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龍蹲——低杠髖驅的「滑」與「鑽」

潛龍蹲,屬於低杠深蹲技術中最為廣泛的使用動作。潛龍謂陽氣潛藏,而潛龍蹲則是將身體潛力轉移至髖部,以髖部驅動杠鈴,呂岩在《憶江南》詞提到「長生術,初九秘潛龍。慎勿從高宜作客,丹田流注氣交通。

那麼什麼是髖驅?

絕大部分低杠深蹲的使用者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在離心的過程中與普通深蹲沒有什麼不同,然而在向心階段則表現出另外一種起身方式

「滑」——就是屁股先起、整體向後滑動,實際上滑動是身體主動或者被動轉移負荷到更能夠承受這種負荷的部位的一種行為,畢竟三個部位的合力總比一個部位的合力要大,而低杠時的更接近水平的背角會加劇這一情況,特別是寬站距,寬站距不利於伸膝力量的發揮,因為在寬站距的情況下,膝力臂會被削減得非常之短,也就是說在寬站距甚至超寬站距下,股四頭肌的運動路程會因為更開放的踝角與膝角被縮短,伸膝力量無法被完全發揮,但杠鈴的總負荷不變,鉛垂線也不變,實際上分配給膝關節的負荷沒有改變,力臂減少了,如果伸膝力量越大,那麼即使力臂減少的情況下仍可以輸出更多的力量,但對於伸膝力量弱的人來講,採用寬站距是非常不利的,因為伸膝力量不足的緣故,力臂減少了伸膝力量成比例地減少,所以這種人採用寬站距的深蹲非常容易出現內扣。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在運動中每個關節和對應兩組或多組肌肉組成一個蹺蹺板,把另外的關節翹起來,比如深蹲起身時股四頭肌通過髕骨把股骨翹起來,但是在器械中則相反,是把脛骨翹起來,因此器械訓練儘管也可以讓肌肉壯大,但是論效果與比賽動作有一定差距。因此寬站距縮短了力臂也就是對伸膝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撬動點和撬動的力太近了,如果伸膝力量非常強,那麼這種劣勢可以被忽略,如果伸膝力量太弱了,那麼這種劣勢就會被放大,同樣在窄距里則是反過來。

其次,我們要認識一個理論——穩定角。所謂「穩定角」,指的是重力作用線和重心支撐面邊沿相應點的連線之間的夾角,穩定角大則穩定性好,反之穩定性差,在舉重中,下蹲翻和下蹲抓,前者的穩定性肯定是比後者好,也就是說抓對於穩定性的要求比翻高的不止一點,因此抓舉對於穩定性的要求特別高。

同樣的道理,在深蹲中杠鈴的位置不同,穩定角也會隨之改變,從最小的前蹲到最大的低杠,對於穩定性的要求(矢狀面上)是越來越低,那麼髖驅的滑動,意味著起身過程是臀部先起,而身體為了保持平衡,比如會做出以下調整——伸膝、身體往後,否則會因為破壞了穩定角的結構導致人往前趴,導致試舉失敗,這也是許多使用髖驅的訓練者被壓的常見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可以用更寬的站距來改善,也就是與舉重的翻與抓類似,下蹲翻容易往前趴,因為杠鈴在頭之前,而下蹲抓容易往後倒,因為杠鈴在頭的後面,那麼窄站距帶來的更長力臂導致起身時背部更趨於水平,容易往前趴,而寬站距帶來的更短的力臂導致起身時背部更加豎直,容易往後倒。而對於運動來說,先移動的關節先承受負荷,移動幅度越大,承受的負荷越大。髖驅意味著讓髖部承受更多的負荷,而髖驅下的伸膝則意味著縮小了髖角,讓髖部擁有了更大的伸展範圍。

滑動的距離由幾個因素決定,首先是伸膝力量的強與弱,伸膝力量越強,滑動的距離越短,越不需要藉助髖部力量承擔額外的負荷。其次是軀幹與大腿的比例,軀幹相對於大腿越短,滑動的距離就越短,這是有穩定角來決定的,反之就越長。最後是站距,越窄的站距滑動距離越長,反之就越短,但窄站距有利於發揮伸膝力量,如果伸膝力量夠強的話,能夠遏制滑動的距離。

「鑽」——也就是滑動後往前鑽似得起身後半程動作,因為滑動的原因,軀幹往後移動了一段距離,那麼在起身的時候如果與平常的深蹲起身一樣的,會被杠鈴帶著往後倒,因為滑動後的背角相對膝關節而言是處於一個更為水平的位置,因此為了保持杠鈴處於腳中心點正上方的鉛垂線上運動,身體在起身的時候會做出調整,所以看起來就像是整個人往前鑽的樣子。

那麼髖驅好還是不好?

如何看待髖驅,必須要從目的出發,低杠深蹲實際上是力量舉特有的比賽技術,競技體育中使用低杠深蹲作為訓練動作幾乎是沒有,因為它帶來的效果無法對任何一項競技體育項目起作用。可以說低杠深蹲只有力量舉的人才會去考慮的動作,雖然SS里提出低杠深蹲是發展後鏈力量的好動作,但實際上如果把後鏈拆解為3個動作——腿彎舉(腘繩挺身)、臀推(架上拉)、負重山羊挺身的話,效果比單獨一個低杠深蹲要好不少。

因此要看待髖驅好還是不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一、如果一個人他的伸髖力量優勢非常大,大到就想是太陽一般耀眼,伸膝的力量放在它旁邊立刻就黯然失色,那麼利用髖部承擔更多的負荷是對他的天賦的更好利用方式,不管是作為業餘的愛好還是說想要參加比賽,我們都要正視自己的身體結構,這是與生俱來無法改變的東西,如何更好地利用起來才是提高我們成績的關鍵。

二、如果你只是業餘訓練的話,髖驅則不是你的首選,甚至低杠也不是你的首選動作。雖然有很多理論說深蹲是膝主導,也有很多理論說深蹲是髖主導,然而不管是髖主導還是膝主導,對於人體而言最符合我們日常動作的姿勢才是機械效率最高的動作,儘管低杠與相撲兩個動作與我們潛意識下搬運重物做出來的姿勢有所區別,但是這兩個畢竟是比賽動作,是改變了人體生物力學的動作,低杠還會帶來的一系列不好的地方比如肘關節疼痛肩關節疼痛,而髖驅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我們的腰椎帶來更大的負荷,因為髖驅後膝關節該完成的一部分負荷轉移給了髖關節,髖關節的伸展範圍變大了,腰椎也承受了更多的負荷,那麼對於普通人而言,我們沒有天才那樣的鋼筋鐵骨,長年累月的訓練容易加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風險,所以僅僅是業餘訓練和愛好的話,低杠與低杠的髖驅並不是首選,反而高杠和傳統硬拉是更好的選擇。

三、如果你想參加比賽的話,那就要認真審視自己的天賦到底適合哪一種蹲法了,如果了你的伸膝力量非常非常強大,那麼你有兩種選擇——高杠或者寬站。如果你的伸髖力量非常非常強大,那麼低杠是你的首選,畢竟比賽勝者為王,誰舉起更重的重量誰就是贏家,那麼選擇能夠舉起更重的重量的技術就是最關鍵的,一般來說16塊肌肉總比4塊肌肉要強壯得多,轉低杠大部分人都能比高杠漲不少,但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比賽歸比賽,訓練歸訓練,如果比賽和訓練都拎不清,那麼你就會陷入無盡的迷惑中,因此有時老話重提——目的真的很重要。

不管怎麼說,髖驅帶來的潛龍蹲是我們身體有意或者無意做出的選擇,而怎麼利用髖驅則要根據我們的目的來決定,以上都是我瞎說的,不要當真。

推薦閱讀:

TAG:健身 | 運動 | 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