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特展觀感

每年回國都要看一個節目,此次回國的節目就是上博的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特展,展覽於2018年三月四日結束。荷蘭黃金時代啊,大英博物館之類的展不一定會去看,但俄羅斯的這個展是一定要去的,一來,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去俄羅斯;二來,俄羅斯的繪畫,網上少見,數字化的不好,而這次來展覽的又是非常重要的,能代表俄羅斯藝術成就的作品。

十九世紀末期,是一個偉大的時期,來自巴黎的精神活躍了整個西方。歐洲藝術圈被學院體制禁錮久矣,自法國始,藝術家們蠢蠢欲動,紛紛扔開學院抱團取暖,成立各種組織。大家知道,無論哪個地區的學院派,審美都是差不多的,但各個地區反對學院審美的角度卻各不相同。有搞和平演變的法國浪漫主義,有回歸自然,反對僵化審美的印象派,也有在純形式上追求自由和非對稱的新藝術運動,這一反學院派的潮流在俄羅斯,就體現為巡迴展覽畫派。

題材

巡迴展覽畫派,顧名思義,是一幫畫家不滿於全國人民都要去聖彼得堡美院看畫,就畫一些接地氣的畫,到全俄羅斯巡迴展覽,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看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畫。其實很多在美院裡面混得非常成功的畫家,也加入了巡迴展覽派。比如一個就是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的,瓦西里.馬克西莫夫(Vassily Maximov,不是那個超級有名的馬克西莫夫):

劉斯坦:介紹幾個現實主義畫家zhuanlan.zhihu.com圖標

馬克西莫夫老老實實修完了全部美院課程,得了金獎,之後他只要再參加一個比賽,就能獲得去歐洲留學的機會,但他拒絕參賽。。。他說我不需要去歐洲,我要去俄羅斯的農村,然後畢業之後他就下鄉畫畫了...

以瓦西里.馬克西莫夫為代表的這幫人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畫平常百姓的生活。尤其是農村的生活。巡迴展覽派對農村中的表現也有來自奧地利的影響。奧地利,屬於德奧地區中鄉土氣息非常濃重的地區,我們知道德國人是非常熱愛自然的,而奧地利則尤其偏愛鄉村,直至今天也是如此。。。在畢德麥雅時期,奧地利著名的農村風景畫家瓦爾德穆勒(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是巡迴展覽派畫家們的直接祖先。只需直接對比巡迴展覽派的畫和瓦爾德穆勒的畫,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們共通的對鄉村風景的熱愛,以及極為接近的敘事方法。

比如這幅在本次巡迴展覽畫派特展中展出的《逃離風暴的女孩》

逃離風暴的女孩 Konstantin Makovsky

和瓦爾德穆勒這幅《回家的媽媽和她的孩子們》是非常相似的:

回家的媽媽和他的孩子們 Ferdinand Georg Waldmüller

他們都刻畫了農村的生活,都是現實主義的繪畫手法,這種直接的繼承關係很明顯。但他們的區別也很明顯,那就是巡迴展覽畫派更傾向於表現社會艱難的一面。而以瓦爾德穆勒為代表的奧地利農村浪漫主義(我取的名字,別細問),則更傾向於表現農村浪漫而美好的生活。其實瓦爾德穆勒的畫只是一種繪畫技法上的現實,其實是滿足中產階級對農村生活的一種美好想像。而巡迴展覽派的現實主義,還體現在了對社會現象的現實的表達。

通過巡迴展覽畫派的畫家對殘酷的社會現實的關注,我們就能看到,俄羅斯確實有培養出共產主義運動的土壤。此次畫展中,還展出了很多列賓伏爾加河上的縴夫之類的表現貧苦勞動人民辛勞生活的畫,就不一一列舉了,我們見得太多了。

敘事藝術

以巡迴展覽畫派為代表的俄羅斯現實主義,對藝術的貢獻,最大的一點就在於他們對敘事手法的大力發掘。我們知道傳統的西方藝術中敘事的藝術,多局限為對古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的詮釋。這種敘述方式是符號化的,具體怎麼回事可以參考下這篇文章 麒麟才子的局限是什麼?

對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和故事,傳統西方藝術則少有涉及。直到十九世紀,才出現了波德萊爾這樣的理論家把這個問題擺在紙面上來,號召藝術家關注身邊的現實,有書為證:

現代生活的畫家 (豆瓣)book.douban.com圖標

巴比松畫派首先關注的是自然的現實,印象派也開始關注現實,但印象派關注的是一個場景,他們更在意的是視覺的現實表現。德奧現實主義的藝術家對日常生活敘事有了一些發掘。

而俄羅斯現實主義,則是將日常生活的敘事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

比如這次畫展中展出的一幅很精彩的畫:

應該說這幅畫就算我們沒有看到題目,直接看這幅畫,也能夠很清楚的看出來畫中所描繪的一個故事。

畫面正中的少女臉色蒼白,明顯還在病中,他的女伴抑或是僕人正在窗邊憂慮的看著外面。屏風後面有兩個人在竊竊私語,面色也是很不祥。我們基本可以猜到這幅畫說的就是中間這位患病的女子時日無多了,周圍的朋友和下人,都在竊竊私語,面露憂色。

俄羅斯現實主義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利用畫的題目,進行最後的點睛。這和德奧現實主義是是有傳承的。比如上面這幅畫,名字叫做《最後的春天》(Mikhail Petrovich Klodt),通過這個題目就能夠從畫中看出更多的東西,也能夠了解到藝術家所要想表達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窗外盛開的花朵,和春光瀰漫的風景。以及那一束直接照射在生病的女主人身上的燦爛春光。在現場觀看時有不一樣的感受,因為從室外花園射到女主人公身上的春光形成的一束非常明顯的白色光束。這個白色的光束很容易讓人想到這是女主最後能夠接受到的一束春光了。無形之中為這幅畫蒙上了一層非常遺憾而哀傷的氛圍。

再來看下面這幅:

直接看畫,左側三個女孩圍著中間的女孩,似乎在發難。很顯然她們是一個幫派的,而中間那個女孩受到了排擠。近處的女孩手裡卷著書角,似乎非常緊張,她可能是在想要不要去幫忙,要不要去插手這件事情?而右側悶頭看書的女孩,用手捂住了自己的雙耳,顯然是對這種事情非常的不耐煩。看到這裡,我們已經對畫里的故事看了個大概,但是一旦我們看到題目,我們便會恍然大悟。這幅畫叫《新來的同學》(Emily Shanks),顯然中間這個女同學是剛來的,面對老同學的欺負,非常的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左側那三個同學中這個女孩用右手搭著右邊那個女孩的肩膀更是顯得痞里痞氣,活靈活現,把學校中幫派氣氛表現得非常的到位。

俄羅斯現實主義對人物神態的塑造是超越了傳統西歐藝術家的,這是俄羅斯現實主義對西方藝術的一個巨大貢獻。這一潮流因為現實主義和共產主義對底層人民的憐憫非常的契合,在政治上非常正確,後來直接融入到蘇聯現實主義美術中,從而直接影響了中國,成為中國建國後早期藝術教育的主流,直至現在。中國美術界對蘇聯藝術曾經是頂禮膜拜的,陳丹青在央美的講座上曾經說過一個故事,央美壁畫系副主任張世椿老師,曾經要被派去蘇聯學雕塑,結果他來一句,蘇聯雕塑有什麼好學的,要學就學南斯拉夫的。然後他被打成右派二十年,那個時候,蘇聯藝術是不容置喙的。

我們知道,無論是中國文革時期,朝鮮還是蘇聯時期的共產主義藝術,風格正是源自俄羅斯現實主義。他們最大的區別在於,俄羅斯的巡迴展覽派的現實主義,強調底層人民的困苦,和社會的殘酷,而共產主義的藝術風格,則更傾向於底層人民或者是勞動人民衝天的幹勁。

但後者很顯然借鑒了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現實主義對人物的神態和動作的強調來達到表達故事內容和敘事的目的以及渲染氣氛的目的。

本次參展的《修鐵路》:

文革宣傳畫:

技術

除了敘事藝術的成就,俄羅斯繪畫在技術上更是臻於化境,他們學西歐無論是敘事也好,技術也好,總是有所發展,有所突破。比如這幅俄羅斯藝術的代表作《無名女郎》

無名女郎 Ivan Kramskoi

說實在的去看這個也是抱著跟蒙娜麗莎一樣打卡的意思去的,沒覺得真會有啥好看的。但這幅畫里女郎的頭飾還是驚到我了,畫的是真的好,現場看原作更為燦爛耀眼,層次豐富:

克拉姆斯柯依第一次為我所知還是在我初中學畫的時候,是他的另一幅《月夜》,依我看,這才是他最最厲害的作品:

可惜找不到高清大圖,哪位找到了告訴我,這幅畫對於繁複細節的刻畫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看看這菩提樹的葉子,看看這岸邊的草,看看這河中的睡蓮,意境也營造的很好,靜謐。

哦,妹子畫得也不錯啦。。。

俄羅斯畫家在技術方面的追求,不僅限於克拉姆斯柯依一個人,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譬如本次展覽中展出的瓦斯涅佐夫的《阿廖努什卡》:

阿廖努什卡 Wiktor Michailowitsch Wasnezow

你啥都不用知道,稍微看看這幅畫,就知道這個少女不是失去了親人就是失戀了,看這少女失焦的眼神,一副生無可戀欲投河的樣子,故事都在她的神態里了。最後一看說明牌,可不是么,這個女孩叫Alyonushka,是一個俄羅斯民間傳說里的悲劇角色,遭遇厄運被迫和她的弟弟分開了。這幅畫除了對人的神態的刻畫一如既往的體現了俄羅斯繪畫在這方面的專長之外,其對自然景物,譬如水,落葉,岸邊的植物的刻畫,都是很厲害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出來,其風格和克拉姆斯柯依非常類似:

俄羅斯風景畫的代表人物是列維坦,他畫的水也是俄羅斯風景畫風格的典型代表,將俄羅斯的風景畫傳統進一步發揮,比如這幅著名的睡蓮:

睡蓮 Isaak Iljitsch Lewitan

此次特展自然是少不了他的,這次列維坦的參展作品最亮眼的是這幅《第一抹新綠》,左上角那複雜而絢爛的綠色,真是晃瞎了眼,again,現場感受比較強烈,攤手...

第一抹新綠 Isaak Iljitsch Lewitan

他的學生茹科夫斯基(Stanislav Zhukovsky)的《林中春色》,仍然是熟悉的味道:

林中春色 Stanislav Zhukovsky

浪漫主義風景

不僅在細節上他們喜歡走極端,在風景氛圍的渲染上,他們也很喜歡走極端,因為在風景畫方面,他們有浪漫主義傳統。下面是此次特展的題圖,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看著就覺得冷:

融雪 Fyodor Vasilyev

我四年前的專欄文章介紹的另一位浪漫主義風景畫家艾瓦佐夫斯基更厲害:

劉斯坦:帶感的俄羅斯浪漫主義畫家Ivan Aivazovskyzhuanlan.zhihu.com圖標

上面這篇文章的題圖,也很能體現俄羅斯繪畫對於氛圍渲染極致追求的特點,而艾瓦佐夫斯基正是這一風格的傑出代表。他們讓畫布的每一個局部都參與到氛圍渲染中來,整幅畫的所有細節都為了這一目的服務。畫面的氛圍向觀眾壓來,毫無喘息之機,比如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下面這幅《Become Silent》:

Become Silent Nikolay Dubovskoy

下面這幅很震撼,不過不是本次特展的畫:

夜 Archip Iwanowitsch Kuindschi

近代作品

除了這些經典畫法的作品,本次還有兩幅近代作品也很值得一看,一幅是印象派的肖像畫:

畫家的畫室 Konstantin Korovin

一幅是有點後印象風格的《來自海外的客人》:

來自海外的客人 Nicholas Roerich

來自海外的客人 局部

這個畫家算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了,不信你看:

Buddha the Winner Nicholas Roerich

推薦閱讀:

Peter Doig:Déjà vu

TAG:俄羅斯 | 藝術史論 | 藝術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