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點個贊

昨天阿里成立達摩院,進行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研究;未來3年內,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達摩院是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看到這個消息,我還是要為阿里點個贊,馬雲還是有前瞻眼光的!

其實我關注達摩院,源自一位學長郭朝暉的文章《阿里巴巴的達摩院,必是一場鬧劇》,在很多領域我與郭朝暉學長的意見是一致的,但對於學長阿里的這篇文章,不敢苟同。

《鬧劇》一文邏輯不嚴謹

此文的論點:馬雲聘請了專家是挑戰科技規律。而邏輯是:好成果往往是年輕人發明的,馬雲請了成名的大牛就違背規律的。

其實成名的大牛,是有成功經驗驗證的人;年輕人也是人。人是有創新能力的,無論是年輕人還是成名的大牛,都是人,都有創新能力。

但如果選擇1000個成名的牛人,與1000個年輕人分兩組做新技術的研發,一定是1000名成名的牛人創新能力強,因為成功的經驗就是一輪淘選,而年輕人是沒有經過選擇的。

就如同兩個學校運動對抗,A學校是優選10名身體條件好的參加比賽,B學校是隨機抽取10名學生參加比賽,AB兩個學校的運動對抗,哪個學校會贏?一定是A學校獲勝的概率大於B學校的。

同樣的道理,馬雲的達摩院,選擇知名的大牛,就是利用成功的經驗,做優選,這個沒有問題。

《鬧劇》一文的第二個漏洞是,達摩院選擇了知名牛人,但不意味著達摩院不選擇年輕人啊。我從阿里的所有報道里都沒有看到阿里不重視年輕人。但《鬧劇》作者自己做了一個臆斷:達摩院請了成名牛人,就不用年輕人。而實際上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是,達摩院既重視牛人也重視年輕人。所以《鬧劇》這個邏輯批的沒有來由啊。

《鬧劇》一文中,錢與科技的關係,似乎也不對。

科技創新肯定需要錢,而且因為科技行業缺錢,才有中國曾經的搞導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腦體倒掛現象。隨著國家對科技的重視程度的增強,這種腦體倒掛現象已經解決了,但科技行業還是缺錢的。

越是基礎學科,越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驗證,並獲得效益!所以基礎學科是不能用應用學科,通過自身造血來生存的,就需要一些政府撥款來研究。

而阿里投入巨資來建研究院,恰恰解決科學界缺錢的現狀,是值得稱讚的。

《鬧劇》作者可能誤讀了阿里的達摩院,達摩院是為未來20年做研究的,《鬧劇》的比喻:

一對夫婦,十個月可以生出一個孩子。於是,資本家找來三對夫婦,讓他們三個月養出一個孩子。

這個比喻是違背科學規律的,阿里的達摩院的類比是,一對夫婦,十個月可以生出一個孩子,於是阿里招來三對夫婦,讓他們十個月養出三個孩子,這就沒有違背科學規律吧。

達摩院是面向未來20年的研究,用3年投入千億。未來會不會投入?如果未來再沒有收益的情況下不再,《鬧劇》一文批的是有道理的;但假如未來阿里連續投入20年,或者投入3年已經產生效益,並能夠生存,《鬧劇》一文批的就沒有意義了。

建立面向未來的研究院是非常有價值的

其實歷史都有相似之處,現在阿里正處於發展的高峰期,在一個企業處於全盛期,是有能力對未來的科研做投資的。我們現在還對阿里建立研究院的未來結果無法判斷,但我們可以參考微軟。

微軟在鼎盛時期也是建立了研究院,對未來做研究。其實對未來的研究,有可能很多是會失敗的。但微軟研究院研究的很多領域都是超前的。

就拿現在流行的人工智慧領域來說,微軟研究院在十幾年前就開始研究,這種領先的研究,對產業、對微軟都有價值。

比爾蓋茨在20年前建立的未來屋,指引了智能家居的方向。雖然到現在智能家居也沒有普及,但智能家居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領先的研究不一定能夠對企業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但領先的研究,一定會對產業創造巨大的價值。

既然阿里願意投入巨資對未來做研究,是值得點贊的,不知道郭學長為什麼要批判。

未來產業需要資金,也需要阿里的品牌效應

其實我研究產業,喜歡用Gartner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Gartner技術成熟度曲線,總會經歷一個期望值膨脹期,然後有個衰落期。

通常產業在期望膨脹期,媒體關注度、大眾關注度、資本資金流向、人才流向都指向這個產業。

而未來有不確定性,就意味著未來方向是不確定的,當資本、人才流向一個方向不確定的產業的時候,這個產業各個方向都會有嘗試者,當方向錯誤的嘗試者失敗之後,產業熱度下降。但總會有一些方向是正確的,當這些方向正確的企業開始規模化之後,這個行業就起來的。

而阿里對基礎科研的投資、阿里影響力對未來的研究的重視,會形成一波熱。阿里的達摩院未來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但達摩院如果對中國的基礎研究有促進里,就已經創造的價值,未來如何收場就不重要了。


推薦閱讀:

喜訊| 華力必維加入深創院研究中心

TAG:阿里巴巴集團 | 研究院 | 微軟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