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別讓中醫藥的常識變成「冷知識」-3——不能荒廢的技藝

本系列的前二篇提到有些中醫藥常識性的知識點,如果不注重傳承,使其漸行漸遠,有可能成為現代人難以準確理解的「冷知識」。為了更加引起大家的關注,本文再新推出一篇——不能荒廢的技藝。

中藥行業內從事藥材栽培、採收加工、鑒別、炮製、養護、調劑每個崗位上都會出現少數「行家裡手「或者是「能工巧匠」。他們有的得師傳,有的是自己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探索和總結出來的「絕技」或「絕活」。但是有些絕活卻後繼乏人,甚至有的已經面臨失傳的境地。今謹借本文有限的篇幅,挑選出幾個具有特色的技藝實例來說明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廣泛地引起業內人士的重視,希望這些能工巧匠的獨門絕技得以傳承,也希望更多的人從這些絕技所折射出的工匠精神中獲益。

1. 栽培種植方面的看家本領

懂黃連的人都知道雞爪黃連是黃連藥材商品中質量優的一種。可是如果種植黃連時不注意栽培管理,黃連長出的就不是「雞爪」型,而是「雞屎」型。其奧妙在於,黃連藥用部位是根莖,根莖的生長特點是逐年向上分枝,每年形成莖節。所以每年必須用腐殖質土搗細後,在植株基部培土1~3厘米,從薄至厚,逐年增加,以促使根莖粗壯,分枝多。如果培土太薄或不培土,黃連根莖長成雞屎狀,培土太厚,根莖上細長的「過橋」(前文有詳解),都會影響黃連的產量和質量。

此外,對於羅漢果、栝樓、肉豆蔻等這些雌雄異株的中藥而言,從幼苗出土到開花須經三、四年時間,如果等到開花時才辨別其雌雄株,就會造成資源、人力、物力的浪費,也會影響藥材的產量。因此,如何在幼苗期、甚至在種子期就判斷出雌雄株就顯得尤為重要。種植業內的行家裡手們就會利用果型、種子、甚至葉片來判斷雌雄株。這樣就會以最節省的方式得到最多的收穫成果。

2. 採收加工方面的拿手好戲

採集加工方面的技術主要反映在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活習性瞭然指掌,巧妙地利用這些習性,會使採集藥材變得輕鬆快捷。葯農採金釵石斛時,一般會選擇山上有水滴,山下有流水,陽光從水中反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峽岩絕壁半山腰間。有歌謠為證:「雲纏霧繞生潮氣,避光通風又背陰,東北西北不朝南,青苔綠蘚常相伴,岩石縫中把家安」。

雖然,石斛現多為人工栽培,如果人工栽培環境不適合,恐怕也難以成功栽培出質佳的石斛。另外,懸崖采釵目前已是絕活,一是危險性大,二是必須有一個團隊協力配合。協作採石斛的方法見下圖。

3.飲片炮製方面的招牌絕技

提及炮製方面的招牌絕技,非切檳榔片莫屬。業界有傳說「白芍飛上天,檳榔不見邊」。當年學徒只有會切不見邊的檳榔片才算真正出師。新華網曾經報道過河南老葯工朱清山用手工切片的方式,將一個大如棗、硬如石的檳榔要切135~180刀以上,才能切出薄如紙、不掛邊、薄如蟬翼完整美觀的檳榔飲片,將其放在手心輕輕一吹就會隨風飄落。把檳榔切成薄片並非只是追求「形式」,而是切切實實的「內容」需要——切片後能把藥材的有效成分煎出來,增加藥效。

切制天冬、麥冬也有講究。所謂天冬飲片的「三刀」。取天冬潤軟後,用刀從頭部劃開至尾部,再在天冬內部向左劃一刀,然後向右劃一刀,三刀後就把天冬內部朝外翻出,呈現出特有的「船形」。這樣加工的天冬片型美觀,有效成分容易煎出。麥冬也可以如此加工。不過,這樣飲片的加工方式,只有少數注重傳統炮製方法的企業保留至今。筆者最近有幸走訪了佛山南海北沙藥材加工廠,該廠的「尊古炮製」的原則使許多傳統加工方法得以保留。真心希望更多地看到這樣的傳統炮製方法在更多的企業里發揚光大。

4.儲藏養護方面的奇思妙想

在藥材傳統養護方法中,對抗養護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利用某些物質的特殊成分或特殊氣味所具有的驅避作用,達到防蟲、防霉的目的,如澤瀉與牡丹皮同貯,澤瀉不生蟲,牡丹皮不變色;冬蟲夏草與西紅花同貯,冬蟲夏草不生蟲,西紅花不變色;芡實、薏苡仁與大蒜同貯可防生蟲。類似用此法防蟲、防霉的例子還有:細辛與鹿茸同貯;蘄蛇、海馬放入花椒或樟腦;瓜蔞、哈蟆油、土鱉蟲噴酒等等。此外,還有利用谷糠防膠類中藥乾裂、存放大棗的容器內放一瓶白酒防棗霉蛀、蜜拌龍眼肉等。這些既安全又經濟的傳統方法值得進一步在民間收集和傳承。

總之,如數家珍似地介紹這些方法無非是想再次提醒大家應當好好珍惜那些傳統技藝以及那些少數掌握這些傳統技藝的人。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帶給我們的好奇和新鮮感故然不錯,但傳統技藝獨具匠心的精緻帶給我們的是不可替代的那份真誠與感動。

參考文獻

[1]毛履煜主編.《中藥技術經驗集成》(第1冊).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北京).1993年4月.

[2]張貴君主編.全國高等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鑒定學》(第2版).科學出版社(北京).2009年2月.


推薦閱讀:

TAG:中藥 | 中藥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