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在細菌和巴赫之前

為什麼選巴赫?

丹尼特為了解釋人類心靈的演化,要從生命體在地球上的起源講起。本書的標題是From Bacteria to Bach and Back,英文讀來很有韻味,直譯成《從細菌到巴赫再轉回來》就沒有任何韻味了,所以我用副標題The Evolution of Minds當作全書的標題《心靈的演化》

在思考書名時,丹尼特還想過「從古生菌到莎士比亞」、「從大腸桿菌到愛因斯坦」、「從原核生物到畢加索」,但最終還是選了「從細菌到巴赫」,因為它的英文讀起來更帶感。

注意,這些丹尼特挑出來的天才人物,全都是男性。女性讀者或許會對此感到不滿,而丹尼特說自己是要刻意造成這種不滿,希望女性讀者們能耐心思考一下,為什麼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出現超級巨星級別的女性思想家?

先忽略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一個文明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這個文明中有偉大的天才人物。但丹尼特認為事實恰恰相反,與其說是英雄造時勢,不如說是時勢造英雄。人類文化本身已經足夠偉大,比無論哪個性別的天才個體都要偉大得多。

一些人文類學者認為人類的文化是人類天才的傑作,是區分人與禽獸的關鍵所在,他們拒絕承認文化可以由硬核自然科學所解釋。而另一些硬派科學家則直接將這群人文類學者稱之為「愚蠢的文科生」,然後對這群文科生置之不理。兩邊火藥味十足,甚至有人說:「當我聽到「文化」這個詞時,我就準備掏槍了」。

丹尼特讓人文類學者和硬派科學家都先收好自己的槍,因為在劍拔弩張的戰場上,有一塊中間地帶,既能為人類文化祛魅,又能欣賞其獨特的價值。這個中間地帶就是模因理論。模因(meme)是文化演化的基本單位,丹尼特將在本書後面的部分為大家仔細講講模因理論。

探索生命出現之前的世界就像是下棋

地球上最初是沒有生命體的,最早出現的生命體和細菌差不多,它們能維持自身的存在,能自我複製,而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設計了。

「設計」這個詞容易讓人聯想到智慧設計論。某個超自然的全知全能的神,懷著某種意圖,設計出了複雜的生命體,以及有智慧的人類。然而,丹尼特是一位無神論者,是一位懂科學的哲學家,他怎麼會用「設計」這種聽起來不太科學的字眼呢?且耐心聽他細說。

一些人認為,能自我複製的東西已經太複雜了,不可能隨機出現。一定要有一個有智慧的設計者在開頭幫大自然一把,這樣才能出現生命體,然後讓自然選擇完成下面的步驟。

這個論證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沒有道理。讓我們仔細思考一下,一個東西要想自我複製,它必須要實現哪些功能?

它需要從外界環境中獲取能量,它要能保護自己,能自我修復,這樣它才能有機會自我複製。

這樣的東西怎麼可能憑空出現呢?生命體怎麼可能從沒有生命的物質中演化出來呢?如果能答對這個問題,就像下棋時成功將軍一樣,如此就贏得了棋局。

在丹尼特看來,雖然還有許多細節沒有搞清楚,但我們人類已經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就像是做逆向工程一樣,生命體的出現是一個事實,而要想理解它,就要明白如何在工程學上實現它。這樣一來,我們又要追問,能實現X表現的最簡化學結構是什麼?或者,X現象能持久到維持Y過程嗎?

丹尼特是一個適應主義者( adaptationism),認為有機體的結構特徵和功能特徵都是適應器。而Stephen Jay Gould和Richard Lewontin曾批評適應主義這條理解演化論的漸進優化式路徑。他們認為適應主義太樂觀了,適應主義認為有機體的每個組成部分都是有用的設計。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有機體的一些組成部分可能曾經有用,現在沒用了。人類的盲腸就是這樣的案例。還有一些組成部分只不過是隨機出現的,沒有什麼用處。

很多人也會這麼想。「適者生存」難道不是說廢話嗎?這難道不是同語反覆嗎?那個在物競天擇中最終活下來的生命體,與其說是適者,不是說是被定義成適者。這種說法甚至讓很多專業的生物學家都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搞錯了,反思到底應不應該用逆向工程的角度來理解自然選擇?

在丹尼特看來,這就是科學家被哲學思想所誤導的典型案例。而優秀的哲學家此時就要站出來幫科學家一把,免得他們被自己頭腦中糟糕的哲學思想所誤導。

誠然,用逆向工程的方法來理解生命體的結構和行為,是有風險的策略。我們拿到一個陌生的黑箱機器,試圖去運行它,拆解它,看它是通過什麼結構實現的什麼功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可能搞錯了。我們誤以為X的結構是這樣,而它又能實現Y功能。等我們真的拿到這個機器的設計圖紙時,才發現自己搞錯了。

但是,生命體的設計並沒有圖紙。在我們理解自然選擇時,理解生命體的結構和功能時,當然也可能搞錯。就像在下棋時,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策略出錯時,我們就開始改進,而不是放棄。

當我們思考生命的起源時,我們只能從工程學上容易實現的簡單角度出發,假定那個能實現自我複製功能的結構是簡單且優雅的,但事實上它不一定如此。

筆者的一些補充

達爾文是演化論的提出者,這點毋庸置疑。但很多生物學家並不完全認同達爾文的思想,他們認為,在生物演化的背後,除了自然選擇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這就是著名的「多元論 v.s. 適應主義」的爭論。

然而,許多中國的讀者並不了解這個爭論,因為在我們的中學教材中,已經把適應主義當作標準知識點傳授給大家了。而且,中國的大多數人並不信仰宗教,本身就是無神論者,不相信生命是由某個有智慧的神所設計的。在讀到丹尼特對智慧設計論的反駁時,不免有一種「這麼愚蠢的想法為何值得反駁」的心情。

這其實是非常幸運的。如果你在中國長大,而且你還是個理工科的學生,那麼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吸收了非常多的優質思想。不過,這也可能給這群理工科的學生帶來一個缺點。優質的思想往往是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如果我們完全不了解對適應主義的批評,就直接認同了適應主義,那麼在將來突然看到有人批評適應主義時,內心就容易動搖。

所以,如果大家不僅想知其然,還想要知其所以然,試圖弄明白適應主義是什麼,它的反對者是如何反對它的,而它又是如何在猛烈的批評之下存活至今的,那有兩本漢語母語者的著作,相信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1.趙南元的《認知科學揭秘》,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這本書的第一版叫《認知科學與廣義進化論》,出版於1994年,真算得上一本奇書。趙南元是工科教授,他寫的書乾脆利落,從工程學的角度去思考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相關的問題。理工科背景的人相信會喜歡這本書。而且,趙南元教授的思想有很多創新之處,和丹尼特有異曲同工之妙。

2.徐英瑾的《演化、設計、心靈和道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這本書曾經給大家推薦過,作者是哲學教授,寫作時更講究論證和概念分析,也會引經據典,文科生們可能更喜歡這本書。

還有一本關於演化生物學的科普書也不容錯過:道金斯的《盲眼鐘錶匠》,中信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

英文材料中,從斯坦福哲學百科中的詞條Darwinism和Adaptationism開始,就能找到許多了。我最喜歡的自然是Dennett的Darwins dangerous idea,本書出版於1995年。

「逆向工程」也是本書的重要關鍵詞。「正向工程」就是說,我們想要實現某個效果或某個功能,先畫一個設計圖,然後按照設計圖製作出一個產品,最後檢驗它是否能讓我們滿意。逆向工程恰恰相反,我們已經拿到了一個產品,但是連它能實現什麼效果都要靠猜,更不清楚具體的設計圖,只能將其拆解開來,看能不能倒推出設計圖。

生命體也是一種複雜的機器,也可以用逆向工程的角度去理解。我們在學生物學的時候,也的確是用逆向工程的角度去理解心臟、腎臟、肺等單個器官的。不過,我們還可以用逆向工程的角度去理解行為、心理活動等更複雜的東西。比如,男性一般喜歡年輕貌美的女性,這種「喜好」本身就是一種功能,它服務於生育目的。恐懼、憤怒等情緒也是解決特定問題所產生的適應器。這種演化心理學的視角,因為我之前已經提到過很多次,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認真想

致力於普及批判性思維與通識教育

認真想小助手微信號:Reason-A


推薦閱讀:

【思辯的歷史】恩培多克勒
追尋當代激進之思的藍色火星 | 南京大學哲學系藍江教授專訪

TAG:生物學 | 哲學 | 工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