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頭神奇的黇[tiān]鹿,喲喂~

【本文共2821字,預計閱讀時間4-6分鐘,圖片18張,請盡量連接WIFI。首發於果殼【2018年物種日曆】2月7日 黇鹿和果殼物種日曆微信公眾號guokrpac,謝絕轉載。】

當提到「生物入侵」的時候,我們腦中首先聯想到的,難免是那些人們有意或無意間引入的,引發了一些列的生態災難的例子。其實,人工引進生物的例子古已有之,而一些生物已經與當地生態環境相互適應,成為了當地生態系統中非常和諧的一分子。今天我們的主人公黇[tiān]鹿(Dama dama)就是這樣的典型代表。

圖片:Johann-Nikolaus Andreae / wiki commons

  • 重新佔領歐洲的黇鹿

現在,黇鹿是歐洲最為常見的鹿種之一,然而在漫長的歷史時代里,黇鹿一度並不在此生活——雖然有化石證據表明,黇鹿曾廣泛地分布在歐洲各地,但在末次冰期時代,因為環境的變化,黇鹿的分布區域便退縮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它們與歐洲的微弱聯繫,也僅僅發生在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區域。

圖片:Adrian Pingstone / wiki commons

和絕大多數野生鹿一樣,黇鹿也曾是兩河流域和地中海各文明發展初期的狩獵獵物,對這種鹿的描述屢屢被發現於該地區的諸多岩窟壁畫之中。隨著農業文明的興起以及馴化動物的出現,鹿這樣的野生動物已經失去了「主要食物來源」這樣矚目的地位,但獵鹿,依然被視為一種體現勇氣與技巧的運動項目,被保留下來。而且隨著狩獵成本的增加,獵鹿逐漸演變成了貴族獨享的娛樂方式,被烙上了深深的階級色彩。

在馬其頓王國首都佩拉的馬賽克拼圖中,出現的獵鹿場景。圖片:wiki commons

在尚武的古羅馬帝國,狩獵活動因為其娛樂與練兵相結合的色彩而備受推崇。帝國的軍事主官們尤其偏好獵鹿,因為鹿的警惕性高,奔跑迅速,能獵取到鹿被視為個人軍事能力的一種體現。為了滿足駐守帝國各地的軍官們的狩獵需求,在帝國的疆域內構建了大量的鹿苑獵場,而黇鹿就隨著這種需求被重新帶回了闊別已久的歐洲腹地。

羅馬人將黇鹿帶回歐洲腹地的典型例子發生在英國,在公元43年,羅馬皇帝克勞狄一世率軍入侵不列顛,並將其設置為帝國的行省,而專為狩獵而飼養的黇鹿也很快被運送而來——在英國南部的菲什本羅馬宮殿,出現了規模很大的鹿苑。

據信是最早在英國養殖黇鹿的菲什本羅馬宮殿區域。圖片:Nilfanion / wiki commons

當然,古羅馬最終衰落,遍布歐洲各地的鹿苑也陷入了無人照料的荒蕪狀態,許多黇鹿逃逸到鹿苑之外,發展出規模龐大的野生種群。有人認為,如今活躍在英國的野生黇鹿最初是從菲什本羅馬宮殿逃逸出來的——即便事實並非如此,在幾百年後的11世紀初,征服英國的諾曼人出於同樣的狩獵需求,也會又一次將黇鹿帶到英國。

上流社會對於獵鹿的偏好,使得黇鹿的擴散隨著地理大發現海外殖民主義的發展達到了巔峰。憑藉著強大的適應性,這種鹿很快的適應了各地不同環境。現如今,黇鹿已經在澳洲、南北美和非洲許多地區紮根,而盛行於西方國家的現代狩獵運動和現代養鹿業,也將黇鹿視為非常重要的目標鹿種。

黇鹿的分布區域。其中:1為黇鹿的原生分布區域,2為地中海區域的分布(可能是原生種群,也可能是很古老的人為引入),3為公元1000年前人工引進的區域,4為近現代黇鹿人工引種區域。圖片:wiki commons

  • 長斑紋的不止梅花鹿

黇鹿之所以廣受狩獵愛好者喜愛,顏值絕對是其中一個原因。

出於隱藏自己的需求,絕大多數鹿在行動能力有限的幼年時期,都會出現各類花紋毛色作為保護色,大多數在成年之後就會褪去。但少部分鹿直到成年身上依然會帶有花紋,我們熟悉的梅花鹿(Cervus nippon)如此,黇鹿也是如此。

一身梅花斑的黇鹿。圖片:pixabay.com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的認識混淆,許多朋友在動物園見到黇鹿和梅花鹿之後傻傻分不清楚。其實兩者對比,體型大小的差距就可一目了然:黇鹿是一種體型相對較小的鹿,它的雄性體長140~160厘米,肩高90~100厘米,體重55~70千克;母黇鹿略小,體長130~150厘米,肩高75~85厘米,體重 40~45千克。而梅花鹿則大了一圈,體重更是達到了黇鹿的近2倍。

拋開尺寸,二者從外觀上來看也有顯著的不同:黇鹿的鹿角頂端是掌狀的,而梅花鹿則是勻稱的棍狀。在鹿角脫落的冬季,或者面對不長角的母鹿的時候,則可以從尾巴和皮膚的毛色來區別:黇鹿的尾巴更長,屁股上有兩道黑色的毛髮,像一個加粗的黑括弧包住了尾巴,而梅花鹿的屁股毛色則主要是上黑下白,白色部分兩側的黑邊底部略向外擴張,像一個「幾」字

黇鹿鹿角

梅花鹿鹿角

黇鹿屁股上的「黑括弧」與梅花鹿的「幾」字。圖片:Robert Canis;Mike Lane

  • 諸鹿中的「饒舌歌手」

雄性黇鹿雖然個頭不大,角卻不小。一般來說,這樣的第二性徵必然與爭奪繁殖權密切相關,但對於黇鹿來說,奪取配偶的第一工具恐怕不是鹿角,而是雄鹿高亢的嗓門

與其他鹿不同,黇鹿求偶的過程被稱為「聚群求偶表演」。在求偶區域內,許多頭雄性黇鹿頻繁地鳴叫,極端情況下甚至可以達到每小時鳴叫3000次。這些鳴叫也絕非「瞎吆喝」,無論是在附近尋找如意郎君的雌鹿,還是出於競爭狀態的雄鹿,都可以通過這些聲音判斷出這頭鹿的身體狀態

在漫長的求偶季節,雄鹿不吃不喝,還要保持高頻率的鳴叫,難免有身心俱疲的時候,年輕的挑戰者聽出這些信號後,往往會主動出擊,努力把它趕跑。所以就雄性黇鹿來說,想要獲得交配的機會,不僅要保持一副好嗓子,還得堅持著「別露怯」才行。

安紅!

額愛泥!

愛泥啊安紅!

當然,必要的時候,打一架也是必需的。圖片:Emma Wootton

  • 地位難定的波斯黇鹿

相比於雄性黇鹿大得有些不成比例的鹿角,它的親戚——波斯黇鹿由於體型稍大一些,鹿角反而顯得更正常一些。長期以來,關於波斯黇鹿和黇鹿的分類學一直存在爭議,至於它們是亞種還是近緣物種的爭論直到現在還在繼續。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波斯黇鹿一直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56年,人們在伊朗胡齊斯坦省重新發現了它們的蹤跡。作為波斯黇鹿曾經的分布國,以色列一直希望從伊朗獲得波斯黇鹿用以野外放歸,在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之後,以色列緊急將一批波斯黇鹿運回國,目前已經開始了野外放歸,但波斯黇鹿的種群規模也僅有千頭左右。

正在努力鳴叫的波斯黇鹿。圖片:Eyal Bartov / wiki commons

  • 在中國的身影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由北京動物園牽頭,中國與當時的「友好國家」開展了規模龐大的國際交換動物工作。中國從當時的民主德國(前東德)交換來一批黇鹿,經過幾十年的繁育,現在它們已經出現在許多中國的動物園中。

北京動物園中的白化黇鹿。圖片:Henripekka Kallio / wiki commons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關於黇鹿的國內新聞,總是伴隨著讓人心疼的消息。2014和2015年,廈門和上海動物園連續爆出黇鹿吞食塑料袋、毛巾等物品導致死亡的新聞。尤其是上海動物園死亡的三頭黇鹿——從它們的胃裡取出的雜物多達19千克

黇鹿天性好奇,很容易吞食塑料袋之類的雜物。但作為反芻動物,它們的四個胃結構差別很大,誤食塑料袋之後,可能無法將這些異物吐出,也無法通過腸道排出。這些異物日積月累攪結成團,導致黇鹿無法正常進食,造成黇鹿死亡。

人類走過了幾千年的文明史,黇鹿伴隨著我們走過,對於這樣的老朋友,我們更應該學會靜靜欣賞它們的美。在野外觀賞它們的美,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竭力不打擾它們的正常生活;而面對圈養在動物園的黇鹿,我們更不該再讓它們暴露在不該有的威脅之下——請不要投喂動物園裡的動物


感興趣的可以猜猜我公眾號圖片里是什麼鹿……


推薦閱讀:

【地球演義】輕裝
有哪些原本只是藥材現代卻變成普羅大眾的「零食」?
circRNA研究報道匯總2018年1月(下)
人眼的界限──中央凹、盲點和視域

TAG:生物學 | 動物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