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漢藏藝術之典範——夏魯寺

夏魯寺在日喀則東南20公里處,寺院現在的規模雖然不大,在歷史上卻是後藏地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這是西藏佛教後弘之初(11世紀下半葉)創建的寺院,曾有許多來自印度和尼泊爾的僧人在寺內譯經、弘法。今天夏魯寺的主體建築建於13世紀末,因為遭到地震的破壞,14世紀中葉再次大規模重修。當時,藏傳佛教正在如日中天之際,夏魯寺的介氏家族和掌握西藏政教權力的薩迦派法王有著姻親關係,所以獲得了政治和宗教方面的不少特權。

夏魯拉康的門樓和樓前的大幡桿

夏魯寺大殿(藏語:夏魯拉康)坐西向東,殿前有庭院和圍廊,殿身平面為「凸」字形,凸出的部分是三層門樓。底層是護法佛殿,也是進入經堂的入口。二層為佛堂(般若佛母殿),堂內有四根內柱,柱頭安普拍枋,枋上坐櫨斗,斗心出十字式泥道栱承托藏式的十字托木,是一種漢藏結合的鋪作結構。佛堂外的轉經道內繪滿佛傳內容的壁畫,構圖和風格不乏漢地藝術的影響。三層為門樓主殿(布敦堂),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檐下雙下昂重栱計心五鋪作斗栱,轉經道內同樣繪滿壁畫,內容為羅漢、度母和祖師像等等。

般若佛母殿內景

漢藏結合之斗栱結構

維修前的北無量宮佛殿(1985年)

維修後的北無量宮佛殿(2008年)

夏魯寺壁畫

當地匠人正在夏魯寺內塑像

門樓後為主殿,是一座兩層的內院式建築。底層中央原為天井,後世加蓋屋頂,形成一個有36根柱子的經堂。經堂後部並列四室,正中兩室為佛堂;經堂兩側亦各有一室,均為佛堂(覺康佛殿和馬頭金剛殿)。各佛堂的外側環有一條封閉的轉經道。第二層的中央即底層經堂的平頂,左、右和後部均有一座漢式佛殿(北無量宮佛殿、南無量宮殿、西無量宮佛殿),加上門樓頂層的佛殿,四座殿宇圍合而成的空間,儼然漢地佛寺的院落。平面布局之外,各殿的鋪作、梁架、平棊、窗欞、鴟吻、脊飾也都是漢式風格的。毫無疑問,十三、十四世紀夏魯寺的興建和重修一定有漢地匠人的參與,這和蒙元皇室就是寺院的大施主有著密切關係。

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夏魯寺已長年失修。1985年,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張之平在拉薩考察時聽說當地準備維修而無圖紙,主動前往夏魯寺幫助測繪。(特別感謝張老師為本文提供的夏魯寺老照片)以後,測繪資料曾被宿白先生所引用。可惜,古建築修復保持原狀、修舊如舊的理念並未在夏魯寺的修繕中得到貫徹。二十餘年後張老師回訪時發現,屋頂的琉璃構件被替換更新,原先珍貴的的鴟吻、脊飾、瓦壟已不知所終。她請僧人帶領四處尋找,終於在廁所屋頂的一角發現北無量宮佛殿東側大吻的一塊殘件,扔在那裡日晒雨淋無人看管。僧人並不知道這些殘破的建築構件也是夏魯寺的歷史見證,鎮寺之寶。這不禁讓人唏噓感慨。

栱眼窗之窗欞

綠色琉璃瓦

古建築專家正在研究北殿殘斷的鴟吻(1985年)

琉璃脊飾

琉璃脊飾

夏魯寺的青年喇嘛(1985年)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路書》是一檔討論藝術史話題的播客節目。我們追求「行知合一」的學習體驗。行路,讀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可點擊以下鏈接收聽

雪域伽藍記lushu88.com圖標


推薦閱讀:

TAG:藝術欣賞 | 藝術史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