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有多開放?這塊被棄的石碑全暴露了……

1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第二陳列室,展示著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這並不是一塊普普通通的鐫刻石碑,它的地位與收藏在倫敦的羅塞塔碑、巴黎的摩押碑、墨西哥城的阿茲特克太陽力石等同,是「世界四大名碑」之一,被譽為「中國基督教之崑崙」。

曾經,因為中國的忽視,它差點遠渡重洋,被西方人帶到歐洲。

因為這塊石碑記載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在中國唐朝的發展情況,是研究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史料和文物。可以說,誰得到它,誰就能一舉成名。

石碑由碑額、碑身和碑座組成。碑額中心雕刻著碑名「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再往上是祥雲環繞的中國蓮花托起著基督教的十字架。

主要的部分是碑身,呈上窄下寬的方形,高1.97米,上寬9.25米,下寬1.02米,鐫刻有楷書三十二行,行書六十二字,一共1780個漢子和數十個敘利亞文,記述景教在唐朝的傳播過程。

近兩千字的碑文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情況,第二部分是景教的教義、教規,第三部分是對唐朝的頌歌,第四部分是景教傳教士的名字。

碑文

景教在傳入唐朝之前並不叫景教,而叫聶斯脫利派,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由古羅馬教士君士坦丁堡牧首聶斯脫利於公元428-431創立。

但是這個教派比較有個性,他們的神學觀點挑戰了至高無上的基督教教義,認為聖馬利亞不是耶穌之母,只是生下了耶穌,不具備神性。這種想法當然不會被當時的時代所接受,在公元435年的以弗所會議上,他們被定為異端,從基督教世界中被除名。

無家可歸的聶斯脫利派一路向東,流亡到了強大的波斯帝國。沒想到,他們受到波斯國王的禮遇,就在此紮根下來,猶如雨後春筍,迅速壯大,流行於中亞。大約過了兩個世紀,到了公元7世紀,波斯受到阿拉伯、拜占庭與西突厥三面夾擊,差點滅亡,景教不得不再次尋找棲身之地。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景教傳入了中國。

2

景教碑記載,「大秦國大德阿羅本遠將經像,來獻上京」,也就是說一個叫阿羅本的傳教士帶著經書來到大唐長安,據說,這位主教氣質非凡,他端莊肅穆、謙誠有禮、滿腹經綸,頗有儒家風範。

又有「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翻譯過來就是在貞觀九年(公元639年)的時候,阿羅本們來到了長安,唐太宗李世民派宰相房玄齡帶著迎賓隊伍出西郊三十里迎接。

一個異國傳教士第一次來東土大唐,便受到皇帝的一品文化大臣接待,要知道這禮節的規格,可與玄奘天竺取經歸來相提並論,阿羅本本人估計也感到受寵若驚。

阿羅本和21位傳教士帶來了530部經書,有少部分被翻譯成了漢字。入鄉隨俗,阿羅本將教派名字改為景教,取「景」字光明輝煌之義。但是一個東方大國是不會輕易讓異國宗教在本土傳播的,必須要經過考核,這個時間是三年。三年期間,阿羅本與唐太宗近距離接觸,給皇帝講道念經。

阿羅本

唐太宗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治國理政有用之物才會採納。經過三年與阿羅本的日常相處與對經書的研究,他決定留下阿羅本們,即碑文所載「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特令傳授」。貞觀十二年,唐朝官方正式允許景教在國內的自由傳教。

在京師長安城的義寧坊,太宗為景教建造了專門的寺廟(類似西方的修道院)「波斯寺」,並欣喜地把自己的樣子雕刻在寺廟的牆壁上,親自撰文書寫,作為皇家寺廟。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大秦寺

這裡說一下,「波斯寺」就是「大秦寺」,唐玄宗之前,唐朝所有的景教寺廟都叫「大秦寺」,因為得知景教的老家在大秦,也即古羅馬帝國,玄宗就下令改了名字。

景教在大唐的盛況,就像現在的神曲一樣,「於諸州,各置景寺,法流十道,寺滿百城」,景教在許多個城市裡傳布,大秦寺上百座,輝煌時期,景教教徒在唐朝近20萬人。這除了官方的支持外,阿羅本們還做了很多努力,從石碑的蓮花與祥雲和碑文中大量引用佛教用語來看,他們借鑒了本土佛教,使景教更接地氣,讓唐朝子民更加容易接受。

作為一國之君,唐太宗接納景教並不僅僅是認可景教教義,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有助於江山的穩固。當時的唐朝,雖說文明開化、繁榮富強,但其實還在四處征戰:北方,與突厥的戰爭並未徹底結束;東方,在貞觀十年時,還出兵過朝鮮半島;而西邊,西突厥稱霸西域,控制絲綢之路,加之中亞各國因種種原因長期戰亂,嚴重影響邊疆穩定與絲綢之路貿易。

太宗就想,景教在中亞的粉絲基數甚大,那麼就可以利用景教的宗教力量來穩定邊疆,接納景教就是對絲綢之路上的各國發出友好的信號,對於重啟絲綢之路,繁榮陸上商業貿易有百利而無一害。在這樣的考量下,太宗擁抱了景教。

景教碑文記錄了景教在唐朝150年中發生的事件,先後得到唐朝六位帝王的認可與推崇,歷經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與唐德宗。高宗繼位後,封阿羅本為"鎮國大法主",對景教更加提倡,敕令在全國各州,建立景教寺,此時景教已遍地開花。後阿羅本升為教長,長安成為中國景教的中心。玄宗對景教保護有加,未遭厄運。肅宗在西北地區也建立了大秦寺,並有翻譯的經典。武宗會昌五年,頒布滅佛法令,景教因形式上與佛教有相似處而受到牽連,由此覆滅。此後景教的傳播則無人知曉。

景教傳教士受到牽連

3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在唐建中二年(781年),由隨阿羅本一起來長安的傳教士景凈用中文和敘利亞文撰刻,朝議郎前行台州司參軍呂秀岩書並題額。

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在西安出土,當時引起西方傳教士巨大轟動。當地人怕盜走與丟失,移入附近金勝寺保存。但寺廟在同治時期的回民起義間被燒掉,石碑被棄置於荒野,無人問津。

在中國還沒有意識到這塊石碑的價值時,西方人就已經在打它的主意了,他們主張運往歐洲保管。但是石碑是中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沒有經過皇帝的同意,誰也無法運走。於是一些傳教士連名向政府申請保護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政府撥出100兩白銀,但最後到陝西時只剩下5兩,只能給石碑搭一個簡單的草亭,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去在意這塊石碑。

1907年,丹麥人傅里茨·何爾謨帶著將來與發現樓蘭古城的斯文·赫定一樣享譽世界的夢想,隻身來到中國,他的目標是將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運到歐洲,這樣他將一炮而紅。

玉秀和尚

雖然石碑被棄置荒野,無人看管,但金勝寺的住持玉秀和尚認為院落雖毀但基址還在,就屬於寺廟的財產。何爾謨無法運走就悄悄做了一塊仿製碑,欺騙和賄賂僧侶,意圖以假換真。但他的計謀被識破,陝西巡撫將石碑移到城內。石碑免遭一場跨洋的異國之旅,萬幸甚載。

曾經紅極一時的大秦寺已不復當年盛況,若不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出土,誰會把石碑與寺廟聯繫起來呢?若不是石碑的出土,誰又會知道基督教曾經在唐朝那麼紅?若不是有人來盜碑,又有什麼人會去投身於研究那段失落的歷史呢?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歐洲基督教盛傳唐朝的唯一見證。在那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時代,對於外國景教的接納,讓我們看到了唐朝的大國氣魄與文化氣度。

推薦閱讀:

野『性』魅力孟買貓Bombay的起源 ,今生前世!
The Red Army—蘇聯足球隊的興衰(一)
褒獎熱誠的傳統(獎章篇)
霍華德·馬克斯最新備忘錄:歷史再度重演(官方中文版)
《富蘭克林自傳》——開國元勛的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

TAG:歷史 | 基督教 | 唐朝李唐 |