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媽是什麼樣?

有人常說命運。

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為何樣的人,就是他命運的起點。

作為父母,不要過於迷信命運的說法,只要相信,如今你與幼年的孩子建立何樣的關係,未來他就與世界建立何樣的關係。

母親職能

母親是帶孩子來到世界的人。

十月懷胎直到出生後6個月,嬰兒一直認為自己與母親是完全一體的。出生的頭三年,孩子的眼裡只有母親,父親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母親的接納,代表世界的接納。

一個人最底層的人格基礎,是在0-3歲期間通過與母親的關係建立起來的。中國人說,三歲定一生。而源於國外的精神分析,它的第二發展階段——客體關係理論,著重研究0-3歲的母嬰關係。

母親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通過母親的種種表現,孩子第一次照見了自己的模樣,並且他會將這種自我認知內化到人格最深處,如果母親常常是積極熱情回應的,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好的,他可以向這個世界伸展出能量,相反,如果母親常常是冷漠疏離的,孩子會認為都是因為自己太壞了,所以自己的需要是不配得滿足的。

溫尼科特說,個體的心理健康從一開始就由母親鋪設。不幸的是,如果一個兒童沒有足夠好的開始(足夠好的母親),那麼文化傳統可能也只是彷彿從來沒有存在過,美好的世界也只是一個不能享受的誘人情調,但這是事實。這樣就有了富人和窮人,不過這跟財富無關,這和兒童開始得是否足夠好有關。

此外,嬰孩在此期間如何依戀母親,成人後必然將這種依戀模式帶入所有親密關係里。這個時期也決定了他們能否通過高質量積極回應的母嬰關係建立基本的安全感。一個人如果不能在幼年階段建立基本的安全感,以後很難彌補,他可能竭盡全力地去抓取外界的力量,但卻始終無法填補內心巨大的空洞。

即使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潛意識也是深刻聯結的。母親的焦慮、憤怒、惶恐、快樂、喜悅都能被孩子敏銳而迅速的捕捉到。

弗洛伊德說,「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母親的影響就是如此深刻廣泛。她與孩子的鏈接是生命最深最緊密的鏈接。

但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母親的職能必須要發生改變。

有人說,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嬰幼兒時期後,母親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放手」:不要利用孩子與自己天生的緊密關係去控制他,而是全然尊重他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他必然要活出自我,與母親漸行漸遠。

一個忘記自我,始終追求與孩子共生,始終希望自己佔據孩子生命第一要位的母親,是可悲又可怕的母親。她必然會將孩子的生命力吞噬,同時又營造出一副犧牲一切的聖母形象。 媽寶男的悲劇就在於拒絕分離的母親最終成為吞噬他的巨大力量,他一邊憤怒另一邊卻無法逃離。這樣的男人,以後在親密關係中必然無法與妻子融合,因為融合會強烈激發他曾經與母親融合的焦慮與亂倫羞恥。

父親職能

3歲前,父親是一個幾乎不存在的角色,他主要提供給母親支持,以及在母親與孩子有衝突時,為她們提供抱持的環境。

但3歲之後,孩子會意識到父親的真實存在,這時他會從與母親的二元關係中,進入到有父親的三元關係。

我、你、他的三元關係,是一切複雜關係的源頭。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家庭和心靈內部,是孩子與母親關係的象徵;而家庭和心靈外部,是孩子與父親關係的象徵。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關係,就必須和父親修好關係。

母親呵護孩子,使他成長得足夠有力量,而父親就是那個帶著這個足夠有力量的孩子走向世界的人。

如果說母親的功課學習是放手,而父親的功課就是學習樹立「榜樣」。

父親想要女兒未來找到何樣的老公,首先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丈夫;想要兒子成為何樣的男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男人。

心理學認為,童年記憶最深刻的幾件事,常常藏著一個人生命的隱喻,找出那些早年的深刻體驗,就有希望了解真我,破解輪迴。我回憶我的童年,卻發現所有深刻感受都是與父親相關的,母親似乎是一個背景性的存在。於是,我在朋友圈寫下一段感悟:

就家庭關係來說,孩子就像一棵樹,母親就像大地,父親就像天空。只要大地不刻意製造分裂,孩子通常會無限地接近天空。但即使大地製造分裂,孩子意識上排斥天空,潛意識也是無限地接近天空。但這樣,這個孩子所過的是一個分裂的人生。

簡單來說,母愛是根基,父愛是天空。

不論父母關係如何,孩子都會本能地向父親靠攏,隨著他慢慢長大,父親所起的榜樣作用會為他面向世界帶來最深刻的影響。

轉載自個人微信公號:丫梨說。


推薦閱讀:

父母總是看不起自己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孩子好!這是為什麼呢?
三歲男孩完全洞悉了父母教育他知識的意圖,總是非暴力不合作,如何順利的教他數學?
你就是這樣一步步逼孩子「學會說謊」的
我保證,你從來沒開過這樣的家長會!
老是打擊嘲諷孩子的父母是怎樣一種心態?

TAG:精神分析 | 親子關係 | 父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