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Fintech創新的方向與進度(一)

現在「互聯網金融」這詞已經不太提,說得更多的是「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也回歸到金融的本質,用科技手段來進行創新。

本系列分為三期,從金融的資金端和資產端兩方面比較中美Fintech創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分析這幾年來大數據、機器學習、電子貨幣、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本文為第一篇——Fintech在資金端創新的經典案例。

中國大資管的時代在逐漸到來。據數據顯示,個人可投資資產年均增長16%,配置逐漸多元化。2008年,居民的現金及存款的比例達到約70%,發展到現在,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產品已超越了現金及存款,達到了約60%的比例。

中國的中產階級崛起給財富管理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且據BCG的調查,有80%的高凈值人群接受互聯網產品,相對接受程度比美國更高。

中美財富管理髮展路徑的比較

雖然美國上百年資本市場的發展歷史值得借鑒,但通過最近20年互聯網的發展, 80、90後的中產階級逐漸成為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可能給中國的財富管理模式帶來跳躍式發展的可能性。

第一階段

中美都是個人主動性炒股,二級市場基本以散戶為主,市場波動較大,投機性強。

第二階段

中國機構化投資壯大以及信託、基金銷售模式發展,如華夏基金,天天基金網等,但缺失像美國機構化投顧的模式和投資組合的產品形態,核心原因是信任的缺失。

第三階段

隨著美國基金管理策略從主動型向被動型演化,基於ETF產品的智能投顧得以在過去的3年里得到迅速發展。在中國,隨著新一代80、90後的崛起,他們對大型互聯網公司(如阿里的螞蟻金服)的信任度甚至會超越傳統財富管理機構。線上的智能投顧模式在中國也可能出現跳躍式發展的機會,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現象。

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現象,美國先是有了幾百年歷史的財富管理行業,再有P2P網貸平台的興起。在美國固收產品長期低收益率的市場環境下,資金在尋找相對高收益率的另類資產,所以一部分機構資金就湧入了P2P信貸市場,更確切地定義應是P2F(個人對金融機構)。

但是中國過去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先有P2P的網路借貸,而且是真正的個人對個人,然後隨著信貸風險的加劇和監管的出台,P2P網路借貸平台逐漸轉型,擴充自己的產品線,成為了財富管理公司。所以我最近觀察到的不僅是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口徑的變化,也是「P2P網貸」到「網路理財」這樣一個口徑的變化。

中美財富管理具體案例分析

比較了中美在資金端的不同發展路徑和模式後,我們來看一些具體的案例:

<1>信息平台

中國自從有了PC互聯網就興起了比如東方財富、和訊、雪球等平台,在美國也有Yahoo Finance、Barron』s這樣比較成熟的平台。

美國這幾年有一家獨角獸公司叫Credit Karma,它的模式比較創新,它通過免費查個人信用來獲客,再把客戶線索導給金融機構進行收費。在目前中國的信用體系中,個人信用的查詢還不是很普遍,所以這個模式在中國暫時還沒有看到。

<2>記賬工具

這也非常成熟的模式,美國有Mint,它主要是銀行及信用卡的管理,通過新開卡返佣獲利。Personal Capital是在理財賬戶上提供了整合工具,進而對接的資管產品。

中國的挖財和隨手記也在走類似道路,但中國的信用卡新開卡市場較難切入,所以它們直接切入到了個人理財市場上,用戶信任的建立和理財產品銷售的轉化是關鍵。

<3>支付工具

美國的支付場景主要被三大信用卡公司佔領,他們收取2-4%的手續費,相當高。所以在美國就有大量的創業公司進入支付領域,其中包括PayPal這樣的Fintech始祖。在中國,支付領域已經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所佔領,他們以千分之幾的費率,加上極強的地推和產品體驗,使中國的移動支付超越了美國,並在滲透到印度甚至歐美市場。

但在B2B支付這個領域美國更強,有一家獨角獸公司叫Stripe,因為兩端的B都相對分散,使得Stripe成為了連接支付場景和支付機構的聚合工具。在中國也有幾家公司,代表性的有PING++,但是由於目前國內支付機構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雙寡頭的局面,所以B2B的聚合工具市場相對有限。

但我判斷,隨著小米、華為、聯想、三星等幾家佔據移動終端入口的公司進一步進入移動支付領域,支付機構的多樣性會加大,B端的整合需求也會更大。

<4>證券經紀和平台銷售

經紀業務的費率在美國也是挺高的,這幾年隨著Robinhood等幾家零費率平台的興起,經紀費率也趨向為零。在中國經紀費率本身已經非常低了,再加上一人多戶的放開,造成券商經紀業務的競爭壓力加大。

未來,不論傳統還是互聯網券商的經紀業務只是一個引流獲客的手段,收入利潤的來源和重心將逐漸轉向融資融券、投顧、財富管理和資產管理等業務。

<5>智能投顧

在美國的兩家智能投顧公司Wealthfront和 Betterment已經發展了近十年的時間,中國的互聯網金融龍頭企業,包括京東金融、宜信、品鈦、挖財,都在投入研發智能投顧產品。我預計這將成為大平台吸引初級用戶的標配產品,但作為初創企業想通過智能投顧產品開拓新用戶的難度在加大。

美國智能投顧相比傳統投顧的核心競爭力是低費率,只有20-40BP,傳統投顧要收取約2%的諮詢費或管理費。美國人已經普遍接受了被動型理財,所以這塊領域迎合了很多人低費率、標準資產配置的需求。

在投資上,美國的智能投顧組合基本上是基於ETF產品,在中國ETF的流動性和規模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很難做基於ETF產品的智能投顧,現在我們看到更多是固收+公募基金浮動收益產品的配置。

在技術上,基於ETF或公募基金的配置方式在智能化程度上還處於初級階段,進入門檻並不高。目前在美國,許多券商和基金的巨頭也紛紛進入了這個領域,對初創公司造成了比較大的衝擊,有一些公司如SigFig、Future Advisory也剛被UBS和Black Rock收購。

<6>第三方財富管理

在美國有家上市的金融公司叫LPL Financials,是一個獨立理財師的平台,在中國有很多公司嘗試做了這塊領域的創新,但是目前並不是特別成功。究其原因是目前中國的理財師的專業度偏低,只是進行簡單的產品售賣,沒有真正建立起客戶的信任。

所以,在此基礎上做獨立理財師平台還是有點困難,但是像諾亞財富、宜信財富等通過大量線下理財師來服務中高端客戶的市場依然非常巨大。(待續)

原著作者: 衛冰飛

馬上關注專欄→飛蟬智投!!

持續為你帶來智能投顧國內外最新資訊!

推薦閱讀:

一種下有保底上不封頂的投資方式
「我那些不會花錢的朋友,最終都變成了窮人」
賺得更多,是因為他們先做了這件事
投資or賭博,90%的人都搞錯的事情
最近很火的賺錢項目,非洲小朋友都被玩壞了

TAG:智能投顧 | 金融科技 | 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