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的一年》: 人都是帶著傷疤長大的

-01-

露絲盯著傷疤。「它會永遠在這裡嗎?」她問埃迪。

「永遠在,」埃迪回答,雖然你的手會長大,手指也跟著長大,但傷疤的大小是不變的。等你長成大人,它甚至會顯得很小,因為你身體上別的地方都長大了——只有它沒長。

2017年的最後幾秒里,很多人都在歡呼2018年的到來。我則是很平靜地,輕巧地放下這個還在為自己手指指腹上那幾乎看不見了的傷疤而四處問別人是否能看見她傷疤的小女孩,放下這本裝載著她曾無法安置的沒有母親的愛的童年的描述的書,然後清楚知道這其實也只不過是普通的幾秒而已。

時間在一切事物面前都是一樣的。但是,時間在所有人面前卻是不一樣的。

隨著自己年紀漸長,我終於越發地能夠接受自己年紀在不斷增大的這件事,我也逐漸地,能夠放過回憶,放過所謂的原生家庭,放過自己。也是因為如此,在睡前看《獨居的一年》後,我會輾轉反側;在細讀裡邊的文字時,我會突然淚流滿面。

我終於,終於看見了我內心裡摸不到的傷疤。它醜陋,它面目可憎,可是它也可憐,可愛,它也是我。

當初那個為小小傷口而哭喊的露絲長大了,也在無數次的失敗的愛情中爬起來後,乃至原以為遇到可以廝守終身的艾倫後,卻還是守寡獨居了一年。但最後她還是長大了,選擇不再糾結為什麼她四歲時,母親寧願要牆上那些死去的兩個哥哥冰冷的照片也不要她這個活生生的女兒。她終於再一次遇見了自己的人生至愛。

而我,也終於長大了,帶著我那些看不見的,卻一直癒合不了的傷口,終於長大了。

-02-

微博上看到一個視頻。

一個母親讓自己的十一歲的女兒照顧比自己年齡更小的弟弟妹妹,做家務,幹活等。11歲的童年生活里,母親最近一次的擁抱記憶都已經想不起來了。當大女兒沒有做家務,沒哄弟弟妹妹時,母親就會大聲吼叫大女兒。

記者採訪過後,母親也坦言道,她不知道,也不想去擁抱大女兒。

我看著看著就哭了,為那11歲的女孩哭,也為自己那段年少的殘缺記憶而哭。而視頻底下,更是一片相似遭遇的人。

小時候的我,3歲開始,就會背著1歲的妹妹四處走。小學3年級開始就學自行車,學會後騎上大半個小時的山路去幫父母農忙。每天上學前,放學後,就是要煮飯,做家務。

我忘了是哪一天,出於什麼誘因,我突然爆發了。面對一直斥責我沒有做好家務的媽媽,我排山倒海地地怒吼:為什麼這些事都要我來做?為什麼妹妹可以出門玩,我就得在家裡看家?為什麼妹妹不用干農活,養得白白胖胖的,我就得去田地里幹活,晒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無數個怒吼的為什麼夾雜著我的眼淚。小小的我,終於無法再以妹妹還小這個理由來安慰自己就得放棄自己的時間,去做很多超出自己年齡範圍的事。哪怕是現在選擇諒解與原諒,我還是為那個年幼的自己而心疼,心酸。

我的青春期,乃至我的性格,似乎是在那一段時日里,一點一點地扭曲掉。長大後的我,甚至還擺脫不了費力地討好滿足別人的要求,以此等著獲得對方的感謝與喜歡。

前幾天,妹妹跟我說,我開始外出讀高中住宿時,媽媽哭了。而她哭的原因是,妹妹不做家務,只想著玩,沒人可以幫她自己做家務,做一切原本我在做的事。在一旁聽到的媽媽,也只是稍微地訕笑。

時至今日,我還是害怕與別人接觸。因為我至始至終都只會委屈自己來討好別人,不會拒絕別人。我討厭這樣的自己,可是我無能改變。

-03-

每一次戀愛,似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最後用自己的眼淚慘敗告終。我至始至終都無法與媽媽拉進距離。

前幾天在網易公開課上,聽到了許諾的課《你為什麼變得平庸》。裡面有提到原生家庭這件事。

他的觀點是,人不能把自己身上什麼原因,都一股腦地甩鍋給原生家庭。因為只有自己沒有能力的人,才會把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幸的事,不成功的原因等,都歸咎到他人身上。

誠然,人的性格的形成等,原生家庭是有一定的影響,也並非佔據絕對的控制,因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只要向外發展,物理距離脫離開原生家庭後,就會慢慢地受其他人影響,開始接受新的三觀,這三觀可能與原生家庭是背道而馳的,也可能是會矯正自己從原生家庭那帶來的不正確的觀念。

最重要的一點是,就像《請回答1988》里,德善的父親對一向受到冷落的德善說的,「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的」。其實我並不是很願意選擇理解,但我能理解。父母也是從自己現在這個年紀變成了父母,父母可能自己本身也是受著他們的父母不知不覺的影響,從而把他們從他們父母身上學到的那一套教育子女的方式帶到現在的我們身上。

父母自己的童年,青年時期,可能也跟現在的我一樣,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不自知地掙扎可悲著。更何況,父母把我們養育大了,也是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心血。

因為這樣,我願意諒解、理解和原諒我的媽媽。雖然我還是無法同她親近。但,也許,可能,大概,有一天,我的心結能夠完全得到解開吧。


推薦閱讀:

從悲慘原生家庭里走出來的孩子,如何自救?
關於父親的真相
覺得自己不愛父母,只是覺得自己對他們有責任而已,這樣對嗎?
親情債
原生家庭,謀殺了我的生活:DNA,真的可以決定我們的精神人格嗎

TAG:教育 | 原生家庭 | 缺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