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 Plan 與達芬奇的蛋

了解10000小時定律的同學們可能聽說過一個計劃,叫做Dan Plan。如同這個計劃的名字所展示的,Dan Plan的主人公的名字叫做Dan。Dan本來是一個商業攝影師,在讀過Gladwell的有關10000小時定律的相關著作之後,Dan深信不疑,決定踐行這個定律。他選擇的方向也是大家相對來說認為比較容易達成的方向——打高爾夫球。根據一萬小時定律,Dan從2010年開始,每天練習6個小時的高爾夫球,在2016年的時候,他應該會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標誌是他在世界性的高爾夫球大賽中打出自己的名聲。

在Dan開始了他的計劃後,不少體育廠商給他拋來了橄欖枝,一線大廠給他提供了練習所需的各種裝備,甚至幫他贊助了教練的費用。Dan開了自己的微博,記載自己的日常訓練的情形。圍觀的群眾也都對他的計劃表示了莫大的支持,很多人甚至在他的計劃和堅持的激勵下,生活中平添了很多的勇氣。

Dan Plan符合一萬小時定律的一些基本要求,即足夠的練習和刻意練習。足夠的練習很簡單,意味著在時間上達到一定的長度。而刻意練習,則意味著一種有目的的不斷提升個人能力的練習。因為根據這個理論,大部分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只是會進行簡單的重複。儘管很多人認為這也是一種練習,但是實際上這種簡單重複的練習並無法提升個人的技巧,原因在於這樣的練習缺乏目的、專註、反饋與不斷走出舒適區。就如同小時候我們在教室裡面念課文和抄作業一樣,簡單而缺乏思考的大聲朗讀並無法提升我們對於詩詞的理解,而把一些生字抄上幾百遍也對於提高書法幫助不大。

這個模式看起來其實不難,與堅持就是勝利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是晴天霹靂的是,在堅持了將近五年之後,Dan停止更新了他的博客,Dan Plan似乎已經宣告失敗,Dan 倒在了前進的路上。

為什麼堅持下去會這麼難?

答案是:因為很費勁兒。

人類的大腦在進化了這麼多年之後,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機制,就是對於經常做的一些事情,大腦會自動編程,形成一套固有的模式來運行。這套固有的模式無需大腦重新對同類型的事情進行反覆思考,從而節省很多的能量。而刻意練習正是為了提高技能水平,不斷打破這套固有的程序的過程。試想一下,如果每個程序員都需要因為一次小小的更新而對整套的軟體進行重構,這個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尤其是這種重構還需要高度的目標感和專註度,這樣實際上又會讓這樣的做法對提升技能所需的能量飆升。

這種情形很有點像遊戲中的升級機制,每升一級,所需的經驗值就要翻上一番甚至幾倍。

正是這樣的費勁兒的過程,讓很多類似於Dan Plan的個人提升計劃,無疾而終。

所以圍棋高手、各類專業選手、音樂家、畫家等等,在拋開天賦之外,仍然那麼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不斷的衝出自己的舒適區,不斷思考如何提升,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實在是太費勁兒了。因為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有太多的事情要忙,太多的事情要考慮,不但時間投入上遠不如這些專業選手,在專註度上更是有所不及。因為對於專業選手而言,這些事情就是他們自己的工作,是他們養家糊口乃至成名立萬的唯一憑籍。這樣的結果的差異是巨大的,我們經常能看見在球場上,即使是我們認為水平很低的一些球隊的球員,輕鬆秒殺全場。

所以,怎麼解決這樣的問題?

答案得從另外一句老話說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篇課文,叫《達芬奇畫蛋的故事》。大意是達芬奇在畫了一萬多個雞蛋後。終於練成一代宗師。這樣的故事並不鮮見。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注意到的一點是,達芬奇對繪畫本身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在枯燥的畫蛋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高度的研究精神與投入度,而且,他畫出的蛋都是不一樣的。

興趣在中間所扮演的角色,包括讓他堅持下去的動力,也包括看到技能提升的喜悅,還包括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輕易的進入一種專註到物我兩忘的狀態,有了興趣,讓這個本身比較費勁的事兒,變得不那麼費勁了,同時,也讓人能夠堅持的時間更長。

所以,在職業的選擇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始終是一個變成大師的捷徑。

當然,作為企業,也有另外一個選擇,即思考如何把職業做得像一個款遊戲一樣,始終讓人充滿興趣,欲罷不能。

推薦閱讀: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孫悟空

TAG:職業發展 | 學習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