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為什麼國軍在佔有優勢地位的前提下會失敗?

是共軍隱藏實力還是有後援


國民黨的失敗乃是歷史合力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軍事上的失敗。雙方領袖對國民黨首先「敗在軍事」的觀點是一致的。

1949年3月5日毛澤東在西柏坡舉行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說「所謂人民共和國就是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的亡國就是亡了軍隊」。毛澤東在建國後多次說過類似的話:「我們人民解放軍的元帥將軍中間只有林彪、劉伯承等喲有數的幾個人是軍事學校中出來的,不是黃埔軍校的洋包子打敗土包子,是土包子打敗了洋包子。」

1949年,蔣介石在台北草山的「革命實踐研究院」總結出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我們此次失敗並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實際上是我們自己打倒自己。因為我們的軍隊是無主義、無紀律、無組織、無訓練、無靈魂、無根底的軍隊,我們的軍人是無信仰、無廉恥、無責任、無知識、無生命、無氣節的軍人」。

1949年的最後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一年悲劇與慘狀實不忍反省,亦不敢回顧,令蔣感到苦痛且悔之已晚者共計九點,其中之一乃是「軍隊投機、投降」,「軍隊為作戰而消滅者十之二,為投機而降服者十之二,避戰圖逃而滅亡者十之五,其他運來台灣及各島整訓留存者,不過十之一二而已。」

從蔣介石或者說國民黨在軍事方面的錯誤來看,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內戰之初的自大輕敵;

二、固守於保城保池為中心的軍事戰略方針,致使兵力分散,被解放軍各個消滅;

三,用人看派系,缺少統帥型的將領;

四、嚴重的軍事教條主義;

五、政工工作有名無實,對體制的內耗無從解決,國軍既非「黨」軍更非「國」軍,而是將領們擁兵自重的「私軍」;

六、保密與情報工作失敗;

七、軍隊內部無凝聚力,到了大失敗的1949年10月,蔣介石大聲疾呼「官兵一致,生活一致,實行軍民和一,真正做到軍隊是人民的軍隊,武力為人民的武力」,但為時已晚。

反觀共產黨的軍隊,可以與前面對比來看。

一,在1940年的「百團大戰」後,在繼續和日軍作戰的情況下重視軍力的發展和保護;

二,思想統一,和國民黨奪天下的意識明確;

三,黨、政、軍完全軍事化,指揮統一,輕裝上陣;

四,經過土改擴大並強化了中共的社會基礎,使得中共兵源充足,又接受了一些投誠的偽軍,擴充了兵力;

五,沒有負擔,中共軍隊,不需發工資,只需吃飯穿衣就可。國民黨軍隊在則之相反,要支付巨額的軍餉,蔣介石在1949年4月30日的日記上寫道:「軍餉發現銀導致金融枯竭」;

六,中共幹部沒有私產,這點尤其重要。蔣介石在1949年6月8日的日記中有一段列數中共優點七項,將「幹部不準有私產」列為中共優點的第一條;

(註:看了《北平無戰事》的同學,應該對第六條體會很深吧)

七,進入東北後得到蘇軍的巨大支持 ,包括軍火等方面的支持;

八,作戰靈活,由於抗戰期間八路軍的作戰方式多為游擊戰,不少高級將領運動戰都不會打了,為了和國民黨決戰,他們迅速學習和轉變戰法,在東北打了幾戰後,提高很快,迅速掌握了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戰法;

九,中共無所謂一城一池的得失,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根本不在乎因丟失地盤國際輿論會有什麼看法,壓力都拋給了國民黨。

軍事上的成敗背後體現的是兩個黨派之間的區別。

國民黨是一個世俗化的黨,國民黨政權是一個世俗化的政權,軍隊更是世俗化了,然而國民黨的領袖和統帥卻是一個信仰上帝的政治家,軍事家,兼道學家。雖然蔣介石比北洋軍閥高明,他早就知道運用民族主義的思想資源來複興國家,但他遠遜於他的對手中共。他無力創造新的敘述,尤其在融合西方價值,創造新概念的方面,他的能力顯得十分薄弱。蔣介石在幾十年間,說來說去都是「禮義廉恥」,「四維八德」,「知行合一」...既用之於剿共,也用之於新生活運動,完全沒有注入時代性的新內容,表現出與時代脫節的嚴重。

就個人角色而言,毛澤東更單純。他就是一位集中國農民造反傳統與列寧主義於一身的革命家,軍事家,理論家,宣傳家,毛澤東親率一個列寧主義的黨,有一套自洽的,極具吸引力的,通俗化的,革命大眾主義的解釋體系,兼之有強大武裝,有正確的軍事戰略戰術,加之掌握了精巧的群眾運動的動員方式,從而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糧草支援。

當時世俗的國民黨軍隊是很難戰勝超凡脫俗的,帶有強烈理想主義色彩的中共和解放軍的,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失敗,註定不可避免。

註:以上內容和觀點根據高華教授《革命年代》一書中《六十年後再論國民黨大陸失敗之原因》一文整理而成。


個人把心中理由排列如下,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

1.國際背景。

個人把這排第一,是因為自己讀近代史的感受是,清王朝舊秩序崩塌後,中國政治格局就是國際格局的投影。列強爭霸則軍閥混戰,蘇日強勢則孫張雄起,美蘇爭霸則國共逐鹿。即作為一個重工業不完整軍事裝備基本靠進口的國家,外援給力程度是影響一政治勢力走向的決定因素。

而中國二戰後局勢,雖然國方一開始政治合法性,經濟總量,軍事實力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由於背靠蘇聯這顆大樹,所以國共的差距其實並沒有後來當家的宣傳中那麼誇張,其實從蘇聯紅軍出兵東北並先讓給當家的接收後,老蔣要徹底消滅中共基本已經不可能,因為東北三面是老大哥的地盤,當家的有退路有基地有後勤,打贏不一定,但是要玩完基本不可能,就算延安真被一鍋端,東北也馬上會有一整套班子出來。話說從事後諸葛亮角度,老蔣在這下血本實屬不智,最理性的戰略應該是死守關內,接明朝的盤口了。(如果老蔣能擺平關內,在老毛子的操盤下,東北和新疆十有八九是保不住的)

再加上在外援上當家的不單近水樓台,而且制度上蘇聯模式比試美國那種議會模式在外援的執行力和穩定性上給力的多,老美戰後本來對遠東也是興趣不足投入縮手縮腳的。

2.制度優越性。雖然共產體制在建設上喜歡胡來,後果長期看往往一團糟。但是在亂世不得不說他雖然粗放但是具有短平快的優勢,無論是從資源動員力還是利用率上都比對手有效的多,最簡單的例子是動員出一支軍隊和運行一支軍隊,當家的體制其效率和成本都有巨大優勢。共產體制相對於民主體制在亂世戰時的優勢,後來朝鮮戰場和越南戰場都可以明顯看得出來。

3.老蔣的負擔。

什麼事都有兩面,好的一面自然也伴隨著不利的一面。

老蔣政治上有合法性的優勢,但是在抗戰後這個特殊的時局下也有現實中很大的不利。最明顯的是面對海量的日偽系軍政人員,作為政府你不得不擺出清算漢奸的姿態以平人心,但是懷著這一恐懼和擔憂,海量的偽政權軍政資源紛紛投入當家的懷抱,到底有多少?算算偽軍數量吧,別以為偽軍如影視劇裡面一樣鬆鬆垮垮,關外有訓練有素的滿州軍,關內很多偽軍是雖只圖自保喜歡轉舵但戰力還是不俗的,如眾多西北軍部。

再說經濟上,老蔣經濟總量上當然有優勢,但是業大家難當。因為抗戰老蔣喪失富饒東部稅源區,退守中西部欠發達區,稅源損失大半軍費卻倍增,這樣一來國統區賦稅負擔短時間加重多少倍?基本上國統區怨聲載道,原來中央和中央軍的好名聲是搞臭了。抗戰勝利後,懷著打淪陷區人民板子,補償國統區兄弟父老的心態,國民黨在兌換淪陷區日偽幣貨幣的過程中,人為壓低淪陷區人的購買力以此減輕國統區人民負擔,並保障原淪陷區難民還鄉。結果是兩面不討好,民心喪失。

說到這裡說句題外話,個人心中領袖素質和民心向背在亂世決賽中一般都是扯淡,小組賽殺出,淘汰賽血拚過來的主都不是省油的燈,關鍵靠實力對比和臨場發揮,民心一般都是事後貼金。你說張士誠,陳有諒和朱元璋誰得民心?估計半斤八兩,就是老百姓看誰都怕,都消停最順心。如果日本和蒙滿一樣入主中原他們一樣說自己順應了東亞人民求解放的心聲。

國共其實一樣,國民黨是失去了民心,但是當家的要說當時也得了民心只怕也未必,他們到哪照樣跑路的一大堆,真把人弄服還得佔領了後一通文宣武鬥才擺得平的。勝利者喜歡扯得民心得天下和明星總結成功喜歡一把鼻涕一把淚說自己艱苦奮鬥史一樣,很具感染力和迷惑性。

扯遠了,再扯軍事負擔,老蔣的優勢是自己有幾隻中國戰鬥力最強的軍隊,而且有一幫雜牌兄弟助陣。但是軍事差距其實沒牌面上那麼大,老蔣的負擔恰恰是那幫雜牌地方勢力,你得勢他們說不定能逐利幫一手,但一旦形勢不對就也容易坑隊友賣隊友,實為不穩定因素。事後也證明只要老蔣幾隻王牌一丟,投誠人民的隊伍就越來越多,投日軍還有民族心理負擔,內戰中消極自保甚至倒戈那可是輕車熟路。形成雪球效應,兵敗如山倒。

4.諜報戰當家的完勝。

老蔣確實是悲劇人物,抗日戰爭也好,國共逐鹿也罷,往往關鍵時候總要掛掉關鍵人物。內戰前偏偏戴老闆掛點,情報戰國方篩子一樣,當家的基本在開圖作戰,軍事上佔了大便宜。說到這多說一句,共黨線人眾多不僅僅有自身體制優勢和文宣感染力,蘇聯情報機關的作用一直被忽視,其實很多國軍高層之所以是線人是因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後蘇方就放了長線的。

5.國方的軍事失利是直接因素。這有老蔣經濟控制力不濟因素,戰後經濟疲蔽,經濟上下猛葯,使得軍事戰略只能速勝不能久拖,所以軍事上時常選擇冒進。而且美方援助不給力至少低於預期,還老是要和談拖後題也是小因素,當然不能說是決定性原因。

6.最後是文宣工作了,使得很多民主黨派知識分子轉向了,其實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皮毛,這幫子人能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能裝點門面但是都算不上砝碼。其他的也不多說了,手機打字不容易,排版錯字也懶得檢查了。


內戰時國軍並不佔有更多優勢,有興趣你可以查一查相關資料。


1、自從成立以來,gcd干任何事情的效率,都遠超GMD,無論是人員、組織,還是信仰、手段。這是根本原因。

在抗日戰爭之後,雖然gcd的實力還遠不如gmd,但是一個能把手裡的資源發揮到120%,另外一個只能發揮到20%,雙方的實力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懸殊。

2、gcd取得了農民的支持,當時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tg的政治主張是給農民分地分利益。好比現在有人喊出來重新調查住房情況,不管產權,平均分房子。這種人出來投票競選,屌絲們選不選他?

土地是地主的,gcd是窮人的組織,他們只有利益,沒有包袱。而gmd的核心組成是地主,他們不可能革自己的命。結果就是gcd得到農民支持,而農民占當時人口的大多數。

有農民就有情報,有農民就有兵源,而gmd的士兵也是農民,gcd的主張也是符合他們利益的,所以gmd的兵被俘虜,憶苦控訴,三天就變成gcd的兵,而且全心全意。gmd的士兵訓練全部給gcd準備了,gcd的兵越打越多。

3、gcd佔領了東北的工業基地,現代戰爭有兵沒槍是不行的。日本投降,在東北留下大量軍火,gcd唱著國際歌佔蘇聯的便宜,拿朝鮮的日軍庫存,獲取了大量日軍軍火。

靠這些軍火還佔領了日本苦心經營幾十年的東北工業基地。現在戰爭實際是打工業,有工業才有槍炮彈藥。東北日本人留下的底子很大程度支持了解放戰爭。

4、情報工作

gcd當時有信仰,gmd沒有,結果就是gmd被滲透的和篩子一樣,最高層剛剛做出一個決策,從會議參加者,到會議記錄,到發電報的全是gcd,自己前線指揮官還不知道,對方指揮官已經知道了。這個仗怎麼打?


一隻是行動受限的大象,一隻是行動自如的老鼠,共產黨打游擊,在前線靈活變通,而國民黨則是現在後方在一步步指揮的。但是主要是人心所向呀


這是個很宏大的命題啊。我之前一直關注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 的微博。他對於國共雙方的研究很深入。我歸納了一下他的觀點,主要是解放戰爭階段的分析:

1,國民黨統帥蔣介石的能力問題:

蔣的政治運籌能力遠高于軍事指揮能力。原因在於蔣是政治統帥,而非軍事出身。在日本上的是預科性質的振武學校,未能入士官學校、陸軍大學系統學習。亦缺乏實戰經驗,僅參加辛亥小規模戰鬥。投孫後,任黃埔校長,自此起家。然,黃埔為學制僅半年至一年之短訓班,軍事缺失甚多,為日後失敗埋下伏筆。

2,雙方將領的能力問題:

國軍將領中,能戰者僅杜聿明、黃百韜、黃維、胡璉數將,其餘孫元良、李彌、邱清泉、劉汝明、李延年均差強人意,劉峙更昏聵無能。共軍方面,劉伯承、粟裕一代名將,陳賡、楊勇、陳錫聯、陳再道、葉飛、許世友、韋國清、陳士榘均為兵團級名將,王近山、周志堅、王必成、秦基偉、何以祥等亦堪戰。

3,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裁軍敗筆和普遍腐敗:

後人多說國府之敗,始於接收和裁軍。接受的巨大腐敗動搖了政府的基礎,裁軍則相當莫名其妙,超過百萬抗戰英雄部隊將士被退伍,百萬偽軍卻大量被收編為國軍。國軍整編搞二旅二團制,官多指揮層次複雜,不如共軍三團制加小連隊效率高。 被退伍將士不少投共,亦是關鍵。

國軍整編,整編軍或兵團下轄許多整編師,指揮不便;整編師下2旅,旅下2團,層次繁複,官多兵少;基層連隊人到很多,但戰鬥組數和共軍相當:1個戰鬥骨幹帶2和帶4個兵戰力接近。整軍時使用美日、戰前華軍多種思路混雜,安置大批有功將校,平衡派系,疊床架屋,故有大敗。

國府在內戰中的失利,整編是軍事方面最大的原因。一兩百萬久經戰陣的抗戰老兵被退伍,保留大批土匪民團升級的武裝,收編百萬偽軍,內部矛盾空前激烈。部隊一個旅2團,一個師2團或3團,指揮複雜,將校眾多,基層不充實,冗員太多。腐敗和複雜的人脈關係,導致百萬國軍雄兵退出現役,甚至投共。

另外還有說法,抗戰勝利後,蔣複員了百萬有功將士,但其中大量安置不妥。其中部分基層官兵和技術人員遂北上投共,極大地充實了解放軍的實力,改變了內戰的走向。

4,共產黨的軍隊戰鬥力強大:

八路發展的歷程, 彷彿一個男人的成長史。紅軍1937年東去抗日戰場時,約有4萬餘部隊。45年抗戰勝利,發展出近100萬人馬。

解放軍之能戰,有幾個前提條件:抗戰八年建立起約300萬各級武裝、民兵,具有一定兵力基礎;各根據地已完成軍事化改造,因常年在敵後,各區塊均有獨立生存能力;紅軍和抗戰之艱苦,錘鍊出上萬優秀指揮員;率先進入東北,獲得蘇聯一定支持和部分日軍軍火。能夠將南方八省武裝北調,意義亦大。

抗戰勝利時,國軍有眾約500萬(不含其早已不發軍餉且不承認大部分部隊存在的八路新四),受編偽軍100萬,為亞洲最強海陸空軍。和談中裁軍至430萬,野戰部隊近300萬,且掌握絕多要地:除東北。大破華中新四軍,大破東北共軍,傅作義又添大驚喜,戰略態勢極其有利。三年後全面崩潰,舉世皆驚。

東北野戰軍,是共方贏得內戰的最關鍵力量。抗戰勝利,延安立刻從各區抽掉13萬部隊進入東北,最終發展出百萬東北虎師。二戰後期,東北工業已超日本本土,換言已超中國關內總和。佔據此戰略區,背靠蘇聯朝鮮,當為共方求勝的唯一選擇。故延安毫不拖泥帶水,盡選精銳,迤邐出關。

5,對戰略要地東北的把控:

東北14年抗戰,南京國民政府基本始終未派力量進入東北,共方則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連續派羅登賢、趙尚志、趙一曼、楊靖宇、馮仲雲、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等等進入東三省對日大打(部分人物原已在東北)。這個態度,是形成1949中國格局的關鍵之處

東北戰場,雙方將星雲集。國軍方面,以遠征軍為骨幹,杜聿明、衛立煌名將,陳誠一到,局面大亂。鄭洞國、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曾澤生都能戰,范漢傑在多個戰場作戰,周福成也盡職盡責,可惜內部矛盾重重。虐待滇軍,是國軍東北重大敗因。國軍進去東北後的迅速腐敗,是根本敗因。

共軍方面,林彪的指揮,羅榮桓的預備隊建設,劉亞樓的參謀,三位一體,是共軍最現代化的超級組合。兵團縱隊,韓先楚可稱第一,黃克誠、洪學智、段蘇權軍政雙全,蕭勁光、鄧華、黃永勝、李天佑、程子華能征善戰,劉震、梁興初等也都出色。共軍作戰,有能力上,失誤者下,故青年將領屢有出頭機會。

東北國軍起義投誠被俘近40萬,都是一等一的精兵。重型裝備無算,物資堆積如山。東野12個縱隊,每個縱隊編入一個獨立師,大批補充解放戰士,個個都到了5萬以上。炮縱拉上美國大炮,各縱都有炮團。幹部也做了一輪調整。起義部隊60軍經過改造,亦很快成為勁旅。

國軍起義部隊,作戰能力都倍增。長春起義的國軍60軍成了共軍50軍,在朝鮮打得極好。濟南起義的吳化文軍成了共軍35軍,頭一個打進了南京總統府。當然,還有南昌起義的國軍20、11軍,百色起義的7軍一部,贛南起義的靖衛軍,渭華起義的陝軍,寧都起義的17路軍……

6,武器和裝備:

東北之兵工廠,在瀋陽長春錦州本溪遼陽安東等地,工業實力很強。除蘇聯拆運部分機器回國,共軍初出關拆運少量進山區,其餘全部被移交給國府。僅瀋陽兵工廠就有6000機器,亞洲第一。由於國府貪污腐敗,工人怨聲載道,生產效率低下。開工率不足一半。後原料產地紛紛被共軍佔領,生產趨於停頓。

共方之兵工廠,一來拜託東北雄厚的工業基礎,二來靠關東軍決戰前向農村分散軍工。共方佔據農村後,四處搜集機器,重新建設兵工廠,依靠交通和礦產,迅速形成規模,但和國府在城市中的兵工廠完全無法比擬。朝鮮曾支援共軍少量裝備,但共軍在早中期作戰中少有重火力,槍械彈藥主演依靠繳獲國軍。

7,決定性戰役的對比:

國共最後還是靠打仗來定輸贏的。經常幾年的拉鋸戰,開始進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是轉折點。以著名的淮海戰役為例:

淮海戰役前,共軍60萬國軍80萬。但共軍已實現實際上的統一指揮,戰役中更組成總前委,鄧任書記。國軍則分屬華中、華東兩系統,南北、東西均分裂。

共軍依靠各解放區就地補給,國軍依靠後方運輸補給。共軍老兵多,國軍新兵多。共軍團隊均有數年戰史,國軍相當部分團隊屬被殲後重建,差距明顯。

徐蚌會戰是淮海戰役的關鍵

國軍敗因,首在腐敗。政府將領官員,爛到了根,戰力被貪腐損毀嚴重,官兵動搖。次在指揮。戰鬥中,僅大許家兜擊稍顯亮色,其餘皆等而下之,拙劣不堪。再在民眾,老農民都在支持共軍,地主武裝也絕少支援國軍,失人心,亡天下。面對朝氣蓬勃的新力量,舊時代必將被擊敗,千里伏線,蘭因絮果。

雙方對此戰的命名亦有意味。國軍稱徐蚌會戰,重點在徐州、蚌埠兩大城市,事實二城均未有激戰,戰鬥都在周邊鄉野進行。共軍稱淮海戰役,兩淮大海,視野胸懷均闊,早已謀定廣泛機動、時空相倚的戰法。劉陳鄧三位老大甘為小弟粟裕打工,華野調炮隊支持,戰後繳獲、俘虜多補中野,國軍難望項背。


冷哲先生對這個問題有過一些觀點,個人感覺比較到位。

為什麼說冷哲先生的回答好,因為這個問題需要考慮到幾個層面,分別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間接原因……你可以將冷哲先生歸納的這幾個因素帶進去看看……

國軍有三點敗勢。

第一點,始終無法逆轉中國經濟崩潰的局面。

第二點,軍隊始終是舊式軍隊構架。

第三點,對草根民粹的戰鬥力估計不足,不知道善待底層的重要性。

具體參看:國共戰爭中,國軍戰敗的根源是什麼?

共軍有四點勝勢。

第一,政府結構的優勢。

第二,軍隊的優勢

第三,意識形態優勢

第四,土地改革

具體參看:國共戰爭中,解放軍戰勝的原因有哪些?


參見這個問題下我的答案 近代史美國是不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的嗎?


民國政府到底腐敗到什麼程度? - 雅赫維的回答

共產黨為什麼打倒地主? - 雅赫維的回答

以下選自新語絲網站丁不二方舟的文章《共產黨戰勝國民黨的歷史規律》:

200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紀念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和群眾遊行。匆忙間一個甲子已過,過程跌宕起伏,場景波瀾壯闊。眾多老者淚流滿面,感慨世事艱難,成就來之不易;也有很多人少年不識愁滋味,不以為然,為賦新詞強說愁。

60年前,毛澤東(1893~1976)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今天的老者就是當初的少年,對新中國的憧憬五花八門。當時,他們和所有的長輩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國家將實現統一、消除內戰。這個自清末近百年來,幾代中國人都期盼但又不敢奢望的目標,終於在1949年接近成為現實。

國共內戰在中國是顯學,跨度從1927年到1949年,也可以延續到1958年的金門炮戰。基於傳統和現實,希望兩個都信奉槍杆子裡面出政權、以黨代國的政黨,在亂世進行有效合作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也沒有中間道路可言。國共的兩黨制如同項羽和劉邦不可能組建楚漢聯合王朝一樣,只是部分人的一廂情願。全方位的比拼是對兩黨實力的綜合考驗,在戰場上決出勝負是必然結果,軍事優勢是決定性因素。

國民黨的武裝鬥爭始於辛亥革命前後。北洋政府時期,中國實際處於分裂狀態,各路軍閥皆自行其是。國民黨也是其中一支,最得勢的時候,政令不出兩廣,力量不強,內部也不團結。1922年陳炯明驅逐孫中山,迫使「中國的華盛頓」逃亡,國民黨的窘境可見一斑。孫中山晚年改革國民黨,加強軍事力量的培養,去世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等政策發揮出效力。1926年蔣介石(1887~1975)率領以黃埔軍校為班底的嫡系軍隊進行北伐,勢如破竹。此後寧漢合流、中原大戰、東北易幟,至1930年底,國民黨基本實現了中國統一,轉頭開始對付新興的共產黨軍隊。

國民黨的統一成績看上去不錯,但與其說是打出來的,不如說是各方妥協後拼湊出來的。先是一個優秀的軍閥戰勝了幾個拙劣的軍閥,然後是一個大軍閥籠絡了一批小軍閥,連拜把子都是手段之一,統一的效果自然很差。地方武裝是大一統的大忌,蔣介石一直在做各種努力,但始終無法消除或直接控制,地方自治、派系林立的局面最終也沒有改變。作為軍閥之一,蔣介石要仰仗嫡系,照顧黃埔系、浙江人、中央軍,也加重了各方的矛盾。

民國時期地方武裝泛濫的局面源自清末。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原有的八旗和綠營軍隊無力應對,被迫允許建立地方武裝,如曾國藩的湘軍;同時下放財政權利,如厘金制的創立。這些臨時措施必然導致要讓渡一定的政治權利,結果一發不可收拾。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新軍、北洋政府各路軍閥的私人武裝一路沿襲,國民黨也難脫窠臼。當時的亂世中國,兵亂是罪魁禍首。在中國消滅兵亂的唯一途徑是通過戰爭,贏者通吃,這就要求出現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但是國民黨的軍事能力始終不足,雖經抗日戰爭,多少中華大好男兒捐軀沙場,水平也不見提高;而且美國參戰後,為保存實力,等靠要的心態瀰漫。黨政軍腐化問題滋生泛濫,內戰重開時國民黨軍隊已是外強中乾,後來經濟崩潰,戰鬥力更是一瀉千里。

國民黨的失敗就是共產黨的勝利。共產黨的軍隊誕生以後,非常注意團結,一直在做內部統一的努力,重視統一思想和統一指揮,用軍事制度的優勢彌補了很多技術裝備的劣勢。好軍隊的戰鬥力不是吹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從1927年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軍隊幾起幾落,越打越強,歷經十年內戰、八年抗戰,泥腿子們煉成了正規軍。1946年解放戰爭初期,除了共產黨自己,幾乎所有旁觀者都看好國民黨,甚至包括給共產黨提供援助的蘇聯。到三大戰役結束,大局已定,很多人都視為軍事奇蹟。而在隨後的朝鮮戰爭中,當志願軍與裝備先進的美軍對壘時,再回過頭與國民黨軍隊比較,就會清楚差距有多麼大。

國共兩黨是中國大變局中應運而生的政黨。國民黨早期深受日本社團影響,後來也學習德國、美國,表面看到處拜師,但本質上和共產黨一樣,都是學習蘇聯,實行黨政軍一體化。例如核心領導人創建革命理論,保持集權的垂直管理體系,對廣大民眾進行思想教育,建立屬於本黨的武裝軍隊等等。國共兩黨能夠先後脫穎而出,各有獨到之處。不過在工業化水平很低的中國,國民黨的雄心壯志有點水土不服,拉攏財團和大地主,依靠外援,中外結合的結果是邯鄲學步。而共產黨本土色彩更濃,帶有農民起義的影子,強調官、兵、民平等,以惠及農民的土地改革為堅強後盾,顯得如魚得水。

共產黨的勝利不僅是中國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因為統一的中國至少可以做到貧而不弱,不容小覷,是一支能影響世界格局的力量。而分裂的中國,一定是分裂越久、後患越多,即使簡化到南北對峙,也是國人的噩夢,還會受人操控,造成地區混亂。

對於中國統一的理解,如果用硬套地圖,很難用統一來描述歷史中的大部分時期,因為總有一些地方或少數民族政權存在,也不會得出中國歷史統一多於分裂的結論,統一的概念就會失去意義。拋開政治版圖,中國統一的概念應該首先偏向於漢文化區的統一,即只要在漢文化區形成擁有絕對優勢地位的中央集權,控制絕大部分農耕地域,就可以視為統一。從秦至今,漢文化區的範圍不斷擴大,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再到珠江流域,清末又擴展至東北地區。儘管現在海峽兩岸仍實際處於分裂狀態,不過用上述的統一概念來理解中國的近現代史,認為共產黨政權實現了統一,並不為過。而眾多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在版圖中的變化,是國家實力在政治現實中的體現,對它們在歷史中統一和分裂的認識判斷不能完全依照漢文化區的標準。但是,現在維護統一、反對分裂是最根本的國家利益,不容動搖。

二戰後面臨統一問題的國家不只是中國,同期進行的還有希臘內戰,時間也是1946~1949。結果與中國相反,希臘共產黨失敗了。

戰時的歐洲,很多國家都同時出現過親西方武裝和親蘇聯的共產黨武裝。羅斯福和斯大林對戰後勢力劃分達成協議,西方不支持東歐的親西方武裝,蘇聯不支持西歐的共產黨武裝。要不是美蘇坐鎮,歐洲很多國家還會打一陣內戰,但希臘是個例外。

希臘在二戰末期,也產生了政府軍隊和共產黨軍隊兩支武裝。南部臨海的政府受英國支持,北部山區的共產黨受鄰居南斯拉夫支持。可能是因為與美蘇隔了一道手,所以戰後雙方沒有談攏,美蘇任其發展,暗中較勁。英國戰後百業蕭條,自顧不暇,後來美國接手直接支持希臘政府。南斯拉夫能力有限,要靠蘇聯間接向希臘共產黨輸血。1948年,鐵托與斯大林意見不合,退出社會主義陣營,放棄對希共支持。1949年秋,希共軍隊失敗,殘部退至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希臘獲得統一。

性質相似的還有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日本戰敗後,朝鮮以北緯38度線南北分治,1950年6月戰爭爆發後,北朝鮮軍隊大舉南下,國家統一在望。美國組織聯合國軍反擊,仁川登陸,朝鮮局勢逆轉。隨即中國派志願軍入朝作戰,在蘇聯軍事援助下,雙方平局收場。1953年簽訂停戰協定,恢復戰前狀態。

越南戰爭耗時最長,滿打滿算打了三十年(1945~1975)。越南原是法屬殖民地,二戰中被日本佔領。戰後法國想恢復統治,遭到越南共產黨武裝的抵抗。1954年奠邊府戰役結束後,根據日內瓦會議決定,以北緯17度線南北分治。北越共產黨得到中國和蘇聯的支持,法國無力支持親西方的南越政權,美國再次出手相助。中國雖沒有像朝鮮戰爭那樣大規模派兵,但依然捲入很深。美國則深陷泥潭,做了一場噩夢。北越英勇作戰,1975年取得徹底勝利,統一全境。

中國出手幫助兩個鄰國的共產黨政權,除了政治因素,更有傳統因素。朝鮮和越南的北部都與中國接壤,同屬於漢文化圈,與中國邊疆地區的民族相同、語言相通,造成三國的歷史淵源頗深。漢朝曾在兩地設樂浪郡、交趾郡和九真郡。唐朝曾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在河內設安南都護府。兩國長期是中國的屬國,維持朝貢關係。所以兩地一有事端,中國也經常出兵干預。至於定性為擴張、平叛,還是侵略、鎮壓,現在都是主權國家,只能各自表述。不過周邊之亂,如果影響到自身安全,就是中國出兵的底線和理由。明朝出兵越南幫助平定內亂,出兵朝鮮共抗日本,在當時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清末國力已衰,還為越南和朝鮮同法國和日本分別打過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國民黨執政時期也是極力支持兩國的民族獨立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千年傳統和東西方敵對現實混合發揮作用,更出於自身安全的考慮,雖然面對百廢待興的殘局,但是兩場戰爭均無法迴避。

中國、希臘、朝鮮、越南四國的內戰中,無一例外,共產黨都以本國的北方為主要勢力範圍。究其原因,近代列強皆從南方海上來,工業萌芽、資本主義率先在南方發展,而北方的普通民眾很少受益,由此形成南北差異。共產主義主張「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無產者的概念對眾多的貧苦農民極有號召力,因此共產黨更容易在北方發展壯大。

四國內戰,共產黨二勝、一平、一負,其中越南是完勝,中國留下一個台灣問題。看上去北方的勝率更高,只是戰例太少,似乎不足為憑,尤其是三個小國的勝負更易受外力影響。不過四國內戰的結果,尤其是影響最大的中國,還是能夠反映出一些歷史的規律。如果將視野擴大,拋開政治立場的約束,進行南北對比,會發現一個現象。以中國歷史為例,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北方政權的軍事實力長期佔有壓倒性的優勢。早期還不明顯,從商周到秦漢,再到唐宋,逐漸呈現出西戰勝東、西北戰勝東南、北戰勝南的演化。隨著疆域擴大,重心東移,黃河流域(包括北方外族)對長江流域的軍事優勢愈發顯著,很少出現從南方起兵能夠統一中國的王朝。

當然規律不是定律,普遍不代表全部,從南向北獲勝的例子也有。漢唐強盛時期都組織過北伐,也取得過勝利,不過非常困難,只因家底厚,尚可維持。明朝取代元朝是少見的南勝北,一個原因是蒙古人與漢人融合失敗,主動退回漠北。朱元璋驅元費力不多,之前與陳友諒、張士誠的對決才是真正的血戰,是北勝南。朱棣從北京起兵,發動靖難之變,奪南京朱允炆的皇位,還是北勝南。清橫掃李自成和南明,袁世凱力壓孫中山,也是北勝南。國民黨北伐勝利是又一個特例,但特例往往脆弱,破綻百出,無可奈何花落去,規律則似曾相識燕歸來,最後是北方共產黨取得勝利。如果當初共產黨固守湘贛鄂豫皖,在戰略上會非常危險,而從逃跑之路到勝利之路的長征則是神來之筆,實現了對國民政府統治中心的地理方位轉換,由南到北,最終完成了軍事上的大逆轉。

以歐亞大陸為主的北半球其他地區也有相似的規律。軍事強國通常向東、西、南擴張較易,可以到達高山、大海等地理極限,向北則較難。另外,早期強國的位置越偏南,後來的軍事劣勢會越大。而當北方出現軍事強國,通常都能橫掃南方,例如早期的馬其頓對希臘城邦、羅馬對迦太基。最顯著的例子是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如履平地,一批一批向中國和中亞進發,其中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堪稱極致。歐洲以阿爾卑斯山脈為界,北方興起後,南方就少有勝績。至工業文明時代同樣如此,如美國的南北戰爭、普魯士對德國的統一。德國變強後欺負法國比較輕鬆,俄羅斯則是難以被攻克的堡壘,令西歐至今都顫抖。總之,北方軍事佔優在北半球是常見的現象。

軍事實力具有「一招鮮吃遍天」的特性,即使某國在社會其他方面都領先,但只要軍事實力處於下風,一旦戰爭開始,如果各種領先的優勢不能迅速轉化成軍事優勢,那麼失敗只是時間問題。農業文明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經常不匹配。北方取勝南方成為常規,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氣溫差別。

人類從冷到熱的耐受力要比從熱到冷強,歷史中凍死的人比熱死的人要多得多。因此相對而言,在一定的緯度範圍內,北方人更願意去南方,南方人則不願意去北方,這種「由儉入奢易,由奢返儉難」的生理反應對軍事強弱具有重要作用。在農業文明的軍事戰爭中,低溫往往隻影響到單獨戰役或一場戰爭的結果,有無數生動的戰例可以佐證;而高溫則會造成軍事制度落後,運作效率低下。北方人在嚴寒中四處奔走、爭奪資源,南方人在悶熱中減少活動、保存實力,都是在各自環境下為提高生存效率的合理選擇,但卻導致了戰鬥力強弱分明。不僅是氣溫,海拔的差別對戰爭也有長期影響。海拔除了也能產生一定的氣溫差別外,主要是勢能差別。從高向低進攻的軍隊,藉機勢能轉化成動能,順坡而下、事半功倍;而從低向高進攻則要通過做功,用動能克服勢能,逆水行舟、事倍功半。另外地勢高通常還會形成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優勢。不過氣溫和海拔形成的軍事優勢也有限度,不能脫離資源和人口及生產和技術的基礎,因為太冷、太高都會限制社會發展。例如生活在北極圈和青藏高原的人群就不可能形成長期的軍事優勢。另外某些島國因空間狹小,北方民族生產力不足也難有作為,例如英國的蘇格蘭人、日本的蝦夷人。

氣溫的差別取決於緯度和海拔,海拔的差別是地殼運動的結果。世界各地區的氣溫和海拔差異,既可以單獨發揮作用,也可以疊加,有時又相互制衡,北半球北方的軍事優勢是平衡後的結果。北方擁有軍事優勢的同時,南方經常擁有經濟優勢。北對南進攻,南對北同化,總要先用詩詞歌賦悵惋舊朝的滅亡,再用和風細雨消磨新朝的殺氣。當北方人變成了南方人,有敵自北方來的一幕又要再次上演。但這種軍事優勢在農業文明時期的作用比較突出,工業文明興起後,可以用新技術克服氣溫和海拔的部分影響。而自從有了核武器坐鎮天下,威懾全球,傳統上北方的軍事優勢就不那麼明顯了。


提問題首先要問是不是

國民黨真的有優勢嗎?

軍事不光是裝備,不光是作戰思想,不光是士氣

軍事最大的關鍵是統帥能力和執行能力

一幫甩鍋俠能打贏共產黨?

抗日戰爭結束後,儘管老兵數量多了,裝備好了,產能上去了,但控制能力卻降低了,所以國軍在打仗的時候連抗日戰爭的表現都比不上了。

勝利是一個綜合性的東西,你可以在很多小地方犯錯,甚至大地方都能犯錯,但在核心的地方不足你就死定了。

沒有執行力,沒有控制力……除非美軍直接干預戰爭,否則就算給國軍航母,他們也能搞出個轟炸南京奪權的事兒來而非打敗共軍。

國民黨是爛在底子里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的,這種體系不管樓主認為的「優勢」有多大都是沒用的。

甚至可以這麼說,在國民黨各種甩鍋,各種私營下,你給國民黨再多武器也會被倒賣給共軍。

美國人不是不想讓國民黨贏,而是在他們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無論如何也沒辦法讓國民黨贏了……那麼多武器直接被賣給共產黨(共黨用基礎物資換取高端的東西,因為共黨控制區廣泛,而且多為基礎物資生產地,而國民黨甩鍋屬性註定無法大規模有效控制這些地區,除非國民黨有f22,有尼米茲航母,有m1a2主戰坦克)

簡而言之,美國人也懂了:tm我送它越多武器,他就輸的越快,我們直接給共產黨送武器也許國民黨還能截留一批,直接給國民黨就當了共產黨的快遞了,效率更高……

根據我外公回憶……當年他在浙江這一塊,一個國民黨團幾乎都沒有槍但天天和上面要槍,要來直接給共軍送,大減價大拍賣,反正領來的槍不要錢……運這些「大甩賣」的市民拉車隊伍基本不帶停的,一直送到浙江已經被打下為止。

以上的很多人回答,其實是戰役戰術問題,這些問題只是「時間問題」,僅此而已,除非共黨軍事領導人連續犯錯,而且是連鍵盤俠都不會犯的錯而且要連續犯幾百次,否則根本沒辦法輸。

不是共軍有高達

不是共軍太狡猾

是國民黨太渣渣


間諜!蔣介石,胡中南等高官身邊全是間諜,怎麼打共黨都知道。設計的作戰計劃全是坑,於是越打越輸,越輸越沒士氣。惡性循環,最後悲劇了!


樓主你這個問題本省就有問題,你所說優勢其實只是一部分,而且是不足以決定勝負的一部分,你看到的只是小米加步槍的層面,國名黨的軍隊確實子啊很多方面優勢,但是整體上的軍事實力差遠了,比如兵源,比如士氣,比如人和,這些方面一點也不虛。


抗日戰爭結束後,共產黨的實力有了很大的增長,但還是與老蔣沒法比,為何就幾年功夫就把老蔣給打到台灣去,請分析,別拿課本上的說法是人民創造的歷史°


國民黨派系多


西安事變是關鍵點。


國民黨最先潰壩的就是黨團組織,清黨自廢武功。,槍指揮黨,用武力維持統治。反觀共產黨,真正做到黨指揮槍。


有蘇聯做後盾,美國人不敢造次


國共內戰有點像朝鮮戰爭,背後還有美蘇的角力,二戰後美蘇瓜分勝利果實,美國在歐洲佔了便宜就不好再向中國伸手了,所以美國後期基本上放棄了國民黨,而蘇聯則持續支援共軍,這在很大情況下影響了戰局,朝鮮戰爭也不能光分析南北韓的實力呀,兩邊上頭都有人



推薦閱讀:

回望五四:寫在五四運動97周年之際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中國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