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是什麼?媽咪變老師的學習筆記

作為一個為了更好地教娃而成為蒙特梭利老師的媽咪,親朋好友都問我,到底蒙特梭利是什麼?

用最簡單的話說,它是一套系統的分階段育兒理論和方法。核心是明白孩子的發育規律、以孩子為主導、用有準備的環境、教具和方法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理論和方法。

育兒大過天,我為什麼偏偏推崇這一套呢?

懷孕的時候,我問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媽媽。

我給自己的答案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的人生會是他自己在走,既然不能牽著他一輩子,那我就要在能牽著他的時候教會他怎麼漂亮地自己走。我希望他獨立、進取、專註、堅持、總是有興趣有樂趣。

看了很多育兒書籍,讀到蒙特梭利育兒觀的時候發現,這不就是我想要的那樣嗎?

今天來給大家說說,蒙特梭利到底是什麼樣?我用自從參加蒙特梭利老師培訓以來,對蒙氏教育的理解,希望給大家一個大致的認識。我會從下面六個方面來講。

  • 「蒙特梭利」這名字是什麼意思?
  • 蒙氏育兒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 蒙氏幼兒園的特點
  • 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的影響
  • 我參加的是什麼教師培訓?
  • 附:蒙氏書單及網站

「「蒙特梭利」名字是什麼意思?」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我的祖師奶奶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蒙特梭利教育就是她一手研究發展起來的,因此她的姓氏也就是這個教育方法的名字。中文有的也翻作「蒙台梭利」,或者嫌這個名字太長,簡稱蒙氏,都是一回事兒。

祖師奶奶在她的時代就是那個「出生比一般人好但還比一般人努力」的女同學。

她是義大利史上第一個獲得醫學學位的女性。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蒙奶奶開始接觸到精神上有缺陷需要特殊照顧的兒童。她相信如何對待「弱智」或「智障」不是醫學的問題而是教育的問題。蒙奶奶對兒童進行觀察,由醫學轉向教育學研究,當然仍以醫學等科學為參考。她總結了兒童成長發育的規律,設計了系列教具和活動。並開設了「兒童之家」(蒙奶奶的學校包括幼兒園就叫兒童之家)。

蒙氏兒童在各種測試中,從字母識別到數學,都超過了公立學校的孩子。在執行能力,處理社交問題,以及適應不斷變化的複雜規則的能力,表現也超越同齡人。

就這樣蒙氏育兒法在全球範圍興起。蒙氏育兒到底講些什麼呢?


「蒙氏育兒的基本觀點和方法」

我重點介紹7個最主要的,也是蒙氏育兒的基本出發點。我用蒙奶奶自己的原話介紹,並作出我自己的解讀。

很多觀點或許聽來並不陌生,因為在現代教育觀或多或少都借鑒了蒙特梭利的發現和思想。

一 內心的老師(inner teacher)

蒙奶奶說:「教育不是由老師完成的事情,而是孩子自身發展的自然過程。」

在文龍身上我看到小傢伙是如何按著自己的節奏在成長。抬頭翻身坐爬站扶走都是自己學會。不需要我給他做任何示範或指導。每學會一項之前,我看到他會經過一些自我準備。比如學會爬之前,他常常用四肢點地,把小屁股撅得高高的;學會站之前扶著小桌子,時不時會自己悄悄試一下放開扶著的手。這些都遠比我可以給他做的示範要有效和準確得多。

就像是內心有一個老師,在教他自己做準備、做練習直到解鎖一項新本領。

二 獨立(independence)

「幫助我讓我能自己來。」(Help me do it myself.)

雖然我真的很享受被寶寶需要母愛爆棚的感覺,但我知道,孩子長大就是走向獨立的過程。所以對他最好的幫助不是幫他做而是幫助他自己做。

三 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

「成年人欣賞環境,而孩子完完全全吸收環境。吸收的過程讓孩子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並形成他心性的一部分。「

從出生到6歲,孩子們擁有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信息並學習。一個小盆友從0-6歲學到的東西如果以成年人的學習速度來進行的話,需要用60年的時間。瑟瑟發抖吧,成年人!

四 感官體驗和具象體驗(sensorial experience and concrete experinence)

「手是大腦的工具,思維通過手得以體現。人類沒有任何一項智慧不是通過感官信息而形成的。」

我在前面的分享里提到過,感官教育(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很重要,因為人類學習必須經由眼、手、耳、口、鼻將訊息帶入腦袋,進而產生認知,形成智慧。

而且感官的體驗往往是具象化的體驗。通過具體和直觀的體驗能讓寶寶更快更好地掌握抽象概念。很多蒙氏活動或教具的設計是為了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五 有邊界的自由(freedom within limits)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邊界的自由。」

自由和邊界都很重要,因為孩子既要體會獨立和權力,也要學會清晰、一致、可預測的行為和情緒表達。

六 專註力和規範(Concentration & Normalization)

「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要點是專註力。」

集中注意力是進行學習的關鍵。有的人認為小孩子天生好動,是沒有專註力的。但蒙奶奶經過反覆試驗發現,只要給孩子玩適合他們發育階段的具體的器具,他們是可以有巨大的專註力的。通過反覆練習孩子的專註力還可以得到鍛煉加強和延長。

七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

「敏感期是孩子對學習和體驗環境特定發麵特別感興趣的時期。」

蒙特梭利發現了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系列的不同方面的敏感期,包括秩序、語言、數字、小型物體、運動技巧、空間關係、寫作等等。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實了這些關鍵敏感期的存在。利用敏感期幫助寶寶針對性的學習就能事半功倍了。

蒙氏學校的特點

一 有準備的環境(the prepared environment)

看完前面的部分,「有準備的環境」就非常容易理解了。0-6歲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吸收學習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信息,他們逐漸走向獨立,他們需要活動、需要感官體驗,他們在工作中強化自己的專註力。所以寶貝們每天接觸的環境至關重要。

二 兒童尺寸的設施和工具(child sized furniture)

在有準備的環境里,一切設施和工具都應該適合孩子的身高尺寸。高度大小適合的小桌子、小椅子、小書架、玩具架、小掃帚、小簸箕、以及他們站著就能夠得著的衣服掛鉤、洗手池等等。

不是因為迷你的傢具和工具看起來萌一臉,而是因為合適的尺寸能讓孩子的無障礙地自由工作,鍛煉肌肉協調、進行五感體驗。

三 美感和秩序(beauty and order)

除了有小人國一般尺寸適合的設施和工具,有準備的環境還應該美觀有序。還是那個基本道理——因為小盆友會從周圍環境學習。

想要寶寶有正確的審美和愛整潔有條理的習慣,就應該把他每天活動的環境布置得有美感,整潔有秩序。

四 混齡班(mixed age)

蒙氏學校採用混齡制,就是每一個班裡的孩子有2-3歲的年齡跨度。

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人際溝通和團隊合作。因為在社會中沒有任何同年齡的團體,皆為混齡的工作、學習及生活互動。

五 蒙氏老師的角色與傳統老師不同(a different role for the teacher)

在蒙氏學校,老師的角色和傳統學校老師的角色不同。

在傳統學校,由老師制定學習或活動計劃,大都是所有的孩子在一起進行同一個活動或任務。老師是知識的最主要來源,孩子在學校的活動或學習需要依賴老師們。

小盆友凡事都尋求老師的批准。

而在蒙氏學校,老師的角色是觀察員和協助者。他們遵從孩子內心的老師,由孩子自己決定他要做什麼。這不是說蒙氏老師不重要。蒙氏老師仍然很重要,他們協助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里自由活動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並給每個孩子做示範(往往是一對一),孩子想要玩的工具或活動應該怎麼進行。

我在家裡獨自帶娃,也盡量做一個旁觀者,讓文龍自己嘗試自己完成,盡量不打斷他,直到他抬起頭示意或是咿咿呀呀要求幫助。

六 動手材料(All kinds of hands-on materials)

蒙奶奶設計了針對各年齡段孩子發育的工作材料(蒙氏教具),包含感官教育、生活技能、語言、數學、自然人文等方面。我在「寶寶越大越不知道和他玩什麼?1-3歲玩具給你靈感」里給大家介紹過。

七 自由選擇與責任(free choice with responsibility)

在蒙氏老師的角色部分說到,蒙氏學校里的小盆友自己決定做什麼活動或者使用哪個教具。這是他們的自由。但是自由的邊界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環境。

蒙奶奶認為小盆友需要認識到他們和其他人生活在同一個環境里。因此她制定了幾個基本規則作為蒙氏學校自由的邊界:

1 每個小盆友使用小地毯標記自己的活動區域,他們把教具拿到自己的活動區域使用。用完要把教具放回公共的架子上。

2 如果一個小盆友想使用的教具正在被另一個小盆友使用,他必須要等到正在使用的小盆友工作結束才可以使用。

3 除非別的小盆友邀請,否則不可以進入其他小盆友的工作區域或打擾其他小盆友的工作。

4 每天整理和打掃教室環境。


「蒙特梭利早期教育的影響」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應該是沒有什麼爭議了,不然大家為什麼總怕把寶寶耽誤在起跑線上,砸鍋賣鐵也要投資教育呢。

我專門說說蒙氏早教的影響。

一 正面的自我形象

小盆友正面自我形象的形成不是來源於大人的寵溺和稱讚,而是通過認識新事物和掌握新本領獲得的成就感而樹立。

蒙氏給兒童設計活動的難度逐步增加。每一個工作材料一開始充滿挑戰,但進而激發孩子的興趣,直到他熟練完成這個獲得或掌握那項工作技能。每學會使用一個新新的教具都會增加挑戰下一難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我能做到」的態度逐漸融入你的孩子的個性。這是比寵溺更甜的禮物。

二 獨立性

來源於讓孩子做主導,跟著他內心的老師,體會自由選擇的權力。

三 肌肉控制和協調性

蒙氏方法使用大量的教具,給寶寶各種感官體驗、具象體驗,鍛煉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也為之後握筆寫字做好準備。

四 學習與思考

小盆友從符合他敏感期興趣的項目和難度遞增的挑戰里,享受到獨立的成就感,建立學習能力和思考習慣。

五 社會性及社交能力

混齡制和有邊界的自由讓小盆友學會如何和其他小夥伴相處和合作。


「我參加的是什麼教師培訓?」

我講了,我在參加AMI蒙特梭利0-3歲階段主教培訓。有人說這句話里他只明白培訓二字......

什麼是AMI?

AMI全稱是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它是蒙奶奶在1929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的組織。

為什麼是0-3歲階段?

蒙氏育兒按年齡段進行劃分為0-3歲、3-6歲,以及6-12歲。因為不同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重點:

既然我學習的初衷是為了教好家裡的小屁孩,做他最好的啟蒙老師,我自然對0-3歲最感興趣。也因為這個年齡段也是我能給寶寶最多陪伴的時期。大了就可以拜託蒙氏幼兒園裡的老師了。

什麼是主教?

蒙氏的老師有兩類:主教和助教。蒙氏學校的每個班都同時有主教和助教。

助教主要學習蒙氏基本理論知識和兒童觀察實踐,而主教的理論知識和兒童觀察實踐內容更多要求更高,主教的功課和考核也更難。相應地,主教課程需要投入的時間也大大多於助教課程。主教的學習需要一年。

我都學些什麼?

課程包括:

蒙氏理論;

解剖學和生理學;

產科;

營養學;

衛生學;

兒童神經精神病學;

心理感官理論和演示;

家庭環境理論介紹;

社區環境理論介紹;

社區互動演示;

實踐;

觀察和教學。

報名也是相當的正式,恨不能和MBA報名要求差不多,需要這些資料:

大學畢業證書,學位證書,成績單;

申請文書(essay);

推薦信;

個人簡歷;

還要電話面試考核英文水平。

不僅有這些理論課程,還需要大量的觀察實踐。文龍自然是我的頭號種子觀察對象啦。觀察的時候要求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所以我不能同時照顧他。要時時克制住衝上前抱他捏他和他玩的衝動,才是最大的考驗。除了文龍,我還要觀察家庭之外的小盆友。之後再給大家分享我的觀察記錄。


呼,終於快寫完了!我知道知識點太多,以成年人的學習速度怕是很多又沒記住(扶額)...可我還沒展開講呢......

我之後再針對每一點做詳細的系列分享。系列的第一篇會是:如何把家裡的兒童房布置成一個蒙特梭利的有準備的環境。

你也可以給我留言,告訴我你想了解的話題。我會用自己的知識和資源進行解答噢。


「附:蒙氏知識資源」

一 書單

我準備了下面的書單,給對蒙氏教育有興趣,想要更深入學習的寶媽寶爸。

「Education for a New World」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Absorbent Mind」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Child in the Family」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Formation of Man」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Secret of Childhood」

by Maria Montessori

「The 1946 Lectures」

by Maria Montessori

「Understanding the Human Being」

by Montanaro, Silvana

二 網站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MI)的官網:

ami-global.org/

微信公眾號:在我小時候

如果你沒有那麼多時間精力從頭啃蒙氏書本,那麼關注這個公眾號就對啦。

和既是蒙氏老師也是媽咪的我,和家裡的小屁孩一起成長。


相關閱讀:

「最正宗的蒙特梭利幼兒園,長什麼樣?」

「一個月3W的幼兒園是個什麼鬼?」


推薦閱讀:

寶寶學步這件事
寶寶這四種性格「很要命」!3歲前一定要改掉!

TAG:兒童教育 | 蒙特梭利 | 幼兒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