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品「買新不買舊」有沒有理論依據?

「買新不買舊」是人們購買電子消費品主觀經驗的總結。請問這種經驗在什麼條件下正確,理論依據是什麼?


不是絕對的,有些東西不是,比如電子設備里耳機就有買舊不買新的傳統。

原因之一有更新換代非常慢,很多大廠出的新產品是對老產品的重新調音,連單元都不換,更有新版是閹割版,讓調音更貼近大眾,降低價格擴大銷量等等的說法。

原因之二是聲音是很主觀的東西,很多時候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現在用籠統的素質和聽感來衡量一個耳機的性能。這裡面,素質是客觀的,各廠商能夠提升的只有素質這一個項目,聽感是主觀的,這裡面沒有一個舊不如新的時間向度,即聽感可能是不變的,也可能是隨著時間倒退的,它不一定會隨著時間進化。更有趣的是,聽感和素質往往成反比,所以如何在兩方之中找平則是廠商們首要做的事情。

第三,耳機也是表現音樂的器材,音樂的好壞有時代限制嗎?能說新歌就一定比老歌好嗎?有些耳機專為那個時代的老歌調音,新耳機雖然素質很高,但味道卻是大不相同了。

第四,音樂的種類有很多,至今還沒有哪個耳機可以通吃所有的音樂,包括最貴的大奧。所以,每個廠家每款經典成名的耳機大多都各有側重、各有各的風格,它們表現每首歌的味道都會有所差異,各有各的優勢,所以可以說,耳機是最值得收藏的電子設備之一。

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老產品搭配經驗,口碑都積累得很不錯,而新產品就不一定嘍。這也是和耳機技術發展的可逆性相關的......

再比如同一款耳機的煲機問題,就是讓震膜強行老化,讓聲音更加成熟,這使得同款老耳機比新買的新耳機聲音更加純熟動聽。


沒有理論依據,購買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才能確保性價比,但現實是購買者不懂,也無意去學習更多知識,銷售方更是有意提供過濾後的信息,導致如題現象。

1、產品的演進沒有想像的那麼快。

成熟的產品需要時間,需要等待科技的進步,新產品不可能有太多超越原有成熟產品的賣點出來,因此很多東西都是廠商為了提高利潤,搶佔市場而做的,對注重實用功能的消費者來講,跟進是不明智的。

2、一般人都有買新不買舊的觀點。

在對產品不熟悉的情況下,新產品一般會被宣傳為價格稍貴一點,但功能強大很多,有這樣的形象,會讓人覺得性價比要高一些(實際情況是,新功能根本用不上或者很少用);另外一點,就是害怕老產品有舊貨、假貨。


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換言之,每一塊錢所能買到的電子產品的性能,將每隔18-24個月翻一倍以上。相對於降低的價格,性能的提升更加有吸引力,所以我們得出電子產品買新不買舊的理論。


以iPhone8為例,目前iPhone8 5888(64G)、iPhone7 4588(32G),單論跑分的話:

感覺如果買8,大概一塊錢能買2分,買7的話一元只能買1分。


二手才是性價比最高


如果有充足的預算,那當然是買新不買舊。

but,當你是一個學生黨,或者剛入職的月光族,或者正在被迫啃老,那就要想一下性價比這個問題了~

1.性能vs穩定性

最新的產品往往比上一代能提供20%左右的性能,在這個普遍性能過剩的時代,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其實體驗上的升級微乎其微,但你卻要面臨更高的定價,以及不夠穩定的性能(一部新手機在剛出來的一段時間裡,總是存在著各種讓人惱火的bug)

2.同價格的檔次爬升

假如你的預算是1000元,你選擇買一部紅米還是上一代的小米旗艦?我想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因為廠家在產品產出的時候,就已經明確了產品的定位,所以旗艦機的做工就是旗艦的做工,千元機的做工也是千元機的,emmc再優化也趕不上usf,其實這在夕陽產業筆記本行業更是明顯,3千元買一個過氣thinkpad(小黑)和買一個新出的上網本,做工簡直就是天上地下23333

3.買新不買舊的應用領域

任何走在最前沿的領域/或者需要拿來賺錢的生產力工具,比如iphone1代和2代的差距/拿來挖礦的礦卡2333,當兩代產品之間存在極大差距時/新產品能使工作更得心應手,多付的資金也能很快賺回來。買新不買舊才更有性價比~


相同價格下主體性能差不多,但可能配套的東西會好一些,比如省電,快充,wifi,連拍,硬體解碼,dx11 dx12的支持等等等等


推薦閱讀:

有哪些廣為人知的科學原理其實是存在錯誤的?
有哪些關於前沿科技的好網站推薦?
不要錯過效果廣告的下一個流量紅利
科技進步的動力是什麼?
首屆中國硬科技創新論壇(上海)在上海科技館舉行

TAG:科技 | 經濟學 | 電子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