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你的那個夏天——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由義大利導演盧卡·瓜達格尼諾執導,提摩西·查拉美、艾米·翰墨主演的同性愛情電影,該片於2017年1月22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映。

當時在國外上映時就好評如潮,曾榮獲第27屆哥譚獨立電影獎最佳影片、被《帝國》雜誌評為2017年度十佳電影,並在去年年末更獲得美國電影學會2017十佳影片,如今,又入圍第90屆奧斯卡包含最佳影片在內的四項大獎的提名。

記得去年也是差不多在這個接近奧斯卡電影節的時候,我就曾經寫過一篇名為《政治正確?89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文章,其實原文章寫於89屆奧斯卡之前,後來電影節結果出來後又做了些許修改才形成了如今各位看到的這樣。

《月光男孩》與我今天這部要聊的電影《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共同點之處在於它們同屬男同性電影,同樣入圍了奧斯卡,但不同的是,前者的政治正確傾向性實在實在是太重:包含了「弱勢群體歧視」、「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等一系列敏感話題,作為代表美國大多數人意願的主流媒體——奧斯卡,應對那麼個「推特治國」還總搞歧視的大總統,《月光男孩》的奪冠,事後想來,確實也無可厚非。

而聊回本片,相較起來,明顯競爭力差了很多,它聊的故事沒有像《斷背山》那樣深入到「同婚」話題、沒有像《烈焰焚幣》那樣將感情故事講的那麼刻骨那麼虐、沒有《月光男孩》那樣將重點放在了「歧視」兩個字上、沒有像其他多數同性電影那樣非要把兩人搞得家破人亡、死活都可以,就是不可以在一起的霸氣——

這部電影帶給我更多的感受,是一種淡淡的、極其細膩、甚至觀影過程中時常體會到兩人相伴時眷戀彼此、依賴彼此的感受。

不得不說的實話是,由於沒有看過原著小說,單論這部電影,如果作為一部奧斯卡競選的影片,它的敘事方面實在過於隱晦,甚至有些難以理解,生活化的片段過多的累積,人物心理變化可以說細膩,甚至談得上隱蔽,在電影化的語言中,如果可以更多一些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語言、動作和神情,可能表達效果會更好些。不過確實仍值得提出來讚美的是,這部電影在色調上的運用完美地給整體質量加分了,隨便一截圖都是這樣的:

這種接近發明黃色的暖色調很好地將那個明媚夏日的暖暖感情渲染出來,讓最後本是蠻虐心的結局,在回顧以往種種時,似乎變得也沒那麼憂傷了。

好了,鋪墊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們正式開始賞鑒這部電影了。

國際慣例,我是萌萌噠的劇透分割線——————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義大利里維埃拉,作為考古學教授的邁克爾每年都會免費收留一些前來義大利遊歷的學者,這一次前來留宿和幫忙整理資料的就是美國的24歲博士生——奧利弗,他要在這裡利用6周的時間完成論文。

而負責帶領奧利弗四處游城、平時跟奧利弗相處最多的人,就是邁克爾教授的兒子——艾利歐。

奧利弗陽光、帥氣、自信,屬於走在路上都昂首闊步、步子都比一般人大的類型,他帶著大多數美國人骨子裡都存有的「驕傲感」和「優越感」。他可以為了一個語言問題跟老教授討論,直言不諱。

對於喜歡的事物可以毫無顧忌地表達出自己的欣賞和讚美。

而艾利歐呢,平常吃吃喝喝、讀書、聽音樂、彈鋼琴,沒事再跳河裡游個泳,悠哉地在夏天等著夏天過去,不是夏天就等著夏天到來……

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和代溝幾乎是從頭到腳、從皮到骨的。

你甚至可以將這種差異理解成為大城市高材生和鄉村野小子的身份差異都可以。從他們兩個人對對方表現好感的方式就完全可以看出來:

艾利歐方面,就像一般青春萌動的少男少女一樣,最開始,被一個人吸引,不由自主地會去關注他的生活習慣、去關注他言語中的「Later」。

「關注」的下一步,就是「敏感」

這表情簡直就是大寫加粗的「生無可戀」啊。

「敏感」的下一步呢——「試探」

艾利歐利用自己跟一個女生的一段似有若無的「感情」來引起話頭,以試探對方的反應和態度,結果就得到了奧利弗這樣的回應:「無論結果怎麼樣,試過了、就算失敗了,那也比沒有好吧?」

艾利歐回懟了一句:「要是我鼓起勇氣邁出那一步,她肯定會同意的。」

好吧,這樣看來,艾利歐此時確實是慌了陣腳,「試探」最大的忌諱就是做正面回應,理智上一切都應該等待對方的自然反饋,而「試探」未果後,就開始下一步了——

「摻和」。

上了車還被奧利弗不忘再補一句:

成了,至此,全軍覆沒,還不帶剩骨頭渣的。

而奧利弗方面呢,就直接得多得多了——

皮膚的接觸開始切入。

給了個甜頭後,開始套近乎模式:

甚至專門創造「赤誠相見」的獨處機會:

更多地摻和艾利歐喜歡的事:

其實這一切的一切,只讓此時尚處在敏感期的艾利歐有了這樣的想法:

行吧,奧利弗對艾利歐整個直接來直接去的「計劃」至此,可以說是全線崩盤,然後就上演了上面提到的舞會熱吻的一出。

這一熱吻沒把對方的好感逼出來,反而半路又殺出來了個艾利歐的「小女友」,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艾利歐前一晚「差點就跟他做了」的人。

實際電影在進展的過程中,兩個人的互動比較自然而恬淡,沒有我所描述的「目的性」這麼強,也是便於理解,我在其中加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莫須有的心理活動,但是不論怎樣,從兩個人整體的所作所為看來,他們對彼此的好感是掩蓋不了的,整體上的心理進程,也是足以窺見的。

兩個人的相處就像是泡一壺茶,你是茶葉,我是熱水,我不懂你的苦,你不懂我的清,但是當我們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很難不把生活的每一刻,都過成經典。

中間再多的曲折都是冗餘,河邊的一吻,午夜的邀約,都是我被你牢牢吸引著的證明。

你不用害怕,不用著急,就是這個夏天,就是此刻,就是現在,我是你的。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這句貫穿全片甚至被冠以片名的話,到底有著什麼含義呢?

曾聽過這樣的一句話:「性慾,就是尋求身體接觸面積的最大化。」

人類對於這種「身體接觸」的運用甚至可以擴展到反覆折磨和利用我們與生俱來的「羞恥感」來達到性衝動。意思就是,我們會和喜歡的人接吻、和喜歡的人有皮膚上的接觸,甚至赤裸相見,以此打破我們平日里積攢下來的羞恥感:

跟他人的臉頰距離太近,我們會感到羞恥;跟他人耳鬢廝磨,我們會感到羞恥,跟他人有言語上過格的交流,我們會感到羞恥。而我們有時候讀自己的名字,都會有莫名羞恥的感覺,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很少會這麼做。這跟上述與「性」有關的活動事出同理,很少做,突然做了,這件事就會變得很突兀、很不自然、很不受尊重,甚至可以達到「羞恥」的心理反應效果。

而在身體最大接觸的同時,將愛人冠己之名,就達到了一種「羞恥的最大化」

我們曾經彼此試探過、

我們曾經因知曉了彼此的心意而歡喜過,

我們曾經以最親密的方式最難忘地相處過,

我們羞恥過,我們愛過。

電影的最後,奧利弗還是回了美國。

在斷斷續續了另外一段關係兩年後,他告訴他,他要結婚了。

他曾說過「我們浪費了時間,還記得我們那次打排球嗎?我摸了你的後背,就是為了告訴你,我喜歡你,但你的反應就好像我在猥褻你。所以我決定要和你保持距離。」

是啊,我們確實浪費了太久去揣測對方的心意而不自知,恕我沒有辦法「浪費」我的一生與你相伴,我有我的家庭,我有我的生活,你的父母知道了、接受了,你很幸運,但我的父親只會把我送去教養所。

就這樣吧,這個夏天我會記住,相信你也不會忘。

就像艾利歐的父親,邁克爾教授說的:

「如何過你的一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只要記住,上天賜予我們的心靈和身體只有一次,而在你領悟以前,你的心已經疲憊不堪了,至於你的身體,沒人願意再看一眼,更沒人願意接近,現在,你充滿了悲傷、痛苦,別讓這些痛苦消失,也別喪失你感受到的快樂。」

青春,可以留疤,可以流淚,但不能留悔。

在這個夏天,他24歲,他17歲,他年輕,他也年輕,

他們愛過,他們無悔過。

以上。

喜歡賞鑒內容的小夥伴記得點擊一下關注哈~


推薦閱讀:

GAY赴美生子小貼士---第四篇(最新進展更新)
本不該在這兒寫的
今天印尼地震了!!!
GAY赴美生子小貼士---第二篇(診所、捐卵志願者)

TAG:電影 | 同性戀 | 歐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