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愛我還是愛控制我? |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究竟是愛我還是愛控制我? | 北大留美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

同桌有什麼影響?」「最卑賤的狗才想要什麼公平!」「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哼。

近兩天被一篇北大留美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的文章刷屏了,各種聲音以各種角度解讀著這篇文章。先來回顧一下全文的事件中心。

人物:王猛,80後,男性,獨生子,來自小城清陽(化名),在一個駐當地的上級直屬事業單位成長。父母都是體制內普通人,文化程度在同齡人里較高。本科就讀於北大生物系,碩士選擇心理學留美,與父母12年不聯繫,拉黑6年。

事件:1、父母的極端控制,母親逼迫其穿裙子,在明知幼兒園要求穿短褲的情況下給他穿長褲,受到老師責罰;強迫其就讀於子弟學校;強迫其與自己在北京的大姨聯繫;強迫其接受刻薄的二姨;強迫其與美國的「老朋友」姚某聯繫。

2、父母的情感忽視,幼時被二姨嘲笑「不會剝雞蛋」,父母未做任何表示;高中期間被班級同學凌辱、欺負,父母未做回應反而訓其哭泣的行為;不顧兒子轉校的要求,為了子弟學校的利益和面子工程強迫其留下;用諸如「卑賤的狗」、「哼」、「你不行的」等具有蔑視和貶低色彩的詞語來形容兒子。

姑且不說事情的嚴重程度是怎樣的,畢竟這也算作者的一面之詞,真實的父母是怎樣的我們無從得知,不過單單就其成長經歷來說,確實有很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原生家庭近些年受到廣泛關注,也得益於心理學的發展,我們越了解就越發現自己性格上的很多缺點,包括障礙,與幼時的成長環境息息相關,與原生家庭聯繫緊密。而且這一問題是我們越長大,對自己了解的越多,就越清晰的明白原生家庭的烙印有多深。在王猛的控訴文中,透露的很多細節都讓我覺得生活的挫折根本不及親人心理上的傷害來得徹底。也許是一句冰冷的言語,也許是一個輕蔑的眼神,也許是對訴求的漠不關心,都深深的傷害著孩子,甚至可以想像孩子殷切又委屈的眼神是如何一天天黯淡下去的,最後變得空洞且冷漠。

情感忽視有多可怕?

導致性格扭曲

兒童被忽視是當前世界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國際上系統研究兒童忽視問題已有近30 年歷史。兒童忽視是指由於疏忽而未履行對兒童由需求的滿足,以致危害或損害了兒童的健康或發展,忽視對兒童來說是一種消極因素。研究表明,兒童忽視可對兒童的認知、社會情感和行為發育產生短期或長期的有害影響,尤其是發生在兒童早期的忽視對兒童以後的發育具有更為嚴重的危害,它可導致從兒童到成人發育過程中不良的社會或情感反應,行為的失常或變態,兒童童年期的忽視對其成人後的心理健康都會產生顯著影響( DePanfilis,2006)。

被忽視的兒童常表現為反應消極、沒有競爭性、缺乏主動性,還有一些被忽視的兒童由於得不到周圍環境的回應,而漸漸性格扭曲,易暴躁發怒。在上述事件中,王猛的父母一直忽視他的情感需求和情緒反應,其中有一個細節,王猛在考取北大後父母強迫他參加親子旅行,晚上安排住宿時,導遊竟說「安排這兩個十歲的小姑娘和我們的北大才子住一塊如何?」這是一種冒犯性、侮辱性的言語,但是,他的父母對此沒有任何反應,在那個沒有呼機的年代投訴是個大問題。王猛質疑父母為什麼這樣,父親說「你以後出去了,這種亂說話的事情會很多的」。他的母親還歇斯底里的罵了他一頓。王猛一直生活在這種氛圍之下,有時我覺得他言辭有些過度激烈,好像他的父母嘴臉是何等的醜陋,醜陋的有些不近人情。

情感能力弱

情感能力,是指有效地知覺並調節自身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情感能力、社會情感能力和移情共感能力。小學階段是兒童形成情感能力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兒童情感的穩定性日益增加。整體的趨勢是: 從對自我情感的意識到對他人情感的覺知,再到社會性情感的形成。而被忽視的兒童容易表現出一些羞怯、焦慮的行為,缺乏同伴之間的親密感。其中影響兒童情感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兒童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尤其是來自父母的支持。有研究者研究過小學兒童情感忽視與其情感能力的相關關係,結果表明,兒童的情感被忽視與情感能力呈負相關關係。

父母不能與孩子很好的交流溝通也會對孩子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交流的忽視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重視自己,不關心自己從而不能對自己形成正確的評價; 交流忽視也會讓孩子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所以我們能看到王猛到了各種社會環境、人際關係中,都不能很好的處理,因為他和父母的溝通是斷層的,是不在同一頻道的。

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主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在生物學上,安全感是一種本能。在社會學上,安全感是成長的需要,是兒童社會化的內在動力,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必需具備的心理需求,是人類進取和創新的必要心理條件,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心理保障。

由於家庭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而父母作為兒童的主要撫養者,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會顯著影響到孩子安全感的獲得。王猛在文章中多次強調他沒有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不僅來自家庭,而且來自班級,價值觀的不同以及周圍惡意的言語和身體攻擊,更加激發了他考取北大的鬥志,他想去高等學府去,更多的是逃離身處的環境,去往優秀群體中,體會應有的關心與愛。他強調的是關心與愛,而並非高水平的氛圍。

一般而言,當兒童擁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別人,與人交往,並建立信任關係,提高他的交往能力,反之,他就不願與人交往,如果在交往過程中安全感遭到了破壞,原來的交往意願也會遭到破壞。缺乏安全感的人將世界理解為危險、黑暗、敵意、挑戰,像一個充滿互相殘殺的角斗場;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壞的、惡的、自私的、或危險的;對他人抱不信任、嫉妒、傲慢、仇恨、敵視的態度;自私、自我中心。具有安全感的人將世界理解為愜意、溫暖、友愛、仁慈;將他人視為基本上是友好的、善意的;對他人抱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關心社會,合作、善意,富有同情心的。我們注意到,王猛對於周圍的環境,周圍與父母有關的人,包括親人,包括朋友,都是敵意的,好像他們和自己的父母一樣醜陋,這就是他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親密關係難保持

王猛說到他也喜歡過別人,但始終無法建立親密關係,他自知無法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父母的情感忽視確實是致命的影響,在最親的人這裡都得不到關心與愛,得不到情感的支持,那麼,在社會上,他更難體會到親密感。

其實個體的親密關係的建立也可以稱為依戀關係的建立,Hazan和 Shaver( 1987)第一次把成人婚戀關係中的情感聯結視為一種依戀關係。成人依戀是指成年個體與當前同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聯繫 ,它是建立在當前對童年依戀經驗的記憶及評價基礎上 ,與他人形成的穩定的情感聯結 ,以滿足個體安全的需要。

個體在早期對父母的依戀中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型會影響到其他各種關係 ,並對人際交往中的情感、情緒、認知和行為起著指導作用。 依戀模式及與之相連的內部工作模型在早期一旦形成 ,並在外部環境中持續和固定下來 ,則他們在個體人生中的變化就會相對較少 。

也就是說, 個體照料者早期對其的撫養行為將會極大的影響其成人依戀,即父母對兒童的撫養行為,包括出現的一些情感忽視,都會影響其以後親密關係的建立。王猛的父母對他情感忽視,他很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愛,所以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對他來說就是一個難題,因為他未曾體驗過被愛,也就無法給予愛與更好的被愛。

以愛為名義的親情控制

我們經常能聽到父母這樣的言論「我這都是為了你好」、「你應該怎麼樣怎麼樣」。。。

在孩子沒有成長起來可以依靠自己的自律之前,在他們仍處於學習管理自己的時候,父母的控制就會幫著孩子應對外界。這種教化的過程教會孩子如何去恰當地應對自己原始的強烈需求,並且提供安全感來克服他們擔心自己的衝動不可收拾的恐懼。在正常的情況下,父母會在施加控制和允許孩子通過自己犯錯誤來學習之間取得平衡,但是如果父母過度地控制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充滿無助感和憤怒,而這憤怒是他沒有能力自己處理的。

那些不得不屈從於父母過度控制的兒童,經常感覺到暴政壓迫下的壓抑。在領導層濫用他們的特權之後,成人相對可以比較自由地反抗並選舉新的領導,但是兒童卻是受制的,不能公開反抗,他們必須在內心處理他們的反應,而他們的反應也會因人而異。

1、情感的壓抑

因為不願意接受並且面對我們所恐懼的感情,不管是作為成人還是孩子,我們都會通過感情、觀點和行為的防禦方式來保護我們自己,使我們免於憤怒和恐懼的痛苦感覺。這種過程通常是無意識的,不經任何思索過程就自動發生。當恐懼發生的時候,我們壓抑並且否認它,然後找到一種我們自己覺得不是那麼受威脅的方式來表達。孩子也許會用行為的方式表達,如沉溺於幻想,這會導致注意渙散和缺乏目標。在成人身上,它會表現為工作狂、職業作風強硬和在職場中與他人衝突,逃避責任,潔癖,以及在家庭生活中的虐待行為。在事件中,王猛被教訓不能哭泣,不能有自己的意願,所以一切情緒都壓抑在心中,即使他遭受了很多屈辱和責罵。同時心理上的壓抑會帶來生理上的變化,比如由於過度焦慮而引發的內分泌失調,王猛說他在本科期間瘦了14公斤,可見他在高中階段的肥胖,而肥胖就是壓抑的軀體表現。

2、幸福感低下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與生活在較大支持且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相比,被父母管束過多的孩子並不快樂(Krause,2003)。

研究人員通過對5000餘名1946年生人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發現那些表示童年時被父母侵犯過隱私或自己的獨立意識被父母打壓的人,在他們青少年時期、30多歲、40多歲甚至60多歲時進行的總體幸福感測試中得分較低。許多人可能會相信遺棄能給兒童帶來一生的傷害,但控制欲過強也給人帶來一生的傷害,家長們可能就想不到,因為根本看不到一次控制與未來人生有什麼因果關係。

精神分析和客體關係研究告訴我們,人的發展結果不外乎受以下幾個機制決定:內驅力與挫折、依戀與遺棄。內驅力是個體認識世界並從世界中獲取自己的需要以使自己不斷成長的內在衝動,挫折是個體成長的願望和實踐沒能實現,依戀是弱小無依的個體與重要哺養人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結和依賴以使自己獲得安全感、自我認同及生存所需,遺棄是個體與重要哺養人建立情感聯結時不斷遭到忽視和拒絕,不被接納甚至完全被拋棄。

控制欲強的家長首先傷害的就是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的內在願望得不到實現,孩子倍感壓抑、挫折和無措,這在孩子是極其恐怖的事,弱小的孩子為了獲得依戀便扭曲自己去迎逢父母,可是這樣的父母不會去積極回應的,因為控制欲強的家長不是偶爾控制,而是自孩子一出生就開始精心控制,他們的一切出發點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行動方式不能與自己所想的不一致,活動範圍不能超出自己的視野,即使不在身邊父母心事也全在孩子身上,通過不斷地電話同學、老師步步相隨,或者事後追問,這種事事緊逼的控制讓孩子無奈地放棄許多想做的事,去做許多不願意做的事,這種持續性的傷害讓孩子不堪重負,再也沒有前進的動力,對人生厭倦,對未來恐懼,產生自殘衝動,撐不了多久,最早在青春期就會大量出現極端事件。這種慢性心理夭折與激情性自傷是完全不同的,往往給人完全不能理解完全沒有答案的疑問。

如何避免過度控制和情感忽視?

1、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需求

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影響兒童自主性的發展,而忽視其需求,就是控制的典型表現。個體在年幼時各種行為和觀念都受父母影響很深,在父母眼裡,孩子小,不懂事,他們的想法是很幼稚的,充滿錯誤的,所以一切應該順從大人的意志才對。家長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面對孩子,家長的口頭禪是:「你不許……」、「你要……」,搞得孩子總以為自己是在為父母而活、為父母學習、為父母吃飯。但是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意願和需求,家長應該尊重他們來自內心的聲音,從日常生活的小事,到學習和擇業,家長都沒有權利代替他們選擇。王猛被父親選擇留在了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周圍沒有友好的同學,沒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只能靠著自己堅強的意志來堅持學習,爭取更好的出路。

2、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早在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就給全人類提出了一個「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軀體疾病或殘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都處於完好的狀態。然而事實上如今的孩子是否都健康了呢?從各種調查表明有心理問題的兒童在不斷增加,家長們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然而一個健康的孩子,不僅僅是有一個健全的軀體,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個健康心理,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當孩子說話時,家長應認真傾聽,走進孩子的內心。

3、子女學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當家人告訴你怎樣怎樣做時,他們只是習慣了,習慣了對你的控制,在他們的人生里,你已經成為他們的傀儡,去過他們想要的生活,讓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的精神寄託。作為孩子,我們終會長大,總要開始自己的生活,總要慢慢離開家,去學會生存,去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時家庭就是最大的阻力,擺脫了束縛,才是完整的人。對自己負責,去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擁有自己獨立的認知,不斷武裝自己,不斷追求人生的突破。

References:

C Hazan &P Shaver,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Psychology , 1987 , 52 (3) :511

DePanfilis,D.Child Neglect:A Guide for Preven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for Children and Families,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Youth and Families.,2006

Krause,E.D.,Mendelson,T.& Lynch,T.R.Childhood emotional invalidation and adult psychological distr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emotional inhibition.Child Abuse& Neglect,2003,27,199 -213.

更多心理學知識,關注微信訂閱號小麥心理X(xiaomaixinlix)


推薦閱讀:

如何学习 4 轴无人机的飞控?
無人機飛控系統主要會使用哪些控制方法?
「為你好」這三個字算不算道德綁架?
PID控制器適用於怎樣的被控對象?

TAG:北京大學 | 控制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