附屬公園,並整合了旁邊開放式的校園,成為了一個大空間,將社區連結得更加緊密。

這條天空藝廊從棚架下穿插出來,造型格外搶眼,在使用上與其他功能空間不會衝突。

棚架之下的其他建築看起來沒有秩序,但是想到前段旅程中的所見所聞,就會明白大概這就是黃聲遠的風格和特色。

可以遮雨的大棚架不但是對羅東林場工業記憶的回應。此外,羅東一向陰沉多雨,這裡的居民確實需要一個可以避雨、自由伸展的公共空間。

立面上的樹影與支撐大棚架的柱子,加上公園裡真實的綠樹,構成了有意思的畫面。

這裡也同樣歡迎居民的加入,老少皆宜。

2012年12月,宜蘭羅東文化工場獲得第三屆 「中國建築傳媒獎」最佳公民建築獎。這也是這個備受兩岸三地建築業界重視的獎項,在連續提名三年後,第一次頒給黃聲遠和田中央。這一年,黃聲遠49歲。

第二站礁溪生活學習館

從外觀看這個生活學習館是個奇奇怪怪的建築,實際上它只是座造型與眾不同的政府辦公大樓,在2006年就獲得了台灣建築佳作獎。

它的獨特形式來自對凌亂空間關係的梳理。出於親近大自然的考慮,庭院中四處可見大樹,這些樹木使建築形象充滿了活力。因此,建築和大樹兩者相得益彰,共同和諧地棲息在狹長的河流邊。

設計巧妙運用了基地的高差,不但成為居民直通大街的捷徑,同時也產生了豐富的空間變化。大概是因為「客廳」的概念,所有的入口都不那麼起眼,又或者說,它有很多個入口,就像是為不同的要經過的人準備的。通向B1層,是一片戶外庭院。

隨即是一個小廣場,雖然在底層,卻有良好的採光。

如果來這裡辦公,需要從1樓一個不起眼的入口匆匆進來,然後奔向自己的辦公室。

這是社區的客廳,不只接地氣,也有人氣,處處體現人文關懷。

從每一層穿越這個學習館,可以從不用高度去觀賞這片樹林,有不同的空間感受。

室內設計看起來也隨性自由,連欄杆都是七扭八歪的。

室內的4、5層是專用的不公開的會議室,室外是共享的捷徑。

就像田中央的設計想法,這裡,是一個永遠歡迎陌生人到訪的空間。

第三站 丟丟當森林+幾米廣場

丟丟當取自宜蘭童謠《丟丟銅仔》,而丟丟當森林並不是真的森林,而是以9棵鐵樹來象徵宜蘭舊時的地名——九芎(xiong)城。

在這個大篷頂下,有個小規模的創意市集,還有一些兒童遊樂設施,就是丟丟當森林廣場。

穿梭其中的飛天火車是它最大的亮點,讓我們看見了建築師未泯的童心。

在丟丟當森林的馬路對面,就是幾米主題的小街道。喜歡幾米的人一定不要錯過這裡。其實幾米也是宜蘭人,黃聲遠和幾米是多年好友,幾米對建築也很感興趣。

「因為幾米廣場是老建築,幾米的畫附著在上面的時候,反而有種說不出的真實感。」

不過這是個觀光客特別集中且停留的地方,所以想拍照的朋友要挑冷門的時段過來哦。

第四站 津梅棧道

為了方便居民安全渡河,不必在狹小的橋面上與機動車爭道,同時沿用田中央過去處理舊城空間的手法,保留舊的都市紋理和場所的故事,黃聲遠用簡單的構材將這條連接兩岸的棧道依附在了原本的水泥橋上。

橋下的空間也得到了激活,成為了兒童的遊樂場。

棧道上也有簡單的運動設施,過橋人得以在這裡停下匆匆的腳步。

踏步是用木材和鐵材交替構成,鏤空的處理可能會讓人產生不安的情緒,所以在橋的兩側種滿了爬藤來分散注意力。

走到橋的中段才是河,河兩側是開闊的草地。

第五站櫻花陵園

一般人不會將櫻花陵園作為一個景點,畢竟或多或少有些讓人避諱的神性。它不但地處偏僻,而且抵達之前要經過「山路十八彎」的考驗。

這座陵園前身是一座大型納骨公園,黃聲遠所帶領的田中央團隊為其設計了入口橋、納骨廊、服務中心等設施,並在場地營造了一系列景觀,減少了納骨園原本的肅殺感,成為一座更貼近自然的公園。

每一年礁溪都會舉辦一次馬拉松比賽,櫻花陵園的最高點也是一站。

到達入口後,看見了遊客中心和入口的櫻花橋,這裡並不是最高點。

沿著蜿蜒的山脈舒展伸開的入口橋的確是一大特色,讓人感覺這座橋是刨鑿這座山體形成的,與自然更親近。

越走越深,就彷彿被山體包圍,更有一種肅穆之感。偶爾見到牆壁上的「洞口」,連接的是一條條下行的樓梯,讓人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座橋,也是在看這座山。

它的遊客中心是一座半掩在山坡之下的地景建築,穿過它便走到了這個蜿蜒而上的屋頂,用手拂過一旁看起來像草叢的翠綠鐵杆會發出清新的擊打旋律。繼續向上走才能看見成片的納骨廊。

黃聲遠所設計的納骨廊獲得了2010年台灣建築佳作獎,地景建築的形式獲得了評委的好評。也為住在這裡的逝者守護了一片天然風景。

站在這片納骨廊的最高點往下看,心情也會格外平靜。

近觀這一片納骨廊,所有建築材質共同營造的氛圍都很契合這片寧靜的氛圍。

往下看就是一片綠意盎然的地景,試想在櫻花盛開的時候,到此緬懷的親屬們應該會感到些許安慰。

櫻花陵園在第二屆中國建築傳媒獎的提名理由是:「以地景之觀念處理公共陵墓園區之規劃及設計,不僅對地貌環境保育有所貢獻,在建築空間上亦表現出豐富的人文景觀及其對人及土地的關係,形成獨特的地景美學。」

台灣建築評論家王增榮曾經很貼切地評價黃聲遠:「他可以被詬病說他的完成度不夠好,他的精鍊度不夠好,但是他的作品裡面隱含的思考,那種尋找新的可能性的潛力,我覺得其他外國建築師會讀得到,這是一個有特色的建築狀態。」

最後,本期馬小良的宜蘭建築之旅已經結束,如果你希望尋找一個並不熱門的旅遊路線,宜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你將會在這裡遇到一場充滿驚喜和思考的旅程。

END

建 築 設 計 類 八 卦、干 貨、熱 聞,更 多 精 彩 請 關 注 微 信 賬 號 :

馬良行mlhang


推薦閱讀:

TAG:旅遊 | 台灣旅遊 | 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