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財富自由,和你賺多少錢沒有關係

到底什麼是財富自由?

百度百科這樣解釋:財富自由就是有足夠多的時間和足夠多的錢做你想做的事情。

至於足夠多的時間,人生從來沒有足夠多的時間,

足夠的錢,到底多少錢才算是足夠多的錢。

可能年薪10w的時候覺得年入百萬是財務自由,你突破了百萬大關之後又覺得年入千萬才是財務自由……

再往後,可能上億萬都滿足不了你了。

其實財務自由和賺多少錢無關,財務自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財務自由不是銀行卡上一串串的數字、是一個結構、一種模式、一種習慣。

財富只是工具,財務自由本質是一種自主權,在認知範圍內有可以擁有更多的生活選擇權,一種駕馭的能力。

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收入,儲蓄多少消費多少。如何追蹤自己的現金流,收入的大頭來自工資還是資產……

這些決定了你能否合理處置和駕馭金錢,能否在日常和緊急情況下平衡好資金,能否在永遠相對不完美的收入量級中,資本可以獲得最大的效用。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企業家的家業總在第二代折腰,拆二代獲得一大筆財富,幾年之後,又回到解放前。

「發財容易守財難」,對理財概念的缺失乃至錯誤解讀,會導致原始資本快速的流失。

由儉入奢容易,由奢入儉難。消費習慣已經定型,久而久之便會惡化財務結構,支出遠高於收入,過得還不如以前。

M O N E Y U P

理財的核心,在於財務結構,而不是財務數量。

我們一直在說財務自由,何時才能走向財務自由?

當你的被動收入多於花銷,就意味著你已經開始走向財務自由。

所以,獲得被動收入,是實現財務自由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要想獲得財富自由,必須嚴格把控消費模式,同時盡量增加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百度百科上的定義,是不需投入任何時間和精力,就可以自動獲得的收入。

說人話就是:「錢生錢」,只要有資本,在家躺著睡大覺鈔票也會爭先恐後地跑到你的口袋裡。

被動收入就是「不勞而獲」?

NO。

被動收入是長周期的「厚積薄發」——一切被動收入,都來源於資本的積累。

難道只有大量資本積累的富人才有能力獲得被動收入,普通人豈不是沒有機會?

平時銀行存款的利息、買保險的收益、房產每個月的房租、投資企業獲得分紅,這些都是靠積累資金獲得被動收入的途徑。

以上幾種被動收入的資本,錢屬於保守意義上的資本。

M O N E Y U P

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資本還可以有很多種呈現方式。

出書、開發軟體、知識付費、網路課程,在這裡書本、軟體、課程……成為了資本,讓你不需勞動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收入。

每個人都該明白積累資本的過程也是不斷投入的過程。

在坐擁不斷生產被動收入的資本之前,在你從靠付出時間和精力積累資本中解放之前,你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積累知識、實力、和財富。

對普通人來說,主要的資產是主動收入,而且大部分收入將以消費的形式流出,甚至會產生負債。

比如主動收入是工資,各項支出如消費、房貸、車貸、孩子教育等一步步擴增了支出,而資產總是趨近於零,甚至於負值。

這就很難擁有被動收入,產生被動收入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儘管很多人勤勤懇懇地工作,卻總是永遠處於被資金支配的被動狀態,難見出頭之日。

難道永遠沒有機會?

尋找機會之前,我們先弄清楚產生的原因:由於財務結構不合理,負債大於資產,支出多餘收入。

富人,收入的大部分來自被動收入,被動收入多於支出部分,多出來的被動收入又可以再次歸入資本板塊,它在未來產生更多被動收入,省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來積累資本。

所以,實現財務自由的第一步,不是加大勞動量努力賺錢而是立刻調整自己的消費模式和財務結構,讓收入高於支出,重視起理財的力量。

調整思維,永遠比付諸行動更緊要,實現財務自由,財務結構優於量級。

每個人對財務自由的衡量標準不同,努力產生被動收入是重中之重。

個人財務狀態要及時動態調節、動態優化、理財一定要做到多元化、細分化。

分散資產就是規避風險,把所有資產放到一個籃子里賺被動收入,要麼風險太大,要麼收益太低,這世上不會有完美的理財產品:高收益、低風險。

財務自由不是賺多少錢,財務自由也並不是終點。

真正的財富應該是自我認知範圍內可以擁有更多的生活選擇權和駕馭權。


推薦閱讀:

一直不賺錢,難道你心裡沒點數嗎?

TAG:理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